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8

2021-02-19 顯密佛網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


宗喀巴大師.造

益西彭措法師.講授

(三、此等之果)

第三,其果分三。

就是指以上十不善業所感召的果報有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三種。

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異熟果就是指十業道每一種都依於事和三毒等有上中下三品,因此業力也有上中下三品,所感的果也有上中下三品,就像這樣以業力的輕重差別導致果有輕重差別。

這又有《本地分》和《十地經》的兩種觀點。《本地分》裡說,上品的十惡業,每一種都能感那洛迦。比如說,造上品的綺語也會生地獄,造上品的貪慾也會生地獄等等,哪一種業達到嚴重的程度都要生地獄。中等程度就是生餓鬼,下等程度就是感旁生。《十地經》所說後兩者的順序相反,也就是中等的惡業感生旁生,下等的惡業能感餓鬼。

當然業是相當複雜的,在旁生和餓鬼裡面也有各種輕重的說法差別不一。像是旁生裡有的特別苦,但也有一些寵物是享福的,餓鬼裡也有特別苦的,但也有大力餓鬼、具財鬼等等。像這樣《本地分》和《十地經》只是總的就每類情況而言的。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嗔痴三上品猛利。

等流果中,就領受等流來說,是指殘餘業力所感的果報。也就是已經墮到三惡趣裡面,受了很深重、漫長的果報,在業力消減了以後,就會生在人中,但是因為還有殘餘的業在牽扯著,在他的心中還會成熟果報。這樣按照十種惡業力的因的差別所感現的果上的差別,也就有這樣的情形。比如,過去殺生業很猛利,結果墮入地獄,已經經過了無數年受報以後,現在生到人中,這個時候還有殘餘的殺生業,使得為人時的壽命很短,比如七、八歲、十幾歲就死掉,那就是殺生的業所感。再比如過去造了一些中等的偷盜業,生在餓鬼中,受報一萬年以後,又轉生為人。因為他還有偷盜的罪業力,所以這一生都非常窮困,整天飢腸轆轆,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老天不公呢?絕對不是的,就是因為過去偷盜的業使得他資財匱乏。依此類推,從惡趣轉生為人的時候,因為過去有邪淫的業,這一次他找的對象就不貞良,常常在外面鬼混。或者經常遭到很多的誹謗,這是過去妄語業的反彈,或者親友的關係非常不好,常常乖離、違背,經常鬧矛盾,這就是離間語的果報。還有聽到很多的違背心意的聲音,刺耳、扎心,這是過去說粗惡語的報應。又有說話沒有份量,不威肅,這就是綺語業的果報。再者,心相續裡貪慾特別強,嗔恚特別強,愚痴特別強,這是過去造意三業的等流果。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慾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然而在《諦者品》和《十地經》裡面對每一種惡業的等流果都說到了兩種。佛法開合有所不同,簡單說可以是一種,詳細一點可以說兩種,還可以說三種,總而言之,業生果的時候也是非常多類的,它的同分相很多。

就一一業、二二等流果這種方式來說,那就是假使從惡趣脫出生在人中,以殺業的等流會短命和多病。可以看到殺業在他身上不斷地施展業力,壽命很短,馬上就會夭折,或者身體特別不好,有各種疾病,這都是一種傷殘性的業力反應。

再說,過去是偷盜,現在做人了以後特別貧困,怎麼樣也發不了財,整天都是在生存線上掙扎,或者得到一點財物還要跟別人共享,自己不能獨立地擁有。總之,在資財上要麼匱乏要麼不自在,這都是過去在取財的時候用了狡詐的心計,用各種非理的手段,所以在這一世在財富上就有很多的匱乏、苦惱、不如意。

再者,前世行邪淫,這一世眷屬就不調和,或者根本不可信。「妻有匹偶」就是妻子有外遇,這就是過去不守人倫之道的貞潔,就造成了不可靠。本來夫妻成家是有契約的,彼此要有信義,但是說是我娶了你為妻,但是外面又去找,這就是違背了信義。將來感受的果報就是找的妻子都是不可信的。她跟你說這一套,她到外面就另找,根本不貼心,像這樣就是邪淫業的果報。

