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一個人,一件事,只需通過文字描述事實,完全用不上捏造,就既可以把這個人寫得流芳百世,也能寫得他遺臭萬年。
佛教裡面,把文字語言方面的智慧,稱為:文字般若。
文字,本身是一個工具。工具產生什麼結果,完全看使用者把它用在哪裡。用處產生了,那麼反過來,工具的性質也被改變了。好比一把菜刀,本是廚房用具,但當出現在犯罪現場時,你還認為它是用來切菜的刀嗎。
《楞嚴經》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存在真偽之爭。有的人,在未聽到偽說時,尚能安心學修,一聽到偽說,心就不鎮定了,總也走不出偽說帶來的恐懼,原因便在這裡。
那要怎樣走出來呢?
答案是:以文字般若解文字般若。
第一,看清證偽者的證偽套路;第二,讀懂《楞嚴經》,明其真義所在。
近代有位名叫呂澂的學者,他寫了一本小書,叫《楞嚴百偽》,可謂證偽《楞嚴經》的集大成之作,教科書式證偽。分為四步:
第一步,設定論:《楞嚴經》是偽經無疑。
第二步,定基調:證偽《楞嚴經》的目的是為了弘揚正法(司空見慣的拉大旗扯虎皮)。
第三步,示公允:大家如果有異議的話也可以說(當然聽不聽在我)。
第四步,顯專業:列舉出一百多個例證,不厭其煩,旁徵博引,反覆地比較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翻開這本小書,很多人被震懾住了,疑點一百多處,而且論據詳實,論證專業,還能不是偽經嗎?
別急。搞清楚證偽者的證偽套路,就都懂了。
——假如你也樂意證偽的話,那麼在搞清楚他的證偽套路後,比這再多十倍的例子你也能攢出來。
《楞嚴經》全文不到七萬字,旨在闡發義理,但卻是一部內容相當龐雜的經典。不但佛教義理跨越宗派,涉及廣泛,其它如天文地理、歷史人物、生活常識等,同樣廣泛涉及,世出世間法,皆在其中。再假以翻譯者的生花妙筆,才有了今天這部看著實在太是完美的中文經典。
而考據證偽,更像是玩一場對號入座遊戲。《楞嚴經》廣泛的內容,良多的教義,如繁星般無處不在的術語,恰好為證偽者提供了足夠豐富的資源,然後拿到其它經典那裡,去對號入座就行了。
例如,本經有一個術語,他經沒有,則說明本經是杜撰;他經亦有,則是剽竊。如果同樣的術語出現在中國同行那裡,則更說明本經實乃中國人偽造。同一個術語,在兩部經中的解釋有差別,則說明本經作者見識不廣,引用錯誤。若引用的術語不完全,或者其表達的意思與證偽者所理解的相悖,則說明作者智識水平低劣,本經更偽。
如果你在文字上穿鑿附會的功夫很高,證偽《楞嚴經》簡直不要太容易。所謂的證偽者,一面宣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面大喊別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莎士比亞偽造的,然後說明莎士比亞和哈姆雷特都是偽造出來的。
以上是常見的考據證偽。如果明白一些經文內容,還可以降維證偽。譬如經中講述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成水,都是生活常識,在作者那裡竟然完全不懂,足見此經之偽。
接著還可以穿越證偽。就像用清朝法律去約束唐朝人一樣,唐朝人沒有遵行清朝法律,便說明唐朝人是有問題的。從流傳今天的佛教律制看,阿難的獨自外出乞食,是不被允許的,由此可見作者不懂佛制,證明此經乃偽造。
通過考據證偽、降維證偽和穿越證偽,基本確定《楞嚴經》乃是偽造,再去多方搜集證據,補充證明之,叫站隊證偽。例如,圍繞此經的作者、翻譯年代的不可確考,則單拿出有利於證偽的部分,用作偽證。《楞嚴經》表達的思想與中國同行的思想同源無異,說明作者應該是一位走錯了片場的中國同行,亦可證偽。
最後,還能道德證偽。就像在某些人眼裡,女人長得太漂亮了,那八九不離十,百分百肯定是個狐狸精。《楞嚴經》翻譯得太漂亮了,所以一定是部偽經。
你也許會笑,證偽是很嚴肅的事情,至少得有相關的事實佐證,怎會有人搞道德證偽呢?
道德證偽的人真有,近代就有一個代表人物,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姓名就不提了。
證偽者向左,修行者向右。證偽者喜歡證偽,修行者重在實證。
修行者若不能實證,就會為證偽者們所折服,被牽著鼻子走。若能實證,那就可以安然地坐看證偽者們的表演了。
就像看一場電影一樣,不但要看電影本身精彩不精彩,還要品評其表演之優劣。看電影是為了娛樂,而作為修行者,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照見自身之所短,習他人之所長,提升般若境界。——世間處處是佛法。
一提到實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開悟成佛。
須知,並非只有開悟成佛才叫實證。實證就像常說的「大悟十八九,小悟無窮數」,大的實證是實證,小的實證也是實證。讀懂了《楞嚴經》,從此再不受證偽者們的擺布,這就是實證。
此為:文字般若實證、義理實證。從此對《楞嚴經》理一心不亂。
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僅為分享交流所用。
楞嚴漫談|《楞嚴經》的經文架構
楞嚴漫談|世尊為何懸記,佛法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去?
楞嚴漫談|大千變幻悉真心,萬象森羅皆妙有;《楞嚴經》講的故事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楞嚴漫談|佛法雄關真如道,文辭義理兩相妙;萬古雄文《楞嚴經》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