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目錄(2019.09.02)
近期的目錄連結(2019.09.20)
慧律法師楞嚴經目錄(全)
慧律法師《唯識簡介》全
慧律法師楞伽經(全)
慧律法師華嚴經一至四目錄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70
淨界法師楞嚴經要義(全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全)
楞嚴經三 科判與序文 03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好!翻開第1頁,【圓瑛法匯序一】,這個序文非常重要,在講經以前,先來一個簡單的介紹,叫做序文。通常有自序,就是自己寫的序文,就是為什麼要寫這一部《楞嚴經講義》?另一個是請有德行的法師,或德高望重的護法居士大德,來作這個序文,共襄盛舉這一本《楞嚴經講義》的完成,看看大家對圓瑛法師的評價是如何?因此這個序文可是很重要的!圓瑛法匯序一,圓瑛法師呢,我要叫他師公,因為他傳法給明暘長老,我接了明暘長老的法,所以,這是我師公講的,圓瑛法師,法匯序一。所以,我做他的徒孫,來弘揚他的楞嚴大法,恰到好處!
【圓瑛上人,吾閩產也。】這個「閩」就是福建,跟師父一樣,我也是福建人,祖先是從福建漳州、泉州這一帶,移民到臺灣來的;不過,那是三、四百年以前的事,師父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吾閩產也,「產」就是出生,我們福建省這個地方出生的。【幼失怙恃】,這個念怙hù,底下那個念恃shì,《詩經.小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比喻父母的意思。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叫做幼失怙恃。無父何怙,其實這個「怙」就是依靠,「恃」也是依靠。說:沒有父親,如何有依靠呢?沒有母親,哪裡有依靠呢?所以,怙跟恃都是依靠的意思。幼失父母,【依季父】季父就是叔父當中排行最小者,就是小叔,依季父【教養,】【穎悟絕人。】就是絕頂的聰明,用我們現在來講,叫做智商很高的人、領悟力很強的人。【甫成年,】「甫」就是剛到、方才,才到成年的時候,【即受牒度,】就是剃度,【於石鼓山之湧泉寺,早參三昧,】早年參學這個三昧,就是禪定,我們現在都是打禪七。【夙擅譚經,】這個「擅」就是擅於,就是專長的意思,一向擅於。譚經就是言談,這個「譚」通談話的「談」。這個夙擅譚經,一向有這麼樣一個專長,能夠言談經論。【素以宏化利生為本願。】他也是以弘法利生為本願,跟師父一樣,我也是以這個為本願,一輩子都是這樣做,無怨無悔。
【初主】就是負責。【寧波接待寺,】寧波在浙江。【倡辦寧波佛教孤兒院;】收留那些孤兒。【次至泉州,重興開元寺,】這就福建了。【創辦開元慈兒院,】做一些慈善方面的。【孤露子弟,】這個「孤露」就是沒有依靠,單獨一個人叫做孤,無所依靠的一些子弟,收留這一些。【薰育者眾。】「薰」就是薰習,接受他教育的很多,薰習教育者很多。
【旋歷內地,】接著又經歷了,來到什麼?內地,什麼叫內地呢?就是離海很遙遠的地方,叫做內地。像臺灣這個地形,四邊都是海,沒有內地可言;內地,如果以我們臺灣來講,那就是南投了。是不是? 旋歷內地,【並南洋群島,周流說法,於大乘教義,多所闡明。】「闡明」就是說明、顯揚。意思是說:對大乘的教義來顯揚它、來弘法。【生平著作,】把它【編成法匯。】這個「匯」等於歸類的意思,我們說:詞彙,詞彙,就是這個匯。【近被推為寧波天童、】就是天童寺。【七塔,】就是七塔寺。【二大叢林及中國佛教會首席。】那麼就是會長了,很了不起了,對佛教的貢獻很大!【去年天童寺不戒於火,】「戒」就是慎,不小心著火,就是火災,叫做不戒於火。去年天童寺不慎,不小心火災了,燒完了,沒錢,【上人則奔走四方,】