再者,過去說多了妄語,在今世忽然間就會受很多誹謗,別人會無中生有地誹謗你,說這個說那個,這是過去造的妄語業所導致的。或者到哪裡都會受別人欺騙,這都是妄語的果報。

再者,離間語的殘餘業力會導致你跟什麼人都不能合和,心和心無法融合,這就是過去造了離間他人關係的業,把心和心之間的和合給扯破、給拉破,結果這一世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時候,心和心沒辦法和,就是由於有業障。再者,眷屬也非常不好,不像別人和睦之家,彼此關係非常融恰,知心知意,像水乳一樣交融,在他那裡成了荊棘一般,像牛角一樣對立,這就是離間業的果報。

以粗惡語的業力會聽到很多不合心意的聲音,到哪裡別人對你的態度不好,說話的語調很粗暴,或者說著說著就開始爭論,開始吵架,像這樣就都是粗惡語的報應。

再者,說多了綺語,以綺語的殘餘業力,這一世說話的時候語言不威重,沒有威力。或者別人聽了不能信受,也沒有決定的辯才,說話嘮嘮叨叨,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後語,特別地囉嗦,語言裡很多的雜質,這都是綺語業的果報。

以過去積累的貪慾業力到這一世做人時,還是表現得貪慾特別大,經常在欲渴當中,根本不知滿足。以貪慾驅使向外尋求各種無利益的事,不尋求有利益的事。所謂的貪就是貪取虛假的五欲、物資、享受、名譽、地位、眷屬、恭敬等等,貪慾大了就要去尋求這些。這些是沒有利益的,都是虛假的相,但是貪慾成病了以後,他就不斷地要發作,然後對於真正的離欲、出離、無我等就不去尋求,這就是心裡有貪慾的業障就一直受它的影響。

再說嗔恚的餘業會導致常常發生損害他人的心和行為,或者常常會受到別人的損害。

以邪見的業力會使得今生見解非常鄙惡,總是跟正見相違。這就是邪見串習深了,一種邪的勢力,老是執取一些很歪的見解、顛倒的見解。再者,由於這樣不如實相應真理的緣故,內心會養成一種諂狂性,說什麼都是彎彎曲曲的,不是直接與法相應,或者都是具有一種誑騙性、狡詐性、誇張性,或者顛倒想。這些都是心理上的錯亂病,由於過去串習多了邪見,就發展出這樣的心意,這也是相當麻煩的,這都叫等流果。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先輩尊長們說,不僅是在惡趣裡受苦,縱然生到人中,也有兩種等流果。在人當中很喜歡作殺生等事,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說的是領受等流果。譬如就殺生而言,它的業力反應在行為上的慣性上,就叫做造作等流。前世非常喜歡殺生,這一世就喜歡打彈弓、射箭、打獵,或者宰殺各種牲畜,這是他的習性使然,叫做造作等流。就是前世是不斷這樣造作的,就已經成了串習之流,這一世一見到什麼他就是這種習性反應,這種造作方式馬上就再重演一遍,這叫造作等流。

等流,就好比河的上遊和下遊是同等而流,就從那一股水流到這裡來。行為上有連貫性的,前面怎麼做,後面就成那樣的慣習性了,到時候不假思索,不必刻意,馬上就會現這樣的行為相,或者內心就按照這樣來造作的。

不僅殺生如此,任何一種行為都是這樣的,你養成惡行的習性就一定會有造作的等流。譬如說某人是天生的賊,其實是因為他過去世偷盜成性。下至於人的一個姿勢、一個語態、一種心裡想法、一種用心的方式、表現的方式全部都是造作等流。譬如過去清朝的時候作劊子手的人,轉了三世了,現在轉生成一個現代人,但還是習慣看別人的脖子,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過去就是一直看著脖子砍頭的。過去當過妓女的,這一世她經常照鏡子,天天打扮,那是什麼原因呢?她是習性使然,這是造作等流。這不必要別人教,她一到了那個時候,習氣再度成熟,一遇到境她就知道怎麼做了,這個「知道做」是邪的習性出來的。

