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2021-02-19 人間與佛教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敬編 

2018.12.2

〈五、信心及其修學〉

  從發起正信而修學成就,是正信的最初修學,這又有兩類的進修法:

一、正常道的修習信心: 


1. 總明「正信:聲聞『出離心』,大乘『菩提心』」 

   正信(正信必有正願),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

※ 信心並非孤立,是「與種種功德相應,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 


修學大乘信心的一般方法,如『起信論』說的信佛、信法、信僧,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去助成。【25】

這可見,自利利他的大乘信願,要從事行與理行的修習中來完成。換言之,信心並非孤立的,而是與種種功德相應的,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的。

(2)菩提心,般若道有三階: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證(智)菩提心 

然經論所說的菩提心,般若道中有三階:初是願菩提心,其次是行菩提心,後是證(智)菩提心【26】。前二者,也名世俗菩提心;後一也名勝義菩提心。

如說菩提心是離言絕相的,是約勝義菩提心說

如說菩提心為慈悲所成就,那是約行菩提心說

初學大乘信願,是約願菩提心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信願。【27】

   初學者,對於佛(菩薩)的無邊功德,一切眾生的無邊苦迫,佛法濟世的真實利益,發菩提心的種種功德,應該多多聽聞,多多思惟。這對於大乘信願的策發,最為有力。如大乘的信願勃發,應受菩薩戒,這就是願菩提心,為法身種子。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28】

受戒就是立願;依戒修學,就能漸次進修,達到大乘正信的成就

1. 以信(願)精進門入佛法:樂集佛功德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 

 二、方便道的修習信心:這是信增上菩薩的修學法。由於「初學是法(大乘),其心怯弱」,所以特重信仰,依佛力的加被而修習

龍樹說:這是以信(願)精進為門而入佛法的,也就是樂集佛功德,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29】


說得最圓滿的,要算『普賢行願品』的十大行願。這因為佛是無上菩提的圓滿實證者所以將信願集中於佛寶而修。十大行願中,

(一)、禮敬諸佛,(二)、稱嘆如來:是佛弟子見佛所應行的禮儀

(三)、廣修供養:是見佛修福的正行

(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從梵王請佛說法,與阿難不請佛住世而來。這都本於釋迦佛的常法,而引申於一切佛

(四)、懺悔業障:如『決定毘尼經』的稱念佛名的懺法。【30】大乘通於在家出家,所以不用僧伽的作法懺,專重於佛前的懺悔。

(五)、隨喜功德,

(十)、普皆回向:這是大乘法所特別重視的

(八)、隨順佛學:即依佛的因行果行而隨順修學

(九)、恆順眾生:是增長悲心。

 這十大行願,有三大特點:

(一)、佛佛平等,所以從一佛(毗盧遮那)而通一切佛,盡虛空,遍法界,而不是局限於一時一地一佛的。

(二)、重於觀念,不但懺悔,隨喜,回向,由於心念而修;就是禮佛,供養,贊佛等,也唯由心念。如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31】;「起深信解,現前知見」【32】。這是心中「念佛」的易行道,成就即是念佛三昧。

C.  專依佛陀果德(攝法僧功德)而起仰信,一切依佛德而引發 

(三)、這是專依佛陀果德(攝法僧功德)而起仰信的,一切依佛德而引發。如隨順眾生的悲心,因為:「若能隨順眾生,即能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這與上帝愛世人,所以我也要愛人的理論相近,這是偏重於仰信的緣故。

※印度大乘者,都在禮佛時修懺悔等;不過智悲增的菩薩,重在悲行智行而已

 信增上菩薩,信願集中於佛,念念不忘佛,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但由信願觀念,所以是易行道

然心心念於如來功德,念念常隨佛學,念念恆順眾生,如信願增長,也自然能引發為法為人的悲行智行。龍樹說修易行道的,能「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第一清淨功德已,愍傷眾生」,修行六波羅蜜。【33】

所以,這雖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薩學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時的在禮佛時修此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不過智增悲增的菩薩,重心在悲行與智行而已。

【注釋】

【25】(1)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44 ~ p.346: 

第二節  所修信心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略說信心有四種」。四種中,第一、是對於真如法性的正信。第二、三、四,即是信三寶。歸信三寶,即是正信心,一切佛法都不出三寶以外。 

