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為什麼適合當代人

2020-12-16 若水中觀

1.5.1關於「無門檻」。

我平時和一些朋友聊到佛法時,他們要麼感覺深不可測,非普通人可以學習,要麼認為佛法就是燒香拜佛念經念咒,或出家隱藏於深山道場,要麼就認為佛法是迷信,是保佑,是算命等等。

筆者頗為痛心,這麼好的法居然被冠以如此的偏見。為了掃除筆者在1.3裡面提出了一些學佛的障礙,我就發心註解《楞嚴經》,目的是根據當代青中年人的思維習慣,讓大家能無門檻的讀懂這部經書並受益。

讀者對象之所以是青中年人,而排除少年人和老年人,是因為少年人知識結構還不完善,不適宜讀此經;老年人思維能力大多鈍化,更適宜別的法門。

無門檻是指只要讀者按部就班讀完本書,就能夠循序漸進的平滑的深入佛理,讀懂《楞嚴經》。

1.5.2關於《楞嚴經》。

自古以來,《楞嚴經》就享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美譽。

這本經可以說是所有佛經的濃縮版,無論是歷經五朝四帝的世界壽星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還是神通自如、宏化美國的當代高僧宣化上人,都對楞嚴經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佛教宗派,比如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都在本經中有所體現。

這部經仔細介紹了普通凡夫到開悟成佛的全過程。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根性,是鈍中帶利,正好與此經相應。

1.5.3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分4個部分:自序、學楞嚴經前必須了解的佛學知識、楞嚴經地圖、楞嚴經白話註解筆記。

1.5.3.1自序主要說明學習佛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當代人學佛的障礙、以及本書的緣起。

1.5.3.2學楞嚴經前必須了解的佛學知識,是消除學習本經的門檻,介紹佛學基礎,對相關名相作出解釋,便於深入學習楞嚴大法。名相解釋時,名相前均以「No.+阿拉伯數字」標出代號,如No.1,No.2,No.3等,以便在正文註解時引用查閱。

1.5.3.3楞嚴經地圖展示憨山大師的註解綱要、圓瑛大師的註解綱要、惟則法師的敘要、以及筆者通過472個自然段落經文製作這四種提綱,目的是方便讀者隨時對照查閱,就像地圖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便於讀者邊學習邊總結。

因為楞嚴經文言文正文有62156字,在閱讀白話文註解和深入經論的時候很容易顧此失彼。

又按照讀者的不同習慣,列出五種提綱,並用不同格式表現出來。憨山大師的綱要用現代研究生論文的格式標出。圓瑛大師的綱要用圖表列出。惟則法師的敘要按原文摘錄。472個自然段落提綱用大意列出。

五款綱要總有一款適合當代的青中年讀者。

1.5.3.4楞嚴經註解採用五種格式,分【正文】、【略解】、【詳解】、【注釋】、【若水中觀】。

【正文】是依照正法清流印經組印製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簡體注音版的自然段落引用。

【略解】是段落大意,供初學者快速瀏覽使用,筆者建議初學者先閱讀幾遍【略解】部分,對整部經有個初步的印象後,再閱讀【詳解】。

【詳解】是整段經文的詳細解讀,力爭不掉落一個字,不昧一句法,並儘量用白話文的習慣表達。

【注釋】是對段落中部分難懂艱澀的詞彙作出解釋。

【若水中觀】是筆者的一些補充討論,有時候起承上啟下的提示,有時是總結,有時是指示地圖方位,有時針貶時弊,不一而論。

1.5.4筆者註解此經的目的是從成德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從文獻的角度出發。

德性的學問是從內省和躬行的方法去做的。文獻的學問是從說文解字、經典考釋的方法去做,需要旁徵博引、求真求博求通,工作量極大,這非才疏學淺的筆者個人能為。

從成德學的角度出發,正如虛雲老和尚所言:「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銷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德經常使用以經解經、以論解經的方法來開解《楞嚴經》,但對於初學佛法的人,解經之經論仍然是門檻。所以筆者儘量以本經前後文互相對照銷文,降低讀者的門檻。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讀透一部《楞嚴經》,就是快速跑向悟道山頂的過程。等到了山頂,再看其他經書,居高臨下,自然不再費力,事半功倍。