我們做徒弟的人到外面去,稱自己的師父有二種稱呼,讓人家覺得說,你這個佛弟子是很有禮貌的,要稱自己的師父說:我們上人,或者是我們的恩師。其他人一聽到你這樣子,對你的師父這麼尊敬,也會特別的讚嘆你,表示你能懂得用詞,尊師重道。如果你輕視了你的上人;也許說,你的上人不會講經說法,是個年紀很大的,看起來平平的,你就對他起輕慢心,你到外邊去不稱自己的師父,或者對你上人有所批評,這樣會貶低我們自己的人格。因為連自己剃度的恩師、上人,都會輕視、都會批評的人,這不堪成就法器,不順孝道。除非是邪知惡見、惡知見,你一剛開始不知道,拜了他為師,後來,你發現他是個魔、惡知見,離開了,怕眾生墮入惡知見、火坑,下三途,那麼,做批評,客觀的比較,讓眾生不要盲目,這個沒有罪,因為這個是為了法身慧命。
所以,還是要看那個上人有沒有正知正見?是不是講的是正法?如果是很平凡、不會說法,也是我們的上人。但是,會說法卻亂說,把這個惡知見的毒瘤,灌輸給無量無邊的眾生,斷了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那麼,這個徒弟站起來,登高一呼,這個徒弟功德無量!但是,這個徒弟必須要有大悟、精通三藏,才有辦法,否則你亂批評,你怎麼知道,你上人講的法,是對還是不對呢?總不能憑你現在的情緒,去評論一個高僧大德啊!所以,我們要拿捏進退得度,還是要自己有功夫,否則我們還是做一個好的徒弟。
說:上人則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規模閎敞,】就是寬大、開闊的意思。【為四明道場之冠。】四明道場,這個四明是浙江鄞縣西南方,天台山北方上麓一帶,山麓就是半山腰,總稱為四明山,自古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四明道場之冠,天台宗有四明尊者。【間亦稍治生產,】這期間也稍稍微做一些收入。【為發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實踐,以求達其利濟宏願,】
在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現在講臺灣,臺灣的出家眾很辛苦的,臺灣的政府,並沒有把哪一個道場列為國家的,所以,從來就沒有拿錢出來說:這是我們國家級的道場,撥款一億、二億、三億,來資助出家人建道場。所以,在臺灣,所有的出家人要蓋道場,無論比丘、比丘尼,蓋道場統統是非常辛苦的,向信徒募款化緣,包括師父也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變成如果要叫人家直接拿錢來,化緣的不多。師父還算是有一點福報,像中華體育館講經講了四天,就募了不少錢,算是有點福報;但是,平常呢?平常就很少人拿錢來。因此在臺灣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做法會、點燈、拔度,雖然是一種變相的化緣,但是,這個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一個比丘來到講堂,說:慧律法師!您是一個很有福報的法師!我說:這怎麼說呢?他說:我蓋一個鐵皮屋,要募款一百多萬臺幣,才一百多萬喔,搞了好幾年,一百多萬募不到。
所以,因為臺灣的特殊情形,跟我們佛陀在世是完全不一樣,佛陀當時在世,比丘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等,也就是佛在世,出家人不能拿錢,手都不準碰金錢。佛陀當時在世,旁邊都有一個侍者,出家的比丘,叫做淨人。泰國現在也是,泰國現在大和尚一出去,旁邊都有這個侍者背著僧袋,比丘不拿錢的。但是,也發生很多的……這些居士,因為這個大和尚得到很多的供養,整個僧袋裡面的錢統統帶走了,也發生過這種情形。所以,收了一些紅包,很不容易要蓋道場,又讓這些旁邊的居士整袋都帶走,所以,我就想到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帶,比較沒有危險。因此,時間跟空間不一樣,你要怎麼樣來論斷?