但也有在三寶以外,又多加一種,這是他所著重的。如《阿含經》裡,立四信──四證淨,於三寶外加一『信戒』。照說,戒還不是法的一分。因為初期佛教,著重於依戒而住,所以特立『信戒』。本論是真常唯心論的,重在真如、如來藏心,以此為三寶的根本。因此在三寶以上,加一『信根本』。《寶性論》說佛法僧即是如來藏性,與本論的說法相合。密宗說有四歸依,在歸依三寶外,加一『歸依上師』。這因為密宗是著重師資傳承的。這些──信戒、信根本、信上師,都是依所重而別立的;其實只是信三寶而已。

…〔下略〕… 

(2)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48: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26】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89 ~ p.90: 

信心,不但是在先的,也是在後的;在學佛的歷程中,信心貫徹 於一切。約從淺到深的次第,(般若道)可析為三階段:一、「信可」,或稱「信忍」。…〔中略〕…二、「信求」:…〔中略〕…三、「證信」,或稱「證淨」。…〔下略〕… 

【27】(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97 ~ p.99: 

二  菩提心的類別

說到菩提心,依大乘聖典的說明,有淺有深。據修學者的行證程序,大體可分 為:

願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 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 ,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 ,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

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 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這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 ,實行菩薩道。 

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 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 

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 彼,不可說,不可念等。 

世俗菩提心著重悲願,勝義菩提心,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也可以說,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 理。

  這樣, 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6 ~ p.18: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 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 

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 ,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 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 :此二道即五種菩提。 

一、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二、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 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 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 切法本清淨,本來涅盤,名得真菩提心。 

四、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 名為出到菩提。 

五、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 

如上所說:二道各有三階, 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 ,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經脈絡 了!

【28】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75 ~ p.279: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

…〔中略〕… 

比丘戒名比丘學處,菩薩戒名菩薩學處。…〔中略〕… 

退失菩提心,嫉慳與瞋慢,障於利他行,違失大乘戒。

在菩薩的律儀中,現在略說最重要的禁戒。一、眾多的大乘經中,以菩提心為菩薩戒。如對於利益眾生,起了厭倦棄捨的意念,不想求證無上菩提,而想證得自利的阿羅漢果,或者但求世間的欲樂,不再想上求下化,這樣的一念「退失菩提心」,就是違犯了菩薩的淨戒。菩提心,可說是菩薩的根本戒,總相戒,是大乘學人所應該特別護持的。 

二、依詳廣開示的菩薩戒來說,殺、盜、淫、妄等共聲聞重戒,不消說是犯菩薩戒的。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諸經及各種戒本中,雖舉事小有出入,而內容都說到了「嫉、慳」、「瞋、慢」的四項重戒。…

〔中略〕…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就是「違失」了「大乘 」菩薩的淨「戒」,不成其為菩薩了。這如比丘的犯了四波羅夷戒,就不成為比丘一樣。但比丘犯了四波羅夷戒,就要退出僧伽,不準重受,菩薩戒是可以如法重受的。

換言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怎麼也不會退失的。犯戒的是暫時失卻作用,所以應如法再受,給以新的燻發,恢復菩提心戒的功德。也就因此,發了菩提心,受過菩薩戒,即使是退證小果,或者退墮到三惡道中,終究要依此菩提心戒的清淨善根,回入大乘道而成佛的。這樣看來,在大乘法中,沒有比菩提心,菩薩戒更重要了! 

【29】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62: 

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 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5.011) * 。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

*批註~5.011 《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30】 《佛說決定毗尼經》卷 1(大正 12,38c17-39a1 6): 

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於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餘犯,菩薩應當三十五佛邊,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懺悔法者,歸依 佛、歸依法、歸依僧,南無釋迦牟尼佛、…〔中略〕…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願諸世尊慈哀念我,…〔中略〕…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

【3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 10,p.844b29-c4):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3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 10,p. 844c24-28):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33】(1)《十住毘婆沙論》卷 6〈12  分別布施品〉(大正 26,p.49b11-24): 

菩薩能行如是懺悔、勸請、 隨喜、回向,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即信佛功德及菩薩大行。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 回向故, 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

