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要義49

2021-02-24 瑞智慧

楞嚴經要義49: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講義103面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個大乘的教法當中,對生命的解釋是一個最圓滿的解釋。這當中有二個重點:

第一、相妄性真,相狀就是我們整個五蘊的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個天人,今生變成一個人的相貌,這樣的一個相狀是變化的,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內心的感受想法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一般來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種種的相狀都是一種虛妄相,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是變化的。第二、現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實不變,我們講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前生做一個螞蟻的時候,你的心性也是這樣子,你變成一個人、變成一個菩薩乃至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遠都沒有改變,都是如此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所以這心性是一種真實的。佛陀剛開始是把相狀跟心性做一個很明確的說明,所謂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時候講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說真實的心性跟虛妄的相狀,是不能分開的,相狀當中有心性,心性當中也有很多的相狀,這二個是不可分的,永遠分不開的。講了這些道理以後,其實阿難尊者已經是大開圓解了,發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樓那尊者跟這些二乘的無學,這時候對性相不二的道理產生了質疑。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說: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性,怎麼就產生了虛妄相呢?為什麼產生這些山河大地出來呢?

佛陀的回答很簡單,主要的重點只有四個字「迷真起妄」。

 

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生死,這個觀念很重要,本來是沒有生死的。那麼沒有生死怎麼就有生死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動,就在清淨本然的心中,產生很多很多的虛妄相出來,螞蟻的相狀產生了、人道的相狀產生了、天人的相狀產生、阿修羅的相狀產生,這個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動而有。所以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要知道「真本無妄,因迷故有」。心性本來是沒有虛妄相,後來怎麼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它的一個對治的重點,重點不在相狀,重點在心中的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無明的妄動,那一念向外攀緣的心識。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我們在這一科當中講到世界的相續,這個世界就是依報的器世間。分成三段:

第一、生成四大。

第二、結成二居。

第三、輾轉相續。

 

結成二居

 

前一段是講到一念無明的妄動而使令四大的生起,這一段是說明四大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二種的器世間,水地跟山林,或者我們可以分成四居,詳細來說分為水居、地居、山居、林居。

 

水地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tān;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

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首句以水陸二居,是水火交互發生之故,可以驗其氣分。彼大海本注水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火之氣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質礙之地,不應有水,以不忘水之氣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二、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以本質含有火之氣分,故「火光常起」,而「彼洲潬中」因本質含有水之氣分故,「江河常」於其中流「注」(水性相近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火性上騰,水性下降,水火一騰一降,交互發生,因而成立堅礙之質,而為器界之本。

「幹為洲潬」:「洲」,浮土幹處可居之處。「潬(tān灘)」,水中積沙,沙渚,沙洲可棲人獸之處。

 

這個地方是就著我們一般說的,高山跟平地,約著平地來說。平地當中有水居跟地居二種。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

 

(總說)火的體性是溫熱的,所以它是往上升的,水的體性是溼潤的,是往下降的。火、水二種的一升一降當中,產生了交互作用,而生起的一種器世間。立堅,「堅」指的是一種依報的器世間的產生。為什麼會有大海,為什麼會有平地呢?就是水火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

 

溼為巨海,幹為洲潬;

 

(個別說明)假設水大的勢力強,溼潤的力量大就變了大海;如果是火的勢力強,就變成一種乾燥的洲潬。「洲潬」,泥土積聚的地方,比較大的叫洲,比較小的叫潬。也就是說火大比較強盛的就轉為大洲跟小潬。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因為整個水火二種體性的交互作用,所以我們看到在溼潤的大海當中,也經常會有火光產生。表示說在整個水當中,是有火的體性的,比方說我們燒熱水,這水為什麼會轉成滾熱呢?這水當中有火的體性,水火是互相含攝的。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在大洲小潬的陸地當中,也經常會有一些大江小河恆常的在那個地方流動,也就是說明了地大之中有水性。這一段是說明在整個水火二種體性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了江河,產生了陸地,這個都由地水火風的作用產生的一種器世間。

 

