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2020-12-16 劉祖清369

(第五十六段)

【阿難!汝又嗅聞,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燃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云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篇講的是香塵:「香」指鼻所能嗅聞得到的,知「通、塞、香、臭」等,嗅聞能通過鼻根染汙心識,聞到好聞的就生執著、聞到不好聞的就生厭離,故稱香塵。香塵又稱香境,是鼻根所嗅的東西,鼻識所分別的對象,據《俱舍論》卷一記載:香可分為四種,即:1、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適喜悅,有益身心,並且能夠增長福業者。2、惡香:指嗅了使人感到侷促緊張,無益身心,並且不能增長福業者。3、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強、不太弱,恰到好處者,稱為等香。4、不等香:指太強、太弱,出於均等以外者。這四種是世間香,有好壞之分。另有五種學佛人所求的出世間香,稱為戒定真香,又名五分法身香,即:

一、戒香:受持三皈五戒及一切戒法,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定香:參禪打坐,觀照念頭,做到不昏沉不散亂。三、慧香:心不落空、亦不落有;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也不思;遠離二相二門,入不二之法、契中道之性,時時不離般若之智。四、解脫香:行法於四禪、修心於八解脫。五、解脫知見香:修四攝六度法,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此五分法身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無明煩惱,證得法身現前,是真實的莊嚴佛身,供養如來。這五分法身香,皆是自性本具,從功德中來,眾生因迷而失,假修證而得,得之即解脫一切生死煩惱。

佛說:阿難!你又嗅聞這爐中燒的「栴檀」。「栴檀」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作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栴檀是梵語的音譯,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關聯,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來畫在額頭上,作為表示宗派或階級的染料。栴檀樹的莖幹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密緻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製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製成香油,稱為檀油。

佛經中以栴檀之「樹、根、華」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如同風吹草偃,見聞者無不受到感化而隨順同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勝者,與修行之戒香作比喻。其中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為上品,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鬱,除了制香外,自古以來還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就是用牛頭栴檀雕刻佛像。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中記載:佛陀成道之後,至忉利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非常思慕佛陀,於是請毗首羯摩天造佛陀形像,這是世間有佛像的開始。相傳優填王造像的同時,波斯匿王造金像,但是法顯於《佛國記》中卻記載:波斯匿王所作是牛頭旃檀木佛像,保存於祇洹精舍。《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沉香、檀香為世間上等香,用來比喻持佛淨戒香者,諸天愛敬、諸魔遠離。此外,中國、日本等地還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薩的聖像。

佛說:阿難!你聞這香爐中燒的栴檀,如果再燃上「一銖」。「銖」是計量單位: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銖為一兩。佛說:只需再燃上分量很少的一銖栴檀,這「室羅筏城」方園四十裡內的人,都會同時聞到,香氣非常悠遠。「室羅筏城」又名王舍城:是舍衛國的首都,離佛住的祇園精舍僅五裡路。佛說:阿難!你感想如何?這香氣是生於栴檀木呢?還是生於你的鼻子?或是生於虛空?

佛說:阿難!如果這香氣是生於你的鼻子,稱為是鼻子所生,那麼這香氣就應從鼻子出來,但鼻子又不是栴檀,怎麼會鼻中有栴檀氣呢?如果說你聞到的香氣,是從外面進入鼻子的,那麼說香氣是從鼻子出來的,這鼻子能聞的說法就不能成其義了。如果說這香氣生於虛空,而空性是永恆不變的,那麼這香味也應該是永恆不散的,任何時候都能聞到,又何必要藉助爐子「爇」(ruò)此「枯木」。「爇」、燃燒之意;「枯木」指幹透了的栴檀木。又何必要燒這旃檀枯木才能聞得到呢?事實是不燒栴檀木就聞不到栴檀香,證明檀香不是虛空所生。如果這香氣是生於栴檀木,是木的香質燃燒後變成煙,鼻子就得以聞到,「合蒙煙氣」:「合蒙」指鼻子的能聞與煙氣的所聞合在一起,稱為「合蒙」。聞到的是合蒙而起的煙氣,但這煙氣騰空並沒有飄多遠,怎麼四十裡內都能聞得到呢?證明檀之香也不生於栴檀木。