通達此經後,再學習其他三藏,也是很必要的,可以起到掃除盲點,功夫成片的功用。

希望讀者以「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則來學習佛法。在閱讀本書了解《楞嚴經》的白話文義理後,再反覆誦讀《楞嚴經》的文言文版本,忘掉筆者的白話文註解,以文言文的思路熟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並以至能背誦,這樣受益最大,最後甚至忘掉文言文楞嚴經,得義忘言,這樣開悟乃至成佛可期。

由於佛經不能輕易註解,特別是了義方面的字句尤其需要慎之又慎,否則業報深重!再加上筆者淺陋,謬誤之處難免,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流通這部偉大的經典,筆者仍願意以身犯險,即便下地獄而不悔。希冀各方善知識不吝提點,共同宏揚此部經典。

茲為序。

若水中觀自序於雲南撫仙湖畔

公元2017年2月

相關焦點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
  • 楞嚴經中這一句話,讀懂的人,學佛路上不會迷路!
    楞嚴經中這一句話,讀懂的人,學佛路上不會迷路!很多人學佛,學到半途,經常會迷失方向,尤其是學佛學得越久,或者看的佛經越多的人,越容易犯這個錯誤。像這樣的矛盾之處,太多了,其實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說法,這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用楞嚴經中的一句話,便可以解釋,那就是: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這句話,對於學佛者太重要了,學佛一定要先了解,佛為什麼說了眾多法門,且看似互相矛盾。這種矛盾在金剛經中,最為明顯,比如: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第二個原因,《楞嚴經》太難讀了!《楞嚴經》有多難讀呢?首先,《楞嚴經》是古代文言譯寫,對於習慣白話文的今人來說,是讀《楞嚴經》的第一難。換句話說,《楞嚴經》不但超級精煉,而且足夠凝練。要讀懂《楞嚴經》,不但要理解古文的寫作方式,還要明白詩歌的表達套路。有的地方,是靠詩歌的頓挫平仄來斷句明意的;有的地方,是靠詩歌的連貫性來區分同字不同義、同義不同字;有的地方需要加減助字才能理解,也就是通過寫出來的文字,看到沒有寫出來的文字,等等。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眼見為實有時也不一定正確(萬字長文)
    然而第一義諦,能和合的因與緣無自體性,不可得,所和合的「一合相」也只是假名,所以實無和合。另外,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裡指出:「若謂一分不變之體。一分隨緣之用。交互成事。名為和合。若謂不變者自不變。隨緣者自隨緣。判然各別。名不和合。」阿難尊者未達性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故說心猶未開。
  •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要有怎樣的擔當,才是讀懂楞嚴經的因地發心
    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經云: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由此可見因地的發心很重要,直接決定著所修之果。同樣的道理,學習佛經也得有個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發心、正確的擔當。得先有了相應的擔當,才能在佛經中讀到佛法的妙理。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有哪些作用
    眾所周知,楞嚴經的作用真的是數不勝數,下面末學有一些小小的總結,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師兄師兄多多批評指導。一、楞嚴經是佛學的修行之本,有人念誦楞嚴經,就是正法依舊存在這個世界。當楞嚴經消滅的時候,佛法才會消失。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但倒想雖銷,細惑未盡,迨滿慈究三種生續之因,而如來答一念覺明為咎;復極於五大圓融,三藏備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然後知徹法底源之定體,本自圓成,究竟堅固之楞嚴,非由造作,所謂奢摩他,微密觀照,發盡無餘矣;回視強制識心之定,何啻天淵哉!然而定雖本有,未經如來明示,何由開解照了,自性天然本定?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楞嚴經》是一部佛法大經,講述了佛法最高最根本的道理,並指明了具體的修證道路。《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下面舉幾個經中譬喻的例子,來感受佛法的無邊智慧。   煮砂難成飯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神咒的作用
    楞嚴經神咒是一部重要的咒,也是咒中之王,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楞嚴經神咒的作用也非常大,大家在學習楞嚴經神咒時一定要用心去學,這樣才能領悟咒中的道理。楞嚴咒破魔顯正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很多人仍有疑惑而沒有去實修楞嚴咒,比如:放不下「冤親債主」,因為聽某些人說不超度冤親債主,好像修行就有障礙。要超度親眷,但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楞嚴咒有超度的作用。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它們不會再來障礙你了。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楞嚴經解釋:念楞嚴咒的作用
