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幸福?我說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

2021-02-22 一脈心香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復,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只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做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說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著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思維,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何為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於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而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於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託於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於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一實現時,除了給我們帶來一些暫時滿足,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只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在於自身心態,在於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係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覺分為五種,分別為苦、樂、憂、喜、舍。其中,苦和樂偏於物質層面,憂和喜偏於精神層面。雖然理智也告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但在內心,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同樣是在幫助我們擺脫痛苦,獲得快樂。但結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像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決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

可見,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並不是就現象而言,而是透過現象所作的本質判斷——苦是人生本質,而快樂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現實中,沒有哪種快樂是具有本質性的。所謂本質,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無論什麼時候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絕對、不變的快樂嗎?

事實上,任何一種快樂都有某種痛苦與之對應。當我們被饑渴之苦折磨時,吃飯會成為快樂;當我們被思念之苦纏繞時,親人相見會成為快樂;當我們夜不成寐時,安然入睡會成為快樂。如果去掉饑渴、失眠這些前提,吃飯和睡覺會成為快樂嗎?當我們不想吃卻不得不吃,不想睡卻不得不睡的時候,同樣的事立刻就轉為痛苦了。只有當我們需要吃飯、睡覺並為之所苦時,才會因為這種痛苦得到緩解而產生快樂。從這個層面來說,痛苦有多少,由緩解痛苦所帶來的快樂就有多少。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緩解痛苦的途徑。古人離別時,天各一方,音訊渺茫,這種思念因難以解決而與日俱增。一旦相見,由此產生的喜悅可謂強烈之極,這在古代詩文中也有大量描寫。但現在我們想念一個人時,可以立即撥通電話。如果覺得只聞其聲不夠,還可通過視頻相見。再或者,買張機票就能很快見面,哪怕遠隔重洋,也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正是因為易於緩解,這種由相思帶來的痛苦就很膚淺,很有限。相應的,所產生的快樂也很膚淺,很有限。

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們才會產生諸多煩惱。但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以為改變世界才是解決痛苦的有效途徑。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們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又在不斷製造煩惱。甚至可以說,製造問題的速度遠比改善世界的進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雖然享有高度文明,卻比古人活得更累,壓力更大。原因無他,就在於欲望太多,煩惱太多,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內心的惡性需求及煩惱,才能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將幸福寄託於天堂,寄託於外在拯救。其實,改變環境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被動舉措。倘若生命品質不曾改變,由此帶來的安樂只是暫時的。因為生命的迷惑還在,就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煩惱,製造輪迴。佛教認為,惟有體證生命真相,才能從根本上轉迷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還特別強調自力,即自身努力,這也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徵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強調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贖。而在佛教修行中,雖然也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主力卻是自己。

當然,僅僅依靠自己還不行,還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謂「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否則,往往會走上自以為是的歧路。這裡所說的法,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之道,簡單地說,就是三學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為皈依對象。其中,佛是我們改善生命的榜樣,法是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導師。由依止佛法僧三寶,而能究竟地解脫自在、離苦得樂。



