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
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還記得行文中,常常在經文達意和順暢間的難以取捨。如今這一切覺受都已成了生命中的過客。回首處,指端的文字依舊是虛妄的戲論,而我卻從這種戲論中見到了那輪真月。這裡方便說「見到」,實則無所得,故而沒有什麼可說的。
很感謝自媒體的讀者們。解讀文章發表出來和不發表出來,對於作者的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因為選擇了發表,所以,行文中就更加仔細認真一些,力求儘量寫得簡潔明白,至少自己能看懂,才好意思給別人看。
有讀者問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就我的體會而言,還是要採取古人的讀書方法:不看任何註解,就這樣憑著本心去解讀,不放過任何一個名相疑點,這樣經中的妙諦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雖然這裡說不看註解,但有時候為了一個名相,一句話,我還是翻了不少註解參考,在這樣的琢磨中,對一部經的「童子功」就練出來了。
其實,不讀別人的註解,並非是排斥別人的註解,只是為了不受幹擾。我曾經嘗試讀過好幾種註解,卻從來沒有讀懂過,甚至不讀還好,越讀越糊塗。眼看歲月一年年蹉跎,而我看《楞嚴經》如同天書,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遵循古人方法,放棄一切註解,自己研讀。然而,奇妙的結果卻發生了:當我自己註解《楞嚴經》時,也看懂了別人的註解。
思忖其中原因,當年讀別人的楞嚴註解時,我是抱著找現成答案的心去讀的,妄圖在法塵中尋求覺悟,怎麼可能尋求得到呢?如今我是以尋求覺悟之心參考別人的註解,則自然在自覺與他覺的相會中,得到了通達。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智力共振。
作為一個受益者,當然也希望更多的人受益。這些文章只是我這一年多來學習楞嚴的心路,就好比登高的梯子,登上去了,梯子也就應該放下了。有了這樣的讀書經歷,令我深切地感受到,讀者要想真正受益,不如造出自己的雲梯,解出你自己的《楞嚴經》,畢竟自覺才能覺他。
下部準備系列解讀的經是《佛說阿彌陀經》。選這部經的原因,一是因為讀者的提議。他說現在修淨土的行者多,不妨解讀一下淨土的經典;二是因為想知道《楞嚴經》中「如是心、如是相」的法理,在極樂世界是怎樣的。
相對於名句摘記,完整讀一部經的好處就是,知道名句的來龍去脈,不會在零敲碎打中讓名句偏離原意。願我們相約下一部經典,在邊讀邊聊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