複次, 苦惱諸眾生無是深淨法,於此生愍傷而發深悲心。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 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 深生悲心。念是諸眾生,沒在苦惱泥,我當救拔之,令在安隱處。…〔下略〕…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08: 

五、易行道的攝護信心,  

〔1〕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

〔2〕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回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 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 深生悲心。……以悲心故, 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深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77 ~ p.78: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願。菩薩信願,是發菩提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於無上菩提起信願,並不容易。

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的,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 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三寶)為皈敬處,以佛為我們的理想模範。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為有力。大乘經廣說念佛,讚嘆發菩提心,都是著重於此。

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贊佛,供養佛,於佛前懺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

《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 (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為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毘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能,慈悲等深法。《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義,在乎策發信願,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

念佛為心念─緣佛的功德而專念不舍,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 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4)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69 ~ p.70:

易行道的仰求者,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回向」。這可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 

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接著即說六波羅密。這可見: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於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這樣,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淨土,於淨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方便。 

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 

而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5)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92: 

龍樹說:菩薩發心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有依信精進心,樂集佛功德,往生淨土的。這二種,也即是初學的二門路:前者從悲心出發,修難行道;後者從信願出發,修易行道。 

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兩者並非格格不入。《十住毘婆沙論》說: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薩、供養、懺悔、隨喜等等, 菩薩依此行門去修,到信心增長的時候,即能擔當悲智的難行苦行。 

對於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 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學。故修學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漸次轉進 增上,至信願具足,而後才 修難行道。 這麼說來,易行與難行二道,僅為相對的差別,並非絕對的隔離。

往期閱讀

追憶人間導師

《成佛之道》講座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目錄連接)

《學佛三要》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1、人生所為何事

2、我在宇宙之間

3、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4、學佛的切要行解

二、生生不已之流

1、有情為本

2、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3、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4、前生與後世

5、流轉者誰

6、生命的光光之網

7、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三、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1、一切法與心簡說

2、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3、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4、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5、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6、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7、結說

