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講記》自序

2021-03-02 佛法正義

導師法語:

  所有修學佛法者,都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感想:「佛法浩瀚無邊,當從何處入門?三藏十二分教,隱晦難解。如何正確入理?」產生如是感受的原因,皆因不知佛法粗分五乘之理所致。人乘者謂五戒十善:受持五戒、不犯眾生。天乘者謂五戒之上加以孝順父母,慈濟眾生,行於十善,得生欲界天中;或進而增修四禪八定,得生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中。小乘者謂解脫道:斷除我見、我執及我所執,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為觀行之法,八正道為實行之法,可得阿羅漢果而出三界生死。中乘者謂緣覺道:依佛之教而修學十因緣觀,然後及於十二因緣觀,成闢支佛;或於無佛之世自修此二因緣觀,自成闢支佛而出三界生死苦。大乘者謂:參禪實證第八識,了知此識是名色之本,亦是涅盤之本際,故知法界實相而生般若智慧,成三賢位實義菩薩僧;若能進修一切種智而成就道種智,即成諸地聖位實義菩薩僧;若道種智修正圓滿時即是佛地一切種智,其第八識改名無垢識?佛地真如。知乎此,則有最初抉擇分,能善顯法門及真正善知識,不被假名善知識之大名聲所惑,則於佛法之實修,知所進道矣!

  ——正智出版社——

  大乘佛法之入門,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門門所入者皆同一第八識如來藏之本有自在性、本有自性性、本來清淨性、本來涅盤性。凡已親證如來藏者即能現觀如是四性,因之而生實相般若,成第七住位不退菩薩,名為實義菩薩,已非單受菩薩戒而未證實相之名義菩薩。此時實相般若在胸,已能粗知般若諸經中之法義,不待人教。然而如此階段之智慧,實仍未足以了知諸地智慧,以未了知成佛之道次第及內涵故,以尚未通達實相般若故。若欲通達實相般若而速進初地者,悟後必須深入了知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之異同,以了知二者間之關聯,然後知所進退;如實而修,則欲入地者亦得速達。《勝鬘經》所說者,即是此二種無明也;凡欲釐清佛道及二乘道之異同所在者,皆應深入理解此經義理;於此已有實質上之理解者,不論對於選擇三乘菩提,或對於選擇大乘入道之善知識及道場,皆已胸有成竹,則有能力自己選擇真正善知識及真能助己實證佛法之道場。然後次第入道,終不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也!由此可知此經之重要。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古來少有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之解釋者;今此講記中,確有如是功德,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之老參,誠屬難得一見之講述實記,允宜熟讀而助入道。


自序

  所謂原始佛法,必須函蓋前後三轉法輪的成佛之道全部佛法;因為,只有這樣具足涵蓋三乘菩提以後,才能顯示釋迦佛已經圓滿化緣了。而四阿含諸經並不曾說到成佛之道,只說到成就羅漢解脫於分段生死之道的法義;也因為前後三轉法輪的法義全部都是 釋迦佛親口所說,才能具足了成佛之道,而非如同四阿含諸經一樣地嚴重欠缺成佛之道的原理與實行之道。但印順法師不了解前後三轉法輪諸經的意涵,連聲聞羅漢們所集結出來的四阿含諸經的意涵,都嚴重的誤會了,當然更無法如實理解大乘諸經的意涵。印順又因為信受部派佛教時期的聲聞凡夫論師們的六識論錯誤觀點,所以全面否定大乘法,認定大乘非佛說;並將大乘諸經的義理曲解為同於二乘解脫道的法義,再以聲聞凡夫論師的六識論邪見,套用在原本為八識論的二乘解脫道上面,於是連二乘解脫道本質的四阿含諸經中的義理,都嚴重的誤會了。立足於這種誤會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前提下,只承認四阿含所說的解脫道為原始佛法,認為大乘諸經皆非佛說,故只將四阿含定義為原始佛法,將第二、第三轉法輪諸大乘經排除於原始佛法之外,意謂大乘諸經都非釋迦佛親口所說,這是嚴重扭曲佛教歷史之後所作的不正確定義。一開始學佛時若是信受了印順這樣偏差的觀點以後,將無可避免地落入六識論的邪見中,於是連斷我見都成為奢談了,遑論實證大乘實相般若!

  複次,大乘法之證悟,不許外於教門;若外於經典聖教開示,而言「所悟雖異於教門,然亦是宗門之悟」,當知即是錯誤,謂其所悟必定已經異於宗門之悟,經教所說法義正是說明宗門所悟內涵故;明得此理,始知宗門之悟,一向不得外於教門也。但若已經求證於大乘經典,印證自己確實證悟已,欲了知悟後進修之道,欲憑藉所悟如來藏而生起深妙般若智能者,及欲快速進入初地者,皆應先行深入《勝鬘經》真義,由此了知大乘道與二乘道之異同與關聯,然後對於自己應如何求得真正之大乘般若開悟,以及悟後應如何含攝二乘道,進而快速進修般若別相正義而具備入地之資,即能自知而無所疑也!

