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噴噴
1925年3月11日凌晨,北京協和醫院的病房內,病重的孫中山先生在彌留之際,將自己的妻子宋慶齡鄭重地託付給一位摯友。如果不是最信任的人,孫中山先生不會委此重任。因此,這也不禁令人好奇,這樣一位值得託付的朋友到底是誰。
她就是在激蕩的民國中不斷披荊斬棘,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國救民,為這個傳奇的時代留下一筆濃墨重彩的何香凝。
何香凝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改寫了自己甚至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真真正正的民國傳奇。因此,她又被稱為一代女傑!
01
自由勇敢的「大腳千金」
從小的經歷,已經預示著何香凝將成為一個非凡的人。
1878年,何香凝在香港出生。父親何炳桓曾經是一個從鄉下到香港謀生的年輕小夥,因為買賣茶葉和土地成了著名富商,母親陳二是父親在藥鋪當夥計時就相愛的女子,卻因為一雙大腳被何家嫌棄,只能委屈當妾進了門。
當時在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們,幾乎個個都是三寸金蓮,小腳不僅是優雅美麗的標誌,還是身份的象徵。陳二不想女兒們重蹈她的覆轍,日後受委屈,於是從小就要求女兒裹腳。
但只有一人例外,那就是何香凝。
何香凝7歲時,母親就開始給她纏小腳。裹腳會壓抑腳的自然生長,改變骨骼的生長方式,非常痛苦。但令何香凝覺得最痛苦的,並非裹腳的髮膚之痛,而是裹腳意味著對自己自由的限制。
於是每到晚上,何香凝都會用剪刀把又臭又長的裹腳布剪個稀碎。她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得逞,母親發現後,把她的剪刀沒收了。
可是何香凝也不是輕言放棄的人,剪刀被收,她就用平時攢下的零花錢去買剪刀,藏起來,等到夜深人靜就再次把裹腳布剪斷。
一來二去,何父何母也拿何香凝沒有辦法,只能隨她。
而且當時那個年代,社會上充斥的都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別的富家千金都熱衷於穿衣打扮,可何香凝卻熱愛讀書。
她愛看書,父母也沒有阻攔,由她去看,但儘管已經可以在書海中暢遊,何香凝仍然覺得不滿足,整天纏著父親要去學校上學,父親被她軟磨硬泡得沒辦法,只能答應讓她進「女館」接受了幾個月的學校教育。在「女館」和書本中,她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接觸到了女權思想。
加上她無畏勇敢的性格,當大多數女性還在封建中掙扎時,何香凝做到了在身體和思想上都追求自由與平等,她已經走在了一條革命的道路上。
02
天造地設的「天足緣」
現在看來,何香凝是一個思想非常進步的女子,但在那時,人們恪守封建禮俗,何香凝的行為在大家眼中就是「出格」。
儘管家世顯赫,自己怎麼說也是一個大家閨秀。但在小腳為美的時代,媒人們上門何家提親看見何香凝的一雙大腳後,都紛紛望而卻步。
因為她不願裹腳沒有裹腳,身邊同齡的女子逐漸都嫁做人婦,甚至有的已為人母,何香凝還是一個「單身貴族」。
一雙大腳就是何香凝婚姻路上的攔路虎,但卻擋不住真正的緣分。
適逢當時招商局總辦廖維傑的侄子廖仲愷回國,一心想要找一位大腳妻子。因為廖仲愷的父親在舊金山僑居多年,接受了新式思想,對裹小腳這樣的封建舊俗深惡痛絕,去世前囑咐兒子必須要娶沒有裹腳的女子為妻。
可是當時上流社會的富家小姐們,幾乎都是纏了一雙小腳的傳統女子,她們通通都被廖仲愷拒之門外。在香港的大腳女子,大概只有何香凝一人。
於是,何香凝和廖仲愷一拍即合,兩人於1897年就在廣州成了婚。一個是進步的壯志才俊,一個是獨立的豪情才女,兩人非常般配,情投意合。
婚後,他們發現對方都愛激揚文字,也喜歡探討時事,更對革命事業有一腔熱血,簡直就是自己的靈魂伴侶。琴瑟和諧,十分合拍,真真一對天作之合。
夫妻二人也經常一邊賞月一邊吟詩作對 ,而在皎潔的月光中,何香凝觸景生情,提筆寫下「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兩人的愛巢也因此命名為「雙清樓」。
他們的婚姻是巧合,更是緣分,一雙大腳成就了兩人的姻緣。但最終促成兩人的其實是何香凝超越一般女子的思想格局,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何香凝吸引到同樣優秀的知己愛人。
03
為國為民的「鏗鏘玫瑰」