    誦持《楞嚴咒》比買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司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就有大感應、大利益;若你有不守規矩的行為,修這個法便沒有大的感應力量。
  • 楞嚴經釋疑:女人佩戴楞嚴經作用
    楞嚴經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經書,有些師兄不僅僅會念楞嚴經,也會佩戴楞嚴經,那麼有些師兄就是想要知道女人佩戴楞嚴經作用是什麼,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針對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就簡單的為師兄去講解一下吧!女人佩戴楞嚴經的作用:1、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沒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來持誦這楞嚴咒咒,或者書寫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有幾個譯本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楞嚴經的版本數量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們常見的大師版本和寺院誦讀版本等等,還有梵文版本的楞嚴經,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惑,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版本的楞嚴經。其實這種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為每一種版本的楞嚴經都是有人去修行和誦讀的,所以說我們也不能夠全部了解,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其實每一個版本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講解,其實不論哪一個來說,我們都是去修行,只要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的心態放正,那麼我們選的任何一個版本都是可以的。
  • 《楞嚴經》:楞嚴經哪個版本翻譯好
    楞嚴經哪個版本的翻譯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每個人對楞嚴經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翻譯也是不一樣的,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最好是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修行楞嚴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而且我們對楞嚴經的體會也會更加的好。
  • 看完這些,就知道《楞嚴經》非學不可
    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 什麼叫無記性? | 每天幾分鐘,輕鬆學楞嚴經
    選自:第58屆楞嚴法會《楞嚴經要解》3卷04講(08)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摘要: 阿難,汝常意中。很多人問什麼叫無記性?我們有的時候在那眼睛也睜著,人看著也挺正常,他對世間的一切,以及人家說什麼都沒有反應,沒聽明白,沒聽懂,沒有自己的意識,沒起作用。很多人說起意識,他不是心意識了,不是,是什麼呢?別人講什麼?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象我現在在這講,你們是不是心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還沒有起心意識是不是?這個不叫無記性。
  • 持誦《楞嚴咒》的無上功德利益
    《楞嚴咒》,又名「白傘蓋咒」、「如來藏心咒」,全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咒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佛教裡,《楞嚴咒》被奉為咒中之王,也是佛教裡最長、最重要的一個咒,關係著佛教的興衰。十方如來就是借著楞嚴咒,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宣化上人曾經說過:所有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從楞嚴咒裡邊生出來的,所以可以說楞嚴咒是諸佛的母親。楞嚴咒是佛的法身,有楞嚴咒的地方,就有佛的舍利。楞嚴咒每一句都有無量意義,每一義都有無量功德。若人誠心持誦楞嚴咒,一生受益無盡,能令人們在短時間內得到大福德、大智慧,容貌端嚴、心得安樂,可速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果。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一、聖空法師誦楞嚴發願文:弟子(法號)今在佛前發如是願:願一心皈命頂禮,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天龍八部、一切護法神、一切土地伽藍,>願我佛慈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放大悲光、放大智慧光、放大圓滿光、放不可思議光、放一切無礙光、解脫光,放一切智光,放究竟堅固無礙大智慧光、安樂光、解一切怨結光、法音光、大法音光、超越一切智光、無邊身光、度化光、無畏光、普化光、利樂一切眾生光,密護弟子、提攜弟子、加持弟子、灌頂弟子,願弟子乘此楞嚴神咒之力,蒙我佛護念,一切佛菩薩加持,一切護法的護持,令我一切業障怨結應念消滅無餘,不再復生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