  二乘人所證智能為出離三界分段生死之智能,只是聲聞法中的解脫道智能,所斷者僅為我所執、我見、我執,不曾及於法界實相之了知與親證,是故一切不回心大乘之阿羅漢,不論為慧解脫、俱解脫、三明六通大解脫,皆無法生起實相般若;此謂不回心阿羅漢,雖知一切法界皆為如來藏之所生,然唯是親聞世尊如是聖教而未能實證,是故凡遇親證之菩薩時,皆無從開口共論般若。乃至諸菩薩與言無餘涅槃中之實際者,亦皆茫然無措而不能回應,唯有迴避不言一途。諸不回心阿羅漢,之所以致此者,皆因未證名色本、名色因、名色習之如來藏心所致也!譬如阿含中佛語聖教分明:「解名色本,即得應真。」為名色之根本乃是如來藏心。十方三界一切有情之名色,皆從如來藏心中出生,並皆以如來藏為本;是故,證或不證名色因、名色本之如來藏者,即成是否能入大乘別教而成實義菩薩之分野;惜乎今人能知此者極為稀有,皆坐密宗應成派中觀六識論邪見所崇,致使當代諸大山頭大法師等,悉被釋印順六識論邪見所崇而盲目追隨,同聲否定大乘及阿含經教中所倡八識論正理,則彼諸大法師及其徒眾即失大乘見道因緣,兼亦成就謗菩薩藏之大惡業,成一闡提。

  然而,已經實證如來藏之實義菩薩,雖已位階不退位之第七住已,是否即能了知成佛之道內涵?實猶未必!謂此時之第七住實義菩薩雖有般若實相智慧,亦唯有總相智爾,尚未具足別相智故。般若實相智慧之別相智者,其義廣繁,非如二乘解脫道之見惑、思惑意涵狹隘易知故;是故親證如來藏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已,仍須親隨真善知識修學,方能快速而深入理解三乘菩提之異同,方能快速現觀三乘菩提之關聯而了知二乘菩提之局限,而能了知二乘菩提含攝在大乘菩提中之定位,然後深知無始無明含攝二乘菩提所斷一念無明之真實義,則能了知三乘菩提之關聯與全貌,欲求通達實相般若之別相智,斯有期冀;則能將長劫入於短劫中,數世之中即得圓成三賢位第一大阿僧祇劫之實修,滅盡大乘見道應斷之廣闊異生性,樂意培植入地應有之大福德:為人所不能為,說人所不能說,行人所不能行,乃至喪身捨命亦在所不惜,要護正法、要救眾生及諸表相大師,乃至生起增上意樂而真發十無盡願,入如來家、成真佛子。凡此,皆要以親證如來藏為先,確實理解無始無明為次,實際救護廣被誤導之學人而進成大福德為後,始有入地進修第二大阿僧祇劫道業之可能。一切求欲實證佛法者,於此皆應了知。

  凡欲深入了知如是正理者,於《勝鬘經》皆必須深入研讀,並將其中法義實際現觀,實證勝鬘夫人所說法義,即能印證自己所悟是否確實契合法界實相,亦能藉此而建立三賢位所應通達之智慧,然後付諸實行而快速圓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之道業。若屬尚未實證如來藏而未發起實相般若者,不論已斷、未斷三縛結,皆可依講記而了別三乘菩提之異同,則能自行抉擇而入道:或依《識蘊真義、阿含正義》而深入理解、實際觀行,實證二乘菩提;或依《真假開悟、心經密意、宗門正眼、宗門密意、真實如來藏、楞伽經詳解、悟前與悟後、宗通與說通》……等書,依大乘正理多聞薰習乃至實修;若得實證如來藏已,即入菩薩數中,成真菩薩,名菩薩僧,位階不退菩薩位中,庶免受生一世而唐修佛法也。《勝鬘經》雖然文義深邃難解,今餘已將此經法義深入詳說,整理成文而為講記,付梓流通以利大乘學人及諸方大師,若願反覆細讀此書而詳加思惟理解者,無不受益。今以出版之時將屆,合述緣起,即以為序。

