楞嚴經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為榜樣,要把頻率調整跟佛一樣愈拜愈像佛

2021-03-05 妙法蓮華修習苑

短視頻目錄(2019.09.02)

近期的目錄連結(2019.09.20)

慧律法師楞嚴經目錄(全)

慧律法師《唯識簡介》全

慧律法師楞伽經(全)

慧律法師華嚴經一至四目錄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70

淨界法師楞嚴經要義(全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全)

楞嚴經三 科判與序文 03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翻開第1頁,【圓瑛法匯序一】,這個序文非常重要,在講經以前,先來一個簡單的介紹,叫做序文。通常有自序,就是自己寫的序文,就是為什麼要寫這一部《楞嚴經講義》?另一個是請有德行的法師,或德高望重的護法居士大德,來作這個序文,共襄盛舉這一本《楞嚴經講義》的完成,看看大家對圓瑛法師的評價是如何?因此這個序文可是很重要的!圓瑛法匯序一,圓瑛法師呢,我要叫他師公,因為他傳法給明暘長老,我接了明暘長老的法,所以,這是我師公講的,圓瑛法師,法匯序一。所以,我做他的徒孫,來弘揚他的楞嚴大法,恰到好處!

【圓瑛上人,吾閩產也。】這個「閩」就是福建,跟師父一樣,我也是福建人,祖先是從福建漳州、泉州這一帶,移民到臺灣來的;不過,那是三、四百年以前的事,師父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吾閩產也,「產」就是出生,我們福建省這個地方出生的。【幼失怙恃】,這個念怙hù,底下那個念恃shì,《詩經.小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比喻父母的意思。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叫做幼失怙恃。無父何怙,其實這個「怙」就是依靠,「恃」也是依靠。說:沒有父親,如何有依靠呢?沒有母親,哪裡有依靠呢?所以,怙跟恃都是依靠的意思。幼失父母,【依季父】季父就是叔父當中排行最小者,就是小叔,依季父【教養,】【穎悟絕人。】就是絕頂的聰明,用我們現在來講,叫做智商很高的人、領悟力很強的人。【甫成年,】「甫」就是剛到、方才,才到成年的時候,【即受牒度,】就是剃度,【於石鼓山之湧泉寺,早參三昧,】早年參學這個三昧,就是禪定,我們現在都是打禪七。【夙擅譚經,】這個「擅」就是擅於,就是專長的意思,一向擅於。譚經就是言談,這個「譚」通談話的「談」。這個夙擅譚經,一向有這麼樣一個專長,能夠言談經論。【素以宏化利生為本願。】他也是以弘法利生為本願,跟師父一樣,我也是以這個為本願,一輩子都是這樣做,無怨無悔。

【初主】就是負責。【寧波接待寺,】寧波在浙江。【倡辦寧波佛教孤兒院;】收留那些孤兒。【次至泉州,重興開元寺,】這就福建了。【創辦開元慈兒院,】做一些慈善方面的。【孤露子弟,】這個「孤露」就是沒有依靠,單獨一個人叫做孤,無所依靠的一些子弟,收留這一些。【薰育者眾。】「薰」就是薰習,接受他教育的很多,薰習教育者很多。

【旋歷內地,】接著又經歷了,來到什麼?內地,什麼叫內地呢?就是離海很遙遠的地方,叫做內地。像臺灣這個地形,四邊都是海,沒有內地可言;內地,如果以我們臺灣來講,那就是南投了。是不是? 旋歷內地,【並南洋群島,周流說法,於大乘教義,多所闡明。】「闡明」就是說明、顯揚。意思是說:對大乘的教義來顯揚它、來弘法。【生平著作,】把它【編成法匯。】這個「匯」等於歸類的意思,我們說:詞彙,詞彙,就是這個匯。【近被推為寧波天童、】就是天童寺。【七塔,】就是七塔寺。【二大叢林及中國佛教會首席。】那麼就是會長了,很了不起了,對佛教的貢獻很大!【去年天童寺不戒於火,】「戒」就是慎,不小心著火,就是火災,叫做不戒於火。去年天童寺不慎,不小心火災了,燒完了,沒錢,【上人則奔走四方,】