山林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sǒu,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高山樹林生起的因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高山呢?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水火的相互作用,假設火的勢力強大。我們前面講過,火的勢力是上升的,所以水火在作用當中,假設火的力量大,這時就把陸地抽拔成高山,因為火是一種上升的力量。我們從這個道理可以看得出來,山中的石頭,你用鐵器去敲擊的時候會出現火焰,你用火去燒它這石頭就轉成水。可以看得出來地大之中是有水火之間的相互含攝。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樹林的產生。假設水的勢力強而土的勢力弱,這時候土就隨著水的勢力而成為一種溼潤的力量,這時候這溼潤就抽拔去滋養草木的產生。我們看這一切的樹林當中,遇到火燒就成為灰土,遇到扭絞就成為水分。這地方是說明整個地水火風四大,基本上都是互含互攝交互作用,而產生器世間的生起。這樣的生起是一個什麼樣的力量,讓它相續下去?

 

輾轉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

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結成相續。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輾轉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傾,搖動而生風大;次以堅執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風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發生也。

遞相為種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滿,而為洲海之種;更降水勢以從火,結為高山,而水火復為山石之種;復降土勢以從水,抽為草木,而水土乃為草木之種。故有所成四居,乃遞相為種也。

以是因緣者:即以是四大,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之因緣,則有依報世界,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此之相續,即相續初上忽生,起為世界,靜成虛空之粗境耳。一自忽生之後,輾轉相續,若不破迷成悟,返妄歸真,永無清淨之日也。初世界相續竟。

二、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交妄發生,遞(dì遞)相為種」:「妄」,指妄心與妄境。謂妄心與妄境交互發生,遞相為萬化出生之種。

 

(總結)  前面我們講一念的妄動,基本上還是阿賴耶識的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它變現出一個水的山林的器世間。那是什麼的力量讓這個器世間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我們的清淨本性當中出現,乃至於相續呢?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交」指的四大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了水地、山林這四種的器世間出來。「妄」指的是我們第六意識,妄心的一種執取。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愛取的力量,愛取的力量就會產生一種造業。你看到這書很喜歡,或者你看這個東西很討厭,就會很多種種的造作,就有業力,業力的力量就使令遞相為種。「遞相為種」就是外境去牽動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當中對外境又產一種執取,又創造另外一個外境。因為這樣的一種輾轉力量的因緣,使令整個有情的器世間,就因為這業力的因素,就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相續下去。

 

我們剛開始這世間上是沒有這些環境的,沒有山河、沒有大地,那怎麼就有呢?就是我們無量劫當中一念迷情的妄動,就把這世界創造出來。創造出來以後,為什麼這個世界會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出現呢?你看有些人他經常會出生在海邊,他經常就出生生長在海邊,有些人就經常出生在高山,有些人就經常出生在都市。為什麼某一種的環境,在某些人的心中會不斷的出現呢?這地方講到「交妄發生,遞相為種」,其實我們對它產生愛取的力量,所以這個環境會不斷的在我們心中產生出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處所跟內心的互動。環境我們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你內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決定。所以我們常說:「心境決定處境」,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一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時間很短暫的,大概在十秒鐘左右,我們就產生一種想像,名言的分別,這時候我們內心就會被外境牽動。而其實這外境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經過我們的想像而產生。比方說你看到半杯的柳橙汁,我不知道諸位想法會怎麼想,有些人會說:真是感恩啊!還有半杯柳橙汁存在。這種人大部分是做正面思考的,他的生命當中充滿了快樂;有些人說:糟糕!剩下半杯,他看到的是空的這一部份,他做了負面的思考,這個環境對他產生一定的傷害。

 

其實外境在傷害我們的時候,大概只有十秒鐘而已,就是你的直覺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其實最早的那個十秒鐘,是真正外境在傷害我們。但是當我們開始想像力生起的時候,是我們的想像力在傷害我們,我們產生很多名言分別。這時候外境就產生二種方向:第一個是正面的力量,第二個是負面的力量。而這個力量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境無好醜,損益在人」。說是一個珍寶你拿得不好,你會被它割傷,但是你好好拿,你可以欣賞它美妙的光採,它對你產生傷害、它對你產生一定的加分,其實是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想像決定出來的。這地方是講到外境生起的因緣。

 

子二、明眾生相續。

 

眾生指的是我們五蘊的正報身心世界,它的生起跟相續的因緣。

 

