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增上(1),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科判】
子一、知功德
醜一、佛功德
醜二、法功德
丑三、僧功德
子二、知差別
子三、自誓受
子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醜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憶念法的功德,是由恭敬佛為因緣,應當這樣憶念:佛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由修持道諦、證得滅諦,以除過引德為自性的教證二法而生起的。
佛所宣講的教證二法,就是要讓有緣眾生如理如法地修行解脫正道,逐步地除過引德,直至斷證圓滿而證得滅諦。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增上(1),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如《正攝法經》中講到的:諸佛世尊所有的無邊無際的功德,都是從正法生起,如理修持正法的那一分,由無漏的法所化現。以戒律法為增上緣,從三摩地法出生,最初是以教正法為行境,中間依靠證正法,最後以證法成就。就是說諸佛世尊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以教證二法成就的。
佛就是一個大醫師,佛講的法就像良藥一樣,我們這些眾生就如同病人。眾生得的是什麼樣的病呢?是煩惱的病,貪嗔痴慢等不良習氣的病,是所知障、煩惱障的病,總之渾身都是業障病。我們的病是從哪裡來的?歸根結底是因為無明我執產生的煩惱所引起的,受煩惱驅使造作形形色色的業,最終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病。這個病根怎樣能夠祛除呢?由佛陀講的佛法才能夠徹底治療祛除,佛陀是大醫王,佛的法就像良藥。但是佛陀再偉大,如果眾生不信仰、不接受、不皈依,眾生的業障病也無法得到醫治。就像大夫醫術再高明,也需要病人自己去吃藥,如果病人不遵循醫囑,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了病。因此佛陀再偉大,再有加持力,也需要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去學、去修習佛法,才能夠得到救度。
學習佛法一定要首先進行聞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惟,並在廣大聞思的基礎上再去實修,才能真正體會到法的珍貴以及法功德的不可思議。對法的功德一定要深入聞思、透徹理解,否則就只是表面上的學問而已,無法在自性上生起法的功德利益和堅定信心,心裡還是會半信半疑,還會有貪嗔痴慢疑等諸多煩惱,所以深入聞思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的聖者菩薩、高僧大德們得到了很高的成就,他們都是通過聞思修行成就的。所以法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珍惜。偉大的佛陀普度眾生主要體現在他所宣講的法,廣轉法輪,普施教化,度眾生脫離苦海,由此可知佛法是多麼不可思議、多麼殊勝啊。
我們學習佛法每天都增長智慧,每天都提升證量,逐漸達到證悟,這都是法的功德利益。我們就是病人,佛就是最高明的醫學專家,佛法甘露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只要對佛充滿信心,遵從佛的教導認真修學佛法,無論身患多麼嚴重的疾病都能夠得到治癒。但我們這些病人卻因為懶惰、懈怠和貪嗔痴慢疑等諸多煩惱習氣的原因,沒有依教奉行,所以導致疾病始終存在,這完全是我們自身的問題。要知道不遵醫囑永遠治不好病,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業障疾病必須要遵照佛的教導,用佛法的良藥才能治癒。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法的功德利益。法有世俗諦和勝義諦兩種,世俗諦的法就是包含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的大藏經,大藏經在藏傳佛教中稱為《甘珠爾經》。佛當年講過很多法,但是很多根機下劣的人根本無法看懂或難以理解佛經的甚深義理,後來眾多的大德、善知識就著造了很多的論典來對佛的經典進行注釋、講解,包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全集、賈曹傑大師、克珠傑大師、貢唐大師以及帕繃喀大師的文集等,彙編為《丹珠爾經》,也是屬於世俗諦的法。我們作為普通的世間凡夫,直接學習經典難度較大,相對而言,論典學習起來更加方便易懂,所以我們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開始學習。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過,修習佛法分初善、中善、後善三種。初善的時候我們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如理如法地跟隨善知識聽聞佛法,認真地去進行聞思;中善的時候是將聞思的智慧在實修中串習,如理如法地去斷除煩惱、淨除業障、行持菩薩萬行、累積福慧資糧;到後善的時候,最終才能夠圓滿成就佛陀的果位。佛法中講初善不可思議、中善不可思議、後善亦不可思議。