好!如果我們現在,全部要按照佛陀當時在世的生活,你叫做動彈不得。坐計程車要錢;泰國坐飛機,出家人如果坐在旁邊,一個比丘坐在旁邊,旁邊統統不能坐女眾,如果這一排有三個,三個位子統統要空出來,你知道嗎?都不能碰到師父,也不能走近、靠近師父,都不行!也不能拿錢。所以,他們坐車子也不用錢,比丘坐車子不要錢,去泰國!那在臺灣呢?你上計程車,去跟計程車司機講:我是比丘呢!比丘又怎麼樣?And sowhat?Money money!還是要錢啊!所以,在臺灣你不拿錢沒有辦法!因此,不能怪臺灣的法師這麼聰明,叫你直接拿錢來,咱們彼此那種氣氛有點不對勁,那麼,所有的道場辦個點燈,求佛菩薩加被;辦個拔度、辦個法會,大家順便來參與這個殊勝的法會,從中來學習佛、法、僧,信徒也高興,出家眾多少也有一點收入,來做教育、建築、弘法的基金。雖然是有點兒變相,但是,我覺得,他有的真的是有苦衷。
那麼,在泰國,跟佛在世一樣,他們建道場,都是政府補助,要建多大的道場,政府都有補助;當然,也有私人建的道場。所以,泰國是佛教的國家,是全國統統支持出家人,走到哪裡,大家都知道禮敬三寶的觀念,在臺灣不一樣!在臺灣,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回教、佛教、道教、神教,對不對?統統有啊!是不是?所以,我在機場的時候,那個導遊就說:喂!慧律!居然這樣叫我啦,這如果在泰國,他就完了!泰國,哪裡叫師父這樣叫的?你去泰國看,師父坐在這個地方,那個徒弟的頭,不能高於上人,上人就是高人一等,叫做上人。
你在泰國的時候,你去看啊,師父坐在這個地方;像我去泰國見那個大和尚,我們的華僧,他是在泰國,也是講中文的。他的徒弟從門走進來,看到我跟他上人在講話,都是幾乎趴著、跪著,不敢頭抬上來,我們二個已經坐得很低了,他那個頭經過上人的前面,就是低得非常低。就是:我的頭不能比師父高一點點,都不尊敬!是不是?那樣子的恭敬三寶,因為整個佛教的國家就是這樣子。所以,因為時空物移,來轉移,因此在臺灣這種情形變成說:你只能弘揚正法,讓大家有佛、法、僧的觀念,自己能夠了解三寶的尊貴和可貴,他是脫離苦海的一個慈航,沒有三寶,人天就昏暗,沒有佛陀的智慧,沒辦法解脫,沒辦法了生死。所以,因此我們臺灣須要繼續的推廣正法。
底下說:間亦稍治生產,為發展化育的基金,是皆躬行實踐,都是親自來。以求達其利濟宏願,所以,法師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今天所有的財產,登記在我的名下的,統統是十方的,登記我的也好、登記徒弟的也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所以,我的心是很正的,我為常住來照顧這些金錢,注意這些經濟的開支跟收入,為了是想做更大的佛事,就是弘法利生,沒有一個「我」的觀念,我來保護這些財產、來保護常住這個財產。
底下說: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舌粲蓮花就是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蓮花般的美妙。
【今秋上人,】今年的秋天,我們這個上人。【蒞京說法,】「蒞」就是到達。【持示所講】拿出,來展示他所講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這一本講義我有看過。【其所發揮演繹,】「演繹」就是推廣事物的道理,叫做演繹。【皆切於護國愛人,】所以,一個出家人,一定要愛自己的國家,更愛全人類。所以,僧人一定要做愛國的僧人。【旨趣之宏,】「旨」就是宗旨;「趣」就是意趣;「宏」就是遠大,宗旨意趣之遠大。【足維風化,】足以……「維」就是維持;「風化」就是教化,足以作為我們的典範。「風化」就是等於我們的榜樣、教育、教化。【爰】就是於是乎,【樂而為之序。】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一日】,民國二十二,加11就是西元,22加11就是33,1933。你要把民國換算成西元不困難,就加11,就1933。【閩侯】這是地方名。【林森】林森。【敬撰】這個是個居士,恭敬的撰寫。
第2頁,【閩中】你不能說福建中部。「閩中」就是福建這一帶,要這樣講。地理很好,怎麼樣好?【山川磅礴,】這個念磅páng,磅礴是啥意思呢?就是廣大無垠的樣子,就是界限。廣大無垠的樣子,或者解釋說:充沛的樣子。意思是:福建這一帶,地理相當好,山川廣大無垠,水量又很充沛。【靈氣所鍾,】這個「鍾」就是聚集;我們說:地靈就人傑,靈氣所鍾,這個靈氣聚集。【高僧輩出,黃蘗心要,】黃蘗就是斷際禪師,這個黃蘗《傳心法要》,我們已經講過了。【百丈清規,】馬祖建叢林,百丈訂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到今天還存在著。
