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楞嚴經: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2020-12-16 東開學經

東開背經46: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總標別明,即妄即真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音: 迥jiǒng無所有,出既翳yì空。

很顯然啊,這段經文很重要,但遺憾的是今天狀態不是很理想。以前的經文也複習了,今天的經文也背誦了,講義也看了,這三樣是必須做的。尤其是今天的講義中對開頭這段經文的開示真是太好了,在《楞嚴經講義》卷六的開頭,可謂玄妙精彩透徹清晰,疑惑消散令人開解。只是現在太晚了,感覺一天下來,有點疲憊,似乎這幾天一直在走下坡路,有一點帶死不拉活的感覺,但是還算是勉強完成了計劃的功課。

即便是現在記錄這一天的所讀所背所行所想,真是有一點如幻的感覺,想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宅在家好幾天,冷不丁下樓一趟,這天這雲,這草這樹,恍如隔世啊!買了一根雪糕,菠蘿味的,咬了一口,我的天啊,真是美味!不是買不起,只是很久沒有吃過了,抑或如今飲食比較清淡和規律,似乎味覺上也隨著這顆心在回歸本覺。每天吃飯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開始分辨食物入口前的香味,在嘴中的交互,以及咀嚼後的空無。坐在餐桌上甚至無意地就觀想到這個食物在自己的胃中,混混沌沌的,冒著泡像熬粥似的。所謂一切眾生依食而住,人類這個食物啊,真是個累贅,太餓了也不行,太飽了也不舒服。

最近有一點道心退失不堅固的苗頭,我坐在這想這個事時居然還有一種無奈中帶著一點自得其樂的情緒,大概是類似於那種剛跑完步的一邊喘氣一邊走圈的感覺。這可不行啊,堅持一件事久了,有一些沒有想到的惡習種子也發了芽,不經意間也隨著每天的周而復始成為了習性。

徵心的時候,如來總是說「無有是處」;顯見的時候呢,又是「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再到前幾天的別業同分妄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還有最近讓我迷糊的「自然」、「因」、「緣」、「和」、「合」、「非和」與「非合」,這些都不是「真覺」。這種「離一切相」的思路還是很適合我的,在我這變成了「溜號就不對」。不然的話業障太深了,縱然誦咒拜佛偶爾舒緩一下,還誤以為是相對清淨了呢,其實還天差地別啊,趕緊糾正過來。可那又是什麼呢?如今天經文中所說,「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今天這段經文真是精彩,原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大部分在科判中叫「會通四科」,而且這是本經第一次出現「如來藏」的字眼,全經共有31個「如來藏」,前18個都是這部分的。

「如來藏」是浩如煙海的佛經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如講義中所說,「從此不復稱見精、見性之名,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見性約一根是別,藏性攝六根是總,但是總、別異稱,實無異體耳」。「如來藏,即眾生同具本覺性體。本覺者本有之佛性,眾生迷位,本覺在纏,此性隱而不顯,如來之性,含藏眾生心中,故曰如來藏。又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一切如來,恆沙淨德,無不含藏於此,故曰如來藏。」

此外,經文中色陰虛妄的部分感覺有點糊塗,他日再做複習吧。

最後,充實的一天這麼快就過去了。所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也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偈頌激勵一下自己吧。

南無施無畏菩薩!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但願調整好心態和節奏,儘早步入正軌。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26)| 生滅去來五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這兩種道理之中,第一比例信真,是兼帶說明總標中的「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的疑問。就是正文的「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的地方。「比例信真」就是兼帶重複解說這一段經文的道理。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你還沒有明白一切虛浮的塵境,所有幻化不實之相,它們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盡,這種幻現妄有的形相,它們的本性實質就是本覺妙明之體。「明幻化相即真」是說明幻化相就是真。從外表看來,是幻化相,可是幻化相的體就是真,就是妙真如性。從這個地方以後,把「見精」、「見性」,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禪宗公案對於相妄性真的道理,《楞嚴經講義》中有一段公案。過去有一位出家人去請問洞山禪師說:「寒暑到來,如何迴避?」意思是說天氣冷的時候,要躲到哪裡去?熱的時候,要躲到哪裡去?洞山禪師就回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呢?」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佛教:為什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第119課從《楞嚴經》整個的法脈中給現前的法格外地給多出來一塊,供養大家,是為了格外給這個修淨土的人融會貫通、安心、確信的,再增加一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和修行的容易。就是怎麼樣能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這用的是識,怎麼去窺它的如來藏性,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又如何修行,去見如來藏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同樣你必須還得見如來藏周遍性,才能夠開悟,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一個情形、兩樣國土的染淨情別。大家都會讀《彌陀經》嗎?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難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嚴經歟!何謂真心?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名為如來藏,個個圓成。何謂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6):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23)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除了真如本性外,無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來即是親證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來形容如來之性德。「佛頂」:梵文為「烏瑟膩沙」,又稱「無見頂相」,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其相為:頂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稱「頂上肉髻」。
  • 楞嚴經要義35:初學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內處是能分別的心,外處是所分別的境,從能所的交互作用,我們去發明它中道的實相,稱之為「十二處性」。十二處是生滅變化的,但是它的道卻是不生不滅的。 癸一、總徵。 複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時佛陀又招呼了一聲阿難說:阿難!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經名意思是,從至高智慧流露出來的、究竟清淨、護佑眾生的無上寶印。是十方如來的清淨海眼。佛陀在本經中曾兩處說到眼。一處是:「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另一處是「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眾生借如來清淨慧眼,修行路上不走彎路。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注八】:參考《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六〇一頁  呂文十三  經說:「眾生輪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常住心,即後所云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實則法性假名心也(《莊嚴論》卷三)。法性之常,謂無我理,有佛無佛,恆不變易,豈別有體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偽十三(此常住真心說,為後世誤解佛法之本,應辨)。
  • 宣化上人: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1 : 語言、文字就是解脫;解脫就是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
    【三、歸性門:性即真如。以上識心無體,】無體就是無體性,也就是沒有永恆性。諸位!所謂剎那即見永恆,諸位!剎那是妄,永恆亦是妄;始是妄,終亦是妄;因是妄、緣是妄、果亦是妄。為什麼妄?講究竟本體來說;從事相來說:有始、有終、有因、有果、有剎那、有永恆。因此,我們要了解,佛站在哪一個角度說法?站在歸性門的角度,「性」就是真如。以上識心無體,沒有體性,就是沒有永恆性,【唯是真如。】
  • 如來藏妙真如性原來是這個意思,不真學佛的人,難以懂得
    《楞嚴經·卷七》講解16令其四外遍懸幡華者,表示所有的這些助行都需要,像五悔,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乃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整個這些都表什麼?那麼在裡面敷設十方如來,就是表這個極果,還有諸菩薩所有的形像就是表示真因,十方如來是極果,菩薩是真因。下面開始才說,一真法界裡邊,應於當陽張盧舍那佛,是一真法界的法主;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法主;彌勒佛是未來的法主;阿閦鞞佛是東方不動智的法主;彌陀是西方同體悲的法主,大慈大悲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