迷真起妄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

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此先標妄本。於已說世界相續之後,重複次第告滿慈云:欲明眾生,亦從妄起,並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覺必明,以為過咎耳。因此妄覺妄明,乃為眾妄根本,前之世界,後之業果,均由此忽生,由此相續也。

二、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明妄」,須明了眾生之妄。「非他」,不是別的。「覺明」:「覺」,此指妄覺,而非真覺;「明」,有明;妄覺自己有明之能(有能明之力)。此謂,欲明了眾生所起之妄處並非由於他物,即是妄覺自己有能明之力,這便是它的過咎之處。

 

佛陀再一次告訴富樓那尊者說:「明妄」,「明」當動詞,就是我們一念無明的妄動,而生起了種種虛妄的相狀,而這樣的虛妄相狀的生起並沒有其它的原因,主要的是以覺明來當做它的過咎。也就是說在我們清淨的覺性妙明心中,突然間想要有所發明,而這種有所發明的心,就是無明的妄動,也就是一切虛妄相生起的一個主要的過咎。這個地方是說明,這虛妄相是怎麼來呢?就是清淨心當中一念的妄動而有的,「真本無妄,因迷故有」。

 

能所對立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

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首句承上,因有覺明之無明,遂立業相之妄所,同前因明立所。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同前生汝妄能;明即轉相能見分,理猶體也,即業相之本體。以見分欲明業相本體,業相本不可見,見分定欲見之,終不能超越業相之範圍。此二句俱屬妄心,以見分所見,但是業相晦昧空,尚未涉境。以是因緣:是業相為因,轉相為緣,以此因緣,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遂結暗為色。

所聽不出聲塵,所見不超色塵,此二句即現相,隨其五塵,對至即現;見聽屬心該覺知,即轉相;聲色屬境該香等,即屬現相。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相。此之聲色,唯是惑現,尚非業招,猶是本識中境界相也。

二、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所妄」,即能明與所明二妄。「不踰」,不能超越,指不能超越業相的範疇,亦即為業相所局限。此言,能明與所明二妄既已成立,其所明之理體,並不能逾越業相之範疇。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由於此因緣,因而所聽的範疇不出於聲塵(在聲塵範疇之內——亦即聞性被聲塵所拘)。

 

一念妄動是很微細的,這個地方講到一念妄動以後產生了一種三細,也就產生阿賴耶識。既然有一念的妄動,就有所明的無明業相生起。

「所妄既立」指無明業相的生起,三細的第一個。「明理不踰」,理者體也,無明業相之體。既然有無明業相,當然就有能見的相狀生起。能見的見分去發明無明業相的時候,就產生六根去攀緣六境,這時候我們就產生一定的限制。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整個活動範圍就不能超越阿賴耶識,不能超過無明業識。也就在一念無明妄動的因緣當中,產生了三細,使令我們聽聞的功能不能超越音聲,見的功能不能超越色塵。

 

到這個地方,其實都是一念的妄動,產生了阿賴耶識的三細,這個地方都還沒有產生業力,因為第六意識的愛取還沒有活動,只是一個依他起性。下一段就產生業力的力量

 

心境分隔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其實是把前面的觀念重複一次,就是有色身香味觸法,六種妄塵的成就,就使令我們這一念清淨的心性,這精明之體就分成了,見聞嗅嘗覺知,在眼睛叫見,在耳朵叫聞,產生了六根的作用,本來是一念心性,元依一精明,因為外境的牽動而分成六和合,產生六根的作用。這一段是把前面阿賴耶識的依他起,六根、六塵、六識的生起做說明。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這地方就產生業力的問題,第六意識的愛取力量生起,就是我們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同業相纏」,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這時候會產生六種識,這六種識就產生一種愛取的心而生起造業,而造業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合離成化」。就產生所謂的胎卵溼化四種眾生的身心。

「同業相纏」指的是胎生跟卵生,因為胎卵二生都必須要跟父母有共同的業力而招感。我們要胎生要卵生一定要有個父母,有父母的因緣才能夠生起,你必須跟父母有某種的共業,因為你起碼要有二十歲乃至於三十歲的時間,要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有一定的共業。

 

