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關於「無門檻」。
我平時和一些朋友聊到佛法時,他們要麼感覺深不可測,非普通人可以學習,要麼認為佛法就是燒香拜佛念經念咒,或出家隱藏於深山道場,要麼就認為佛法是迷信,是保佑,是算命等等。
筆者頗為痛心,這麼好的法居然被冠以如此的偏見。為了掃除筆者在1.3裡面提出了一些學佛的障礙,我就發心註解《楞嚴經》,目的是根據當代青中年人的思維習慣,讓大家能無門檻的讀懂這部經書並受益。
讀者對象之所以是青中年人,而排除少年人和老年人,是因為少年人知識結構還不完善,不適宜讀此經;老年人思維能力大多鈍化,更適宜別的法門。
無門檻是指只要讀者按部就班讀完本書,就能夠循序漸進的平滑的深入佛理,讀懂《楞嚴經》。
1.5.2關於《楞嚴經》。
自古以來,《楞嚴經》就享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美譽。
這本經可以說是所有佛經的濃縮版,無論是歷經五朝四帝的世界壽星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還是神通自如、宏化美國的當代高僧宣化上人,都對楞嚴經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佛教宗派,比如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都在本經中有所體現。
這部經仔細介紹了普通凡夫到開悟成佛的全過程。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根性,是鈍中帶利,正好與此經相應。
1.5.3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分4個部分:自序、學楞嚴經前必須了解的佛學知識、楞嚴經地圖、楞嚴經白話註解筆記。
1.5.3.1自序主要說明學習佛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當代人學佛的障礙、以及本書的緣起。
1.5.3.2學楞嚴經前必須了解的佛學知識,是消除學習本經的門檻,介紹佛學基礎,對相關名相作出解釋,便於深入學習楞嚴大法。名相解釋時,名相前均以「No.+阿拉伯數字」標出代號,如No.1,No.2,No.3等,以便在正文註解時引用查閱。
1.5.3.3楞嚴經地圖展示憨山大師的註解綱要、圓瑛大師的註解綱要、惟則法師的敘要、以及筆者通過472個自然段落經文製作這四種提綱,目的是方便讀者隨時對照查閱,就像地圖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便於讀者邊學習邊總結。
因為楞嚴經文言文正文有62156字,在閱讀白話文註解和深入經論的時候很容易顧此失彼。
又按照讀者的不同習慣,列出五種提綱,並用不同格式表現出來。憨山大師的綱要用現代研究生論文的格式標出。圓瑛大師的綱要用圖表列出。惟則法師的敘要按原文摘錄。472個自然段落提綱用大意列出。
五款綱要總有一款適合當代的青中年讀者。
1.5.3.4楞嚴經註解採用五種格式,分【正文】、【略解】、【詳解】、【注釋】、【若水中觀】。
【正文】是依照正法清流印經組印製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簡體注音版的自然段落引用。
【略解】是段落大意,供初學者快速瀏覽使用,筆者建議初學者先閱讀幾遍【略解】部分,對整部經有個初步的印象後,再閱讀【詳解】。
【詳解】是整段經文的詳細解讀,力爭不掉落一個字,不昧一句法,並儘量用白話文的習慣表達。
【注釋】是對段落中部分難懂艱澀的詞彙作出解釋。
【若水中觀】是筆者的一些補充討論,有時候起承上啟下的提示,有時是總結,有時是指示地圖方位,有時針貶時弊,不一而論。
1.5.4筆者註解此經的目的是從成德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從文獻的角度出發。
德性的學問是從內省和躬行的方法去做的。文獻的學問是從說文解字、經典考釋的方法去做,需要旁徵博引、求真求博求通,工作量極大,這非才疏學淺的筆者個人能為。
從成德學的角度出發,正如虛雲老和尚所言:「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銷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德經常使用以經解經、以論解經的方法來開解《楞嚴經》,但對於初學佛法的人,解經之經論仍然是門檻。所以筆者儘量以本經前後文互相對照銷文,降低讀者的門檻。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讀透一部《楞嚴經》,就是快速跑向悟道山頂的過程。等到了山頂,再看其他經書,居高臨下,自然不再費力,事半功倍。
通達此經後,再學習其他三藏,也是很必要的,可以起到掃除盲點,功夫成片的功用。
希望讀者以「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則來學習佛法。在閱讀本書了解《楞嚴經》的白話文義理後,再反覆誦讀《楞嚴經》的文言文版本,忘掉筆者的白話文註解,以文言文的思路熟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並以至能背誦,這樣受益最大,最後甚至忘掉文言文楞嚴經,得義忘言,這樣開悟乃至成佛可期。
由於佛經不能輕易註解,特別是了義方面的字句尤其需要慎之又慎,否則業報深重!再加上筆者淺陋,謬誤之處難免,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流通這部偉大的經典,筆者仍願意以身犯險,即便下地獄而不悔。希冀各方善知識不吝提點,共同宏揚此部經典。
茲為序。
若水中觀自序於雲南撫仙湖畔
公元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