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2021-03-02 禪樂分享


上師是不是佛那是他的事情,在你心目中他是不是佛那看你的修行。把上師當做佛不是為了他修佛,而是為了讓你成佛。

上師是不是佛那是他的事情,在你心目中他是不是佛那看你的修行。把上師當做佛不是為了他修佛,而是為了讓你成佛。

善知識的修法,其實從字面上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也是很難理解的,也有很難修到的部分,跟大城市的生活比較合適的善知識的法門,跟我們文化比較合適的善知識修法,到底有沒有?

什麼叫善知識,然後誰來修?

什麼樣的弟子,和什麼樣的上師?

這兩個的關係其實是怎樣的

在佛法裡面善知識的內容講通了以後,一切的佛法就能講得通了,這個講不通其它的就講不通,這個沒修好,其它的也就修不好。所謂「根本上師」,就是一切的佛法的根本,就是來自於善知識。因此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相信大家看完這個視頻能解開關於善知識方面的疑問。

《菩提道次第廣論》分享的發心和概述

一、善知識修法概述

二、依止善知識的必要性

三、作為上師應具備的資格

四、作為弟子應具備的資格

五、依止上師的正確方法

六、依止上師的正確心態

七、如法依止、承事和學修

八、常常憶念上師的恩德

師生問答

拉然巴格西·索南

尊貴的拉然巴格西·索南出生於青海玉樹扎曲卡嘉塘草原,十五歲時於康南寺出家,在熟誦該寺所有念誦儀軌後繼續深入求法。於十七歲的那一年經歷了重重困難,進入色拉佛學院開始學習五部大論。

▴在色拉寺求學的格西上師,左數第四位在舀菜的少年

他僅用了15年的時間就獲得了拉然巴格西學位-藏傳佛教最高的佛學學位,座拉然巴第一名量學立宗,所有顯密清淨殊勝的傳承均傳自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具德上師及甘丹赤巴仁波切等大德。

▴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時的格西索南

2000年開始格西上師在尼泊爾高班寺為僧侶講解五部大論,同時在業餘時間對國外各族民眾講經並自學英語。2002年開始格西上師受邀在義大利講法四年,在十餘個新舊正教信區講解佛法,使有緣眾生解開疑惑。他零基礎自學了英文和義大利文,為沒有佛教的地區點燃了一盞明燈。

▴在義大利維羅納與外國弟子們修習禪定

2007年格西上師受賽康寺佛學院邀請,為僧侶講解五部大論。同時他在漢語零基礎的情況下,用十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北京民族大學學習基礎中文,此後在自學以及與弟子交流中不斷提高中文水平,從此開始在漢地用中文弘法利生,至今已十多個春秋。

▴於色須寺為四眾弟子講經說法

▴冬季辯經大法會

▴賽康寺辯經大法會

▴藏學百科研討大會

格西上師講課風趣幽默,運用生活中或社會上的例子詮釋佛法的智慧,令弟子們會心大笑的同時品嘗到佛法妙味。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有緣人講解佛法精華,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和快樂!

他性格平易近人、自在快樂,喜歡和弟子們打成一片。他以全然的正能量,倡導弟子們首先做一個正常人,其次是做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快樂和有智慧的人,最後成為菩提勇士的人。這樣對國家好,對社會好,對人類好!

格西上師已出版書籍《藏傳佛學問答》,將出版書籍《修行在路上》、《喜馬拉雅的孩子》和《道次第精要分享》,錄製視頻《入菩薩行論精要分享》、《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等課程,為大家分享他的學佛之路和佛法精華,願眾生平安吉祥、世界和平。

當初我們為什麼想做一個道次第的分享呢?因為在學佛的圈子裡面學習菩提道次第的人特別多,學習入菩薩行論的人也特別多,甚至學習其他佛經的也有很多。大家的工作特別忙、生活壓力特別大,再加上學佛、修法、做各種功課花了很多時間,可是其實很多時候並沒有把握到佛法的核心精要。

而《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融匯了佛法精華的一本書,這本書其實也有很多的內容,大部分在家居士沒有那麼多時間逐字逐句的進行學習。而且很多人學了七、八年才能學完這部經典,很多時候學了後面忘了前面。除此之外,其實這裡面有很多出家人的法門,這些法門並不適合大城市在家居士學修;另外有很多菩薩道的聖者才修的法門,對於我們來講有很多的要求暫時做不到。所以雖然感覺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其中很多是現在用不到的,而且如果很執著這些內容的學修會和現實生活、工作起衝突。很多人學佛以後家庭、工作、生活出問題了,不是法有問題,有可能理解上出了問題,或者是根器和法門不合適的問題,導致了很多人學佛的過程當中並不快樂與歡喜,還有很多人說是走火入魔了,但其實是折磨自己。

