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2020-12-16 i信解行證

鼻入佛典原文(張迪老師讀誦)

01:53來自i信解行證

一、舉例顯妄

阿難!譬如有人,急著把空氣吸進鼻子裡,吸久了發生疲勞,就在鼻子之中,聞到有冷的感觸;因為有冷觸而分別通、塞、虛、實,如此乃至一切的香臭氣味。不只是能聞的作用,是鼻入的勞相,兼帶所聞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

「鼻入」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舉例顯妄」,第二科是「辨妄無體」,第三科是「無所從來」,第四科是「結妄歸真」。先解釋第一科「舉例顯妄」。

這一段經文也是以假設為例。「譬如有人,急畜其鼻」「急畜」是用力把空氣吸進來的意思。本來鼻子的呼吸,應該是正常的速度一出一進,可是,如果一下子用力把空氣吸進來的話,這就是「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成勞」是出了毛病;就是在鼻子之中,有冷冷的感觸。

「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因為有這種冷的感觸,於是又分別出是通、是塞、是虛、是實。「通」是通暢;我們正常的鼻子是通的,能夠呼吸就是通的。「塞」是塞住;感冒的時候,鼻子塞住不通,所以呼吸就不通順了。「虛」是疏通呼吸的氣;「實」是閉塞出入之息。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是說不但能夠分別通、塞、虛、實,乃至能夠聞到香氣與臭氣等種種的氣味。

「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是兼帶的意思;「勞」是上面所譬喻的冷觸以及香臭氣味等等。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意思,是在說明鼻子不只是感覺到有冷空氣,聞到香、臭等等的氣味,是鼻入的勞相,兼帶能聞的鼻入,與所聞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為什麼能聞的鼻根與所聞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因為根塵同妄的緣故。

在「十番顯見」的第八,就談到「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意思是說本來是妙明的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也就是說,眾生本具的佛性,是妙明的,這種妙明真性,是世尊所證到的無上菩提,是清淨圓滿的真心,可是卻虛妄成為色與空,成為聞與見,這正是說明了本來是清淨的自性,可是一轉就成為根與塵,因此,不只塵是虛妄的,根也同樣是虛妄的。

說到這裡為止,是在說明六根都是虛妄的,這就是世尊希望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純真無妄的真如自性,它是沒有這些六根的差別,所以,既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二、辨妄無體

由於通和塞兩種虛妄塵境,引發齅聞性,居在浮塵根和勝義根之中,吸取通和塞這兩種塵象,名為齅聞性。這齅聞性離開通和塞二種塵象,畢竟是沒有自體的。

「辨妄無體」是說明鼻入乃是虛妄無體性的。「鼻入」是鼻根,就是說鼻根是虛妄無體的。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是說鼻入元來沒有自性,因為有浮塵根與勝義根,對著通、塞兩種妄塵,才引發出能聞的作用。「通」是鼻子能通;鼻子能通,就能夠聞到香、臭的氣味。「塞」是鼻子不通。例如感冒的時候,會感覺到鼻子不通;因為鼻子不通,就沒有辦法聞到是香還是臭了。「二種妄塵」是說無論是「通」而能夠聞到香氣,或者是「塞」而沒有辦法聞到香氣,這兩種都是虛妄的塵境。一般說六塵,而《楞嚴經》說的是十二塵。從「六塵」來說,鼻根所對的是香塵,可是,在《楞嚴經》不是說香塵,乃是說通與塞兩種妄塵,這是《楞嚴經》與其他經典不同的地方。

