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也是福緣深厚

2020-12-22 笑看天機

做人總有不順心的時候,而往往越不順心就越不順心,人就好像進入了一個迷宮,悟不通,想不開,於是就會在痛苦裡迷失,佛怕人迷而不知,於是就給世人留下了《八大人覺經》,希望眾生覺而不迷,「經」其實寓意是「徑」,而「徑」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祖指明的路徑去走,就可以覺而不迷,逃脫苦難。

信佛者很多都只是上山拜佛,而不去習經,這樣怎麼可以得到佛的「覺」,做為佛的弟子,我們應該認真的學習佛經、佛法,這裡才有佛的真諦,不然就是上再多的山,拜再多的佛,自己也是「迷」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我們要懷著真誠的心,研習使人可以擺脫愚痴,從而走上覺悟之道的八種大智慧,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福緣深厚。

1、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萬物都不是永恆的,都有毀滅的一天,四大物質:風、地、水、火,都是苦的根源,全為虛妄。「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都是遮蓋人智慧的陰霾,是沒有一個真正不變的「我」,世間事物的生滅和變異,是沒有任何主宰,而是因為人的愚痴所造成的虛妄。人隨著成長,心會被一些罪惡所汙染,然後成了罪惡的根源,如果仔細感悟,人就可以解脫。

2、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欲望過多人就會感到痛苦,因為貪婪是無窮無盡的,讓人看不到終點 ,每天都會被欲望折騰的精疲力盡,所以人生的苦累都是欲望過多引起的。如果少了一些欲望,人不僅會珍惜現在的生活,身心也會輕鬆自在,所以知足者常樂。

3、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人心永遠都不會感到滿足,追求的過多,會讓自己的罪惡加深。而菩薩就不是這樣,常會感到知足,並且能夠安貧樂道。

4、知懈怠墜落

人不可懈怠放逸,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做人要經常保持自己增進,上進。

5、悟愚痴生死

愚昧無知可以使人生死輪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多多學習,然後才可以悟出人生道理,隨著自己的「慧」慢慢增進,就可以覺而不迷,世上之事,都可以靠智慧才能解決,什麼都不懂的人,只能讓自己不覺,從而迷失。

6、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一個人由於貧窮,不去追責自己,反而會怨天尤人,這樣就會給自己無端的造成了罪惡,也就是可能會得罪人,所以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不管是有積怨還是情同手足之人,也不要對惡人產生反感。

7、悟五欲過患

人不要過多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世俗享樂之風,會讓人自甘墮落,也就會心魔叢生,感官上的刺激都是一種虛妄,當刺激過後就是空虛,人的五欲過多就是一種禍害,遲早會害了自己。

8、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要知道生死輪迴猶如猛火燒身,永無止境的遭受無邊苦海。人活好現實身就可以了,未來身和過去身,我們看不通,悟不明,不要今身作孽,未來受罪。其實第八種智慧,我始終不太明白,如有高手希望指明。

