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秘籍:真心有何用?了悟根本既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

2020-12-16 心靈修行記

心理學秘籍:真心有何用?了悟根本既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

又名:如果你覺得不順,特感到煩躁,不妨打開看看

楞嚴經中,阿難七處徵心也未找到真心,均被如來一一破相,佛告阿難不識兩種根本,一種是長久以來的生死根本,也就是人性當中的攀緣心,錯把外在的一切當作生死根本。另一種是能生起一切攀緣的幕後能力,然而,人們依託攀緣的力量終不可企及,雖刻苦鑽研,歷經千難萬難,也是不得悟,還是一樣掉進了生死輪迴的惡趣境界當中。

所有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

佛明確開示,若離開了塵影,依然能有分別的體性,那就是真心,若是這個能分別的體性,離開了塵象,斷然全無,那就不是真心。佛說的沒錯,不是真心必然還是妄心,那麼,此心終將隨萬物一同絕滅,到時,誰來修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所表達的其實正是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也許很多人對這個見如來,存在一些疑惑,只是見如來嘛,又不能成佛?再者,即便成佛又有什麼作用,找到真心又能怎樣?

個人的真實感受,真心雖是一種假名,其作用卻無比殊勝,它首先體現於直心,直心並非心直口快,而是真心自性中的真實、自然流露,非自制力或以意志力去加以分別,揣摩萬法。每個人都有直心真心,並且足夠具備滋生萬法的特質,不過,人們時常錯用顛倒,所謂「直心」不過是妄心當中的一種體現罷了,這好比有人動了某個人的利益奶酪,他立馬耳紅面赤,直接表現出了絕不吃虧,誓守自利的頑強立場,直面與他人發生口角,換做見性者,始終能保持平穩心平常心不動心,以和諧、委婉,充滿智慧的方式化解爭端。

何以故?楞嚴經雲,「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十方諸佛們,都是以同一種道力,均以直心出離生滅輪迴,外在的一切生滅變化投射到心的過程,不過也只是心中緣影,又有什麼好激動呢?如果心隨物轉,那麼此心也就跟著生滅一起輪迴,必然與現象一同消亡,如此一驚一乍,善變的人生,待到人生終點,可否有真快樂能讓人不再遺憾?

直心又如寫作一般,若懂直心,也就不需要什麼矯揉造作了,但在最初寫作的時候,也許不帶這樣的,你會揣摩著如何精雕文字,讓它變得如何華麗動人,你會如何精心設計某個特別場景,某個異樣的事態,某個你最喜歡最欣賞或是特討厭的人,然後在筆中宣洩自己五穀雜糧的情緒,自以為甚好,實則落入了滿足妄心的層面上,但實際上,不論你如何精心打造,永遠也滿足不了虛妄心,只因妄心是隨現象一起流轉的,還是一樣要接受生滅輪迴,並不能自在隨順,哪怕你在他人眼中,已是龍中人鳳,只要妄心尚在,一樣不中。

另一個真實感受,見如來見真心非文字非識心度量所能達到,如同湖水無心留影,它只是自然呈現而已,足以發生映射萬物的事實,如若把湖影當作真實心,把內心的一切當成真實,必然不斷向外攀緣,那麼,妄上加妄,此心隨肉身一起生滅,再無證悟真快樂的機緣了。

我說見如來即是見悟真心自性,見諸相非相即是見性,真正的義趣必然只屬心行的覺悟者,非關乎文字任何思量即能獲得,你說怎麼樣?心識幕後的那股原始力量,有始有終嗎?可否能以分別心證得嗎?

誠然,均無法證得,無法生起,也無有滅相,我們只能覺知到它在起用,卻無法撈著。

我們的東方佛慧能六祖的覺悟就非常契合真心自性,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能生萬法,個人堅信,惠能如實所說,十方諸佛與他的覺悟體驗毫無差別,真心就是這樣的,十方諸佛也是這樣的。

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世間人難免陷入這個境界當中,心靈著實起伏難平難定,那麼此心也就有了一種生滅相,終其一生,都在這個境界上生滅流轉,錯過了一生自悟真樂的真福田。要知道,任何妄心均無法滿足自身的胃口,縱然得到太多,也是永遠不夠的,何談什麼快樂幸福?

