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2021-01-07 心靈修行記

世間絕大多數人對於佛的認知是迷茫的,但不少人對佛也是充滿信仰,特別是老一輩人,燒香拜佛祈求一家財運安康,在他們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做虔誠!

人們常說心誠則靈,虔誠固然很好,但無知的信奉即會成為一種迷信,他們有可能把符當泡水喝,有可能吞食香灰,甚至走向極端,以為真碰上了什麼好機緣,以此了斷結束性命即能升天被佛祖接引,他們如此執迷並堅信著,迷亂行事,除了他們是下愚誠敬的一群人,其關鍵在於沒有遇到對的佛學導師,以致於盲目奉從。

所有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

南懷瑾說過,學佛修禪最容易成功只有兩種人,一種充滿智慧,另一種即是下愚誠敬之人。誠然,下愚誠敬這一群人若能遇上好的導師,憑著一股笨勁與虔誠,歷經幾番實修,千轉百回,也是能逐漸見悟佛的禪機。充滿智慧的人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會圓滿的融合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具備強大悟性的資質。而在這中間的一群人,不上不下,沒有智慧的圓融,也無下愚者的堅定信念,很難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這種人即便學佛,學來學去繞來繞去難免一味只掉進世間法中,反而誤己誤導大眾,誤解了佛學的真正內涵。

個人倒是認為,人人都能學佛修禪。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學佛究竟能帶給自己什麼?為何又要去學佛呢?

在我的覺行中,佛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佛學最經典的核心即是見悟了真心不生不滅,那麼不用妄心即佛,真心即是自性,自性也是真心,這是真義,即心即佛說的就是真心即佛。若說法義,真空妙有、本心妙用也是佛,佛與眾生才能稱之為佛,其義理無比殊勝,十方諸佛均超越了一切輪迴,諸相非相,即法即真,佛的法義並無固定的版本,只要做到了真,也是佛呀,但這個前提條件必須是見悟、真修與歷經磨難。

因為佛具備了不生不滅的特質,追其本質並無任何現象,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煩惱現象,所以能自在解脫,因為無生,自然沒有滅的跡象,因此佛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

不過,我們也必須看到一個殘酷的世間法,「一分錢都能難倒英雄漢」,人若是遇到這種狀況,幾乎沒有心思學佛,加之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周圍人們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家人也難保不與你發生爭吵,那麼家經即會讓你頭昏腦熱,又怎麼可能鎮定自若學佛呢?

要明白,學佛由始至終即是為了自在解脫,了悟永恆。如果被任何一個困難打倒,那就不是真學佛。

悉達多苦修六年,達摩面壁九年,六祖見悟之後繼續修行,他們最終降服了自我見得大道。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修行,十方諸佛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過來,十方諸佛也曾都是過來人,皆能諒解一時本心的人,因為在那裡藏著一個迷失的世界,在悟在迷,就看你的發心,是否為了真解脫去真修,如果只被某個困難攪得心神不寧,離開了佛心,又何談學佛?若是這樣的話,那只能說自身心亂神迷,自己要學什麼,要嚮往什麼都不清不楚,怕是沒學好開始埋怨佛了!

學佛即是為了自在解脫,了悟永恆,在覺悟的同時,同樣方便他人覺悟,共享解脫與永恆,可謂皆大歡喜,皆為大和諧大圓滿大解脫。學佛並不妨礙我們的衣食住行,不妨礙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反的,學佛更能讓人自如的面對一切,提升生命的質量。

學佛也是體悟真理與真修,漸漸遠離種種執念,那麼就會無畏人言,無畏他人眼光,無畏輕賤,無畏生滅,無畏一切困境。無畏絕不是傲慢自大,而是真誠地看清了那個「我」是什麼角色,同樣也就真誠地理解了他人,深刻理解了一切皆不可得,之後能珍惜一時的擁有,拋開了並不真實的念頭。我能確信,不論任何境遇,當你做到了心行不再是前堵後堵,與十方諸佛的境界並無什麼不同。

只要能真誠發心,並能如實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實真修與心行打磨,任何環境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你做佛,只是多數人對佛存在一定的誤解,要麼佛被盲目誇大,要麼佛被賤視,這都是不能深刻覺知佛的真義所致。