19世紀末,清政府越來越腐朽衰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廖仲愷一心尋求革命之法,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於是想遠渡日本留學。有著同樣救國抱負的何香凝為了幫助丈夫實現理想,不顧娘家反對,毅然變賣家具和自己的嫁妝,給丈夫湊齊去日本留學的資費。何香凝也跟隨丈夫的腳步,前往日本。
夫妻二人就是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追隨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並且和他一起建立了同盟會,開始革命救國的事業。
廖仲愷擔任同盟會外務部副部長等職務,何香凝也成為了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負責聯絡和後勤工作。
廖何二人在東京的公寓,也成了同盟會日常工作的據點,很多會議都是在這裡召開。
因為他們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保密性,何香凝甚至把幫傭也辭掉,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親自當起了後勤員。
但是革命的道路,註定難走。
兩人為了革命事業回國繼續奔走,可1922年時,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為了「鎖住孫中山的錢箱」,將掌管財政的廖仲愷扣押囚禁。
當時的何香凝為了解救丈夫到處奔波,患上了痢疾,不得不住院治療。想到丈夫飽受折磨,更加令她痛苦崩潰,甚至一度絕望得想先丈夫而去,是廖仲愷的訣別詩讓她重燃鬥志: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
她決定要堅強起來,營救丈夫。
8月,陳炯明在白雲山主持會議,開會當天大雨滂沱,何香凝一身溼漉漉地衝進會場,大聲控訴陳炯明無理扣押自己的丈夫。陳炯明讓人帶何香凝去換衣服,何香凝卻氣勢不減地瞪著陳炯明吼道,「衣溼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做好了血溼的準備!」
在場的人都被何香凝的氣場震懾住,何香凝心想陳炯明不會輕易放人,於是一鼓作氣地逼問道,「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覆: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陳炯明擔心事情會鬧大,也就只好放人,後來何香凝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也說到,成功營救丈夫,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儘管拼盡全力救回丈夫,可是三年後廖仲愷還是遇刺身亡。何香凝難以接受丈夫死去的現實,但卻沒有一蹶不振,她忍住悲痛,決定完成丈夫未竟的救國事業。
1928年,為了反對國民黨清共,何香凝公開發表聲明與蔣介石決裂,辭去國民黨中的一切職務。雖然放棄了自己的職務,但何香凝從來沒有放棄過救中國,因為這不僅是她的抱負,也是丈夫的願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她將自己的書畫進行義賣,為抗日救亡籌錢。和宋慶齡創立了婦女抗戰後援會,發動婦女參加革命。還組織了「愛國入獄」運動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建立傷兵醫院,救助因抗日受傷的士兵。
她剛正不阿、敢怒敢言,雖然只是一介女子,卻能在國家大義面前堅守氣節,貢獻自己所有力量。何香凝始終走在抗爭的第一線,心中滿是大仁大義的愛國之情。
04
了不起的「女權先驅」
何香凝作為一位女性的自我意識,其實已經在童年時期拒絕纏足上就可見一斑。
1903年6月,何香凝寫下了最早宣傳婦女解放的作品之一——《敬告我的同胞姐妹》,這篇文章奠定了她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
之後,何香凝一直致力於女權運動和婦女解放,呼籲男女平等,發表演講宣傳婦女解放,助力女權發展。
1924年,何香凝負責廣東省的婦女工作,領導出版了刊物《婦女之聲》,還設立了女工學校和婦女運動講習所,不斷地為女性解放而奮鬥。
同年3月8日,我國第一個「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在何香凝的倡議組織下,在廣州順利舉行。她在婦女大會上介紹了婦女節的由來和意義,鼓勵更多女性主動尋求解放的道路。