因此「樂修之光」團隊一直強調快樂學佛、修行自在,我們祈請格西索南上師,為我們分享開示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最精華、最實用的內容,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大家分享開示。在這個分享開示裡面格西索南上師以正能量為大家分享樂觀、積極的法門,以出世的思想來指導入世的生活,在入世的生活中修行出世的智慧。我們學佛人應該是熱愛生活、快樂修行,但是很多人以為學佛和生活是衝突的,走到了一個迷茫的十字路口。所以我們相信大家看完整個道次第精華分享視頻,能在人生路上找到一個大方向。學佛的人要信心足、發心好,方向還要正確,在這個網絡時代用這種方式為大家分享是最合理合法、如理如法的。

無論您是佛法初學者,或者是學佛的老師兄看完此視頻都能得到幫助;甚至沒有信仰的人也是如此,因為這個分享開示不完全是宗教的內容,而是智慧與真理、道德與文化的分享。

菩提道次第精華分享視頻的拍攝和製作過程,發心人員都是自由自願、歡喜快樂地參與其中。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無論在拍攝上還是在剪輯的過程中,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參與者都是充滿歡喜和快樂的,沒有困難其實也做不到什麼有意義的事情。終於,在大家的努力和三寶的加持下大致上完成了道次第精華的分享視頻,將在日後陸續與大家見面。願有緣觀看此視頻的觀眾,早日洞悉心靈提升的美妙,增長慈悲與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我們!

下士道的內容包含【善知識修法】、【生死無常】、【因果不虛】和【中陰輪迴】四個部分,這是下士道當中最關鍵、最主要的內容,而且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必然要了解、修習的部分。

【善知識修法】因為作為一個佛弟子,親近善知識是我們修行的開始和根本,沒有善知識等於沒有所有的佛法傳承和智慧。

【生死無常】無論你有信仰還是沒有信仰,都要了解無常、熟悉無常,這樣你才可以不怕無常、放下無常,這是有沒有信仰都要了解和修行的真理。

【因果不虛】是佛教特有的內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它是萬事萬物的規律,並不是有信仰有因果,沒有信仰就沒有因果。只有懂了這個規則才能想要有快樂就能有快樂,不想要有痛苦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了解因果的真相是極為重要的。

【中陰輪迴】講解人死了以後的情況,在生死輪迴中大家都害怕死亡,第一個原因是怕死的時候痛苦,第二個原因是怕死的時候放不下,第三個原因是怕死了以後不知道去哪裡,所以中陰輪迴的部分是要我們了解死亡的過程和來世的去向。