那麼應當怎樣斷煩惱呢?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想要了解佛法的道理,最好是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學起,其中關於如何斷除煩惱,有非常完整的修學次第和教授方法。我們通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天都能明白道理、增長智慧、斷除煩惱、消除障礙。
首先我們要了解修學次第。成佛有五道和十地,五道分別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無論聲聞、緣覺,還是聖者菩薩都有這五道,但是在三乘裡,各自的五道並不完全相同。資糧道包括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需要種無量的福田。比如,供花、供水、供香、塑佛像、修塔、修建寺院等這些都屬於累積福德資糧;而聞思佛法,比如每天學習《廣論》,不斷進行思惟、串習,這屬於累積智慧資糧。智慧資糧的累積從什麼時候開始?是由生起出離心開始,這是資糧道。
加行道開始消無量的罪業,將我們無始以來身口意所造的業障用不同的方法來懺悔、消除,這就是加行道。從見道開始斷煩惱,在這方面有很多種說法,包括《集論》中唯識方面的說法、《攝集論》般若方面的說法、《俱舍論》的說法,一切有部的說法等。斷煩惱叫滅諦;生起功德叫道諦。
概括而言,世俗諦的法就是論典、經典這些書;而勝義諦的法就是要像剛剛所講的那樣,通過不斷地去聞思、串習,然後慢慢提升證量,增上慈悲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這是道諦。同時滅除無量煩惱,將自身的種種煩惱障、所知障的病慢慢進行對治,使其得以斷滅、消除,這是滅諦。滅諦和道諦生起來,這就是勝義諦的法,是真正的法寶。只有圓滿滅諦和道諦,將來才能夠解脫成佛,因為能夠成佛,所以才叫法寶。
由此可知,聞思學習、懂得道理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都是錯誤地學習佛法,盲目地輕聞思、重實修,把學習這方面扔到一邊,不停地去這裡灌個頂,去那裡修個法,每天就是打坐、持咒。這些當然都是修行,但是如果不注重聞思,信念就難以堅定。修行的道路非常漫長,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沒有堅定的信念就難以堅持下來而得到成就。所以必須要聞思,有了聞思的基礎信心才會非常堅固。
剛才說到,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達到無學道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什麼需要學習的,已經圓滿成佛,達到佛的果位了。在資糧道、加行道開始,我們的煩惱會減少,資糧道就開始降伏煩惱,到了加行道就可以將煩惱壓住,但是自性上還沒有徹底斷煩惱。就像馴服野馬一樣,需要每天不間斷地進行馴化,最終才能夠把它降伏。同樣的道理,見道、修道的時候開始斷煩惱,通過恆時不斷地修行,使我們無始以來像野馬一樣的心能夠逐漸清淨平和、安住於正法。雖然現在我們開始壓住煩惱,但是還無法做到斷除,需要達到見道階段才能開始真正斷除煩惱。斷除煩惱之後就不會再造業,就能夠永遠脫離輪迴,得到安樂解脫。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滅諦和道諦是真正的法寶,如果在自己的心相續中能夠生起這兩種要義,才是真正的皈依法,這也是我們聞思、修行佛法的目的。只有這兩種要義能夠在自己的心相續當中生起,最終才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位,曾經所有的大善知識、大菩薩們,都是這樣成就的。
偉大的佛陀雖然已經圓寂,但是他所宣講的無上正法依然住世。在歷史上儘管有無數的智者和大善知識都來學習佛法,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到將全部的佛法義理通達徹悟,一覽無餘。佛法就像大海一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任何人都可以去汲取它的營養,但是任何人都永遠不可能把它喝完,這就是偉大佛陀的智慧。
以上我們講了佛身口意及事業的功德和法與法寶的功德,以及佛和佛寶、法和法寶的區別,這些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如果想更詳細地了解,可以去學習《掌中解脫》或者是《文殊口授》等等,在《廣論》裡面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多,大家對這方面的內容要多去學習、思惟。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僧的功德。
備註:(1)福智社版此處法尊法師譯為「法為其主」,雖從字面上可作是解,然依跋梭大師之注及譯《法集經》可知,此處是增上緣之義。
【思考題】
1,法的功德和利益?