溼生跟化生,因為它生起的時候不必假借父母,所以它跟父母就沒有什麼共業。溼生為什麼叫「合」呢?因為它合溼而成形,有的動物牠是在水溝自然生起來的,只要有水牠就能夠生起來,牠是因為合溼而成就牠的身形。有的化生,什麼是化生呢?離舊而成化,牠離開舊有的體而成化,比方說蝴蝶,蝴蝶本來是毛毛蟲,牠是化生,牠從毛毛蟲化生成蝴蝶,牠離開舊有的形體變化而成。這地方是講到,四生因為它心中愛取的不同,就形成不同正報的受生的相貌。這地方是簡單的總說,下一段就詳細說明:

 

四生成就

 

詳示胎生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想」,欲想,即男女欲愛之想。此指中陰身,於父母有緣之處,見有一點微明之色相發出來,由於此明而見妄境,遂成妄惑,而性慾之想便成。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若與父母知見相異,便成相憎之怨親,若與父母之想法相同,便成為互愛之眷屬。

「吸引同業」:吸引過去共同業緣者來入胎。

「羯羅藍」:胎兒受胎初七日之位,義為「凝滑」。

「遏蒲曇」:義為「皰(pào同皰),為受胎二七日。依《俱舍論》,處胎共有五位,今以此二者代表其餘。其他三者依次為:三、閉戶(凝結、軟肉);四、鍵男(凝厚、硬肉);五、缽羅奢佉(形位)。

 

因為我們人道都是胎生,所以佛在講四生的時候把胎生講得詳細一點。

見明色發。這個「明」就是我們眾生在中陰身的時候,本來是一片黑暗,你跟有共業的父母親,父母親在交媾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道光明的色相;中陰身見的一種光明相狀,而光明相狀生起以後,會產生什麼事情呢?

明見想成。中陰身這時候看到光明相狀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情愛之心。而情愛之心是怎麼生起呢?這個情愛是什麼相貌呢?異見成憎,同想成愛。「異」指的是同性,比如說你這個中陰身,你要投胎做男眾,而做男眾的時候,你看到父親,看到父親叫做「異」;如果你要投胎做女眾,你看到母親也叫做「異」,同性見到同性的時候,內心產生一種忌妒瞋恨。反過來異性相見,你要投胎做女兒的你看到父親、或者你要投胎做兒子的你看到母親,就產生內心的一種愛著,看到父親看到母親的心態有所不同。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

因為這種愛著心不斷的在心中流動,來當做是一種受生的因種,然後再假借臨命終一念的情想為助緣就入胎了,這就是我們整個入胎的過程。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增上緣) 你的投胎,除了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以外,還要有父母交媾的因緣發生,才能夠吸引跟自己共同業力的眾生來投胎。因為有這樣的因緣作用,包括我們心中的愛取,包括父母的交媾就有羯羅藍;「羯羅藍」是我們投胎的的第一七的時候,翻成中文叫「凝滑」,是我們最早投進去的父精母血叫羯羅藍。第二七叫做「遏蒲曇」叫做水泡,它在母親的胎當中,吸收養分,慢慢長大變成水泡,總共有七七,最後六根成就長成人形。這是以人道的胎生做解釋,這以下廣泛的說明四生的生起因緣。

 

略示四生

 

胎卵溼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溼以合感,化以離應。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卵唯想生」:卵生者唯隨亂思不定之想而生。

「胎因情有」:胎生則因親愛迷戀之情而有。

「溼以合感」:溼生之有情則以與外境暖溼之氣和合而感生。

「化以離應」:化生則為喜新厭舊、離此託(tuō託)彼而應。

 

整個六道眾生包括了,胎卵溼化四種受生的因緣,隨其它的情想合離的不同而互相的感應。比方說卵生的眾生,主要是因為它受生的時候,有一個很愚痴的妄想,卵生的大部份都是動物、畜牲道,它心中有愚痴的妄想;而胎生的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男女的情感;溼生的它是聞其水中的香氣,而產生一定的感應;化生的是因為內心一念的喜新厭舊,而產生彼此的複合,這是所謂的「情想合離」,創造了胎卵溼化四種受生。

 

輾轉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此中,於累劫之中,眾生之「情、想、合、離」的狀態「更相變易」,並非一定。四生「所有受業」報之眾生,皆隨「逐其」善惡業感,或「飛」或「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而生滅不斷。

 

