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段)
【阿難!汝又嗅聞,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燃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云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篇講的是香塵:「香」指鼻所能嗅聞得到的,知「通、塞、香、臭」等,嗅聞能通過鼻根染汙心識,聞到好聞的就生執著、聞到不好聞的就生厭離,故稱香塵。香塵又稱香境,是鼻根所嗅的東西,鼻識所分別的對象,據《俱舍論》卷一記載:香可分為四種,即:1、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適喜悅,有益身心,並且能夠增長福業者。2、惡香:指嗅了使人感到侷促緊張,無益身心,並且不能增長福業者。3、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強、不太弱,恰到好處者,稱為等香。4、不等香:指太強、太弱,出於均等以外者。這四種是世間香,有好壞之分。另有五種學佛人所求的出世間香,稱為戒定真香,又名五分法身香,即:
一、戒香:受持三皈五戒及一切戒法,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定香:參禪打坐,觀照念頭,做到不昏沉不散亂。三、慧香:心不落空、亦不落有;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也不思;遠離二相二門,入不二之法、契中道之性,時時不離般若之智。四、解脫香:行法於四禪、修心於八解脫。五、解脫知見香:修四攝六度法,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此五分法身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無明煩惱,證得法身現前,是真實的莊嚴佛身,供養如來。這五分法身香,皆是自性本具,從功德中來,眾生因迷而失,假修證而得,得之即解脫一切生死煩惱。
佛說:阿難!你又嗅聞這爐中燒的「栴檀」。「栴檀」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作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栴檀是梵語的音譯,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關聯,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來畫在額頭上,作為表示宗派或階級的染料。栴檀樹的莖幹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密緻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製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製成香油,稱為檀油。
佛經中以栴檀之「樹、根、華」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如同風吹草偃,見聞者無不受到感化而隨順同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勝者,與修行之戒香作比喻。其中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為上品,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鬱,除了制香外,自古以來還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就是用牛頭栴檀雕刻佛像。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中記載:佛陀成道之後,至忉利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非常思慕佛陀,於是請毗首羯摩天造佛陀形像,這是世間有佛像的開始。相傳優填王造像的同時,波斯匿王造金像,但是法顯於《佛國記》中卻記載:波斯匿王所作是牛頭旃檀木佛像,保存於祇洹精舍。《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沉香、檀香為世間上等香,用來比喻持佛淨戒香者,諸天愛敬、諸魔遠離。此外,中國、日本等地還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薩的聖像。
佛說:阿難!你聞這香爐中燒的栴檀,如果再燃上「一銖」。「銖」是計量單位: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銖為一兩。佛說:只需再燃上分量很少的一銖栴檀,這「室羅筏城」方園四十裡內的人,都會同時聞到,香氣非常悠遠。「室羅筏城」又名王舍城:是舍衛國的首都,離佛住的祇園精舍僅五裡路。佛說:阿難!你感想如何?這香氣是生於栴檀木呢?還是生於你的鼻子?或是生於虛空?
佛說:阿難!如果這香氣是生於你的鼻子,稱為是鼻子所生,那麼這香氣就應從鼻子出來,但鼻子又不是栴檀,怎麼會鼻中有栴檀氣呢?如果說你聞到的香氣,是從外面進入鼻子的,那麼說香氣是從鼻子出來的,這鼻子能聞的說法就不能成其義了。如果說這香氣生於虛空,而空性是永恆不變的,那麼這香味也應該是永恆不散的,任何時候都能聞到,又何必要藉助爐子「爇」(ruò)此「枯木」。「爇」、燃燒之意;「枯木」指幹透了的栴檀木。又何必要燒這旃檀枯木才能聞得到呢?事實是不燒栴檀木就聞不到栴檀香,證明檀香不是虛空所生。如果這香氣是生於栴檀木,是木的香質燃燒後變成煙,鼻子就得以聞到,「合蒙煙氣」:「合蒙」指鼻子的能聞與煙氣的所聞合在一起,稱為「合蒙」。聞到的是合蒙而起的煙氣,但這煙氣騰空並沒有飄多遠,怎麼四十裡內都能聞得到呢?證明檀之香也不生於栴檀木。
是這個緣故,所以應當知道:香氣、鼻子、能聞,都沒有自己永恆而固定的處所,包括因緣和自然,都只是如來藏因無明所生發的幻有,這幻有就是幻有,不是因緣所生、更不是自然就有,這能「嗅聞」的鼻根功能和「栴檀」香氣,二處都是虛妄的,虛妄者:虛者不實、妄者不真。這些不真實的東西,都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