我們做徒弟的人到外面去,稱自己的師父有二種稱呼,讓人家覺得說,你這個佛弟子是很有禮貌的,要稱自己的師父說:我們上人,或者是我們的恩師。其他人一聽到你這樣子,對你的師父這麼尊敬,也會特別的讚嘆你,表示你能懂得用詞,尊師重道。如果你輕視了你的上人;也許說,你的上人不會講經說法,是個年紀很大的,看起來平平的,你就對他起輕慢心,你到外邊去不稱自己的師父,或者對你上人有所批評,這樣會貶低我們自己的人格。因為連自己剃度的恩師、上人,都會輕視、都會批評的人,這不堪成就法器,不順孝道。除非是邪知惡見、惡知見,你一剛開始不知道,拜了他為師,後來,你發現他是個魔、惡知見,離開了,怕眾生墮入惡知見、火坑,下三途,那麼,做批評,客觀的比較,讓眾生不要盲目,這個沒有罪,因為這個是為了法身慧命。

所以,還是要看那個上人有沒有正知正見?是不是講的是正法?如果是很平凡、不會說法,也是我們的上人。但是,會說法卻亂說,把這個惡知見的毒瘤,灌輸給無量無邊的眾生,斷了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那麼,這個徒弟站起來,登高一呼,這個徒弟功德無量!但是,這個徒弟必須要有大悟、精通三藏,才有辦法,否則你亂批評,你怎麼知道,你上人講的法,是對還是不對呢?總不能憑你現在的情緒,去評論一個高僧大德啊!所以,我們要拿捏進退得度,還是要自己有功夫,否則我們還是做一個好的徒弟。

說:上人則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規模閎敞,】就是寬大、開闊的意思。【為四明道場之冠。】四明道場,這個四明是浙江鄞縣西南方,天台山北方上麓一帶,山麓就是半山腰,總稱為四明山,自古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四明道場之冠,天台宗有四明尊者。【間亦稍治生產,】這期間也稍稍微做一些收入。【為發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實踐,以求達其利濟宏願,】

在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現在講臺灣,臺灣的出家眾很辛苦的,臺灣的政府,並沒有把哪一個道場列為國家的,所以,從來就沒有拿錢出來說:這是我們國家級的道場,撥款一億、二億、三億,來資助出家人建道場。所以,在臺灣,所有的出家人要蓋道場,無論比丘、比丘尼,蓋道場統統是非常辛苦的,向信徒募款化緣,包括師父也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變成如果要叫人家直接拿錢來,化緣的不多。師父還算是有一點福報,像中華體育館講經講了四天,就募了不少錢,算是有點福報;但是,平常呢?平常就很少人拿錢來。因此在臺灣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做法會、點燈、拔度,雖然是一種變相的化緣,但是,這個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一個比丘來到講堂,說:慧律法師!您是一個很有福報的法師!我說:這怎麼說呢?他說:我蓋一個鐵皮屋,要募款一百多萬臺幣,才一百多萬喔,搞了好幾年,一百多萬募不到。

所以,因為臺灣的特殊情形,跟我們佛陀在世是完全不一樣,佛陀當時在世,比丘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等,也就是佛在世,出家人不能拿錢,手都不準碰金錢。佛陀當時在世,旁邊都有一個侍者,出家的比丘,叫做淨人。泰國現在也是,泰國現在大和尚一出去,旁邊都有這個侍者背著僧袋,比丘不拿錢的。但是,也發生很多的……這些居士,因為這個大和尚得到很多的供養,整個僧袋裡面的錢統統帶走了,也發生過這種情形。所以,收了一些紅包,很不容易要蓋道場,又讓這些旁邊的居士整袋都帶走,所以,我就想到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帶,比較沒有危險。因此,時間跟空間不一樣,你要怎麼樣來論斷?

好!如果我們現在,全部要按照佛陀當時在世的生活,你叫做動彈不得。坐計程車要錢;泰國坐飛機,出家人如果坐在旁邊,一個比丘坐在旁邊,旁邊統統不能坐女眾,如果這一排有三個,三個位子統統要空出來,你知道嗎?都不能碰到師父,也不能走近、靠近師父,都不行!也不能拿錢。所以,他們坐車子也不用錢,比丘坐車子不要錢,去泰國!那在臺灣呢?你上計程車,去跟計程車司機講:我是比丘呢!比丘又怎麼樣?And sowhat?Money money!還是要錢啊!所以,在臺灣你不拿錢沒有辦法!因此,不能怪臺灣的法師這麼聰明,叫你直接拿錢來,咱們彼此那種氣氛有點不對勁,那麼,所有的道場辦個點燈,求佛菩薩加被;辦個拔度、辦個法會,大家順便來參與這個殊勝的法會,從中來學習佛、法、僧,信徒也高興,出家眾多少也有一點收入,來做教育、建築、弘法的基金。雖然是有點兒變相,但是,我覺得,他有的真的是有苦衷。