 (總結)這個地方,就把我們為什麼有些人會做人、有些人會做畜牲、有些人做鬼道的主要的因緣講出來。在這因緣當中主要的親因緣,我們要看第二段「所有受業,逐其飛沉」,我們在六道輪迴的親因緣,就是我們心中的善惡的業力,這是主要的因緣。善業強的就飄生為三善道,惡業強的就墮落到三惡道去,為其善惡的業力,有些是飄生,有些是下沉。所以說眾生的五蘊身心,它的一個主要的主導性,其實我們的業力是主導。而它的助緣是臨終時候那一念的「情想合離」,那一念的情感,那一念的想像,那一念的合溼、離化的心情在心中的變化,看哪一個力量強,就產生不同的受生的力量。我們的受生當然業力是主導性,但是增上緣…「情想合離」這是約臨終來說,約平常來說就是愛取煩惱。

 

有些在大乘的方便教法當中,講到菩薩的「留惑潤生」。他說菩薩對煩惱應該全部斷除,但是這菩薩有大悲心,他不能離開眾生,他必須在人道裡面繼續的廣度眾生積集資糧。那他把煩惱斷了怎麼辦呢?菩薩要保留一定的情感,你要跟眾生保持一定的情感,否則你沒辦法受生,你跟眾生完全沒有感覺,那你就沒辦法來三界,一定要有一定的情感,情想合離。我們看高僧傳有很多例子:有很多高僧他不求生淨土,特別是禪宗的,修行得非常好,很有德行,他的信徒給他很多的供養,彼此間師徒有很深的感情,後來來生他投胎到信徒的家中,做他的兒子、做他的孫子去。這個就是所謂的互相的感應,因為彼此間有一份的情感。我們受生除了你的業力以外,你跟父母親那一份的情感,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

 

子三、明業果相續。

 

其實眾生跟世界會相續,最主要是因為有業力的相續,才有所謂的果報的相續。「業果相續」的「業」,指的是我們善惡的業力;果報指的是世界眾生的依正二報,也就是說世界跟眾生,固然是由一念的妄動而生起,但是它要相續,它必須靠業力的支持,第六意識要有種種的造業才會相續。

 

業果之因   欲界受生的業因

 

欲貪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我們會在三界不斷的相續,主要的心態就是男女的欲望。佛陀稱呼了一聲富樓那說:想愛同結,「想」就是我們對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的情想,這個情想就轉成一種男女的貪愛。這種情想跟貪愛彼此互相的吸引,時間久了以後,就產生一定堅固的力量,產生「結」。這種堅固的力量到最後是愛不能離,彼此不能分開。我們說情愛就好像枷鎖,牢牢的把二個人給綁住,沒辦法分開。也就是這種情想跟彼此的貪愛,所以這世間上父母生兒子,兒子生孫子,使令世世代代彼此相續不斷絕,這樣一個相續的力量,主要是貪愛男女的欲望為根本。

 

有一個禪師他在參學的時候,剛好經過一個結婚的喜宴,他講了四句話,其中第一句話他說:「孫子娶祖母」。為什麼孫子娶祖母呢?因為祖母她在世的時候,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感情很深,每天都逗著他玩,日久生情,情久生愛。結果祖母死掉以後,她前生有這樣的一種「想愛同結」,愛不能離的力量,看到彼此間感應就非常的強,所以二個就結婚。在美國也做了實驗,發覺家庭的組合有一種冥冥的力量,比方說二個兄妹,他從小的時候,另外一個被領養,時間久了以後,突然間見面以後。他們本來沒有見過面的,兄妹從小就分開了,但是他同為一家人的時候,他感覺就特別親切,一種莫名的親切。身為一家人,他有一定的情感,有一定過去愛的力量,這個就是一種父母子孫,彼此相生有一種不斷絕的力量。

 

殺貪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溼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貪愛同滋」:一群眾生由於有相同的貪愛,必取相同的食物來滋養其身命。

 