「發聞居中」「聞」是聞性,就是嗅覺的功能。「發聞居中」是由妄塵黏起湛然之體,引發嗅覺的功能,而這齅聞性,就居在鼻根之中。

「吸此塵象,名齅聞性」。「塵象」是前面所說的通和塞兩種虛妄塵象。因為有嗅覺的功能居在鼻根之中,而會吸收通和塞這二種塵象,就把它叫做「齅聞能入之性」。「齅聞性」是能夠聞到香臭氣的作用,就是有嗅覺的功能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這齅聞性,如果離開了通而有聞,或者是離開塞而無聞的兩種虛妄塵境,就畢竟沒有能入的自體——沒有能聞的功能性了。因為這聞性只是虛妄幻化之相,所以是「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 這五句是說明託塵妄現。為什麼會有能聞的作用——鼻子為什麼會有嗅覺的作用?乃是因為有外面的通和塞二種妄塵,黏湛發齅。「黏」是黏起、引發;「湛」是湛然之體。湛然之體,本來是湛然不動的,可是因為有外面的塵境,把它引發出來了;本來是沒有能聞的作用,因為有通和塞二種虛妄塵象的引發,就產生了能聞的作用,所以叫做齅聞性,這是說明託塵妄現。「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這三句是說明離塵無體。既然是託塵而虛妄顯現,離開了外面的塵境,就沒有體性了。

三、無所從來

應當要知道,這齅聞性不是從通和塞來,不是從鼻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所生的。

「是聞」的「聞」,是齅聞性。因為前面談到齅聞性是由妄塵所引發,這樣說起來,好像齅聞性是從通塞兩種妄塵而來,可是,這裡世尊就對阿難尊者說:「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這四句是總標,說明無所從來,先標出齅聞性不是從塵來,不是從根來,不是從空來。

「何以故?」是總徵問,接著對於從塵生、從根生、從空生,一一破除。

「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 假如齅聞之性,是從鼻子能通而來的話,也就是說,這齅聞性如果是從聞到香臭氣而來的話,那麼當鼻子不通的時候,這聞性就隨著「通」而去,既然齅聞之性跟著「通」走了,怎麼能夠知道是「塞」,而聞不到香臭氣呢?當鼻子不通的時候,還是能夠知道不通,可見這齅聞性並沒有隨著「通」而走,所以齅聞性不是從通而來。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 如果是因為鼻子塞住,聞不到香臭而有齅聞性的話,當鼻子通的時候,這齅聞性,就應當隨著鼻塞而消逝,就沒有齅聞之性了;既然沒有齅聞之性,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再聞到香臭了,所以說「云何發明,香、臭等觸」。「發明」是知道的意思;既然是沒有辦法聞到香臭氣,怎麼能夠知道是香或臭等氣味呢?然而事實上還是能夠聞到是香或臭,因此齅聞性不是從「塞」而來。

這一段經文是先破不是從塵生,而把塵象分為通與塞兩方面來說明。如果沒有這樣分開來說明的話,可能沒有辦法把這些重要的道理顯示出來。因為一般人對於鼻子,都說聞到或沒有聞到。所謂「聞到」,意思是鼻子通的時候,會聞到香味或臭味,如果感冒,鼻子塞住,沒有辦法聞到香臭等氣味,就說沒有聞到。可是,《楞嚴經》就不是這樣解說,是把「通」與「塞」分開,以聞到或是聞不到兩邊來說明。事實上,會感覺聞到香或是臭的氣味,固然叫做聞到,就算不通了,聞不到香臭氣,還是聞到,只是聞到的不是香、不是臭,乃是鼻子不通的那種感覺,這還是一種感覺,既然是一種感覺的話,同樣還是鼻根齅聞性的作用。世尊用這種巧妙的方法,分為通與塞兩邊來解說,就能夠清楚顯示鼻根的作用。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這一段經文是破從根生。「機」是機動、發動的意思;「聞機」是聞根;也就是會聞香臭氣的作用。它離開外面的塵境,就沒有自己的體性。因為有所聞,才有能聞,沒有所聞的外面境界,就沒有能聞的作用了。既然沒有所入之塵,哪裡有能入之根呢?所以,這齅聞之性,也不是從根而生的。

這一段經文是破從空來。假如齅聞之性,是從虛空來的話,虛空既然有能聞的作用,自然應當回過頭來,聞一聞自己的鼻子,到底是香還是臭?可是,事實上,虛空是不能夠聞到自己鼻子是什麼味道的。世尊怕阿難尊者會辯解說:「可以啊!虛空能夠聞到鼻子的味道啊!我鼻子的味道是香香的。」所以世尊就接著說「空自有聞,何關汝入」。縱然允許虛空自己有聞的作用,這樣的話,和你阿難的鼻子又有什麼相關呢?意思是說,虛空如果有能聞的作用,能夠聞到你的鼻子,那也是虛空自己有能聞的作用,與你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由此就能夠知道,齅聞之性也不是從空而生的。