那麼,在泰國,跟佛在世一樣,他們建道場,都是政府補助,要建多大的道場,政府都有補助;當然,也有私人建的道場。所以,泰國是佛教的國家,是全國統統支持出家人,走到哪裡,大家都知道禮敬三寶的觀念,在臺灣不一樣!在臺灣,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回教、佛教、道教、神教,對不對?統統有啊!是不是?所以,我在機場的時候,那個導遊就說:喂!慧律!居然這樣叫我啦,這如果在泰國,他就完了!泰國,哪裡叫師父這樣叫的?你去泰國看,師父坐在這個地方,那個徒弟的頭,不能高於上人,上人就是高人一等,叫做上人。

你在泰國的時候,你去看啊,師父坐在這個地方;像我去泰國見那個大和尚,我們的華僧,他是在泰國,也是講中文的。他的徒弟從門走進來,看到我跟他上人在講話,都是幾乎趴著、跪著,不敢頭抬上來,我們二個已經坐得很低了,他那個頭經過上人的前面,就是低得非常低。就是:我的頭不能比師父高一點點,都不尊敬!是不是?那樣子的恭敬三寶,因為整個佛教的國家就是這樣子。所以,因為時空物移,來轉移,因此在臺灣這種情形變成說:你只能弘揚正法,讓大家有佛、法、僧的觀念,自己能夠了解三寶的尊貴和可貴,他是脫離苦海的一個慈航,沒有三寶,人天就昏暗,沒有佛陀的智慧,沒辦法解脫,沒辦法了生死。所以,因此我們臺灣須要繼續的推廣正法。

底下說:間亦稍治生產,為發展化育的基金,是皆躬行實踐,都是親自來。以求達其利濟宏願,所以,法師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今天所有的財產,登記在我的名下的,統統是十方的,登記我的也好、登記徒弟的也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所以,我的心是很正的,我為常住來照顧這些金錢,注意這些經濟的開支跟收入,為了是想做更大的佛事,就是弘法利生,沒有一個「我」的觀念,我來保護這些財產、來保護常住這個財產。

底下說: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舌粲蓮花就是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蓮花般的美妙。

【今秋上人,】今年的秋天,我們這個上人。【蒞京說法,】「蒞」就是到達。【持示所講】拿出,來展示他所講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這一本講義我有看過。【其所發揮演繹,】「演繹」就是推廣事物的道理,叫做演繹。【皆切於護國愛人,】所以,一個出家人,一定要愛自己的國家,更愛全人類。所以,僧人一定要做愛國的僧人。【旨趣之宏,】「旨」就是宗旨;「趣」就是意趣;「宏」就是遠大,宗旨意趣之遠大。【足維風化,】足以……「維」就是維持;「風化」就是教化,足以作為我們的典範。「風化」就是等於我們的榜樣、教育、教化。【爰】就是於是乎,【樂而為之序。】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一日】,民國二十二,加11就是西元,22加11就是33,1933。你要把民國換算成西元不困難,就加11,就1933。【閩侯】這是地方名。【林森】林森。【敬撰】這個是個居士,恭敬的撰寫。

第2頁,【閩中】你不能說福建中部。「閩中」就是福建這一帶,要這樣講。地理很好,怎麼樣好?【山川磅礴,】這個念磅páng,磅礴是啥意思呢?就是廣大無垠的樣子,就是界限。廣大無垠的樣子,或者解釋說:充沛的樣子。意思是:福建這一帶,地理相當好,山川廣大無垠,水量又很充沛。【靈氣所鍾,】這個「鍾」就是聚集;我們說:地靈就人傑,靈氣所鍾,這個靈氣聚集。【高僧輩出,黃蘗心要,】黃蘗就是斷際禪師,這個黃蘗《傳心法要》,我們已經講過了。【百丈清規,】馬祖建叢林,百丈訂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到今天還存在著。