再比如有的人綺語一大堆,說出來的話沒有威力、份量、條理,不具義,總是拉拉扯扯。本來要說一個東邊的議題,但就是記不準要害,說了一大堆都根本不含義理,這一大堆的話就成了綺語。所以現在薰習很多世間的語言就是在造綺語的業,因為那裡面不具有法的真義,你串習多了以後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就像我們寫字,你好好地寫正楷字,這個行為養成了,以後就按照這樣來寫,而且寫得很好,這就叫做造作等流。如果一開始就鬼畫神符,亂寫一通,以後要寫的時候就根本寫不好。

我們說話、走路等都是這樣,所以不可不謹慎,任何一個行為都要按照因果律來做,要好自為之。絕對不要學現在的自由派,它是一個撥無因果的最惡劣的邪見的行為,它表現在我行我素,我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認為沒有業果。其實業果絲毫不爽的,在任何一個行為的動向上,你怎麼做的,將來就是這樣發動。但是從語言上來說,要學聖賢語,學清淨的語言、正法的語言,不能去薰染世間的邪說,各種各樣的流行語都是不好的。它就像雜質一樣,等你燻滿了以後,將來再要說一個清淨的話、具義利的話、簡要的話,就已經是無能為力了,這就叫做語言的殘廢。

譬如我們吃食物的時候要吃清淨的,不能吃有毒的,否則會腐蝕你的內臟。同樣的,下至於我們起一個念頭、用一個心的方式、觀念、語言等等都要自愛自重,這樣才能養成聖賢的習性和品格,這不是胡作非為能成就的。其它方面都應該以此類推,下至於我們的行為、做法、態度、用心的方式等等,都要爭取按照聖言的指示、聖賢的教導來做。在心上也要看到,貪慾、嗔恚、邪見都不能燻成習性。

像今天的人要修行就格外難,為什麼呢?單就現世來說,也經過了二十年的邪燻,所以思想觀念是非常麻煩的,一起心就是這種方式。比如以自我中心、任意妄為、隨心所欲。其實這每一個行為都有它後面潛在的心理相,無不是由邪見指使而出現的,是邪顛倒的串習而成的。但他誤以為這是天性,實際上每一個都能看到他的發端點,都能看出他的背景來,而這些背景全部都是邪的。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主上果或者增上果,是指以業力在外器世間成熟的果。

由於殺生的業力,會感得外器世間的飲食和藥果都少有光澤,這些植物等的勢力、異熟和威德都是很微小、劣弱的,而且受用之後難以消化,還會生長很多疾病。

尤其當今時代殺業深重,使得外器世間的食物很多都有毒,或者它的食味與過去根本不能比。古代定下的中藥劑量,現在用量加倍還是達不到效果。這就是由於殺生的業力使得能資身營養很少,而且有負作用,吃了以後反而增長疾病。今天來看已經成了共業,是非常可怕的現象,都是大量地用農藥、添加劑等化學製劑來種植莊稼、製造食物等等,這個裡面也有非常多的過患因素。很多人因為食物、藥物等而導致疾病。