四、學佛三要

1、信願.慈悲.智慧

2、儒.耶.佛

3、入門.登堂.入室

五、信心及其修學

1、信心的必要

2、正信與迷信

3、順信與淨信

4、信忍信求與證信

5、正常道與方便道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八、自利與利他

九、慧學概說

十、解脫者之境界

十一、佛教之涅槃觀

相關焦點

  • 《學佛三要》: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學佛三要》:二、菩提心的類別
    紅豆杉果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 《學佛三要》:九、慧學概說
    (《漢語大詞典(八)》p.800) 【4】(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學佛三要〉p.65 ~ p.68:一、信願.慈悲.智慧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 ,一般人摸不清門徑, 真不知道從那裡學起。然而, 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
  • 《學佛三要》: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貫藏法師敬編2018.11.12四、學佛三要──本文 ──【2】 【目錄】【1】一  信願.慈悲.智慧 ...3 (一)總說「學佛三要的『大義』」「統攝一切學佛法門而會歸一道」的三大綱要──學佛三要 ... 4 (二)別詳「學佛三要的『內容』」 .... 4 1.總說「一切依三要而學;一切修學,為了圓成此三德」.. 42.別詳 ....  5 (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願)──信願 5 (2)大悲為上首(大悲心)──慈悲 ....5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四、學佛的切要行解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印順導師著
  • 《學佛三要》:二、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12】下文〈五  慧之進修〉(《學佛三要》p.188)所說: 〔一〕止相現前,對於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信心及其修學〉p.83 ~ p.84: 學佛的因緣不一,有從 信仰而來,有從慈悲而來, 有從智慧而來。然能真實的進入佛門,要推「信心」為唯一要著。在學佛的完整過程(信解行證)中,信也是首先的,第一的。 聲聞乘中說:「信為能入,戒為能度」。菩薩乘中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 學佛三要 ---印順法師著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人生所為何事  平常人只說學佛,但為什麼要學佛?  三、我造世間歟?佛法認為宇宙間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所謂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這是業感的定律,與神教恰恰相反。因此,學佛的應該理解到 [P9] 兩種道理:一、世界這樣的混亂和苦難,是由人類過去的惡業所造成,要世界清淨和莊嚴,也唯有人人能行善止惡,才有希望。約個人說:我沒有知識或家境的困難,乃至病苦的糾纏,都是由於過去或現生的業力所成。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34】參見本節下文(《學佛三要》p.176 )所說:     聲聞者的觀慧,雖然偏狹了一些,但他的基本原則,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相的觀察,因為若對因果事相不能明了與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5)印順導師《學佛三要》〈自利與利他〉p.150 ~ p.152: 在水中救人,是不能離 水上岸的。要學會浮水,也 非在水中學習不可。菩薩要 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 生的本 領。但這非依賴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脫死, 解脫自在,因為這是要墮入小乘深坑的。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學佛的因緣、學佛的好處和學佛的改變。學佛的因和緣首先我講講,我學佛的因。小時候因為父母比較忙,沒人帶我,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就跟隨我的祖母一起生活,我的祖母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去我們當地的寺廟,去燒香,拜佛。我也跟著一起跪拜。
  • 學佛的「十要」與「十不要」
    禪坐靜修(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一、學佛十要:1、對待佛經佛像要恭敬。6、要聽佛說,不要只聽某某說學佛是學「釋迦摩尼佛」的經典,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在經典中找答案。佛涅槃後「當以戒為師」。虛雲老和尚雲「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而楞嚴經很長,可以從「四種決定清淨明誨」入手,熟讀一遍才幾分鐘,熟讀並能受持,你就是一個正知正見的佛弟子。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
  • 佛教:學佛入門,這五部必讀經典,你都讀過嗎?
    學佛離不開經典,誦讀經典屬於多聞的過程,通過反覆薰習,讓我們聽經明理,種下出世間的因緣。也許有人會說,宗門中不是講求不立文字嗎?誦讀經典徒增執著而已!誠然,就如慧能祖師所說,禪宗法門接引的是上根利器之人,對於凡夫俗子來講,離開基本的佛理去參禪,無異於磨磚成鏡。學佛入門,有五部必讀的經典,看看你都讀過嗎?
  • 茹素人生丨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吃素?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準,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
  • 學佛人千萬不要有的通病
    學佛,會念幾句咒語,能誦讀幾本經書確實是很不錯的,但真正的學是學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樣的做只能助長你的功利心,學佛是沒有什麼結果的。二、學佛求不生病。人會生病這是很正常的事,可是跑去佛前求不生病,就是一種貪念。
  • 學佛要不要每天燒香拜佛誦經?
    學佛我覺得還是要每天都燒香拜佛誦經的,尤其是在家學佛,正式皈依三寶,要有戒師為證,還沒進行皈依儀式的,更要以戒為師,規範日常功課,形成一種自律行動,真正來提升自身修養,達到反觀內心,日益精進,不惹煩惱。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二者,佛法典籍煙波浩渺,五乘教理博大精深,但是每個人的根基不同,唯以契機為妙。種種佛典、法門,無外乎修行的工具,最終都通向大乘佛果,五乘歸於唯一佛乘。從這個道理來說,通一經與通百經,歸宿都是一樣的。下面這五部經,與娑婆眾生根性最為契合,可以說是學佛必讀的經典,看看你都讀過嗎?
  • 學佛人必讀的三本書,看看你讀了幾本?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一定要先讀這三本書。哪三本書呢?第一本書、佛教的發展史。不管這本書是學術版的還是通俗版的,一定要讀一讀佛教史,學佛就如同談戀愛,假如你要談戀愛的話,你和你這個對象談來談去,結果連他的基本情況、基本的歷史都不了解的話,你敢和他談嗎?實際上回頭理解,我們要學佛也是這個道理。首先要拿本佛教史來讀一讀,看看佛教在歷史上經過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 惟覺老和尚:吃素與學佛
    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在線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根據我們這幾年跟著淨空老法師講經學佛的體會和總結,學佛有如下的次第:「什麼是佛」、「什麼是皈依」、「學佛有什麼好處」、「供佛像」、「供燈」、「供果」、「燒香」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術語和常識,這些知識都在佛陀教育網的「學佛入門」裡,把《正確的學佛方法》、《走出學佛的誤區》、《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認識佛教》、《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儀式》、《淨宗五個科目》等課程學好,你對佛法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