四、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是因為鼻入的齅聞性,不是從塵來,不是從根生,也不是從空而來的緣故,所以應該要知道。「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鼻根齅聞之性是虛妄的,本來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眼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想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想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此聞」是說這聽聞之性,就是會聽的作用。離開了動與靜這兩種塵境的話,能聽聞之性,是畢竟沒有自體的。因為它是要有動、靜這兩種塵境,才能夠引發作用,離開了塵境,就沒有作用了。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這覺知之性,如果一定是從空出來的話,空自己有知覺,與你的身入有什麼關係呢?既然是空自己有知覺,就與我們的身根無關了,所以不能說是從空來。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你還沒有明白一切虛浮的塵境,所有幻化不實之相,它們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盡,這種幻現妄有的形相,它們的本性實質就是本覺妙明之體。「明幻化相即真」是說明幻化相就是真。從外表看來,是幻化相,可是幻化相的體就是真,就是妙真如性。從這個地方以後,把「見精」、「見性」,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身根和觸塵約外表看起來是虛妄的,但是要追究它的根本,本來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舌味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處即是如來藏性
  • 背誦楞嚴經: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東開背經46: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總標別明,即妄即真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6):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 佛法楞嚴|牒定五大以釋疑
    前面是「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這裡是「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如來藏」分為空、不空與空不空。「空如來藏」是從體來說,「不空如來藏」是從相來說,說明空如來藏的體性之中,具足一切萬法。因為具足一切萬法,所以能夠隨緣顯現一切萬法。「空不空如來藏」是從用來說,說明如來藏的體是空,可是用能隨緣。
  • 佛法故事|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分享:詈罵聖者,果報慘重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26)| 生滅去來五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陳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諦之因,次由「滅」諦之果回溯「道」諦之因。)
  • 佛教:為什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下面可能會覺得,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元素,各世界的元素,肯定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也同樣,會周遍的。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怎麼樣來理解它的周遍性呢?就是怎麼樣能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這用的是識,怎麼去窺它的如來藏性,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又如何修行,去見如來藏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無論有說無說,主旨欲令眾生,入佛知見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復皆非佛法,以法無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明此理,何需於雞蛋裡挑刺?  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理,即證其說。諸小乘經,以三法印,印定無誤。試問《楞嚴》何處乖違大小乘印?呂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別,刻意製造過失,引人隨落深淵,誠乃罪過無邊!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難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嚴經歟!何謂真心?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名為如來藏,個個圓成。何謂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除了真如本性外,無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來即是親證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來形容如來之性德。「佛頂」:梵文為「烏瑟膩沙」,又稱「無見頂相」,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其相為:頂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稱「頂上肉髻」。
  • 楞嚴經要義35:初學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時佛陀又招呼了一聲阿難說:阿難!為什麼十二處,當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產生了六種的作用,它的本質當下就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為什麼它就是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個中道實相呢?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前面六根它的重點在能分別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 《楞嚴》違背佛陀所說三法印之舉證:部分條列式整理(邏輯實證)
    前言之前發過一篇《楞嚴經》之偽,不過之前都是從一些小地方討論,沒有系統性論述過,主要是因為沒有什麼時間;不過近期有一位網友D大跟我有一系列的討論,非常有意思,我覺得放上來會挺有幫助的,所以節錄在這裡。提論01:《楞嚴》說:「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將五蘊因緣生法說成「非因緣」,違背佛學基礎常識的「諸行無常」。D答論1.這個意思是:「決定五蘊的覺受者,是業力而不是因緣。」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1 : 語言、文字就是解脫;解脫就是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
    此按萬法唯識之旨,即一切教法,亦不離識。】一切教法,也不離識。【一、本質教:乃是如來鑑機既定,應以何法得度,即從淨識現起,為眾生說。】第一段是如來淨識起,如來的清淨心所顯示出來的,叫做本質教。如來鑑定,看看機緣成不成熟,要講什麼法、掌握的時空,從清淨心說法,這個叫做本質教。【二、影像教:即聽者之識,】本質教是從如來的清淨心,叫做本質教。影像教就是聽者之識,聽聞佛法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