是這個緣故,所以應當知道:香氣、鼻子、能聞,都沒有自己永恆而固定的處所,包括因緣和自然,都只是如來藏因無明所生發的幻有,這幻有就是幻有,不是因緣所生、更不是自然就有,這能「嗅聞」的鼻根功能和「栴檀」香氣,二處都是虛妄的,虛妄者:虛者不實、妄者不真。這些不真實的東西,都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的。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
    「覺觸與身,具無處所」, 「覺觸」是所覺的觸塵;「身」是能覺知的身根;是所覺觸的觸塵以及能覺觸的身根,兩者都沒有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 就是身根與觸塵都沒有體相,二處都是虛妄。「二處」是身根處與觸塵處。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  庚二、別就見精顯性 分二:辛一、領旨哀請。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個是顯真。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是佛陀回答當中的其中一段。前面是破妄、七處破妄,這個地方是顯真。  好,那我們再看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二頁當中的顯真——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個顯真當中,開顯真心是有三段的:第一個、先攏總地說明萬法唯心;第二個、別就見精顯性,這一段是整個顯真的正宗分,就是十番顯見開始,開顯外在的真。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講義》說,應該要知道,「目瞪發勞,妄見空華,菩提心瞪發勞,則六精具發」。「瞪」是無緣無故虛妄的動作。本來眼睛好好的,為什麼一直要看個不停呢?這不是無端生有嗎?以這「無端生有」來說明「一念不覺生三細」的道理,因為同樣是無端生有,所以後面的五入,也同樣使用「瞪發勞相」這個「瞪」字。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說到這裡為止,是以最虛妄之法作為能例,比例說明下面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就是以這樣來比類發明,知道一一都是相妄性真,是即事即理,一切幻化事相的當體,都是真理本體的道理。二、會四科法即真同樣的,人們心理生理的各種作用,如五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心理與生理的本能,陰就是說它能遮蔽我們的真如佛性。另陰同蘊,蘊涵、含藏,含藏在如來藏性之中)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 楞嚴經要義49
    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首句以水陸二居,是水火交互發生之故,可以驗其氣分。彼大海本注水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火之氣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質礙之地,不應有水,以不忘水之氣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還記得行文中,常常在經文達意和順暢間的難以取捨。如今這一切覺受都已成了生命中的過客。回首處,指端的文字依舊是虛妄的戲論,而我卻從這種戲論中見到了那輪真月。這裡方便說「見到」,實則無所得,故而沒有什麼可說的。很感謝自媒體的讀者們。解讀文章發表出來和不發表出來,對於作者的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楞嚴經》是一部佛法大經,講述了佛法最高最根本的道理,並指明了具體的修證道路。《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下面舉幾個經中譬喻的例子,來感受佛法的無邊智慧。   煮砂難成飯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禪宗公案對於相妄性真的道理,《楞嚴經講義》中有一段公案。過去有一位出家人去請問洞山禪師說:「寒暑到來,如何迴避?」意思是說天氣冷的時候,要躲到哪裡去?熱的時候,要躲到哪裡去?洞山禪師就回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呢?」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願我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做證明,我願一心弘揚此楞嚴法門,使正法久住,法水長流,普照三千界,普施恆河沙,我願繼承如來家業開正法眼藏,讓末法一切眾生乘此法門,明法眼,利樂一切群靈,使楞嚴法門普遍十方,願弟子弘揚此法門,通達無礙,讓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願我佛慈悲給弟子大智慧、大神通、大無礙,解脫無始劫的纏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8)|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4):見聞嗅味觸思造業,從六根出地獄六報
    【解】  六識所造之業有二:一是自起,二是交作。自起是惟一根造業,如見色惟依色起業。交作如因見色而起聞聲之業,這就名為與聞業交,因見色而起嗅香之業,這就名為與嗅業交。其他聞業等也是如此。這些都不能離開六識,所以說是六識造業。這些業力所遭惡報也有兩種:一是自業報,如見業所招,臨終先見猛火等。二是交業報,如見火燒聽,能為鑊湯烊銅等。見火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6):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23)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教學之餘,常於海內外弘法,講經說法四十年,辯才無礙,為教界所稱譽。對《楞嚴經》造詣尤深,曾講述《楞嚴經》先後達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師精研《楞嚴》之心得,駁斥呂澄作「楞嚴百偽」之謬說,堪稱護法衛教之雄辯。  二、序  佛本無法可說,以有四悉檀因緣故,隨機應說。若以無法可說而言,佛於四十九年未說一字,以名言無實故。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楞嚴經要義35:初學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楞嚴經要義35: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4
    慧律法師 主講《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講 題: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日    期:2007.7.13-9.14 高雄文殊講堂翻開《義貫》119頁,如果文言文有一點艱澀、困難度,那麼,看一下白話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