「殺」斷有情生命。殺生也會構成我們來三界的力量,因為你殺人家的命,欠人家的命債,來生要去還的。「貪愛同滋,貪不能止」說這殺生的因素是怎麼來的呢?因為我們在世間有一個色身的時候,我們很慣性會愛著我們的色身,我們想要有一種共同的希望要來滋養我們的色身,使令我們的色身變得健康美貌。而這種貪愛色身的心,是很難克制的,很難調伏的。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在世間當中胎卵溼化四種眾生,他們就隨著他們個人勢力的強弱,彼此間可以說是弱肉強食,互相的吞噉,就造成了一種殺生的力量,也造成了一種輪迴的力量。我們的六道輪迴除了貪慾以外,這個殺生也是一種力量。

 

盜貪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盜」不與而取他物。以人道來食羊來做一個例子。因為在印度的時候,古代印度在吃都是吃羊肉、牛肉為多,羊肉特別的多,所以佛陀在舉例子的時候,就以人來食羊做例子。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你平常經常吃羊,但是身為一個羊,牠也不是很喜歡被人家吃的,所以你把牠殺死的時候,牠內心基本上有瞋心,而想要去報仇,只是牠的力量不夠,但是牠報仇的心是存在的,所以牠臨終的時候,結下一個很強烈要報仇的噁心。而這種噁心…我們知道諸法因緣生,那什麼叫因緣呢?就是彼此內心的動作,心一動就是一種因緣。所以羊死為人,等到牠羊的業報盡的時候,牠善業的力量跟牠報仇的心結合,這個時候牠變成人。吃羊的這個人,他把福報享盡變成了羊,所以彼此間就互相的來吞噉。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不但是人跟羊的互動,這十生可以說是死死生生,彼此之間殺害對方的生命來噉其肉。古人說,你今生吃他八兩,你來生要還他半斤,跑不掉的!所以這種互相噉食的惡業是俱生的,說是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是如影隨形的,而且是窮未來際的,這就是以盜貪為本。盜取他人的生命,來當作輪迴的根本。

所以我們在整個業因當中,佛陀把它會歸成主要三個,欲貪、殺貪跟盜貪,這是我們會不斷的在三界輪迴的三大因素。

 

輾轉相續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總結)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整個輪迴會相續呢?殺盜淫,佛陀在總結的時候偏重在殺生跟淫慾。

 

殺生。「汝負我命,我還汝債」其實這個地方是有四句,四句有二種因素:第一個是命債,第二個是肉債。命債有二種:比方說「負則欠也」,你今生欠我的命,汝負我命,你來生就汝還我命;如果是我負你命,來生就是我還你命,這個就是命債。第二個、肉債也是一樣,你欠我的肉債,你來生還我的肉債;我欠你肉債,我來生我就還你肉債。總而言之,欠命債就還命債,欠肉債就還肉債,因為這二種命債、肉債的二種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這個跟殺生有關係。

 

