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四依法?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2020-12-11 一稱南無佛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

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

3、第二依法不依人。

4、以佛法佛說的佛經的所講的佛法為標準。真正學佛,所以我們皈依佛、皈依法,以佛所說的,這個留下來的記錄,那叫做經典。經典是我們後人尊稱它,實際上每一本佛經,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對話的討論集,或者是這個菩薩提出問題囉,或者那個弟子提出問題囉,譬如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為主體所提的問題,這種對話的記錄下來,後世叫做經典。那麼這一種經典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法字的意思,佛法這個法字的意思包括什麼呢?一切事,事實。一切理,一切道理。一切事,一切理,綜合攏來就叫做法。什麼叫一切事呢?

譬如我們學禪打坐作功夫這是一個事實,等於我們普通講中國話叫功夫,功夫就是一個事實,那不是理論能夠講的,譬如,兩個腿能不能盤的起來,那是一個事實,所以事跟理配合起來這叫做法,就是佛法的法,不是普通法律那個法,所以依佛法不依人。

老和尚故意捧我,什麼善知識,老和尚話也靠不住,你們不要聽,我更不是善知識,他是客氣話。不要因為人的關係,要真正以真理為依歸,

5、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6、只有佛經裡還有差別,有些佛經是不了義的經典。什麼叫不了義?不徹底的,不究竟的。有些佛經是究竟。所以要依了義,徹底,了就是徹底。不依不了義,有些小乘的經典,甚至後世還有偽造的經典,靠不住的。但是諸位聽了以後不要認為靠不住,看都不看,都要看,你看了知道那個是不對的。所以譬如有些人講這是外道,我說你學過沒有。外道我怎麼學它。那你怎麼曉得他是外不外呢?你知道了,才知道這個是外道。

7、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皇帝不當,跑去做和尚,出家了。他前面十二年,八、九年學的都是外道,因為他經過外道的修持了,曉得一切皆非,都不對了,不是正法,因此才在菩提樹下,自己悟道的,這個是正法。現在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順便帶到告訴大家這個觀念。

8、第四句話依智不依識。

9、真正學佛學道,要靠高度的智慧,不是靠腦筋,或者是讀的書、常識與思想來的。譬如大家都學佛都曉得四大皆空,我常常說你肚子餓了,不要吃飯,看你空得了不,你就空不了。你說四大皆空嘛,天冷了,不要穿衣服,不怕冷你做得到嗎?做不到。所以都知道四大皆空,這些佛學一聽了都會了,尤其大家,我常常說一個笑話,諸位不要見怪,

10、我常常告訴朋友,我最怕是學佛的人。為什麼?一來了以後,看到你合個掌,一臉的佛氣,一身都佛氣,滿口的佛話,究竟什麼意思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就是把佛的那些道理拿來做普通的常識用了,變成名詞了,嘴裡滿口佛的名詞,那個真正的意義不懂,所以真正學佛要高度的智慧,佛法是智慧的學問,不是一般的常識,也不是一般的思想,我們首先交待這個。

11、講老和尚剛才的客氣話,我這一番話的重點,希望大家對我,不要寄望的太高,更不要重視我,我是個非常普通的人,只有一點,好像除了我那些老朋友,我請來的老朋友以外,比你們年輕,我多活了幾年,比你們多吃了一點鹽巴,如此而已,倚老賣老,只有這一點那還可以,其他都不行的。那麼我也同你們諸位一樣,十一、二歲就喜歡這個,一直摸到現在,現在你看我那個樣子,頭髮也白了人也老了,一無所成。會寫幾本書,那騙人的,肚子餓了才去寫書,沒有飯吃賣文章吃飯的。講到這裡,諸位不累,時間到了,你們告訴我。