2,簡要說明世俗諦的法和勝義諦的法。
3,怎樣理解修習佛法的初善、中善、後善?
4,法和法寶的區別在哪?
【下士道 】卷四 第22課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下士道:(下)
281頁——285頁
【學習筆記】
這節繼續學習「皈依三寶」的內容。皈依三寶包括「皈依因、皈依境、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次第)、皈依的學處」四部分。這節繼續學習第三部分:皈依的道理。
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次第),分四:一、知功德,即憶念三寶的功德;二、知差別,即了知三寶之間的差別;三、自誓受,即立誓皈依三寶,受皈依戒;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即皈依三寶之後不能皈依其餘外道等。
一、知功德而皈依:前面我們學習了佛的身、語、意、事業的功德,這節開始學習法的功德。
(二)法功德
憶念法的功德,是由恭敬佛為因緣,這樣憶念:佛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由修持道諦、證得滅諦,以除過引德為自性的教證二法而生起的。也就是說佛所宣講的教證二法,就是要讓有緣眾生如理如法地修行解脫正道,逐步地除過引德,直至斷證圓滿而證得滅諦。
如《正攝法經》中所講: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增上,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佛的功德是從正法生起,如理修持正法的那一分,由無漏的法所化現。以戒律法為增上緣,從三摩地法出生,最初是以教法為行境,中間依靠證法,最後以證法成就。就是說諸佛世尊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以教證二法成就的。
上師竅訣開示:
1.佛是大醫師,法是良藥,眾生如同病人。眾生得的是什麼樣的病呢?是煩惱的病,貪嗔痴慢等不良習氣的病,是所知障、煩惱障的病,總之渾身都是業障病。我們的病是從哪裡來的?歸根結底是因為無明我執產生的煩惱所引起的,受煩惱驅使造作形形色色的業,最終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病。這個病根怎樣能夠祛除呢?由佛陀講的佛法才能徹底治療祛除。所以說佛陀是大醫王,佛的法就像良藥。但是佛陀再偉大,如果眾生不信仰、不接受、不皈依,眾生的業障病也無法得到醫治。就像大夫醫術再高明,也需要病人自己去吃藥,如果病人不遵循醫囑,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了病。因此佛陀再偉大,再有加持力,也需要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去學、去修習佛法,才能夠得到救度。
2.學習佛法一定要聞、思、修。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惟,並在廣大聞思的基礎上進行實修,才能真正體會到法的珍貴以及法功德的不可思議。對法的功德一定要深入聞思、透徹理解,否則就只是表面上的學問而已,無法在自性上生起法的功德利益和堅定信心,心裡還是會半信半疑,還會有貪嗔痴慢疑等諸多煩惱,所以深入聞思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的聖者菩薩、高僧大德們得到了很高的成就,他們都是通過聞思修行成就的。所以法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珍惜。偉大的佛陀普度眾生主要體現在他所宣講的法,廣轉法輪,普施教化,度眾生脫離苦海,由此可知佛法是多麼不可思議、多麼殊勝啊。
3.我們學習佛法每天都增長智慧,每天都提升證量,逐漸達到證悟,這都是法的功德利益。我們就是病人,佛就是最高明的醫學專家,佛法甘露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只要對佛充滿信心,遵從佛的教導認真修學佛法,無論身患多麼嚴重的疾病都能夠得到治癒。但我們這些病人卻因為懶惰、懈怠和貪嗔痴慢疑等諸多煩惱習氣的原因,沒有依教奉行,所以導致疾病始終存在,這完全是我們自身的問題。要知道不遵醫囑永遠治不好病,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業障疾病必須要遵照佛的教導,用佛法的良藥才能治癒。