【圓瑛法師,籍隸古田,】古田也是在福建。「籍」就是籍貫;「隸」就是隸屬於。意思就是:籍貫就是福建古田。這個「蚤」念的音,跟早上的zǎo的音,是完全一樣的。【蚤歲脫俗,】意思就是:很早就出家了。【真參實學,】了生死,這四個字可是很重要,不是來聽經聞法,像世間人做學問一樣的。諸位!來聽經聞法,是要得大解脫、要得大自在,才來坐在底下聽經聞法。不是把自己搞的很有學問,佛法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一煩惱來,就被擊垮了!【孜孜弗懈,】這「孜孜」就是勤奮的樣子;「弗懈」就是沒有懈怠。【卒能成就其德業,】「卒」就是最後,最後能夠成就他的德業。沒有成就,其實寫不出這一部《楞嚴經講義》的,寫不出來的。【光明俊偉,與先哲同揆,】這個「揆」是尺度,意思是: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先聖:以前的聖人,還有現在的聖人,都是同一個尺度的。所以,這個「哲」就是解釋作聖。說:與先哲,就是跟以前的聖人是同樣一個尺度的,很了不起的!【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壑」就是山谷低洼的地方。

【比歲卓錫浙東,】「比歲」就是同一年。所以,古德寫的這個古文,要是沒有一點古文的基礎,看起來就會很吃力!這個《楞嚴經講義》,義理很深廣,文字很優美,就看大家的程度了!「卓錫」就是安住於。所以,你看看,我們如果文言文不懂,就不知道「卓錫」二個字意思是什麼。安住於浙東,【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這個「覃」,做一個筆記:這個「覃」就是深的意思;「敷」就是散布,這個「佈」左邊還要加人字旁,散布,右邊一個布。法雨,當然就是指講經說法了。就像我們講堂,為什麼命名叫做「講堂」呢?就是講經說法之堂,就是講堂嘛!是不是?專門弘揚正法的一個道場。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三根就是上、中、下,叫做三根,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的。「普被」就是不分別的加被,這「普」就是平等;「被」就是所謂的加持、加被,也可以講教化。上、中、下三根,平等的教化,不分別,都受益。

「餘」是指寫序文的林居士,【餘今夏曾詣天童,】就來到天童寺。【參承道席,是時方演講《楞嚴》,】當時候正在講《楞嚴經》。【緇素翕集,】這個念翕xī;「緇」就是出家人;「素」就是白衣。「緇素」就是出家、在家,一同集合,「翕集」就是集合。【法師闡明義趣,】義理宗趣。【機辯縱橫,】非常有口才,叫做機辯縱橫,縱橫就是沒有障礙。「機」就是非常伶俐;「辯」就是口才。【聽者無不悅服!】大家都心悅誠服。【又以持戒為學佛之要,】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每反覆誥誡而不已。】一而再,再而三,誥誡出家、在家;這個念誥gào,等同那個「告」,沒有言部的告,這二個字是一樣的,誥誡就是警誡。而不已,「已」就是停止,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大家要持戒。

【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也。】就是模楷。信乎,我們絕對相信,圓瑛法師是個了不起的大和尚,怎麼樣呢?宗說兼通,「宗」就是心法;「說」就是透過文字宣揚正法。無論是經教,或者是心性;「宗」就是心性;「說」就是經教。意思就是:貫通三藏,同時悟明心地;兼通:沒有不通的。行解相應,信、解、行、證,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就是模範,我們小學生,要選出這個模範生。是不是?像師父小學的時候寫的這個作文,我們的老師就常常拿起來念給大家聽。所以,我這個文筆還不錯,還行,不是很好啦,還過得去。

