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文殊口授|四種殊勝的教授

2021-02-18 妙吉寺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文殊口授

四中殊勝的教授(一)

修持具有四種殊勝的教授分三:

  甲一、加行;甲二、正行;甲三、結行次第。

  初者,加行次第:三士道次第中,前前為後後的加行,因此,若以上士道為正行,則中士道之前的內容皆可攝入加行中,亦與其它修心等的引導之理是相順的,這樣並非不可以。但在學習總的佛子大行科判中,說到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這樣看來,在密咒中,行品方面的法類又成為前行。而我們應明確主要的引導所緣法,分清前行正行,否則,則如觀待彼山成此山,觀待此山成彼山一般,不能準確定位相應階段的內容,如此一來,流於錯亂之道的現象也就很多。因此,具有傳承大德的親授,觀看覺受實踐的現見傳承是很重要的,在本規修法中,從暇滿難得乃至止觀間的一切法都應作為正行。頌曰:

斷汙器過存正直,從於總持師口中,

聽聞悅耳妙法音,乃由歷劫福財得。


特於印藏諸大士,心髓具四殊勝法,

普利群機甘露藥,難覓第二最勝道,


有緣聞思修持眾,拋棄微利今生欲,

以強厭離催心意,往赴山頂遠塵囂。


芳草秀林花香境,容身僅有小石房,

與影為友無他人,閒聽潺潺溪水聲,


安詳鹿群輕聲行,不見製造禪定刺,

能生三毒是非語,披糞掃衣乞食活,


不染非法信財毒,勸勵白善身語意,

辦究竟樂達至境!

  [ 甲一、加行,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 ]

  初加行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乙一、加行:皈依發心;乙二、正行:正式修習依止善知識之道。

  [ 乙一、加行:皈依發心 ]

       初者,有的智者說,一切法的起始唯是依止善知識之理,在它的前面,沒有其它的法。於彼雖似有著許多清淨的根據,但若果真如是,就應承認有這麼一位既是於依師法修心的菩提道次第正所化機,又沒有皈依三寶的行人。這樣的化機由於沒有皈依,則不入內道佛弟子數,因為阿底峽尊者與香底巴大師認為是以皈依來區別內外道差別的,而且在 《 菩提道次第 》的科判中,說趣入聖教的最勝之門即是皈依。又有的認為:「僅皈依並不相違,但若修發心則不合理,依止善知識後,是下士的法類故。」對此本人頗不以為然。下士的法類說有兩種,正下士法與共下士法。於此所修者,並非只是希求後世增上生的下士法,而應是作為上、中士道基礎的共下士法。如云:

「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

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如 《廣論》中說:「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由此當知,此時所講法的對境是上士道的化機弟子,以其前加行的方式,開示下士道。如是一來,以發心攝持,不僅無過,而且極為善哉!特別是,我的師尊引導的論典,是以《 甘露純金 》為基礎,補以兩種道次第而傳授的,其中極為明顯地開示到皈依發心。

  在諸大論典中,此處關於皈依發心的作法並沒有明顯開示,因此,那些由於自己沒有啟請過覺受引導、沒有耳聞目睹過語傳實踐作法,單憑口才、隨欲臆說法師們的自以為是,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最初皈依者:如 《 贊應贊 》中說:

「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

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如果不是從佛力中產生的,而是依於其它的因緣,讓眾生解脫有寂的衰亂,或是讓眾生享受現前究竟安樂之事者,是絲毫都不會存在著的。殊勝稀有功德的佛陀從滅道二諦的正法中生出。如理修習正法,亦需依賴於有學無學的賢聖僧眾。因此,從今為始,乃至未證佛果之間,我祈請彼等殊勝的皈依境,為依為怙!為我親友!如是思惟,以一種清明的信心為前行,勝解諸依怙尊歡喜現前降臨,作我依怙。以此殷殷勝解之力,救護處諸聖尊具有殊勝的悲智力功德,如鳥掠過天空一般,為攝受所化的弟子,降臨面前。這自然是緣起的法性。如云:「若誰主要發勝解,能仁即住彼人前。」其義是說,不僅僅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勝解,事實上決定是這樣的。

  此處雖不依照那些繁瑣的觀修法類,如密咒引導的論典般,但是若連顯宗方面的修持觀修法也沒有的話,皈依的語句念得再多,也不過是僅僅遮止了綺語罷了!

