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敬編
2018.12.24
目次【1】
──本文 ──【2】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學佛法,以大乘法為最究竟,而發菩提心,則為大乘學者先修的課題。
特別是在中國,一向弘揚大乘教,重視發菩提心。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稱念「體解大道,發無上心」,【3】即是希望大家,應時刻不離的,提起大乘底根本意念──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所以學佛同道見面時,每以發菩提心相勉,可見在大乘佛教的領域裡,菩提心是怎樣的被尊重!
1. 菩提心是大乘的核心:沒有菩提心,即沒有大乘法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說,沒有菩提心,即沒有大乘法。儘管修禪、修慧、修密、作慈善事業,了生脫死,若不能與菩提心相應,那一切功果,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
因此,如想成佛度眾生,就必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便等於種下種子;經一番時日,遇適當機緣,自然可以抽芽開花,結豐饒的果實。【4】
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還是發菩提心的功德。
如《法華經》說:舍利弗等聲聞弟子,起始只打算修學小乘法,但後來都能回小向大。
關於此中原因,經裡用巧妙的譬喻說:有一個窮人,在富有的朋友家中,當他飲得燻醉的時候,友人將一顆無價寶珠暗藏在他襤褸的上衣裡。其後,他仍然過著潦倒的生活,友人告訴他說:你身上原有無價之寶,為何弄得這般窮苦!一經指出,這位窮漢就變成了富翁。這無價寶珠,就譬如菩提心。
舍利弗他們,過去生中已發過菩提心,只因煩惱迷惑,歷多生多劫的輪迴生死,而把自身的大寶遺忘,反而希求聲聞小法。但一經佛陀點出,即能不失本心,立刻轉入大教。【5】
又經裡說:發過菩提心的眾生,即使時久遺忘而誤入歧途,造作種種罪業,墮惡道中,也會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
第一、他所感受的痛楚,較為輕微;
第二、他的受報時間較短,易於出離苦道。【6】
菩提心,確如金剛寶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貴,即零星碎屑,也同樣值錢。【7】
所以學佛者,只怕不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便都無從生起。
學佛者往往以為燒香、禮佛、誦經、供養,或修定、修般若等,便是行大乘法,修菩薩行了。
不知就是禪定、般若,也還是共世間,通小乘之法呢!這如世間外道,也能修得四禪、八定;而小乘行人,則依定修發般若以了生死。禪定為五乘共法,般若為三乘共學。單修禪定或般若,僅可獲致生天或了生死,而不能成佛;
若欲成佛,必發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禪即成大乘禪,修慧即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資糧。
(四)結:菩提心即大乘法種,撒下這種子(發菩提心)即名菩薩
總之,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種,那一天撒下了這種子──發菩提心,那一天即名菩薩(當然還不是大菩薩)。
否則,雖修行千生萬劫,來往此界他方,也不是菩薩,不是大乘法器。
【注釋】
【1】 案:凡「加框」者,皆為編者所加。
【2】案: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3、腳註引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4、腳註引文,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表示原文本有的腳註。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6〈7 淨行品〉(大正 09,430c27-28):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4】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76:
一般的信心,都是飄搖不定的,如輕毛一樣的隨風東西。這因為信心而出於情感的,不曾經過慎思明辨,所以不能確定不動。真實的信心,要依聞所成慧所發起的。這樣的正信,才算有了根,所以說是「道源功德母」。如草木一樣,生了根,才能確立不動,一切的莖幹花果都從此基礎生出來。
在聲聞法中,從聞慧而成就信根,就是生起真切的出離心。發起出離心,種下解脫分善根,必定要了生死,不會退失。在大乘法中,從聞慧生正信,即是發起菩提心,成為佛種。(如《大乘起信論》等說)學佛者的發心,不外乎二種,即發出離心與菩提心。這都要從聞所成慧所生起的信心,才 能發生成就。
真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魚吞了鉤一樣,無論牠再怎麼遊,也快要出水了。像舍利弗,過去曾發過菩提心,中途雖已經忘失了,但經過佛一提點,就又回入大乘。「一歷耳根,永劫不失」,就是這個意思。
大乘發菩提心,小乘發出離心,這才進入佛門。
【5】(1)《妙法蓮華經》卷 4〈8 五百弟子受記品〉(大正 09,p. 29a1-24):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 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 得究竟滅 度,今 乃知之 ,如 無智者。所以者 何?我 等應 得如來智 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 乃至如 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 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 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 涅盤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 未曾有。」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 83 ~ p.1184:
「佛性」與「如來藏」說,在後期大乘時期,非常 的盛行。『法華經』說聲聞與緣覺,都是要成佛的,所以有的也就依『 法華經 』「系珠喻 」,說二乘 本有「佛性」了。
「系珠喻」是這樣說的:有 人在醉臥中,親友給他一顆 無價寶珠,系在衣服裡面。那人後來非常貧苦,遇見了親友,親友告 訴他:衣服裡系有無價寶珠 ,可以賣了而獲得富裕的生 活。
「衣裡明珠」,或解說為眾生本有「佛性」,只是為無明迷醉,自己不能覺知,所以取聲聞小智為滿足。知道本有「佛性」,就向佛道了。「系珠喻」所比喻的意義,如『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二九上)說: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經上分明的說,譬如無 價寶珠的,是「一切智願」 ──願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 心。釋迦佛為菩薩時,教化五百羅漢等,「令發一切智心」,但在生死長夜中,廢忘( 退)了大心,取阿羅漢道。「菩提心」一經發起,「種佛善根」,雖然一時忘了,也是永不失壞的。所以阿羅漢們 的回入大乘,成佛種子,正是過去在釋迦 菩薩時,受教化而勸發的「 一切智願」。依「系珠喻」,這那裡是本有「佛性」?