這四個內容全部看完了以後,整個佛法的基本思想和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有了一定的把握。雖然只是短短8個小時,但是我們相信你好好的學完這個課程,就等於學完了一年的課程。中士道、上士道的內容我們將於近期與大家分享,請大家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大勇法師 造科判分二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次、開為四門甲一、為明法源無染故釋作者之重要(指阿底峽尊者)乙一、生於勝族二、念恩生敬(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戊二、以加行依止法分三一、以內外財供二、以身口給侍三、如教示修行丁四、依止之勝利 丁五、不依止之過患 丁六、總明其義丙二、
  •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第二節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三士道講的就是道次第,就是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就是三士道的殊勝,也是道次第的殊勝。釋迦牟尼佛講的三藏心要,全部濃縮在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而廣論的綱要就是三士道。佛法要通過聞、思、修來修學。但如果要修學的法本數量太多,或者頭腦中沒有次第的觀念,就無法看下去,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是看不完、學不完的。宗喀巴大師把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濃縮在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裡,並且完整清晰地闡述了佛法修行次第,因此堪稱數量圓滿。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001
    全文分三:一、引言 二、正論 三、後跋甲一、引言攝盡一切佛經之扼要,以龍樹無著二大車軌的妙道為基礎,以無等阿底峽尊者的教誡做抉擇,以至尊文殊菩薩的竅訣為命根,以稀奇的無垢教理為依處,以易於理解的譬喻及具足關要的傳統教言為嚴飾,顯示出三界法王遍智宗喀巴大師的心要,成為如日輪般普照世間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她是善見一切佛語涵義的唯一眼目,能滿無量群生所欲的如意寶王,匯集百千妙論江河的無盡大海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九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六種共同學處是按照《道炬論自釋》所說。各別學處中,前三種是按照佛經所說;後三種學處是按照《歸依六支論》所說。《攝抉擇》中所說的這些,迦摩跋說:「這些學處,內鄔蘇跋想必也說過,我們倆同從阿蘭若師那裡聽到。」這話出於此師所傳的壟跋嚩道次第中。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法尊法師)
    讀者可以從這篇稿裡看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怎樣到內地來的、它的內容主要講些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它對於真正學佛修行的人有什麼必要和幫助,以及它為什麼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這些意義。弘悲附志一、《菩薩道次第廣論》是我在一九三四年由西藏回本院(漢藏教理院,下同)來隨講隨譯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卷四 第22課
    佛當年講過很多法,但是很多根機下劣的人根本無法看懂或難以理解佛經的甚深義理,後來眾多的大德、善知識就著造了很多的論典來對佛的經典進行注釋、講解,包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全集、賈曹傑大師、克珠傑大師、貢唐大師以及帕繃喀大師的文集等,彙編為《丹珠爾經》,也是屬於世俗諦的法。我們作為普通的世間凡夫,直接學習經典難度較大,相對而言,論典學習起來更加方便易懂,所以我們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開始學習。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評介
    公元初,聖者龍樹、提婆開創甚深見派,廣弘大乘勝法,挽部派佛教之頹流。公元5世紀,無著、世親菩薩承慈氏學,開創廣大行派,建立細分修行次第,聖教因之再興。公元10世紀,阿底峽尊者轉益眾師,為那爛陀寺法主,匯深見、廣行二大法流於一脈,建立三士道次第教授之明燈。後赴藏弘法,轉大法輪;正法枯芽,油然復萌。印度後期佛法能完整傳入雪域流傳至今,皆賴尊者所賜。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3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在《分辨阿笈摩》中也說到:應當善護自己的語言,善護自己的心念,身體不應作諸不善業,這樣善自清淨了三業道,就會得到大仙所說的道。意思是說善為清淨身口意的業行,就會得到佛法的正道。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7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汙,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涅槃經》裡說,愚痴者造小罪而墮落,就好像蒼蠅粘在鼻涕裡面不能脫離一樣,即使造了一點小罪,他的心也無法脫出。是因為他沒有懺悔心,不能行善,或者由於覆藏過失的緣故,先前有的一些善也會被惡染汙,所以這些本應現前受異熟的小善就變成了極重的墮入地獄受報的因。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12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嗔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5
    綺語。因為說的都是些世間的王論、臣論、競爭論、鬥爭論、享樂論、欺騙論,全部都屬於不能發生利益的話。究竟者,謂才說綺語。究竟,是指口裡一說,就已經成就了綺語的究竟罪。心行可分兩種,善流流轉和不善流流轉。對於諸法如正理而善觀察,從而往善的方面運行,是諸善行的流轉方式。對於諸法不如正理而善為觀察,反而往不善的方面運行,是諸不善行的運行方式。這裡起邪見業的運行時,內心有一種違越善流運行方式的心的相狀,這樣就是有越流行心。這就是指,對諸法的體性拒絕依正理善作觀察,就是違越了善流的運行機制,而入了不善流的運行機制裡去了。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冊
    (3).以適當的姿勢坐在舒適的坐墊之上,足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令自心契入「皈依」、「發菩提心」的修法。如無著在《聲聞地》(全名《瑜伽師地聲聞地品》,亦即漢譯《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品」)說:以結跏跌坐或自己所喜歡的坐姿,坐於法座或低座上,以此淨除貪求欲塵等障蓋,並以經行來淨除內心的昏睡障蓋。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 科判及思考題
  • 藏地人文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摘錄二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幹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祈竹上師)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菩提道次第教法後面的深妙章題,但試問若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份。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Nalanda),另一乃印度超戒寺(Vikramashila)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依超戒寺傳統來講論。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造論者之權威性、所說之教法本身之特點及講演說法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8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以十善業道為基礎,配合自身的出世意樂,將會成辦三乘果位。
  • ▷朗忍喇嘛 向巴恩珠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速疾道有聲書11
    其後,大善知識仲敦巴講授於瑜伽自在大阿蘭若師,又傳至內烏素巴,他傳給塔瑪巴及傑欽波二人。善知識仲敦巴還將道次第傳給了京俄瓦·戒熾,戒熾傳給甲域瓦。這兩種是噶當教授派道次第傳承,法王宗喀巴大師從洛扎大成就者事業金剛處獲得。此外,由仲敦巴尊者傳給善知識博多瓦,博多瓦傳給善知識多瓦及霞熱瓦的噶當教典派道次第傳承,宗大師從扎古寺大堪布法護賢處獲得。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以後,心中會確定,的確從很小的業會發生極其廣大的果,由此會勵力地斷惡修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具體要像《阿笈摩》所說的牧人喜歡以及他的手杖所刺穿的田蛙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的這些公案,以及《賢愚經》所說的金天、金寶、牛護的因緣,應當從《阿笈摩》和《賢愚經》《百業經》等經教裡面尋求發生定解。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 慈心覺者: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冊 (7)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一冊道前基礎 (7)----說法軌理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首應認定「殷重」,再教誡作殷重修。「殷重」,即於善知識所教授的各種取捨處,如實而行。善知識若言此事應作,遂立即實行;善知識若言此行為應禁止,則不應行。諸如此等功德應取、過患應舍處,皆能如實行持,毫不虛浮,此即殷重。
  • 修行次第導引
    次第就是捷徑,雖然方便有多門,但任何方便都不可能違背道的次第與核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是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仁澤法師道次第與三主要道-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為基礎,以道次第(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和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為修學主體。 3.  解行並重- 「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