淫慾的生起有二種,一種是愛,愛他的心,第二個愛他的色。說「汝愛我心,我愛汝心,」這是一種情感的作用;「我憐汝色,你憐吾色」這種欲望,我們講日久生情,情久生欲。在整個男女結合當中,就是情感跟欲望結合,因為這樣的緣故,也經百千劫常在三界輪迴當中。總結呢?整個生死的業力就是殺、盜、淫三種業力為根本,因為這樣的因素,使令整個業果相續。也就是說因為有殺盜淫三種業力,使令前面的眾生世界二種果報,就不斷的一次一次的出現,眾生跟世界是靠業力來支持的。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要義49:菩薩要跟眾生保留一定的情感,否則沒辦法來三界度眾生
    楞嚴經要義49: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講義103面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
  • 楞嚴經要義27
    楞嚴經要義27: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講義第五十六面 醜二、騰疑細釋。 本經的修學重點,就是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其實它就是一個心地法門。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如是者久,辛勞過度,旋至次年二月初四,正講演時,忽患中風之病,由徒明暘,急扶下座,入室遂已不省人事,經時七日始得轉機。幸有良醫黃鐘、鄭葆湜二醫師診治,方告安然。至七十二歲,復思楞嚴著述未竣,大願莫償,於是樂慧斌居士勸餘曰:『從容編著,既有善願,必獲成功。』於七十四歲夏告完,計二十四卷,裝成五冊,聊據管窺之見,以論性天;但憑蠡測之才,而探義海,質之深入楞嚴三昧者,未免要施當頭一棒也。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神咒的作用
    楞嚴經神咒是一部重要的咒,也是咒中之王,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楞嚴經神咒的作用也非常大,大家在學習楞嚴經神咒時一定要用心去學,這樣才能領悟咒中的道理。楞嚴咒破魔顯正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很多人仍有疑惑而沒有去實修楞嚴咒,比如:放不下「冤親債主」,因為聽某些人說不超度冤親債主,好像修行就有障礙。要超度親眷,但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楞嚴咒有超度的作用。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它們不會再來障礙你了。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有哪些作用
    眾所周知,楞嚴經的作用真的是數不勝數,下面末學有一些小小的總結,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師兄師兄多多批評指導。一、楞嚴經是佛學的修行之本,有人念誦楞嚴經,就是正法依舊存在這個世界。當楞嚴經消滅的時候,佛法才會消失。
  • 楞嚴經釋疑:女人佩戴楞嚴經作用
    楞嚴經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經書,有些師兄不僅僅會念楞嚴經,也會佩戴楞嚴經,那麼有些師兄就是想要知道女人佩戴楞嚴經作用是什麼,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針對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就簡單的為師兄去講解一下吧!女人佩戴楞嚴經的作用: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沒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來持誦這楞嚴咒咒,或者書寫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有幾個譯本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楞嚴經的版本數量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們常見的大師版本和寺院誦讀版本等等,還有梵文版本的楞嚴經,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惑,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版本的楞嚴經。其實這種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為每一種版本的楞嚴經都是有人去修行和誦讀的,所以說我們也不能夠全部了解,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其實每一個版本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講解,其實不論哪一個來說,我們都是去修行,只要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的心態放正,那麼我們選的任何一個版本都是可以的。
  • 《楞嚴經》:楞嚴經哪個版本翻譯好
    楞嚴經哪個版本的翻譯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每個人對楞嚴經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翻譯也是不一樣的,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最好是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修行楞嚴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而且我們對楞嚴經的體會也會更加的好。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經架構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讀楞嚴經持楞嚴咒功德
    讀《楞嚴經》,持《楞嚴咒》,功德很大,因為《楞嚴經》是講除妄識歸真心。我們眾生都是妄識。
  • 楞嚴經解釋:念楞嚴咒的作用
    誦持《楞嚴咒》比買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司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就有大感應、大利益;若你有不守規矩的行為,修這個法便沒有大的感應力量。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一、聖空法師誦楞嚴發願文:弟子(法號)今在佛前發如是願:願一心皈命頂禮,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天龍八部、一切護法神、一切土地伽藍,>願我佛慈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放大悲光、放大智慧光、放大圓滿光、放不可思議光、放一切無礙光、解脫光,放一切智光,放究竟堅固無礙大智慧光、安樂光、解一切怨結光、法音光、大法音光、超越一切智光、無邊身光、度化光、無畏光、普化光、利樂一切眾生光,密護弟子、提攜弟子、加持弟子、灌頂弟子,願弟子乘此楞嚴神咒之力,蒙我佛護念,一切佛菩薩加持,一切護法的護持,令我一切業障怨結應念消滅無餘,不再復生
  •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按照世間話來講:論辭飾、論思辨、論境界,可以說《楞嚴經》都達到了文學和哲學的巔峰,卻為何不被文學界和哲學界所熟知和重視呢?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楞嚴經》首先是一部佛教著作。第二個原因,《楞嚴經》太難讀了!《楞嚴經》有多難讀呢?首先,《楞嚴經》是古代文言譯寫,對於習慣白話文的今人來說,是讀《楞嚴經》的第一難。
  • 《楞嚴經》佛教修行大全
    《楞嚴經》是佛教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唐般剌密諦譯,十卷。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也滅了。如果這本經不滅,正法時代依然存在,就在現前。《楞嚴經》主要講得以下幾點,包含了禪淨密律四個宗派,均衡發展。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 楞嚴經品讀1
    楞嚴經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解讀時,應該斷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別名的意思是與其他經典有所分別,名字不同;下面的經字是相同的,因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諸經,由於此部經與諸經不同,故有這通、別兩種稱法。「大「: 大有四種:大因、大義、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為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楞嚴經》是一部佛法大經,講述了佛法最高最根本的道理,並指明了具體的修證道路。《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下面舉幾個經中譬喻的例子,來感受佛法的無邊智慧。   煮砂難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