【今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匯刻行世,】什麼叫「匯」呢?就是同類的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匯,我們說:詞彙,詞彙,就是分類,分門別類把它歸類。所以就是同一類的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匯。匯刻行世。【徵序於餘。】「序」就是寫在文章的前面。徵求這個序文於我,意思就是:請我來寫一個序文。【夫我佛設教,】就是世尊設這個教。【法門雖廣,】法門雖然很廣。【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注意那個「黏」,我們現在就是被煩惱黏住。「縛」是指貪瞋痴;「黏」是指煩惱。解黏脫縛,就是我們被煩惱黏住了、被貪瞋痴所困縛了,動彈不得,卡在某一種觀念裡面,接著再來,無量億劫來的習氣難斷,所以,雖然聽經聞法,但是,煩惱斷不了。但是,只要聽到正法,一句、一字、一篇、一個典故,都不得了!只要哪一天,於我心有戚戚焉,哇!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我們拜佛拜了那麼久、法會參加了那麼多次,有沒有抓到重點,能解黏脫縛呢?很少!我們法會做多了,有的人變成一部機器,反正就是法會來,就隨喜參加,也不錯;但是習氣、煩惱還是擱著,因為沒人講經說法,自己也不知道迴光返照,不曉得佛法是心法。拜佛是為了解脫生死,是得大自在,以佛為榜樣,念念提升自己的心境,不是劃定一個格式,佛叫你每天這樣拜……這樣拜,就是要把頻率調整跟佛一樣,才拜佛啊!你這樣拜佛,佛是佛、我是我,那拜佛有什麼意思呢?拜佛是要進入平等不二的空性,心性像佛才拜佛啊,就是愈拜愈像佛啊,哪能愈拜愈像魔呢?拜佛是以佛為榜樣,調整自己的慈悲喜舍的心,當我們憤怒的時候:佛沒有這樣憤怒的心。這樣我們拜佛才有意義啊!我們一邊拜佛,一邊起貪瞋痴,那你拜佛的意義是什麼呢?一般人不懂得拜佛的意義,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是不是?這一句會念嗎?能禮跟所禮性空寂,能禮的心、所禮的佛,自性本來就是空寂,即心就是佛啊!拜佛如果不懂得這一層的道理,頭撞破了、流血,都不知道在拜什麼。

所以,拜佛在《阿含經》來講的:禮佛、拜佛不是比丘的重點,這個《阿含經》講得非常清楚;比丘的重點,在於觀照,進入禪定,降伏自我,得大自在、得解脫,這是重點!那你說:那我們拜佛,不就多餘的了嗎?還是要拜佛,因為我們還沒有成佛啊!恭敬的拜、恭敬的念,聽經聞法。師父在強調的是什麼呢?拜佛、念佛,是要提升自己的念力、慈悲力、智慧力、願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直提升,一直向佛的究竟覺邁進,這樣才叫做念佛、拜佛;不是等著佛來同情我們,要弄清楚方向啊!我們至誠懇切,同時要一心不亂,你有虔誠心,但是,煩惱很重,感應力不大。我們有這一顆至誠懇切的心拜佛,我們一定要懂得智慧般若的法門,才能夠脫黏解縛。因此這一句特別的重要: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明心見性而已。】

【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這一段什麼意思呢?修學佛道的人,就是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是真的功夫,下真實的功夫,而累積的力量很久了,叫做真積力久,意思就是真修行,不是晃一下騙騙人,是下功夫真的在修行!所以,在座諸位!要把一切傷害你的、毀謗你的、給你痛苦的、給你逆境的,統統要感謝他,因為他就是讓你真積力久。你要發個願,不要被打倒,這個才是大丈夫!

有悟於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一實相。【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立文字可也;】什麼叫做靈光獨耀呢?因為悟了第一義諦,我們的佛性的光芒就顯現出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迥」就是遠遠的擺脫,叫做迥。「迥」就是遠遠的;「脫」就是擺脫,遠遠的擺脫根.根,「塵」就是境,六根對六境引起的種種的痛苦、執著和煩惱,為什麼?因為他悟了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究竟空相、平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只有清淨自性在作用。所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立文字可也。一個大悟的人,不立文字也行,因為佛法是心法。

【其或明宗弘教,】如果要把它轉換成語言、文字,叫做明宗弘教,明佛陀的心法,用言語弘傳佛教。【發為文辭,】「發」叫做轉化,把它轉變成文字、語辭。【等身著作,】這個等身著作,意思就是:數量之多,與身體相同的、同樣的高,叫做等身。等身就是說:喔!這個著作很多,很多!寫得跟身體一樣高,表示著作很多的意思,叫做等身著作。【亦可也。】也可以。【何以故?】為什麼呢?【此心既空,】我們心既然悟到諸法畢竟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你用文字來表達也行,弘宗演教;要沉默也行,因為大悟就是第一義諦。語默動靜體安然,「語」就是說;「默」就是沉默,無論是說跟不說,體安然,這個心悟了第一義諦,本不生,本不滅。語默動靜體安然,化為文字也行;沉默也行。說: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

【故法師願力宏毅,】「宏毅」就是堅定的毅力,意志果決的樣子叫做毅。所以,法師的願力宏毅,【所至修廢舉墜,】荒廢的把它整修。舉呢?我們「舉」本來的意思就是說;把它抬高、舉高叫做舉。「墜」就是怕它墮落。所以,把這個沒落的地方建築完成。修廢舉墜就是:把荒廢的、墜落的重修完整。【鉅細靡遺;】「鉅」就是大;「細」就是小;(未完)