經上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117 .010)。佛種是從緣而起,依善知識的勸發而起的。所以 從緣而起,只因為一切法是 常無自性──畢竟無性空的 。由於一切法無性,所以一切法從緣而起 ,眾生也能從緣發心,修行 而成佛。佛深徹的證知了無 性緣起,所以說一乘,一切眾生都可以成 佛。『法華經』的思想,原是承『般若』畢竟空義而來的。
(3)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68 ~ p.270:
約理佛性說,一切眾生 都是有佛性的。約行佛性說 ,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 無的。
大乘法種是菩提心,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相應的一切功德,就是行性佛性。《法華經》的『佛種從緣起』,就是約菩提心種說的。如在從前大通智勝佛法會中發菩提心的,有些人是退修小乘了。如親友的為他系上無價寶珠 ,他竟不覺不知,弄得貧困不堪。其實,『一切智願(菩提願)猶在不失』(5.019)。在醉酒時,親友為他系上無價寶珠,如在無明生死中,遇佛菩薩的化導而發菩提心(有人解說系珠為本有佛性,與經義相違)。
發菩提心,就成大乘法器,能展轉出生無邊功德。所以《十地經》,《大集經》等,都喻菩提心為寶珠,經修治而圓成佛的果德。
這樣的行性佛性,依經所說,略有二位:一、性種性位;二、習種性位。這是說:〔1〕起「初」,「 以」見佛,聞法為因緣,發大菩提心,燻「習成」大 乘佛「性」,如下種一樣,名性種性。菩提心一發起,永為成佛的因緣,是不會失去的;如《法華經》系珠喻所說。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為是依發心而薰習成的──法界等流的聞薰習。〔2〕 其「次」,有了菩提心種,就「依 」這佛「性」而漸漸修發,使佛種的清淨功能 ,由下「成」中,由中成上 。大乘的功德淨能,不斷燻 「習」而增勝起來,名為習種性。等到久久燻修,引發無漏清淨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體性了。
「以是」,法空性(理佛性)雖凡聖一如,眾生界、菩薩界、佛界,平等平等,而成佛或不成佛,還「待修習」來分別:是否燻發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種而不斷薰習增長?〔1〕 如不修習,凡夫還是凡夫,〔2〕如能依大乘而燻修,那不問是誰,「一切」眾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6】另參見:
(1)《十住毘婆沙論》卷 6〈11 分別功德品〉(大正 26,48c12-15):
《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 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
(2)《菩薩地持經》卷 1〈2 發菩提心品〉(大正 30,890c4-18):
發心菩薩或生惡道速得解脫,受苦微少疾生厭離。於餘眾生能起悲心,純淨福德之所護故。
【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36〈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 10,830b18-24):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猶勝眾寶金莊嚴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一切智寶,雖復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一切智寶,雖諸戒行多有損缺,終能舍離一切生死。
【往期閱讀】
追憶人間導師
《成佛之道》講座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目錄連接)
《學佛三要》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1、人生所為何事
2、我在宇宙之間
3、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4、學佛的切要行解
二、生生不已之流
1、有情為本
2、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3、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4、前生與後世
5、流轉者誰
6、生命的光光之網
7、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三、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1、一切法與心簡說
2、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3、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4、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5、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6、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7、結說
四、學佛三要
1、信願.慈悲.智慧
2、儒.耶.佛
3、入門.登堂.入室
五、信心及其修學
1、信心的必要
2、正信與迷信
3、順信與淨信
4、信忍信求與證信
5、正常道與方便道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八、自利與利他
九、慧學概說
十、解脫者之境界
十一、佛教之涅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