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開背經46: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總標別明,即妄即真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音: 迥jiǒng無所有,出既翳yì空。
很顯然啊,這段經文很重要,但遺憾的是今天狀態不是很理想。以前的經文也複習了,今天的經文也背誦了,講義也看了,這三樣是必須做的。尤其是今天的講義中對開頭這段經文的開示真是太好了,在《楞嚴經講義》卷六的開頭,可謂玄妙精彩透徹清晰,疑惑消散令人開解。只是現在太晚了,感覺一天下來,有點疲憊,似乎這幾天一直在走下坡路,有一點帶死不拉活的感覺,但是還算是勉強完成了計劃的功課。
即便是現在記錄這一天的所讀所背所行所想,真是有一點如幻的感覺,想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宅在家好幾天,冷不丁下樓一趟,這天這雲,這草這樹,恍如隔世啊!買了一根雪糕,菠蘿味的,咬了一口,我的天啊,真是美味!不是買不起,只是很久沒有吃過了,抑或如今飲食比較清淡和規律,似乎味覺上也隨著這顆心在回歸本覺。每天吃飯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開始分辨食物入口前的香味,在嘴中的交互,以及咀嚼後的空無。坐在餐桌上甚至無意地就觀想到這個食物在自己的胃中,混混沌沌的,冒著泡像熬粥似的。所謂一切眾生依食而住,人類這個食物啊,真是個累贅,太餓了也不行,太飽了也不舒服。
最近有一點道心退失不堅固的苗頭,我坐在這想這個事時居然還有一種無奈中帶著一點自得其樂的情緒,大概是類似於那種剛跑完步的一邊喘氣一邊走圈的感覺。這可不行啊,堅持一件事久了,有一些沒有想到的惡習種子也發了芽,不經意間也隨著每天的周而復始成為了習性。
徵心的時候,如來總是說「無有是處」;顯見的時候呢,又是「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再到前幾天的別業同分妄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還有最近讓我迷糊的「自然」、「因」、「緣」、「和」、「合」、「非和」與「非合」,這些都不是「真覺」。這種「離一切相」的思路還是很適合我的,在我這變成了「溜號就不對」。不然的話業障太深了,縱然誦咒拜佛偶爾舒緩一下,還誤以為是相對清淨了呢,其實還天差地別啊,趕緊糾正過來。可那又是什麼呢?如今天經文中所說,「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今天這段經文真是精彩,原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大部分在科判中叫「會通四科」,而且這是本經第一次出現「如來藏」的字眼,全經共有31個「如來藏」,前18個都是這部分的。
「如來藏」是浩如煙海的佛經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如講義中所說,「從此不復稱見精、見性之名,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見性約一根是別,藏性攝六根是總,但是總、別異稱,實無異體耳」。「如來藏,即眾生同具本覺性體。本覺者本有之佛性,眾生迷位,本覺在纏,此性隱而不顯,如來之性,含藏眾生心中,故曰如來藏。又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一切如來,恆沙淨德,無不含藏於此,故曰如來藏。」
此外,經文中色陰虛妄的部分感覺有點糊塗,他日再做複習吧。
最後,充實的一天這麼快就過去了。所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也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偈頌激勵一下自己吧。
南無施無畏菩薩!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但願調整好心態和節奏,儘早步入正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