原創:心靈修行記

筆名:青燈禪

《心靈修行記》一直致力於心理破譯、心理學、佛禪、草根傳志原創語錄、心理免疫學、未來科技猜想,以真實故事為主導,也包括極少部分小說的成分,意在開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但所有篇章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南懷瑾|《金剛經》「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南懷瑾|國學大師講學佛法四段精句,《金剛經》「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學佛法千萬要記住一句話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學佛的根本是什麼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浪,想盡辦法要讓那個波浪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南師接著說到:「所以說,拚命去弄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想是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看。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國學大師南懷瑾國學大師南懷瑾:「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常常有他人說佛道家如何?對於學佛者,我勸說不予言論。如果在教與教之間有非議,去誹謗,這算不算是邪見?既然是邪見,我們何必去在乎,何必去與他人一樣打妄語?佛家是最大度,最包容的。佛陀告訴我們,不要執相。這樣自己也輕鬆了,按現代話來說,就是格局。心有所怨,處處都會是怨。南懷瑾:外道、內道的差別何在?怎麼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 南懷瑾談皈依師父八指頭陀,講到學佛人要有氣派
    南懷瑾先生在談到學佛人的氣派的時候,講過這樣一件事:我曾經有過一個師父,用自己的舌頭刺血,寫了一部華嚴經,用了兩個指頭沾著油用棉花包起來當蠟燭燒掉,去供養佛。也就是「八指頭陀」。像這樣一類出家人,我的兩個膝蓋再傲慢也軟了,非跪不可啊,管他要不要我皈依他呢。你不要我皈依,可我要皈依你啊,我還管你要不要收我啊?我這個人啊,不像你們那麼乖,就會跟他吵,他說我不收皈依弟子的,我說我曉得你不收皈依徒弟,可是我要皈依你啊。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 南懷瑾的告誡:不要輕易學佛,因為學佛者最易犯這3個毛病
    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我也漸漸發現身邊相熟的人開始學佛,終日參禪悟道,不亦樂乎。小區一位老同學去年做生意失敗,變得灰心喪氣,將自己整日關在屋子裡面睡大覺,什麼都不肯幹。起初的時候,我和很多同學都相約去看他,安慰他,開導他。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人一多,旁門左道也就多了起來,因為佛門典籍中一些隱晦難懂的句子,許多人理解會出現偏差,使佛門正法中非有識之人不能分辨。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
  • 南懷瑾先生: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讀它
    >「我常常叫人家學佛要先讀《普賢行願品》,先要發大願,而且不光是思想發大願,還要貫徹於行動。」南老師說,《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文是修行的「總電門」。你們玩手機、玩電腦沒有電不行,對吧?家裡的所有電器都要有電才能運行。南老師打了這麼一個比方,說這是總電門,可見其重要性!我們要學習《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
  • 兩種學佛人,兩種結果截然不同,你是哪一種?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學佛人,他們都很認真,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一種不斷進步,契入境界,一種則是迷惑而無所得,只能高談闊論,對於生活與工作以及未來無絲毫助益。你是哪一種?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種學佛人的不同之處。
  • 愛家的年輕居士該如何修行,聽聽南懷瑾先生是如何說的!
    而且還有些情況,在單位如果自己說信佛的話,會被同事說是神神叨叨的,甚至引起別人謗佛謗法。後來看了南師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摘出來大家共享。南懷瑾說,自己常常告訴年輕人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是哪兩種呢?一種是佛學,另一個是易經。尤其在家的年輕居士,不要輕易隨便談學佛、學打坐,好玩一樣,求長生不老、祛病延年,不是這回事哦。
  • 南懷瑾的作品應該普及嗎?
    昨天,偶然看見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叫做《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作者是「一枕古書」。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對南懷瑾基本上持有贊同態度。他首先承認了一個事實,即「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 南懷瑾先生:學佛如果沒有發起這個心,一切免談!
    大家不是光用耳朵聽,要用腦筋,用心聽。學佛修菩薩道的要常常追隨順著眾生的願望而修。恆是常的意思,隨是追隨。所以我常說:「本欲度眾生」,結果「反被眾生度」,都是眾生來度我們,是不是?(同學們答:是)那麼我們還有資格學佛修菩薩行嗎?菩薩行是「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如《維摩詰經》-上所說,是順他利他,非依我從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恆順眾生,不成就也成就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恆順眾生呢?(同學答:我見、我執),對的!
  • 學佛入門,只有16個字,開啟內在的光明智慧
    ,學佛,佛都教授哪些內容?  對於修行人來說這八個字講出了修行的法門,要求自然就高了很多,前四個字含有戒的內容,是戒律的要求。也就是說,佛法要求人們不能做五逆、十惡行的事情。後四個字是一種積極引導,人們要積極努力的去做善事,用佛學語言來說指十善業。  一點點壞事都不能做,只要是好事都要積極努力的去做,而且終身奉行,這是修行的基礎。俗語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 南懷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真正修行是無形無相的.空是非常灑脫,非常自在,是大自在.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什麼「般若」、「供養」、「布施」、「因緣」都是術語,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套,要用普通的話來講。很多朋友對我說,來這裡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學生不正常。我說,對!這些學生不正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非要作個莊嚴的樣子出來不可,多討厭!所以社會常看我們這一群人是瘋子。
  • 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估計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什麼是佛?」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領悟到這個境界。南懷瑾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和佛學大師,從小就熟讀各種經典,在佛學上的造詣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先生認為:「信佛的人,也不一定明白什麼是佛。」先生說:佛不是民間有些固執的人認為的神仙,他沒有法力,只有一顆慈悲善良的心。
  •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一個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在18歲至24歲之間,也傾斜於那兒女之情,也渴望理解女生的情緒,後來漸漸的開始懷疑自我,自己都有那麼多的情緒問題,尚且不能理解自己,又怎能理解得了他人?
  • 大師南懷瑾為什麼反感當代一些學佛修行人?答案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如《四十二章經》、《安般守意經》等,這些佛經現在都是冷門,沒幾個人看。反而是很多講空的大乘佛教經典特別吃香。但是證果之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一代宗師南懷瑾對當代修行人的態度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在世時,極其反感現在一些學佛人的態度和方法:一身佛氣、眼高手低,從不禪修。
  • 『一稱南無佛』南懷瑾:學佛先要學做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
    我經常說一般人學佛,別的沒學到,滿口佛話,一臉佛氣。唉呀!那個味道真難受,變得每一根神經、肌肉都跳出來的佛法,你看那怎麼受得了!搞久了變成什麼?佛油子,把佛法當口頭禪就完了!大家學佛要注意: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
  • 『南懷瑾』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四依法?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
  • 《學佛三要》:二、菩提心的類別
    要有信心,要有大願。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中略〕…說到菩薩的正行,就要先論到菩薩行所不可少的要素。…〔中略〕…菩薩行中,不論修持什麼,有必不可少的三要則。例如布施,一、要與「菩提心相應」,就是為了上求下化的志願而布施。二、施時要以「慈悲」心「為上首」,為先導,就是從慈悲心而引發布施。三、法「空慧是方便」,方便是善巧的別名。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同時,不學佛的人也能夠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所以通常意義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南懷瑾: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