  明確了皈依境,皈依的人如何皈依者:

       由於惑業的束縛,自己無奈地沉溺於深廣無垠的輪迴苦海中,恆受三苦煎迫,於此深生怖畏,猶如不共戴天的宿敵現在正前來取自己的性命般;

        了知並淨信唯有三寶才有從其怖畏中救護的能力,並且希望在自己的內心上生起那樣殊勝的功德,而且以深信之心一意託付:「不管發生什麼樣的苦樂善惡,您悉知悉見!」

        並且懷著悲憫有情的心,自己雖沒有能力救度眾生的苦厄,但由祈請三寶作為依靠,也一定能辦得到。

       我們應懷著這些心態,然後稱念:我及等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從今為始,乃至菩提藏之間,皈依具德上師正士!皈依佛世尊!皈依正法!皈依聖僧!計數而念,少則二十一遍,多則三百來遍,隨正座的長短而定。最初即貌似趣入善行的表現,實在是不知修持的證據。如云:「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沉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我們從一開始,不要變成處處碰壁的教油子是無比重要的。

  皈依的修持結尾,懷著殷切的心稱念:皈依上師三寶!祈請諸尊加持我的心續!尤其祈請加持迅速地生起三士道次第!隨應時機,念七遍或二十一遍等。由祈請殊勝的福田三寶之力,有著於內心上生起下面所出所緣法類的特別意義。如說:「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令了知最初需要皈依的理由是無比重要的。從此以後,由於我們要學修皈依的簡略學處,自然而然地也就會從供養方面積集資糧。

  如一石同時驅散百鳥一般,我們於一開始皈依並祈請三寶,依殊勝的福田力,令內心生起諸道的證悟,並不必要於每一種所緣修法的結束時,啟白祈請的文句。

  發心者:我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理當證得圓滿的佛果,故爾,我當修持三士道次第!隨文憶念其中的內涵,念誦三遍或七遍,都是可以的。依於發心,下面所產生的一切善業都將轉為成佛之因,有著這樣特別的意義。

回向


法王宗喀巴              聖教日興隆

違緣俱消滅              順緣悉增長

自他三世善              回向二資糧

無垢亦無染              法炬常明耀


洛桑陀美上師微信

妙吉寺解脫智光林

每日四座共修:大威德金剛根本咒、觀世音菩薩心咒、文殊心咒、四皈依、麥澤瑪、百字明

[廣論班] [億遍班] [法本傳承班]

[加行班] [八關齋戒班] [妙音佛曲]