【圓瑛法師,籍隸古田,】古田也是在福建。「籍」就是籍貫;「隸」就是隸屬於。意思就是:籍貫就是福建古田。這個「蚤」念的音,跟早上的zǎo的音,是完全一樣的。【蚤歲脫俗,】意思就是:很早就出家了。【真參實學,】了生死,這四個字可是很重要,不是來聽經聞法,像世間人做學問一樣的。諸位!來聽經聞法,是要得大解脫、要得大自在,才來坐在底下聽經聞法。不是把自己搞的很有學問,佛法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一煩惱來,就被擊垮了!【孜孜弗懈,】這「孜孜」就是勤奮的樣子;「弗懈」就是沒有懈怠。【卒能成就其德業,】「卒」就是最後,最後能夠成就他的德業。沒有成就,其實寫不出這一部《楞嚴經講義》的,寫不出來的。【光明俊偉,與先哲同揆,】這個「揆」是尺度,意思是: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先聖:以前的聖人,還有現在的聖人,都是同一個尺度的。所以,這個「哲」就是解釋作聖。說:與先哲,就是跟以前的聖人是同樣一個尺度的,很了不起的!【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壑」就是山谷低洼的地方。
【比歲卓錫浙東,】「比歲」就是同一年。所以,古德寫的這個古文,要是沒有一點古文的基礎,看起來就會很吃力!這個《楞嚴經講義》,義理很深廣,文字很優美,就看大家的程度了!「卓錫」就是安住於。所以,你看看,我們如果文言文不懂,就不知道「卓錫」二個字意思是什麼。安住於浙東,【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這個「覃」,做一個筆記:這個「覃」就是深的意思;「敷」就是散布,這個「佈」左邊還要加人字旁,散布,右邊一個布。法雨,當然就是指講經說法了。就像我們講堂,為什麼命名叫做「講堂」呢?就是講經說法之堂,就是講堂嘛!是不是?專門弘揚正法的一個道場。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三根就是上、中、下,叫做三根,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的。「普被」就是不分別的加被,這「普」就是平等;「被」就是所謂的加持、加被,也可以講教化。上、中、下三根,平等的教化,不分別,都受益。
「餘」是指寫序文的林居士,【餘今夏曾詣天童,】就來到天童寺。【參承道席,是時方演講《楞嚴》,】當時候正在講《楞嚴經》。【緇素翕集,】這個念翕xī;「緇」就是出家人;「素」就是白衣。「緇素」就是出家、在家,一同集合,「翕集」就是集合。【法師闡明義趣,】義理宗趣。【機辯縱橫,】非常有口才,叫做機辯縱橫,縱橫就是沒有障礙。「機」就是非常伶俐;「辯」就是口才。【聽者無不悅服!】大家都心悅誠服。【又以持戒為學佛之要,】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每反覆誥誡而不已。】一而再,再而三,誥誡出家、在家;這個念誥gào,等同那個「告」,沒有言部的告,這二個字是一樣的,誥誡就是警誡。而不已,「已」就是停止,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大家要持戒。
【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也。】就是模楷。信乎,我們絕對相信,圓瑛法師是個了不起的大和尚,怎麼樣呢?宗說兼通,「宗」就是心法;「說」就是透過文字宣揚正法。無論是經教,或者是心性;「宗」就是心性;「說」就是經教。意思就是:貫通三藏,同時悟明心地;兼通:沒有不通的。行解相應,信、解、行、證,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就是模範,我們小學生,要選出這個模範生。是不是?像師父小學的時候寫的這個作文,我們的老師就常常拿起來念給大家聽。所以,我這個文筆還不錯,還行,不是很好啦,還過得去。
【今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匯刻行世,】什麼叫「匯」呢?就是同類的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匯,我們說:詞彙,詞彙,就是分類,分門別類把它歸類。所以就是同一類的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匯。匯刻行世。【徵序於餘。】「序」就是寫在文章的前面。徵求這個序文於我,意思就是:請我來寫一個序文。【夫我佛設教,】就是世尊設這個教。【法門雖廣,】法門雖然很廣。【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注意那個「黏」,我們現在就是被煩惱黏住。「縛」是指貪瞋痴;「黏」是指煩惱。解黏脫縛,就是我們被煩惱黏住了、被貪瞋痴所困縛了,動彈不得,卡在某一種觀念裡面,接著再來,無量億劫來的習氣難斷,所以,雖然聽經聞法,但是,煩惱斷不了。但是,只要聽到正法,一句、一字、一篇、一個典故,都不得了!只要哪一天,於我心有戚戚焉,哇!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我們拜佛拜了那麼久、法會參加了那麼多次,有沒有抓到重點,能解黏脫縛呢?很少!我們法會做多了,有的人變成一部機器,反正就是法會來,就隨喜參加,也不錯;但是習氣、煩惱還是擱著,因為沒人講經說法,自己也不知道迴光返照,不曉得佛法是心法。拜佛是為了解脫生死,是得大自在,以佛為榜樣,念念提升自己的心境,不是劃定一個格式,佛叫你每天這樣拜……這樣拜,就是要把頻率調整跟佛一樣,才拜佛啊!你這樣拜佛,佛是佛、我是我,那拜佛有什麼意思呢?拜佛是要進入平等不二的空性,心性像佛才拜佛啊,就是愈拜愈像佛啊,哪能愈拜愈像魔呢?拜佛是以佛為榜樣,調整自己的慈悲喜舍的心,當我們憤怒的時候:佛沒有這樣憤怒的心。這樣我們拜佛才有意義啊!我們一邊拜佛,一邊起貪瞋痴,那你拜佛的意義是什麼呢?一般人不懂得拜佛的意義,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是不是?這一句會念嗎?能禮跟所禮性空寂,能禮的心、所禮的佛,自性本來就是空寂,即心就是佛啊!拜佛如果不懂得這一層的道理,頭撞破了、流血,都不知道在拜什麼。