相關焦點

  • 「我要為佛天下無魔,我要為魔佛奈我何」是什麼意思
    「我要為佛」,只是一種主客願望而已,何為佛,「覺者」,你覺了嗎?若覺了就不會說出我要為佛了,佛者心也,你連自己的心都看不透,何來佛也。「我要為魔」,與我要為佛是一樣的,人皆有佛性,也皆有魔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無有佛便沒有魔,沒有魔又何以談佛,一體兩面,你看佛住於何處,魔住於何處,欲界天有六重天,最高的第六層天是他化自在天,是魔王波旬所住,即使下一任的彌勒佛也只是居住在第四層天的兜率天。不要以為成佛難,成魔更難。
  •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 200913)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廿三 )問:人到底「生從何來」?經云:「苾芻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憨山大師語錄】: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老子義疏】:人類到底是從何而來?其來源有兩項:第二就是來自《十二因緣》亦俗雲之 《三世因果》之說。縱觀現今之人,不識「經典」之難得,不思「聖語」之真諦,不信「因果」之輪迴。終日為追逐「名利」而奔波勞動,因「起心動念」而忙碌不休。
  • 何為良好生活
    成功讓優秀人物變得更加堅毅、從容、大度,而那些靠在濁世鑽營得了官位得了錢財的豎子,得意張狂,變得更加淺薄低俗。這樣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帶累成了低俗之事。     但在我們這個汙濁的社會,誰能靠品格而不靠鑽營取巧有所成就?古人說:有其人,亡其世,雖賢弗行矣。 我們今天的社會烏煙瘴氣,怨不得大家要批評指責。
  • 說文解字:「籍貫」是什麼,何為籍?何為貫?
    然而,隨著他們都開始為人父母之後,每每在為自己小孩填寫籍貫之時,便內心開始犯嘀咕,尤其是那些離開自己出生地來到大城市定居的年輕人,更容易疑惑。九州配圖:籍貫怎麼填舉個慄子,張三是湖南岳陽人,目前定居在廣東深圳。他父親長期生活在湖南岳陽並落戶,爺爺是湖北荊州人,而他的老婆是土生土長的廣東陽江人,他和他老婆婚後生下一個孩子。
  • 何為「政治」?何為「傳播」?何為「語言」?
    極端主義政治往往把政治博弈看做是一種「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的「零和博弈」,所謂「不是我滅了你便是你滅了我」;而反極端主義政治學則更需要把政治的博弈看做是「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博弈中,自己的所得並不與他人的損失的大小相等,連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傷害他人也可能
  • 何為智慧?何為能力?
    做的怎麼樣,就是能力。如果選幹部,領導者,只要有一個辦法,只要他身邊能夠吸引很多人那他就是人,否則他也談不上人。有一個人叫成吉思汗,有一次耶律楚材問成吉思汗,說佛教可以治心,儒教可以治人,成吉思汗說我不太清楚,我知道怎麼用你。成功者是拼命往裡裝了很多東西,還是從內心找出很多東西?絕對是找出很多東西,找到很多智慧。
  • 何為七情六慾?何為紅塵?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哲學詩畫的理解是,就是肉體阻礙了靈魂的升華,但同時也是靈魂的支撐,因為如果沒有肉體,還談何靈魂呢?今天咱們不聊肉體與靈魂的關係,咱們來聊下人的欲望,即七情六慾。七情六慾都包括哪些情感或欲望呢?1,何為七情?
  • 江隱龍:「生不由已,死則何哀;三十而死,不亦快哉?」|三十當死賦
    入宦五載,為郎半世;一入廟堂,身不由已。又感諸君,一時俱老;卿車我笠,溝水東西。謝公絲竹已乏,季子貂裘方敝;飛鳳之過秦臺,舞鶴之辭吳市。固知人生有死,誠不足惜,三十亦當死矣。乃有荊襄荒殘,漢室離亂;士元高才,南州冠冕。攬倚伏之要最,得縱橫之論典;恰荊襄之即危,並寰宇之將亂。安屈驥足之能,不治耒陽之縣;坐平益州之兵,身歿雒城之箭。
  • 臺灣屏東大學林其賢:如何改變人生命運?
    8月26日,臺灣屏東大學中文系所副教授林其賢在覺群大禪堂做了題為「以終為始的生死關懷」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講座現場,林其賢教授為大家講述怎樣才能好好地活,通過現在的一舉一動來改變命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何為善,何為惡?何為神,何為魔?
    善與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模糊的定義,我想何為善,何為惡那些大聲指責他人,給予他人下定義的人也很難說清。如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眾人對於哪吒的惡魔定義。他們大聲指責哪吒是惡魔、是妖怪,憤怒的要求處死哪吒,可最終卻是哪吒用生命拯救了整個陳塘關,而人們害怕惡魔可自己卻並不知道惡魔源於他們自己。
  • 何為人生?句句扎心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何香凝:誰說富家千金就要嬌滴滴,我偏敢叫日月換新天
    因此,這也不禁令人好奇,這樣一位值得託付的朋友到底是誰。她就是在激蕩的民國中不斷披荊斬棘,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國救民,為這個傳奇的時代留下一筆濃墨重彩的何香凝。何香凝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改寫了自己甚至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真真正正的民國傳奇。因此,她又被稱為一代女傑!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具體表現就是對時間流逝的憂慮,對個體情感的體悟,對生與死的探討。而這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便構成了《古詩十九首》的主基調。東漢士子們基本上是「遊士」。——《行行重行行》「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在古人看來,生離比死別更讓人悲痛。如葉嘉瑩先生所說,「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懸念著,要悲哀,哪一個更痛苦呢?」在這首詩中,女主人公所面對的便是這樣一種生別離的痛楚。
  • 何為幸福?
    「有一種悲傷,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陪伴我呼吸決定我微笑模樣。無法遺忘。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已經落幕了許久了。但是當小編再一次打開它時,再播放一遍的時候。看到動容之處的小編,眼淚還是禁不住流了下來……電影中的男主角名叫張哲凱。女主角宋媛媛叫Cream。
  • 佛教:何為真如?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真如」是佛教徒的最高追求,是佛典神秘而又常見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真如?真如理論對我們俗人有何啟示?總結各大佛典所言,做為宇宙人生永恆不變最高真實的「真如」大約包括以下內容:緣起、緣起無我、四諦、十二因緣。「因果」和「十二因緣」說的是有相世事的真實本面。
  • 著名體育主播30字詮釋何為安樂死!面對採訪他用四種語言說再見!
    這是傅達仁安樂死前最後一晚發的最後一篇文章,在內容中,傅達仁講述到了自己與執行機構的老闆該如何進行安樂死以及自己善後的細節問題!而且傅達仁還明確要求不準媒體介入,因為這是自己的隱私,更是自己一絲的尊嚴。並且在傅達仁的文章最後,他向自己的朋友、親人、以及關心他的一些觀眾說了最後一句話:平安自然,無痛的安樂善終!
  • 面對感情的背叛,如果不知道何從何去,就先做好這些事情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遭遇感情的背叛之後,一些重大的決定往往都是需要時間才能做出的,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個人會陷入痛苦的境地,如果自己無所適從,不知道何從何去,那麼,就從一些小事開始,一點一滴,讓自己能夠好轉和療愈。
  • 何為愛情,何為遺憾,何為珍惜。挑一句做個性籤名吧!
    一、其實都會離開我的,或早或晚而已.In fact, will leave me, sooner or later.二、何為愛情,何為遺憾,何為珍惜。三、有些事情真的懶得說,你懂幾分是幾分。Some things are really too lazy to say, you know a bit is a bit.四、我以為錯過是遺憾,也有可能躲過一劫。
  • 【必讀】何為科學?
    我們甚至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究竟是不是像三體中所說的那樣,有一個超級文明用「智子」將我們的物理學鎖死了,還是說我們真的已經接近物理學的盡頭,再也無法前進?03  超越上帝的哲學精神人類因何誕生,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
  • 《有翡》:周翡、魚老論英雄何為!那何為英雄?李徵、謝允都當得
    周翡(趙麗穎 飾)說:我沒想當什麼英雄!若換成魚老問李晟呢?李晟也許就會眉飛色舞、一臉憧憬的大聲說出自己要成為怎樣怎樣的英雄了……在劇情裡,魚老對周翡灌輸了自己認為的英雄何為!那咱們今日就來論述下何為英雄!01《有翡》裡可以稱為英雄的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