報名 :18833527133

每日一善聯繫微信: 18646980750

↓↓↓↓↓ 點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尊者的教授也影響了藏區的各大教派,特別影響了格魯派,格魯派以前稱作新噶當派。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的造者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大師詳細地解釋了阿底峽尊者的三士道,在藏區開創了完整的佛法修行次第,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藏區出家人大部分戒律廢馳;在修行上,修禪定的人不能區分粗、細的昏沉,修空性的人不懂中觀深見,修密法的人不懂幻身及雙運身。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001
    《見一切剎士經》中也說:「三世諸佛皆因文殊菩薩而成佛,文殊乃一切諸佛之父,稱誦十方所有諸佛菩薩名號,功德不及稱誦一遍文殊名號。」《心地觀經》中云:「三世覺母妙吉祥。」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之師及父母,宗大師為文殊真實化身,故在化界方面無與倫比。戊二、授記無與倫比《文殊根本續》中釋迦佛親口授記:未來行持諸佛事業。
  • ▷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四一)
    (下拉到文章底部可收聽語音)▷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四一)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依次一二成一二,中三依次成二二,中間三個即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成第九心。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是顯宗道次第部分的最後一天。 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第六天   學修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吉祥月稱論師說:「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渡諸佛德海岸。」
  • ▷朗忍喇嘛 向巴恩珠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速疾道有聲書11
    善知識仲敦巴還將道次第傳給了京俄瓦·戒熾,戒熾傳給甲域瓦。這兩種是噶當教授派道次第傳承,法王宗喀巴大師從洛扎大成就者事業金剛處獲得。此外,由仲敦巴尊者傳給善知識博多瓦,博多瓦傳給善知識多瓦及霞熱瓦的噶當教典派道次第傳承,宗大師從扎古寺大堪布法護賢處獲得。這些上師相承的次第在《道次第祈禱頌》中有明述。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造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講述了從一個博地凡夫到成佛之間的修行次第和過程,並且開創了新噶單派——噶當派(格魯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到《菩提道炬論》的四種殊勝時,第一個殊勝就是「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為什麼首先需要講」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呢?
  • 《文殊贊》講記01(頌文殊贊功德殊勝)
    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期間皈依三寶。其中「施等」為布施、持戒、修持所生等福德、智慧資糧,以此資糧為利益眾生而願成佛。現今,我們已得暇滿人身,值遇大乘佛法,並得到大乘善知識的攝受。在此殊勝難得之際,依文殊菩薩為本尊,聞思修學正法,現前不墮惡趣,並成為無上菩提之因,最終達到究竟成佛。故在得此暇滿之際,應當把握機緣,努力修持。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評介
    公元5世紀,無著、世親菩薩承慈氏學,開創廣大行派,建立細分修行次第,聖教因之再興。公元10世紀,阿底峽尊者轉益眾師,為那爛陀寺法主,匯深見、廣行二大法流於一脈,建立三士道次第教授之明燈。後赴藏弘法,轉大法輪;正法枯芽,油然復萌。印度後期佛法能完整傳入雪域流傳至今,皆賴尊者所賜。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法尊法師)
    讀者可以從這篇稿裡看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怎樣到內地來的、它的內容主要講些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它對於真正學佛修行的人有什麼必要和幫助,以及它為什麼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這些意義。弘悲附志一、《菩薩道次第廣論》是我在一九三四年由西藏回本院(漢藏教理院,下同)來隨講隨譯的。
  •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戊一、共者觀 戊二、不共者圓滿次第乙三、於教中所作之事業分二丙一、於印度所作 丙二、於西藏所作並明著述者以具足三因為最圓滿一、通五明 二、有傳承 三、見本尊得印可甲二、為於教授生敬故釋法之重要(指尊者所作之菩薩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乙一、會通佛說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重要
  • ▷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二九)
    (下拉到文章底部可收聽語音)▷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二九)病成膿血魔成蛇蛙, 一切有情的疾病化為膿血、內外魔化為蛇和青蛙這些東西進入到自己身上時有恐懼感。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大多數人都不信佛,根本不承認業因果關係,所以,比如做生意的,古來就有無奸不商一說,就是說,不欺騙做不了商人,魯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孔乙己》,其中就說「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鹹亨酒店裡當夥計……外面的短衣主顧,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罈子裡舀出,看過壺子底裡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摻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柜又說我幹不了這事。」
  • 藏地人文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摘錄二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幹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祈竹上師)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菩提道次第教法後面的深妙章題,但試問若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份。前二者是為了令聽眾知道將說之法的來源清淨和有依據,以令聽眾生出敬信心;後者是為了令教授過程最具效益。造論者之權威性前面說過,《廣論》之內容源自釋迦牟尼佛,其模式出自阿底峽祖師的《菩提道燈論》 ,而《廣論》的本身則由宗喀巴祖師所著。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卷四 第22課
    我們作為普通的世間凡夫,直接學習經典難度較大,相對而言,論典學習起來更加方便易懂,所以我們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開始學習。佛陀在經典裡面講過,修習佛法分初善、中善、後善三種。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想要了解佛法的道理,最好是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學起,其中關於如何斷除煩惱,有非常完整的修學次第和教授方法。我們通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天都能明白道理、增長智慧、斷除煩惱、消除障礙。首先我們要了解修學次第。成佛有五道和十地,五道分別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無論聲聞、緣覺,還是聖者菩薩都有這五道,但是在三乘裡,各自的五道並不完全相同。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格西上師已出版書籍《藏傳佛學問答》,將出版書籍《修行在路上》、《喜馬拉雅的孩子》和《道次第精要分享》,錄製視頻《入菩薩行論精要分享》、《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等課程,為大家分享他的學佛之路和佛法精華,願眾生平安吉祥、世界和平。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九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這樣就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助緣之力,使得內外障緣都不能違害此行者。從此以後,在他心相續之中各種功德都容易生起,難以退失,會輾轉加倍地增長。所以要像前面所說,我們要由怖畏惡趣以及憶念三寶功德等門受持歸依。歸依以後努力不違背歸依的學處,這是極大的關要。這是宗大師最後做總結,點出了歸依法的心要處。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 科判及思考題
    壬一、宣說他宗 壬二、對彼遮破 癸一、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癸二、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子一、觀察修是成辦無分別三摩地之殊勝方便 子二、觀察修為遣除障礙之殊勝修行 醜一、認定違緣 醜二、以觀察修遣除 丑三、攝義 辛四、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 壬一、教誡對「引導時一切經論之義皆成修持之相」產生定解極為重要
  • 修行次第導引
    次第就是捷徑,雖然方便有多門,但任何方便都不可能違背道的次第與核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是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仁澤法師樹立正知正見- 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 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 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 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 2.
  • 廣論聽聞044 | [第一單元]教授殊勝》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4)
    所謂「身語意碎為微塵」,可解釋為:對道次第,身語意極為精勤地修習,全身心都融在道次第的修行中。或解釋為:自己的身心乃至細微之處,都滲透了道次第的修行。如果能這樣依止道次第的教授精勤修習,就一定能認識一切經論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
  • ▷朗忍喇嘛 向巴恩珠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速疾道有聲書25
    今晚7點30分——8點30分,網絡共學《菩提道次第攝求加持頌》,向巴曲措領學。請提前下載手機yy語音,搜索房間號:81246118即可在線收聽。近期每晚同一時間共學,學完為止。本節目錄音首發在向巴恩珠上師的微信公眾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