佛的八個悟覺,就是為了讓世人不在迷而不知,有了八悟人覺,就是給了自己點亮了一個啟明之燈,指引著眾生脫離苦海。感謝佛普渡眾生。

相關焦點

  • 《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我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眾。佛教,雖然是分在家的與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佔多數;佛教,又分入世的與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現實人生的與來世受生的,但重點也仍是在現實人生。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在佛教裡,人生佛教與在家佛教,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佛家弟子法號常含「釋、覺、悟、空」,其實這都是佛家境界!
    很多時候我們對很多東西只是「不明覺厲」,這其實無妨,人無完人,每個人對事物的覺都只能得到一部分,好比「盲人摸象」,大象可以在四個盲人的觸覺感覺中,得出不同形態,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對的,心裡想到的也不一定是對的。日常中,我們聊天的內容也是世間萬物,每個人有每個人看法,有每個人感覺,能做到「覺」是一種境界,「覺而不迷」又是另一種境界。
  • 趣說科學學佛——漢傳佛教8宗教學方式「覺正淨」,其實很好懂
    後來「菩提高等專科職業技術學校」的分支又升級為「菩提大學」,代表「大眾部」分支,主要是北傳佛教,後續主要發展為大乘佛教,設置了「菩薩」碩士學位和「佛」博士學位。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南傳的就專門搞「菩提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了,北傳的就專門搞「菩提大學」的了。前文讓大家分分鐘搞懂了漢傳佛教8宗基本內容,總覺得還是再具體點。
  • 駱正軍:「書蟲」彭國梁之覺與悟
    「書蟲」之覺與悟(網絡圖片) 書蟲——乃彭國梁先生之雅號,好多年前,我就已經聽說了他那書樓之名,也聽說過他「書蟲」的許多趣事,但一直無緣親臨其地。許多畫作,已經被慧眼有識之人收藏。彭國梁先生對書所結的緣分,竟然達到了如此深湛的地步,令人吃驚,敬佩,仰慕;那些書畫,能夠得到他的青睞,實在是一種幸運,但我卻學不來。尤其是曾經與我結緣的一些書籍,命運就太慘了,幾乎令人羞慚得無法啟齒。相比而言,我雖然也是一個書呆子,但卻離他的境界,相差甚遠。
  • 這大千世界,紅塵有情眾生是迷是悟?《心經》能告訴我們答案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正是明白了這個「苦」於是他決定放棄優異的物質條件出家修行,最終得道成佛,釋迦牟尼盡其一生根據眾生的根器隨緣講法,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這些紅塵中的有情眾生從「迷」到「悟」,修的是我們的行更是我們的「心」。大千世界的眾生是「迷」還是「悟」?現在是科技時代,信息發展很好,大家空暇的時候喜歡看電影,有一部日本電影名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 中醫與「悟」
    二、中醫的「悟」性源於臨床與用心 中醫需要去「悟」,不但是認知,更是體知。為什麼中醫需要第二個層次的「悟」呢? 我的理解是:中醫一方面是治病救人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關乎天地之道,道不是知識,道是智慧,智慧需要體悟。 一則,「悟」離不開心,是心中所含君火的明「悟」。
  • 覺海碎金(二)
    無修無證無得者,乃「無執」之謂也,於法而不執法,方得破法執,無功用道,日久自能歸家穩坐。佛法重在實證,唯證相應,無需求真,只須息妄也。●「向上一著,千聖不傳」,既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尚有何法可得矣。「但悟本來性,更無一法新」,至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所謂「參話頭」者,也是善巧方便之法。悟性並非非此不可也。
  • 《八大人覺經》學習(一)
    這部經我們從內容裡面去看,大概是翻譯的安世高大師從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法,節錄最重要的八條,節錄了八條,為我們做最簡單的介紹,是這樣的性質,跟《四十二章經》性質非常相同。佛經翻譯,第一部是《四十二章經》。這都是時間很接近,這比《四十二章經》更簡單,可以說是佛學的概要,是從經典裡面節錄下來的概要。可以說是介紹得相當的圓滿,非常的精要,很值得我們學習。
  • 《天道》40句經典名句:覺到,悟到,才能做到!
    ,袈紗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必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前生因緣。1.「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2.「你是一塊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過是一個略懂投機之道的混子。
  • 佛說八大人覺經-傳喜法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三講    傳喜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四講    傳喜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講    傳喜法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 沙門 安世高譯>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 佛教:福緣深厚的女性都有哪些特質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大家都有一個誤點,什麼事情到了自己身上都是不如意,什麼都不順,這其實只是大家心裡有所阻礙而已。在佛教裡的話來說,一個福緣深厚的女人都有哪些特質呢?至少有這四點吧,說出來你別不信哦佛門裡總是說萬物唯心生,唯心造,離不開一個心字。縱然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都不要糾結於心理,這樣是不好的,要懂得放下。
  • 佛教:福緣深厚的人,都有這4種好心態
    世間福緣深厚之人,皆深通佛法之理,用之於行世,故而獲得平安和幸福。福緣深厚的人,都有一個好的心境,都能保持以下4種好心態。1.安住當下《金剛經》中有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死,「未來」尚未至,即使「現在」由於心念剎那生滅致使「現在」也是剎那而逝。唯有安住於當下,心身合一做好當下事,不攀援、不妄思,才是最好的狀態。安住於當下,方能認清自己、把握自己,從而一步步走向菩提之道。
  • 這兩句咒一起念,能令人開大智慧,得大安樂(宣化上人)
    咒的意思一般人不能懂,而鬼神聽了卻懂,便遵從咒的命令行事。所謂咒就是咒願。咒願即我願怎樣便遂心滿願。這句「般那你」和下句「伐囉尼」是一起念的。這兩句咒一起念,令人開大智慧。得大智慧便會得大辯才,得大辯才便會得大壽命,得大壽命便會得大安樂。這都是有連帶關係。
  • 系統業力再來人系列(四):夢裡有六趣覺後無大千
    很少人真正明了這二句話的意涵,這二句卻很精闢地點出:「迷則有三界,悟則十方空」的重點;同時也點破了問題軸心:「當一切都會成空,你還有甚麼可執著的?」但諷刺的是,這世上又有哪一個人不是因為執著,在自己毫無意識的迷糊下,飽受了,無以明知,幽暗意識的折磨。亦或者是,有些根器還不錯的再來人,在似有若無當中,有了想要從自己的幽暗意識開悟解脫的明白。
  •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他的一生與佛教的淵源頗深。唐代時中土五大盛世之一。士大夫們都積極入世,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隱居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協調的音符。士大夫隱居的原因很多,但理想的覆滅是主要原因。詩人受佛教思想影響,選擇了隱居。隱居和佛禪伴隨了詩人一生,也影響了他的作品。詩人字摩詰,從這就可以看出佛教對詩人的影響。
  • 佛陀在菩提樹下究竟證悟了什麼?
    所以心念的變化,即是時空萬物的變化;各時空能場也同時相對改變。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變化呢?事實上已經起到變化,只是這變化太細微玄妙,以人類粗糙的感官覺知不能察覺出來。再來是一般人的心靈能場的力度,也還沒發揮到足以徹底改變物質的外觀現象。只有非常少部分心靈意念能場龐大的人,才能達到隨時分解與重組物質的形態結構,這就是經書所言的神通法力了。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所以本來正教即是指諸佛所傳之正法,也可以指諸佛所傳之正法之法體,就是眾生的涅槃妙心、本來正體。「本來正教,無有頓漸」,眾生的自性有什麼頓漸呢?眾生的自性沒有生滅,沒有虛妄,沒有世俗和勝義諦;眾生的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靜,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本無來去,所以談不上什麼迷和悟、來和去、生和死,第一義諦沒有這些分別。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所以《楞嚴經》裡面世尊說明悟後除掉性障而修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境云何得能發生。」至於悟後起修,要從什麼地方修?常常有善知識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但這兩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大前提非常重要,但是善知識往往忽略了!那就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 悟空名字中隱藏的秘密,為何三兄弟都是悟字輩,跟佛祖有何關係?
    這就說明了,這個名字是特別符合佛教教義的,我們在電視劇裡也經常可以聽到佛教徒常有悟字輩,覺字輩等等。須菩提祖師為什麼要給他取這個悟字輩的名字?從輩分上講,須菩提祖師門下有12個輩分,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到悟空這裡正好排到「悟」字輩。但是這件事情無據可查,是須菩提祖師自己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