  佛子平實謹序
公元二○○八年大暑於竹桂山居

相關焦點

  • 勝鬘經緒論
    凡是想要深入了知這樣正理的人,就要於《勝鬘經》都必須去深入地研讀,並且將其中的法義實際去現觀,實證勝鬘夫人所說的法義內涵,這樣就能夠印證自己所悟的內涵是否確實契合法界實相。也能夠藉此而建立三賢位所應通達的智慧,然後這樣付諸實行,可以快速圓滿成就第一大阿僧祇劫的道業。
  •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講記 共學 音頻6-14
    (可於科判文集中下載講記)註:主要依《大正藏》,及原著作、原音頻等,作為所引經論,及內容等作為校對依據,僅供參考。7、P85頁:倒數第12行,《勝鬘經》,應為《大寶積經》之第48會《勝鬘夫人會》。8、P86頁:第7行,戊一、不生定解,應為戊一、不生信解。9、P86頁:倒數第5行,「無色……」一段不正確,應為「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091集 略談六法六個識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繼續上集親教師所談的,我們先來談六法——六個識。六個識,眾生就已經很難理解了;且不說一般未學佛的社會人士,乃至學佛而成為大法師了,對於六識都還是體、用不分的。六識其實函蓋了這六個識的心所法,但勝鬘菩薩把心所法另立為心法智。六個識,諸位都知道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可是這六識還是各有內我所的。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經律論85】《大般涅槃經》如來滅後,結集法藏。附玄奘大師的親身考察記錄【經律論84】《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至本處!附慧律法師講記。【經律論82】《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的十大名號。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1】《維摩詰經·菩薩品》:直心是道場。
  • 《勝鬘經》經名釋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個經的經名、經題裡面其實有很多的意思,大家把這些意思先了解以後,就如同了解了這整部經的整個綱要。在這部經的經題之中,其實已經把緣起者、說法者(也就是經主、法主)點出來了,並且顯示這部經是唯一佛乘大法的經典,是屬於大方便經,並且是針對二乘小法以及外道凡夫而加以去破邪顯正的經典,而且它所說的法,其實函蓋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所以經名中才有方廣這兩個字的出現。
  • 道源長老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一
    道源長老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一施旺坤敬記  今天要講的這部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釋這部經,先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總釋題目,第二、別釋文義。現在先講第一科總釋題目,再分為兩小科,一、解經題,二、解人題,先解經題。
  • ——《地藏經》講記第15課
    緣起 2014年4月12日,浙江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應安徽省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慧慶大和尚及其弟子弘願堂果堅法師邀請,在九華山弘願堂宣講《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 黃維樑讀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仿佛上了一堂小型中國文史哲通識課
    事實上,他1978年22歲還是個研究生之時,已發表《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一文(1);此後陸續有相關論文發表,經過多少龍年馬年猴年的「積學儲寶」,在2021年歲首,其五百頁龍學著作《文心雕龍講記》(以下簡稱為《講記》)面世了。《講記》共十五講,是他在北京大學講課的記錄。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更以法華十喻,說此經為,諸經中王。佛陀悲心,深重如此!可嘆行者,幾人真解,幾人真持!1、蓮藕「中空」,《楞嚴經》說為「真如」。《佛說阿彌陀經》說為「阿」。祖師說為法身。哲學說為「客觀存在」。2、蓮藕「邊孔」,《楞嚴經》說為「識心」。《佛說阿彌陀經》說為「彌」。祖師說為報身。哲學說為「精神思維」。3、蓮藕「肉體」,《楞嚴經》說為「色相」。《佛說阿彌陀經》說為「陀」。祖師說為化身。哲學說為「物質世界」。
  • 成唯識論講記
  • 「自序」與「後記」
    這些作品集的開頭或結尾,南丁先生大都寫有「自序」或「後記」,這些「自序」和「後記」,又大都篇幅短小,要言不煩。作為散文,它們展示著一種口語寫作的自然美和簡括美,作為評論,它們既透射著創作、出版和人事等豐富的文學信息,也透射著作者對自己為人為文的冷峻審視。本期「讀書」,將南丁先生這些作品集中的部分「自序」和「後記」輯為一組,奉獻於讀者。
  • 贊佛偈講記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六)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二)【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六)【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五)【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四)【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三)
  • 【聖大解脫經】第5課 傳承講記
    世間當中很難想像的,《華嚴經》一塵中有塵數剎。凡夫的肉身,人有各種微塵的阻礙,天神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是沒有辦法想像。,像山裡人沒有見過海,海裡那麼大,他不承認一樣。希望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後世和現在的眾生,一定要轉法輪。
  • 《賢愚經》講記01
    賢愚經講記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智圓法師講授 賢愚因緣經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所以有人說你《楞嚴經》沒有看,你根本沒有資格閉關。你閉什麼關呢?你不要以為整天在那邊拜佛、整天持咒就叫修行。你沒有掌握整個染淨的根本,沒有掌握菩提的根本,你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所以這個《楞嚴經》,你花時間真正把《楞嚴經》全部聽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什麼善知識了,你就知道怎麼用功了,當然有時候需要善知識提醒我們。因為整個成佛之道你非常清楚,古人講開悟的《楞嚴》,一點不假。
  • 《僧伽吒經》第1講記 (第2輯)
    這部經翻譯的太早,所以用的詞語現在感覺不太熟悉。「慧命舍利子。」舍利弗,這個大家都清楚。「慧命摩訶迦葉。慧命羅睺羅。慧命婆俱羅。」前面那些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釋了。婆俱羅,在別的經當中又翻譯成薄拘羅、善容尊者。因為他長得漂亮,所以叫善容尊者,壽命第一,活的年紀最大。
  • 佛為阿難說人處胎會講記05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