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短人生,轉眼過半,人到中年,各種滋味在心頭。回望半世風雨,有多少哀怨嗟嘆;旦看今朝自在,能遇佛法實乃大福。可嘆人生無常,半世浮萍隨逝水,萍隨水,水隨風,萍枯水盡處忽又峰迴路轉,有幸值遇佛法。終於明白曾經自詡的超脫:那種自以為看淡了世俗而不再追名逐利;看透了人生而不在意人情冷暖的心境,不過是受制於無常與無奈而漸生的一種麻木和遲鈍。唯有在佛法的引導、受持下,才能真正品味到那種喜悅、平和與清淨的自性回歸帶來的快樂自在,今世所感苦痛的人生,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畫地為牢的鬧劇,卻因無明愚痴,不識本性,枉受這半生的」囚徒」生涯。自覺可笑的同時也發下願力,往後餘生自當以尋求見性歸元的般若智慧,過解脫自在的快樂生活。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不錯卻很不現實。因為一個步入中年的男人往往意味著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家庭與社會雙重責任的壓力,總不能拋家舍業、青燈古佛長伴去尋求解脫吧?其實這是一種對佛法自性解脫的認知誤區。首先,自性的解脫並非從現實環境而生,它是眾生於本源處就皆俱的一種智慧,不從內生,不依外得,天然妙成。反倒是因眾生住相生執而讓心有所縛,自性難以顯現妙用,若能知性、顯性、見性,不僅解脫無礙,還能轉變現實的境相。其次,回歸自性並不需要逃離世俗,佛法是讓你用更積極的入世態度去做好本職、承擔責任,這本身就是修行。只不過會多一層自性流露的智慧引導,而讓你看清實相。再者,明心見性也不是非深山古剎、紅塵之外才可成就,只要你擁有了佛法的正知、正見、正思維,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間皆可領受這種自性起用所帶來的喜悅、平和的清涼之樂。
許多對佛法缺乏正確了解的人,總會抱以學佛是一種消極避世、不願作為的觀念來曲解學佛的中年人,認為中年正是一個人閱歷豐富、年富力強的黃金時期,應該大展宏圖、大有作為才是,不應該接受佛法有關簡單、知足、少欲的理念。要知道佛法是超越現實又不脫離現實的智慧學問:說它超越是因為它能讓你從現實煩惱的苦境中解脫,乃至了斷生死、擺脫輪迴:說它現實是因為自性就是從現實中修顯,隨緣可用,不是空談,當下一念清淨便得一念解脫自在。簡單是讓你將現實中千差萬別之境相回歸於本源的一體真如,不再用識心分別而複雜化:知足並非讓你不思進取,得少為足,安於現狀,而是讓你不在虛妄的相境上執著而生無明貪愛習氣;少欲更不是教人放棄理想、無所追求,而是要止息貪、嗔、痴等引發煩惱的毒火,以善法欲踏上覺悟之道。
可能有些想修學佛法的中年人會擔心人生已過半,現在學佛是不是為時已晚?其實學修佛法、見性解脫是一件功不唐捐的事,沒有早晚,只看福德因緣是否俱足。中年學佛有中年的優勢:一則因已體證世間悲歡離合、酸甜冷暖之無常苦,而易生離苦之心,以及為達心性之平和灑脫、了脫煩惱苦痛的希求心;二來因為走過、路過,有較深的感受和領悟能力,對佛法的智慧理念容易產生共鳴,一旦轉念、放下對境相的分別、執著,很快能悟入佛的知見;三者正是由於中年人有責任和義務在身,才有大量的能將所學佛法用於實際生活的機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知性、顯性、見性的過程中體證到佛法智慧的偉大和妙用發揮的效果,從而更加堅定對佛法的信心,生起對修學勇猛的精進心。
小編也是近天命之年才值遇佛法的,初時也只是誦持些經咒,因不懂佛義以為法從外得,所以沒有太大信心和願力。幾次中斷學修又因緣再現而被拉回,直至去年聽聞到慧律法師講解的《楞嚴經》後,被經中所現佛法智慧的偉大所震悍,而心生強烈希求,再由聽經聞法入手了知自性本如之義理。近一年來,已深感佛菩薩不舍眾生的慈悲,同時身心也逐漸變得平靜舒緩、煩惱日減、夢境趨無。這樣說並不是意指小編已開悟見性,而是以真實感受來告訴大家佛法能讓人離苦得樂,是真實不虛的,也唯有佛法才能引你得解脫的真自在。
因此,別再抱怨命苦,得人身不易,遇佛法更是大幸。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回歸自性的自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