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第一套(全)

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二套(全)

楞嚴經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經文分段落來判別, 用簡要的綱領提示出來

楞嚴經三科判 02 :六道輪迴的升沉決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擇的能力

歷史文章閱選讀一

歷史文章閱選讀二

歷史文章閱選讀三

相關焦點

  • ​0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明白這個道理,就既叫《佛說(shuō)阿彌陀經》,又叫《佛說(yuè)阿彌陀經》,你跟《阿彌陀經》已經圓融為一體。祖師大德講:不懂得什麼是佛,天天唸佛,天天罵佛;天天拜佛,天天打佛。那麼作為佛經來講,可以說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講行善積德,就跟我們講話寫文章一樣,中間一點點不含糊的,那也叫貫;如果三藏十二部經講我們行善能夠得福報,行惡要得罪;一會又講行善能得惡報,行惡能夠成佛,這是不是顛倒了?三藏十二部經不能顛倒的,這叫「貫」。可是到了《法華經》《楞嚴經》一反常態。佛法的真諦不是善不是惡,就是講一個「真」。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法師匯序這個序是圓瑛法師所寫的,現在是在讚嘆圓瑛法師的這本經典,這是一位林居士寫的,寫讚嘆圓瑛法師的這篇文章。說這個要解實在是很了不起。【閩中山川磅礴。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
  • 楞嚴經講解282:世間人追求的東西愈多愈好,修行人剛好相反是愈少愈好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楞嚴經講義》,974頁第一行,經文:【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他說這個六根也是這樣子,是依照一精明,這個一精明在《楞嚴經》的重點,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心,帶有少分妄的,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一精明。
  • 第01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佛在《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三》中講,其它修小法的人即使在證道位開了天眼也是肉眼;而把受持大乘經典,注意這個大乘經典獨指《法華經》《楞嚴經》,這是了義大乘,受持大乘佛法、受持《法華經》《楞嚴經》的人即使是肉眼,佛把它說為是佛眼;在《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也是如是說,受持《法華經》的人這個肉眼就能怎麼樣怎麼樣……那都是講比量功德。
  • 『南懷瑾』佛說一個大秘密的《楞嚴經》,這兩句話特別注意!
    1、有時候發起狠來拜佛、念佛,馬上看到那個西方就在面前啊,等於我們普通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為什麼呢?2、心理周期的變化,這樣看來這個生命是唯物的囉,不是唯心的囉,為什麼你佛家、道家、儒家又講這個生命是唯心的呢?
  • 佛說: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難體會大師的開示。古時修行人有二三十歲即大徹大悟者,覺悟得早是放下早。我們聞法太晚,放下更晚,必無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屬幻夢塵勞,把一切虛幻不實的東西一齊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時時刻刻,精勤不懈,才有辦法。
  • 快過年啦,去寺院燒香拜佛的時候這幾尊佛菩薩一定要拜!
    從古至今,大年初一去寺院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已經是非常普遍的民俗了。我們在寺院所祈求的美好願望既是我們的精神需求,也在側面表示了佛菩薩的慈悲精神。但是,雖然很多人大年初一都會去寺院燒香拜佛,卻仍舊不知道寺院很多尊佛菩薩到底要拜哪幾尊?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我們信佛,其實就是信內心的善良;拜佛,不只是彎下身子,更是懺悔,是拜自己,拜內心的清淨與慈悲。真正皈依佛門,不只是辦個皈依證那麼簡單,真正皈依是心性的覺悟,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佛法學得再多,若不能實踐和改變,都是無用功。「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以下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學習
    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圓瑛法師講記  丙二重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 俗語:「他念他的經,我拜我的佛 」有什麼深意?老祖宗的哲理
    俗語:「他念他的經,我拜我的佛 」有什麼深意?老祖宗的哲理對於封建而落後的古代來說,吃不起飯都是常事,就跟別說買書和讀書了,因此對於大部分的老祖先們來說,他們都是認不到字的,很多人可能一生連自己的名字還都不會寫。
  • 燒香拜佛,有多位佛,該從左邊開始拜還是右邊?佛者說該從這開始