如果一個人感到壓力特別大,你說那種壓力到底存不存在呢?我說那也是凡夫的一種真實體驗,只屬於凡夫的精神世界,堅信在十方諸佛眼中,所有的真實體驗其實也是虛幻的,當真正明了虛妄緣影,哪有什麼執著分別,開心或是不開心,兩邊皆斷,一樣不可得,自然無時不在喜悅的境界中。

世間人若要尋道,能做的唯有覺悟真心自性不生不滅,不在所有生滅中流轉,才能真正自在解脫,要達到這個標準,一種是真義中的心行,另一種是諸相非相的心行,當做到了不用妄心即是真心,這即是真義,真心即佛。當作到了真空妙有,本心妙用,這即是諸相非相,也就是真心啦!

而在具體應用中,能常應六根發生諸用,卻無諸用的念頭。心雖有念,卻不住於念頭上。心雖有感覺,卻不著感覺相。處一切相,均無停住。若見悟諸相非相與真義,我說它們即是清淨心的自然呈現,不染一切相,其結果即是真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佛,既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

原創:心靈修行記

筆名:青燈禪

《心靈修行記》一直致力於心理破譯、心理學、佛禪、草根傳志原創語錄、心理免疫學、未來科技猜想,以真實故事為主導,也包括極少部分小說的成分,意在開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人們常說心誠則靈,虔誠固然很好,但無知的信奉即會成為一種迷信,他們有可能把符當泡水喝,有可能吞食香灰,甚至走向極端,以為真碰上了什麼好機緣,以此了斷結束性命即能升天被佛祖接引,他們如此執迷並堅信著,迷亂行事,除了他們是下愚誠敬的一群人,其關鍵在於沒有遇到對的佛學導師,以致於盲目奉從。
  • 心理學秘籍:覺悟就是從曾經的迷茫無知,走到現在逐漸醒來的過程
    868、覺悟的十方諸佛從未想過什麼流芳百世,他們所做的事也是無法任何言語所比擬,只因他們悟到了圓滿的真理,實在沒有一法可得,也無一個地方可住,心行均無前堵後堵,無所得故,無所住故,永恆的極樂即是涅槃,我說涅槃即是清淨本體,不是真的滅度才會產生什麼涅槃,就在當下,當下的美好瞬間,沒有涅槃的生相,也無涅槃的滅相,那麼,當下美好的瞬間即是永恆。
  •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一個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在18歲至24歲之間,也傾斜於那兒女之情,也渴望理解女生的情緒,後來漸漸的開始懷疑自我,自己都有那麼多的情緒問題,尚且不能理解自己,又怎能理解得了他人?
  • 心理學秘籍:覺者出離心,迷者顛倒,打破顛倒相就自在了
    897、佛法是最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一門特別課程,其實只要有人見悟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即能旋轉虛妄生滅相,讓人從心靈上得到解脫,最後也會看到,原來生滅相在本質上也是不生不滅的,人便會從容接納肉身的生滅,這種身心上的解脫也是覺悟了的人才能達到。要知道,所有能變動的東西來於無相,而且不生不滅的自性在推動著一切萬法。
  • 佛教: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也是福緣深厚
    信佛者很多都只是上山拜佛,而不去習經,這樣怎麼可以得到佛的「覺」,做為佛的弟子,我們應該認真的學習佛經、佛法,這裡才有佛的真諦,不然就是上再多的山,拜再多的佛,自己也是「迷」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我們要懷著真誠的心,研習使人可以擺脫愚痴,從而走上覺悟之道的八種大智慧,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福緣深厚。
  • 心理學秘籍:破妄顯真,八識心王皆為妄識,最後一識真妄同體
    心理學秘籍:破妄顯真,八識心王皆為妄識,最後一識真妄同體又名:妄心莫名其妙的可怕,每分每秒無不造作,認識不了妄心,永遠見不到真心生於塵世的我們,不免為生活忙碌,只為一家老小,不論你是否出門,還是在內,生活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需要打理,沒幾個錢頭,去拿都不好使,看看那些富得流油的人,何等風光,無數人欽慕不已,生活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活,看上去即是一種質量檔次與享受
  • 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自性回歸的解脫自在
    回望半世風雨,有多少哀怨嗟嘆;旦看今朝自在,能遇佛法實乃大福。可嘆人生無常,半世浮萍隨逝水,萍隨水,水隨風,萍枯水盡處忽又峰迴路轉,有幸值遇佛法。終於明白曾經自詡的超脫:那種自以為看淡了世俗而不再追名逐利;看透了人生而不在意人情冷暖的心境,不過是受制於無常與無奈而漸生的一種麻木和遲鈍。
  • 《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
    輪迴的具體表現,在《奧義書》中的「五火二道說」和「三道四生說」中有詳細的說明,而其根本的思想是,人的生命是由物質性的血肉之軀和非物質性的靈魂(阿特曼)結合而成,肉體有生滅而靈魂不死,隨生前所造之業而有不同的去向和歸宿,或入「天道」,或入「獸道」。既然現實的人生是一種無明的狀態,充滿種種苦難,不斷地在生死中輪迴,那麼作為永恆清淨享受福樂的超出輪迴的解脫狀態,理應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如果悟透,超越三界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心的超越。「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祗獲法身」。因此,頓悟之後既可一念超越三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所謂求解脫,修行人總是迷惑在肉體和靈魂的解脫上,真正的解脫,是要把你那真我本性從重重障礙中解脫出來。能超越三界的是真我本性,而不是肉體和靈魂。