相關焦點

  • 『一稱南無佛』南懷瑾:學佛先要學做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
    我經常說一般人學佛,別的沒學到,滿口佛話,一臉佛氣。唉呀!那個味道真難受,變得每一根神經、肌肉都跳出來的佛法,你看那怎麼受得了!搞久了變成什麼?佛油子,把佛法當口頭禪就完了!大家學佛要注意: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
  • 南懷瑾先生: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讀它
    >「我常常叫人家學佛要先讀《普賢行願品》,先要發大願,而且不光是思想發大願,還要貫徹於行動。」 南懷瑾先生為何讚嘆《普賢行願品》是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我們先來聽聽塗健老師對南師這一關鍵觀點的深入解讀。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他說,社會上每一個人若能做到「親其親」,愛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愛天下人的父母子女;愛自己的兄弟,也愛天下人的兄弟。對天下任何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好,才是仁道。2、不過這個仁道是有其邏輯性的,是由己而推及於人的。「親親之仁」是儒家道理,對自己的父母好,推而廣之,對他人的父母也好;再行而餘力,對更多人的父母好,一層一層推廣開來。後世儒家和佛家各執己見的論議,也在這個地方。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一〕佛弟子依法修行,以般 若──慧見諦。形容體見諦理的文句,經律也有不同的敘述,〔1〕 如『赤銅鍱律 』「大品」(南傳三? 二一)說:「具壽憍陳如遠塵離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滅法」(6.043)。阿若憍陳如,為五比丘中最先悟入的。見苦集皆是滅法,顯然是緣起的苦集與苦滅的體見。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四、學佛的切要行解
    >;解是了解,行是實行。 學佛是以佛菩薩為我們理想的目標,主要是要增長福德和智慧,但這必須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行。    修行的主要內容,要清淨自心。【32】 其次講到利他為上:依於自他增上的原則說,個人離開了大眾是無法生存的,要想自己獲得安樂,必須大家先得安樂。就家庭說:你是家庭中一員;就社會說:你是社會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個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會上大家能夠和樂,你個人才能獲得真正安寧。
  • 佛教禪修『南懷瑾』打坐先要了解自己身體的骨骼!
    1、要打坐講究姿勢哦,先要了解自己的骨骼身體,這個是我們的本相(拿上桌一個白骨模型),所以修白骨,我們就是這個樣子,不要以為自己多漂亮,這還蠻漂亮的哩,慢慢連這個都爛掉,都沒有了,還能夠保持這個,這就是那樣,你看我們這個樣子就是這樣。
  • 面試官問起『為什麼要離開前公司?』該怎麼說合適?
    『為什麼要離開前公司?』只要面試者有曾經的職業經歷,這個問題就是面試者必問問題。
  • 大師南懷瑾為什麼反感當代一些學佛修行人?答案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但是證果之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一代宗師南懷瑾對當代修行人的態度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在世時,極其反感現在一些學佛人的態度和方法:一身佛氣、眼高手低,從不禪修。一來就要求學習大乘佛法如《楞嚴經》,追求所謂的開悟;或要求學習《法華經》,追求所謂的即身成佛;或者每天就在六根、六塵、五陰十八界上面繞來繞去。
  • 『一稱南無佛』南懷瑾: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
    所以,很多學佛的人,一見面就是阿彌陀佛,滿口佛話,一身佛氣,著相著得厲害,一聽到對方也學佛,好哦!信佛好哦!假如對方不學佛,則眉頭一皺,好像罪大惡極似的,幾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這樣,這都是我相、人相。什麼叫解脫?不要以覺礙為礙,那就得自在了。
  • 南懷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真正修行是無形無相的.空是非常灑脫,非常自在,是大自在.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說我學問好,我就說我是跑江湖的。說我懂禪,我就說「我只懂饞,來來來,快吃,快吃」。我一再說,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結果很多學佛的人既不解脫又不逍遙。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要解脫要逍遙,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著說,「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你學佛學得滿嘴佛話,滿臉佛氣,那就是眾生顛倒。
  • 《學佛三要》: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總明「正信:聲聞『出離心』,大乘『菩提心』」    正信(正信必有正願),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 信心並非孤立,是「與種種功德相應,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 修學大乘信心的一般方法,如『起信論』說的信佛、信法、信僧,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去助成。【25】這可見,自利利他的大乘信願,要從事行與理行的修習中來完成。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貫藏法師敬編2018.11.12四、學佛三要──本文 ──【2】 【目錄】【1】一  信願.慈悲.智慧 ...3 (一)總說「學佛三要的『大義』」「統攝一切學佛法門而會歸一道」的三大綱要──學佛三要 ... 4 (二)別詳「學佛三要的『內容』」 .... 4 1.總說「一切依三要而學;一切修學,為了圓成此三德」.. 42.別詳 ....  5 (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願)──信願 5 (2)大悲為上首(大悲心)──慈悲 ....5
  • 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劉素雲老師二十年學佛的認識和體會
    佛教的教學原則是四依法。佛教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這四依法裡,佛強調依法不依人,教導佛弟子修學佛法的憑依是佛教的經典,而不是某個人。所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要解決眾生知的問題。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教人修行過,全是上課,你在經上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領大眾去參禪了?沒有;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領大眾去念佛了?沒有;有沒有看見釋迦牟尼佛帶領大眾去開法會了?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天天在教學。教學,這是真正的佛事。所以,我們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學釋迦佛,走釋迦路,這是真正的學佛,這是正知正見正修。
  • 南懷瑾先生:有些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就變得神經兮兮,這病得治
    【懷師箴言】許多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包你變得神經兮兮,怪模怪樣,原本做得好好的生意都會垮掉,搞得雞飛狗跳。為什麼呢?因為不解佛法真諦,只執迷於盤腿打坐為是,一會兒要空啊!一會要放下啊,根本沒有時間精神照顧事業。
  • 『中國教育考試網登不上』2020英語四六級成績查詢時間+官網入口
    關於『中國教育考試網登不上』2020英語四六級成績查詢時間+官網入口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中國教育考試網登不上』2020英語四六級成績查詢時間+官網入口,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中國教育考試網登不上,四六級成績查詢時間相關的信息
  • 『國學源流』龍應臺臺大演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
    「總統」候選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臺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農經系,李登輝是農經系,是不是?(笑聲)                 但是今天的題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為什麼不是「政治人物」呢?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國學大師南懷瑾國學大師南懷瑾:「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
  • 南懷瑾先生:佛的十種心靈訓練法
    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
  • 《學佛三要》: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法華經』說聲聞與緣覺,都是要成佛的,所以有的也就依『 法華經 』「系珠喻 」,說二乘 本有「佛性」了。「系珠喻」是這樣說的:有 人在醉臥中,親友給他一顆 無價寶珠,系在衣服裡面。那人後來非常貧苦,遇見了親友,親友告 訴他:衣服裡系有無價寶珠 ,可以賣了而獲得富裕的生 活。「衣裡明珠」,或解說為眾生本有「佛性」,只是為無明迷醉,自己不能覺知,所以取聲聞小智為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