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2020-12-16 心靈修行記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

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

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所有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

但事實上,看似簡單並非易事,假使你見悟到了不生不滅,但萬法卻不是帶這樣的,萬法可是有生有滅的現象,人怎能視萬物均為無生呢?

楞嚴經中,佛陀開示一切煩惱根源在於世人不明白無生無滅的真實心,而用妄念停留在諸法萬象中輪迴不息,也就有了生滅相續的煩惱。

佛問阿難,你心在哪?阿難七處徵心,說到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藏在根裡。心即見外而明,見暗即見內。心隨物遇合而存在。心在內外中間。心不在任何一個地方。

阿難所說均被如來一一破除,直道那不是你的真心,那是根塵攀緣的妄想。世間修學的人,雖能成就禪定,但還是不能滅盡一切煩惱只成就阿羅漢果位,這是錯誤的把生滅妄想當作真實的結果。

其實,真心自性怎麼可能會被找到呢?一種沒有任何現象的「東西」,任何言說,任何事物均無法表達他的真實內涵,也不是靠撈就能撈到的,只有覺悟到的體驗。如果能被得到,那麼此心必定流轉於生生滅滅的惡趣當中。我說生滅妄想即是萬法。

阿難問佛:「如來常說因緣和合,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和合作用的緣故,如今為何摒棄了因緣和合之說?」佛說覺見、虛空、水、地、風、火、識性,簡稱七大,以反證法詳細說明了七大真正源於如來藏性,世間人疑惑不知,以為是因緣和合,自在自為。

以佛說火大為例,若是火從太陽生出,那麼太陽就會燒毀樹林,如果火從鏡中生,燃燒了艾草,可鏡子為何不被燒呢?如果火是從艾草中生,為什麼還要藉助太陽和鏡子才能起火呢?太陽與鏡子相隔甚遠,艾草又出於泥土,怎麼個相和相應?在如來藏中,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它們本來清淨,周遍法界,其餘六大無不是這樣的道理,都是隨眾生心、認識事物的深淺、遵循著不同的業力而示現。

不僅如此,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都是相同的情況,本非因緣,非自在自為。

但在常人眼中,會把所見所思所觀察到的東西,認為是某種規律,如那些因緣和合,自在自為的事物,然後流轉於現象中做各種識別造作,顛倒妄為,愈陷愈深,自此陷入苦相輪迴而無法解脫。

佛在經文中提到:「虛妄叫相,其本性都是妙覺清淨本體,如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一切因緣和合,虛妄事物生來滅去,都不知道一切生滅變化,原來都是如來自性圓明妙覺,在這常住不變的自性之中,尋求來去生滅迷悟,是不可能被得到的!」

佛陀已經說的很明顯了,虛妄的東西同出於如來藏。對於果地修證,如何修行,佛陀在經中這樣對阿難說道:「阿難,你要修成契合如來的常樂我淨,當知生滅根本依託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自性才能建立,以不生滅的圓妙湛性旋轉虛妄生滅相,回歸自性,從而獲證妙明真覺的無生真性,這才是因地心,並且依因地心修成正果。」

注意了,佛陀並不排斥虛妄的東西,但你要覺知覺醒,還要精進修行,虛妄相、萬法同出如來藏,若無自性,一物不立,不成一法,你要以不生滅的妙明真心去旋轉生滅相,然後回歸真如。

佛陀還打了個比喻,清淨心如清水,虛妄如同濁水,將它們藏於器物中,保持長靜,渾濁泥沙自會沉澱,清水即會示現,這叫初伏客塵煩惱。當去掉渾濁物,只剩清水的時候,叫做永斷無明,這時,認知分別純淨無比,所有變現事物都將不再成為煩惱幹擾,到時就能契合涅槃妙德!佛陀還教導修行者,當你們要捨棄種種有為法,應當妙察煩惱根本,長久以來,因業力所驅而生發,還要觀察是誰在造作,誰在生死。

不得不說,佛陀是真修者,真覺悟者,他把解脫法門推到了極致,世間人的無明,修行者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他無不知道。不少修行者學佛修行,要麼修成了斷滅空,要麼修來了更多的煩惱,又不知顛倒在哪裡!而楞嚴經,就是專門對治這些問題,不僅於此,楞嚴經對科學研究領域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比方說,佛陀對色空的拆分、色空臨界點的分析,這不正是當前科學界正在探索的問題嗎?