  • 歸於本心,當下即在彼岸,這就是「無我」的解脫境界
    事實上,放下才能真正感到解脫、輕鬆與舒暢,這時才會了解心中的煩惱、垃圾,是多麼沉重的負擔。美學大師蔣勳曾提及一件往事。70年代,他赴法國留學,課餘時在旅行社打工當導遊。有一次在「米羅的維納斯」雕像前講解維納斯的故事時,突然有位家鄉的婦人用問他:「這到底哪裡美?」剎那間蔣勳愣住了!
  • 看淡一切的佛語句子,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
    人生難得解脫,難求灑脫;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2. 有些事,你真別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別看懂,看懂,傷情。人生,就是一種糊塗,一份模糊,說懂不懂,說清不清,糊裡糊塗,含含糊糊。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 何為幸福?我說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
    但繼續對人生做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說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著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思維,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何為幸福?
  •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眾生有所求的時候,菩薩就能夠滿眾生的心願,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我們想往生,阿彌陀佛就讓我們往生;我們想成佛,阿彌陀佛就讓我們成佛。有些人說,我在世間想求一點消災、求一點平安,佛菩薩怎麼就不滿足我呢?後面我們來繼續來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觀音菩薩能夠滿眾生的心願,能夠「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呢?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
  • 阿德勒心理學告訴你,只有從這三個束縛中解脫出來,你才能自由!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想要幫助我們掙脫的三個束縛: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我很喜歡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目的論中所說的一句話:「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他們大多數可能這麼想:「因為我曾經有過一個痛苦的童年,所以才導致我現在的樣子,我根本沒辦法改變。」但是如果我們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目的論來思考,就會截然不同。過去的經歷已經無法改變,所以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並為現在的目的所用。
  • 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九、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十、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鑑其源,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一個人到底悟了沒有,前面這十個問題,可以作判斷標準。
  • 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煉
    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當一切塵埃落定,往日的喧囂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失去也是一種收穫。人的一生,小事無數,你能計較多少?人生的大事也只能盡人事以聽天命,常人豈能奈何?為小事而常介懷,不值;為大事而常悲戚,不該。所以,對於小事要開心;對於大事要寬心。04悟獨處學會和自己獨處,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獨處,也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回歸自我。
  • 修證心理學
    [1]不過,現代心理學建立科學形象的努力,並不是很成功。二十世紀初期獨領風騷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公認最具科學性的心理學派,以動物實驗來解釋人類的行為,被認為是過度的推演。[2]七○年代開始盛行,至今仍在領導臺灣教育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被批評為缺乏科學的特徵。[3]佛法的修證,本來也是依據真相而身證解脫,有客觀的方法,可以讓人斷煩惱。
  • 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很多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一些困惑,學佛以後,用什麼方法,真正的自在,其實,這也是在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佛經中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