4.法有世俗諦和勝義諦兩種,真正的法寶是勝義諦的法。世俗諦的法包含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的大藏經(在藏傳佛教中稱為《甘珠爾》),以及大善知識們所做的論典(在藏傳佛教中稱為《丹珠爾》)。佛當年講過很多法,但是很多根機下劣的人根本無法看懂或難以理解佛經的甚深義理,後來眾多的大德、善知識就著造了很多的論典來對佛的經典進行注釋、講解,包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全集、賈曹傑大師、克珠傑大師、貢唐大師以及帕繃喀大師的文集等,彙編為《丹珠爾》,這也是屬於世俗諦的法。我們作為普通的世間凡夫,直接學習經典難度較大,相對而言,論典學習起來更加方便易懂,所以我們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開始學習。
概括而言,世俗諦的法就是經典、論典這些書;而勝義諦的法就是通過不斷地聞思、串習,然後慢慢提升證量,增上慈悲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這是道諦。同時滅除無量煩惱,將自身的種種煩惱障、所知障的病慢慢進行對治,使其得以斷滅、消除,這是滅諦。滅諦和道諦生起來,這就是勝義諦的法,是真正的法寶。只有圓滿滅諦和道諦,將來才能夠解脫成佛,因為能夠成佛,所以才叫法寶。
滅諦和道諦是真正的法寶,如果在自己的心相續中能夠生起這兩種要義,才是真正的皈依法,這也是我們聞思、修行佛法的目的。只有這兩種要義能夠在自己的心相續當中生起,最終才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位,曾經所有的大善知識、大菩薩們,都是這樣成就的。
5.佛陀在經典裡面講過,修習佛法分初善、中善、後善三種。初善的時候我們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如理如法地跟隨善知識聽聞佛法,認真地去進行聞思;中善的時候是將聞思的智慧在實修中串習,如理如法地去斷除煩惱、淨除業障、行持菩薩萬行、累積福慧資糧;到後善的時候,最終才能夠圓滿成就佛陀的果位。佛法中講初善不可思議、中善不可思議、後善亦不可思議。
6.修習五道來斷煩惱。在資糧道、加行道開始,我們的煩惱會減少,資糧道就開始降伏煩惱,到了加行道就可以將煩惱壓住,但是自性上還沒有徹底斷煩惱。就像馴服野馬一樣,需要每天不間斷地進行馴化,最終才能夠把它降伏。同樣的道理,見道、修道的時候開始斷煩惱,通過恆時不斷地修行,使我們無始以來像野馬一樣的心能夠逐漸清淨平和、安住於正法。雖然現在我們開始壓住煩惱,但是還無法做到斷除,需要達到見道階段才能開始真正斷除煩惱。斷除煩惱之後就不會再造業,就能夠永遠脫離輪迴,得到安樂解脫。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達到無學道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什麼需要學習的,已經圓滿成佛,達到佛的果位了。
洛桑陀美上師開示:
偉大的佛陀雖然已經圓寂,但是他所宣講的無上正法依然住世。在歷史上儘管有無數的智者和大善知識都來學習佛法,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到將全部的佛法義理通達徹悟,一覽無餘。佛法就像大海一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任何人都可以去汲取它的營養,但是任何人都永遠不可能把它喝完,這就是偉大佛陀的智慧。
聞思學習佛法、生起正知正見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都是錯誤地學習佛法,盲目地輕聞思、重實修,把學習這方面扔到一邊,不停地去這裡灌個頂,去那裡修個法,每天就是打坐、持咒。這些當然都是修行,但是如果不注重聞思,信念就難以堅定。修行的道路非常漫長,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沒有堅定的信念就難以堅持下來而得到成就。所以必須要聞思,有了聞思的基礎信心才會非常堅固。
四力懺悔分享中的錯誤!
至誠頂禮感恩隨喜上師!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