一篇小文,不足以講述楞嚴經的全部,它所折射出來的智慧,無邊廣大,也是講述不完的。

回到解脫路上,不由驚嘆,常人的執著心猶如被拉緊的彈條,當執念在起大作用的時候,回彈受用力同時也在增強,此心是糾結狂躁的,隨著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六識不斷攀緣,迷下遊走,將會進入狂識階段,做出顛倒的行為,那麼,人是不可能得到自在解脫。如果自控是一種定力修行,可緩解愚迷行為,但終究是不究竟的。了悟本心才是初伏客塵煩惱的前兆,只要精進修習,最終將以不生不滅的心抽離二元對立現象,不被萬法生滅現象所轉,而是通過自性去轉萬法,萬法最終也將得以清淨,萬法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感恩。

原創:心靈修行記

筆名:青燈禪

《心靈修行記》一直致力於心理破譯、心理學、佛禪、草根傳志原創語錄、心理免疫學、未來科技猜想,以真實故事為主導,也包括極少部分小說的成分,意在開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阿難前面問末法時期如何攝心?佛陀從戒的角度,開示了四種清明明誨。只有斷除了淫心、殺心、偷盜心和諸大妄語,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前面有偈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寶蓮華即是無分別中不妨分別的性相一如。在《楞嚴經》中處處都不離「一心三藏」。這個三藏不能割裂開來理解,這是真心的三個方面,攀緣空、不空、空不空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將真心轉為妄心。這就好比蘋果又紅又香又甜,如果只認蘋果的紅色,捨棄蘋果的香,甜,那蘋果還是蘋果嗎?
  • 心理學秘籍:真心有何用?了悟根本既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
    心理學秘籍:真心有何用?了悟根本既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又名:如果你覺得不順,特感到煩躁,不妨打開看看楞嚴經中,阿難七處徵心也未找到真心,均被如來一一破相,佛告阿難不識兩種根本,一種是長久以來的生死根本,也就是人性當中的攀緣心,錯把外在的一切當作生死根本。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1 : 語言、文字就是解脫;解脫就是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
    【已知此經,義理甚深,未審何為教體?教體者,如來教法所依之體也。本經文殊答世尊偈云:「我今啟如來,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楞嚴經》裡面,文珠師利菩薩回答世尊的偈頌這麼說:我今啟稟如來,佛出,「出」當作動詞用,是令眾生出離生死,也就是令眾生超越娑婆界,用什麼最快呢?「此方」就是這個娑婆世界,怎麼樣修行最快呢?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就是用聞性來修行,不生不滅的聞性。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證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出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戒邪淫利器:《楞嚴經 四種清淨明誨》三個實例及原經文
    當你讀完楞嚴經後就會很真實的升起這個感覺!根本覺得其他書都是多餘的!所以《楞嚴經》還是要多讀,多看!並且《楞嚴經》戒淫的效果特別好!好好的珍惜吧,末法時代第一個消失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最後一個消失的是《阿彌陀經》!還有多看戒淫的文章,也會起到戒淫消除淫念的作用。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淨土是心完全清淨,念佛三昧定。律,《楞嚴經》裡面講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四種清淨明晦,這個就是律,禁止殺、盜、淫、妄。密,就是五會楞嚴神咒,這五會楞嚴神咒統統就叫做咒心。很多人說《楞嚴經》、楞嚴咒不能下午念,釋迦牟尼佛誦五會楞嚴神咒,派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度被攝入淫室的阿難,就是下午的時間。如果早上念楞嚴咒才有感應,那麼下午就沒佛了?天龍八部跑去哪裡了?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所以大陸上的圓覺寺,一進門便供著這十二位大菩薩。此經的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文殊章:宣說有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8)辯音章:說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9)淨諸業障章:說示覺性本淨,但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嗔愛,生妄業道,不能入於清淨覺海。(10)普覺章:說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楞嚴法會開演到了這裡,三個增進修行漸次,滅掉分段生死輪迴,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的基礎上,無作妙力中任運修行,經歷菩薩五十五真菩提路,滅掉變易生死而證得佛果。如此,從眾生位到成就無上佛道,這個過程就完整了。前面觀世音菩薩開示聞思修法門時說:「初入聞中,入流亡所」。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四講