所以,拜佛在《阿含經》來講的:禮佛、拜佛不是比丘的重點,這個《阿含經》講得非常清楚;比丘的重點,在於觀照,進入禪定,降伏自我,得大自在、得解脫,這是重點!那你說:那我們拜佛,不就多餘的了嗎?還是要拜佛,因為我們還沒有成佛啊!恭敬的拜、恭敬的念,聽經聞法。師父在強調的是什麼呢?拜佛、念佛,是要提升自己的念力、慈悲力、智慧力、願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直提升,一直向佛的究竟覺邁進,這樣才叫做念佛、拜佛;不是等著佛來同情我們,要弄清楚方向啊!我們至誠懇切,同時要一心不亂,你有虔誠心,但是,煩惱很重,感應力不大。我們有這一顆至誠懇切的心拜佛,我們一定要懂得智慧般若的法門,才能夠脫黏解縛。因此這一句特別的重要: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明心見性而已。】
【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這一段什麼意思呢?修學佛道的人,就是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是真的功夫,下真實的功夫,而累積的力量很久了,叫做真積力久,意思就是真修行,不是晃一下騙騙人,是下功夫真的在修行!所以,在座諸位!要把一切傷害你的、毀謗你的、給你痛苦的、給你逆境的,統統要感謝他,因為他就是讓你真積力久。你要發個願,不要被打倒,這個才是大丈夫!
有悟於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一實相。【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立文字可也;】什麼叫做靈光獨耀呢?因為悟了第一義諦,我們的佛性的光芒就顯現出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迥」就是遠遠的擺脫,叫做迥。「迥」就是遠遠的;「脫」就是擺脫,遠遠的擺脫根.根,「塵」就是境,六根對六境引起的種種的痛苦、執著和煩惱,為什麼?因為他悟了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究竟空相、平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只有清淨自性在作用。所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立文字可也。一個大悟的人,不立文字也行,因為佛法是心法。
【其或明宗弘教,】如果要把它轉換成語言、文字,叫做明宗弘教,明佛陀的心法,用言語弘傳佛教。【發為文辭,】「發」叫做轉化,把它轉變成文字、語辭。【等身著作,】這個等身著作,意思就是:數量之多,與身體相同的、同樣的高,叫做等身。等身就是說:喔!這個著作很多,很多!寫得跟身體一樣高,表示著作很多的意思,叫做等身著作。【亦可也。】也可以。【何以故?】為什麼呢?【此心既空,】我們心既然悟到諸法畢竟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你用文字來表達也行,弘宗演教;要沉默也行,因為大悟就是第一義諦。語默動靜體安然,「語」就是說;「默」就是沉默,無論是說跟不說,體安然,這個心悟了第一義諦,本不生,本不滅。語默動靜體安然,化為文字也行;沉默也行。說: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
【故法師願力宏毅,】「宏毅」就是堅定的毅力,意志果決的樣子叫做毅。所以,法師的願力宏毅,【所至修廢舉墜,】荒廢的把它整修。舉呢?我們「舉」本來的意思就是說;把它抬高、舉高叫做舉。「墜」就是怕它墮落。所以,把這個沒落的地方建築完成。修廢舉墜就是:把荒廢的、墜落的重修完整。【鉅細靡遺;】「鉅」就是大;「細」就是小;(未完)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第一套(全)
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二套(全)
楞嚴經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經文分段落來判別, 用簡要的綱領提示出來
楞嚴經三科判 02 :六道輪迴的升沉決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擇的能力
歷史文章閱選讀一
歷史文章閱選讀二
歷史文章閱選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