在這次的三八婦女大會後,全國逐漸開展婦女運動,越來越多的女性被發動投身到婦女解放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中去。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何香凝不僅堅守救國之志,抗日救亡,還依然堅守在婦女解放的第一線。
7月22日,她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婦女抗日團體——中國婦女抗敵救援會。何香凝號召全國婦女組織起來,為中華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奮鬥,是全國婦女的空前團結。
何香凝不僅自己勇於撕下世俗強加給女性的標籤,更鼓勵其他女性也要自我覺醒、思想解放,成為獨立自由的自己。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中國女性,新時代的婦女應該要自愛自強。
何香凝是有著鋼鐵一般意志的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是出色的中國女權先鋒。
05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畫壇泰鬥」
何香凝除了是革命先驅和女權先鋒,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身份——畫家。
最開始,畫畫對於何香凝來說只是一門工具。
1903年隨丈夫廖仲愷東渡日本留學時,何香凝就讀於女子師範學校和東京目白女子大學。1908年,因為身子虛弱又懷孕在身,無法應付繁重的學業,只能無奈退學。生下兒子廖承志後,才在孫中山的建議下去到日本私立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畫畫。
孫中山建議何香凝去學畫畫,第一個原因是同盟會要發動武裝起義,需要有一面標誌性的軍旗,而且安民布告告示和軍用票的圖案也需要有人設計。何香凝本就有繪畫基礎,於是讓她去學習了回來當同盟會的設計師,再適合不過。
其次就是,畫作可以用來喚醒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國人。
為了國人的需要和自己的理想,何香凝努力學習繪畫。她尤其愛畫獅子和老虎,想要以自己的畫作警示國人「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
何香凝還給小女兒取名「夢醒」,意為祖國如雄獅覺醒。
到了後來,畫畫已經成了何香凝抒發自己情緒和心境的一種途徑。她有一段時間不斷地在作畫,戰爭、國民、投身革命的人們,統統鑽進了她的腦子裡,她就把這一切都畫了下來,畫中充滿了何香凝的錚錚風骨。
回望何香凝的一生,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她也沒有放棄過畫畫。
194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何香凝從香港遷居桂林,靠賣畫為生,蔣介石曾派人送來巨資,被何香凝嚴詞拒絕,她還附信道,「閒來寫畫營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
晚年的何香凝卻偏愛畫梅蘭竹菊,歷經了人生起伏,見證過風波大浪,最終還是歸於平靜,流露出最真實的自我。但儘管是淡然的梅蘭竹菊,枝幹的堅硬挺直,也凸顯出了何香凝一生高潔的情操與不屈的品格。
06
頂天立地的女子,中華民族的國魂
從年少到年老,「祖國」和「自我」這兩個詞貫穿了何香凝的一生。
何香凝的一生,都在為國家操勞。曾經,她為了祖國的革命事業和解放事業不斷奮鬥,到了新中國成立,何香凝已經是71歲的高齡老人,但她仍然出任政協副主席等職位,為國出力。
直到1972年,為新中國繼續發光發熱20載的何香凝,在提出要與丈夫廖仲愷「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要求後,才向這個世界告別。
何香凝的一生,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也為祖國奉獻了所有。她永遠沒有放棄對理想和事業的追求和嚮往,她也以自己的一生,鼓舞了無數女性。
她撕下世俗的標籤,卻以獨立、自由、勇敢、堅毅重新定義自己。「婦女能頂半邊天」,她就是最好的榜樣!
她為了國家、中國女性,以及自己,都爭得了一片光明的未來,她就是一代女傑何香凝!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花噴噴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