    法華經裡是這樣描述的:「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所以說聽聞大乘法不能少福德的,福報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福報就不能承受大法。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願我佛慈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放大悲光、放大智慧光、放大圓滿光、放不可思議光、放一切無礙光、解脫光,放一切智光,放究竟堅固無礙大智慧光、安樂光、解一切怨結光、法音光、大法音光、超越一切智光、無邊身光、度化光、無畏光、普化光、利樂一切眾生光,密護弟子、提攜弟子、加持弟子、灌頂弟子,願弟子乘此楞嚴神咒之力,蒙我佛護念,一切佛菩薩加持,一切護法的護持,令我一切業障怨結應念消滅無餘,不再復生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連載
    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的憶持力,多聞總強記,這是阿難的本事,你能把十方諸佛,三藏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都學到了,只是增加你的戲論,對佛教還是遙遠的。所以說有這麼兩句話,「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儘管你多聞強記,沒入實理。
  • 楞嚴經·卷五|宿世心見清淨,舍利弗因眼識而獲圓通(19)
    舍利弗曠劫來心見(眼識)清淨,一切法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得佛陀點化,他的轉眼識對萬法的分別智為無分別智,由此證得阿羅漢。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舍利弗當即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我久遠劫來,心見清淨,就這樣受生如恆河沙數。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種種變化一見就通達明了,得沒有障礙。我在路中遇到迦葉波兄弟,相逐上前問訊。
  • 楞嚴經解釋:念楞嚴咒的作用
    誦持《楞嚴咒》比買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司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就有大感應、大利益;若你有不守規矩的行為,修這個法便沒有大的感應力量。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自 序本書為注者繼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經義貫》之後,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乃至藥師如來因中之十二大願、彌勒之四十八願,亦是其於菩薩位時之萬行。「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般剌密諦」:這是譯主的梵名,中文義為「極量」或「極恭」,又,此《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且禁止傳到外國。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據此,則呂澄確定以上諸經是偽而無疑,故有「楞嚴百偽」之文。且說:「此儱侗顢頇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猶大有人在。邪說不除,則正法不顯……」請問,既說以上諸經是偽,云何由唐流傳至今,仍能保留?過往大德將經注釋,歷歷在目,難道古之大德,俱是盲目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乎?佛法奄奄欲息,歸咎於以上各種偽經,是否將以上各經毀滅已,則佛法可興盛?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楞嚴經》:楞嚴經哪個版本翻譯好
    楞嚴經哪個版本的翻譯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每個人對楞嚴經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翻譯也是不一樣的,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最好是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修行楞嚴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而且我們對楞嚴經的體會也會更加的好。
  • 【天地靈文】清朝高僧對《楞嚴咒》的漢語翻譯及楞嚴五大心咒的作用
    續法大師,自得寶輪大師的印可後,即專志于澄觀、宗密大師著作的研鑽為職責,於康熙五年,再治其著《五教儀》,且擴大體系,將《三寶章》的"方便"會入於觀中;《禪源諸詮集》的"辨異"會入於宗中;《圓覺經疏》的"空性五門",《華嚴五教章》的"機益"、《會玄記》的"通妨"等,共攝於教中;更將《會玄記》的"日沒三照"、《旨歸》中的"經時"、《諸詮集》的"說意",會入於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