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定所疑
富樓那!你又問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懷疑水、火之性相剋,怎麼不相陵滅,又問虛空以及大地,具遍法界,一礙一通不應該說能夠相容。
前面是「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這裡是「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如來藏」分為空、不空與空不空。「空如來藏」是從體來說,「不空如來藏」是從相來說,說明空如來藏的體性之中,具足一切萬法。因為具足一切萬法,所以能夠隨緣顯現一切萬法。「空不空如來藏」是從用來說,說明如來藏的體是空,可是用能隨緣。從這地方來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圓融無礙,這就是世尊回答富樓那尊者五大圓融的道理。
(二)喻明性相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這一段經文是譬喻空不空如來藏。如來藏的本體無相,是空;不拒諸相發揮,是不空。譬喻虛空體非群相,是從空如來藏說,就是談真;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是從不空如來藏說,是談俗;合起來是說明不變之體,能夠隨眾緣發揮其作用,用雖然隨緣,體還是不變,虛空也是這樣,所以拿來做譬喻。這裡的譬喻,有真、俗、中三諦的道理:「體非群相」不落在有邊,是真諦;「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不落在空邊,是俗諦;不落於有邊,不落於空邊,就是雙離空有,歸於中道的第一義諦。「不拒」是不拒絕、不違背、不障礙;「發揮」是發揚顯現。佛陀以虛空譬喻如來藏,說明如來藏之體不是五大,但有隨緣之用,所以不拒五大發揮,循業發現五大之相。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這一段經文是分別詳細解釋。「所以者何」是世尊徵問之詞,富樓那之下,世尊自己解釋,詳細說明太虛空不變隨緣的道理。
「彼太虛空」,虛空寬闊而沒有種種相,是譬喻如來藏不變之體,清淨本然,就像太虛空,空無一物。
從「日照」下面所說的種種相,是譬喻如來藏隨緣之用。
循業發現,就是不空。如來藏體雖是不變,用卻是循業發現。太虛空隨緣顯現出各種不同之相,就是「不空」。把它綜合起來,就是在說明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
(三)難釋相妄
你的意思如何?這虛空在同一個時間,不同之處,一切有為相,是因日等七緣所生?還是因虛空所有?富樓那!如果是因為日等七緣所生,暫且就太陽照耀的時候來說,既然是太陽的光明,十方世界虛空,應該同為一個太陽之色,為什麼虛空之中,更看到一個團圓之日?如果是虛空所明,空生之明應自常照,為什么半夜有雲霧的時候,不生光耀?所以應當要知道,這光明不是太陽所生,也不是虛空所有,但也不離虛空和太陽。
「難釋相妄」是世尊向富樓那尊者質問,以解釋顯示相妄的道理。在上一科中,雙喻性相,只是說明性相,而沒有顯示相妄的道理,所以這一科,世尊就向富樓那尊者質問,以顯示相妄的道理。
(四)申義釋疑
觀察諸大之相 ,元來是虛妄,無可指陳。就好像等待空華樣,為什麼詰問它有互相陵滅的意義? 觀察諸大之性,元是一真,惟是妙覺圓明真心。妙覺圓明之心,原本不是水、火等諸大, 為什麼還問不相容呢 ?
(五)以法合喻
真如妙覺明心,也是這樣。你以空的業發明,就有虛空出現;以地、水、火、風之業,各各發明,便各各出現;如果同時發明,就同時出現。為什麼說同時出現?富樓那!譬如在一水中,出現日光的影子,有二人同時觀看水中的日影,各向東西而行,就各有日影,隨著二人而去,一東一西,其日先無定準。不應該責難說:這日影是一個,為什麼各有一日隨二人行?各行日影既然成雙,為什麼水中只現一個日影?宛轉虛妄,是沒有可為憑據的。
「以法合喻」是以道理會合上面的譬喻。
佛法楞嚴|《楞嚴經》之兼釋滿慈轉難
佛法楞嚴|《楞嚴經》之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佛法楞嚴|滿慈躡前以起二疑
楞嚴漫談|《楞嚴經》的經文架構
楞嚴漫談|去留無意,坐看證偽楞嚴者表演——如何破斥楞嚴偽經說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