    導語佛說心誠則靈,其實我們拜佛也是如此,心誠自然靈驗。只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佛家文化流傳在民間越來越為廣泛,信眾也越來越多,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許多自以為虔誠的信徒傳出來一些頗有幾分說法的拜佛禮佛的規矩。
  • 謝娜當央視主持人現身泰國拜四面佛還願 網友:誠心拜佛不要穿裙
    謝娜榮升央視主持人現身泰國拜佛還願,一個細節被批褻瀆神靈;謝娜當央視主持人後現身泰國拜四面佛還願 網友:誠心拜佛不要穿裙!大家好,今天我們還是來談談央視主持人謝娜吧,從10月19號起,我們稱謝娜都要叫她是央視主持人了,畢竟人家已經在央視正式主持過節目,還是接棒董卿的,可見,現在的謝娜,多麼受到重視,連央視都是把她捧在手心裡!
  • 第10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佛絕對沒有講,你道理倒是明白了,好,再去給我拜三年懺,念三年佛,拜八年佛,再去拿出二百萬來建一個道場,然後我看看你能不能往生。有沒有這樣講啊?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講出幾句話,明白什麼理,好,解脫了。所以《楞嚴經》講啊,我們是修心,不是修行。佛在《楞嚴經》就這樣罵,誰叫你去修行啊?「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誰叫你們沒有事找事做啊?
  • 佛前上香燒幾支香,才是最好的?
    因為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有著心香和心光,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了。現在禮敬佛菩薩,是要把原有的香光顯露出來。同時,也是對佛菩薩表示一種敬意。 因此香只要點一炷(支)到三炷,燭只要有光亮就可以了,有些人不懂道理,以為香點得越多,燭點的越大,就越有功德,就愈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這是錯會了點香燭的意義。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萬般皆苦,只可自渡」,我們禮拜佛菩薩,不是為了求感應、得利益,而是要向世間大智慧、大覺悟者學習。佛菩薩就像一位慈悲的老者,深情地溫暖著每一個渴望解脫的苦難眾生。拜佛,是對佛菩薩的無限感恩和恭敬,更是要發願做一個如佛一般慈愛的人。世上哪種人與佛菩薩靠的最近?有仁愛之心的人。「即心是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以下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部 科判與序文 2-2
    他說:我蓋一個鐵皮屋,要募款一百多萬臺幣,才一百多萬喔,搞了好幾年,一百多萬募不到。所以,因為臺灣的特殊情形,跟我們佛陀在世是完全不一樣,佛陀當時在世,比丘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等,也就是佛在世,出家人不能拿錢,手都不準碰金錢。佛陀當時在世,旁邊都有一個侍者,出家的比丘,叫做淨人。泰國現在也是,泰國現在大和尚一出去,旁邊都有這個侍者背著僧袋,比丘不拿錢的。
  • 【一部大經】真正要學習,那就是不斷的重複,重複次數愈多愈好!
    學佛,特別是大乘,決定不能有疑惑,疑惑一定要把它解開,佛的經教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幫我們斷疑生信。可是經教要熟讀,絕不是聽個一遍、兩遍就行了。以前我在做學生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就給我說過,講到什麼?講到「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正要學習,那就是不斷的重複,重複次數愈多愈好。
  • 泰國必拜的「四面佛」其實不是「佛」?
    泰國必拜的「四面佛」其實不是「佛」?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到了曼谷就去拜「四面佛」,已經成為大部分遊客必做的事情,而各種傳說也使那裡香火越來越旺。可是,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四面佛到底是哪尊佛?是什麼來歷?
  •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所以念佛成佛
    《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這部經跟我們講修行的理論與方法。而《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經》是專講理論跟方法這兩部分。《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本,精簡的一個版本,便利你早晚課學習。它裡面四次勸導,不容易,苦口婆心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求生淨土,這是諸佛如來無盡的悲心,希望我們一生成就。
  • 佛教:在寺廟之中,拜這三位佛菩薩,將會福報無量
    無論是燒香還是拜佛,都不是形式的問題,而在乎的是人的內心。佛菩薩本的身其實不在寺廟之中,當然也不在高高在上的廟堂之中,同樣佛菩薩也不在家裡供奉的佛堂之中,而是在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心中有佛,佛便無處不在;心中沒有佛,再多的跪拜祈求也是弄巧成拙,自欺欺人。當我們去寺廟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祈禱,不是在哀憐,也不是在不盲目拜佛,而是學習佛法,自我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