由這個因緣,無量眾生壽量還沒到就已經中途夭折了。實際上這是殺生業力所感,並不是偶然現象。也就是以業感就會遇到這樣的食物、藥物等等發生各種反應,而導致疾病、死亡。

不與取者,謂眾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以不與取感得的增上果,就是器世間很少生長果實,而且所生的果實不能滋長,很多都變壞,不貞實。或者長年乾旱,沒有雨澤,或者雨水泛濫,像這樣都不能稱心如意。或者果實多數都是乾枯或者根本沒有果。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欲邪行是染穢之業,所以感得的外境有很多便穢、泥糞不淨,或者極為臭惡,環境狹窄,心裡不悅意。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虛妄語就是常常撒謊、欺騙他人,有很多狡詐的心計和不真實的心理。這樣感得農作、行船等的事業不能夠繁榮昌盛,不能夠增長,而且也不是很協調,護持的因緣少,而且在事業、生活中充滿了欺誑、迷惑性,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離間語是破人關係,使得人和人之間充滿矛盾,難以通行。所以感得外境的大地有很多丘陵、間隔,艱難險阻,難以通行,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這也就是心是工畫師,它能刻畫各種現象,以什麼樣的心力,就好像沾著什麼顏料、用什麼樣的筆觸、怎麼運心,就會畫出相應的圖相來。以離間語畫出的就是大地不平,有很多坑坎丘壑、間隔等,難以通暢,總是出現很多天險阻隔。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幹地、滷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粗惡語就是語言非常粗鄙、惡劣,沒有溫和、柔和、潤澤等等。以這樣的語業所感得的地理環境,就有很多枯槁的株杌、能刺傷腳的石頭、瓦礫,在這上面經常受傷。或者整個環境枯槁,沒有水的潤澤,沒有澤沼、河流、湧泉,就是生在荒漠、乾旱之地、滷田、丘陵、坑險等處。總而言之,有很多怖畏、恐懼因緣。

這都是由粗惡語業所製造的不悅意景象,所以並非心外有獨立的器世間,全部是由業所刻畫的。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綺語就是不具義的語言,或者是前後錯亂、沒有次序等等。所以它表現的業果也是相應的果樹上不結果實,就是沒有涵義。或者時節錯亂,沒到時令的時候反而結出果實,到了時令的時候不結果實,或者沒有成熟看起來像成熟。這就像我們說話,不該說的亂說,該說的不說,不符合真實義,所以就出現這些顛倒的相。

再有根蒂不堅牢,勢力不能久住,園林、池沼悅意的很少,整個地理環境也是充滿無堅實的法,都是垃圾一樣沒有意義的東西。這也就是綺語業所感召的,所以要說具義的語言。

貪慾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惟減無增。

貪慾心感召一切興盛、美好、富足的事物,經歷了年月時日逐漸地變得衰微,只是在遞減中,沒有增長。

這就是貪慾的果報,只有離欲、無貪、知足才是富足的相,只有慷慨布施才是獲得的相。如果一味地貪婪,想取得非分之財、非分之名、非分之地位,那是消減盛事的相。也就是以這貪慾,會使得一切興盛、美好的事物退減,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放縱貪慾使得器界、社會都普遍地呈現衰減之相。

嗔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嗔恚心就是一種報復的惡劣心態,或者幸災樂禍的心態,心就像一個虎狼、戈矛、利劍等等,也因此感得外境充滿了各種疾病、災難、幹擾,處在很多怨仇的怖畏當中。在器界裡又有獅子、老虎等猛獸,以及蟒蛇、蝮蠍、蚰蜒、百足等的有毒之物。

嗔心就是毒氣,感得的外境也都充滿了有毒的、具有傷害性、侵略性的旁生。還有,非人方面有毒暴的藥叉,人間有各種兇暴的歹徒、惡賊等等。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邪見就是顛倒的看法,它是違逆真理而顛倒分別,它也是發出一切果報的根源。由於見解都邪掉了,使得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的生源都隱沒不見,反而各種不淨物看起來像是清淨,各種的苦惱物看起來像是安樂,所居之處成了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皈依所,這都是邪見所製造的圖景。

全是居於一種顛狂性,本來非常汙穢的東西認為很清淨,特別苦惱的事情覺得好快樂啊、好興奮啊、好成功啊,毫無意義的事情感覺特別有意義。這都是邪倒見發生的錯亂感覺。所以深患邪見,心就在一種顛倒的妄見裡,它感現的事物也都是欺誑性的,都是以錯亂相來顯現的,全都是不淨的、苦惱的。所居之處並不是能夠安居的處所,也不是能得到救護的處所。很多人很傻,認為那些專家、世間的教主,打著各種旗號的世間伎倆能救護自己。以為吃了這個東西或者掌握了這種技巧,或者功法,就能得到救護。實際上並非如此,它是邪見所感,非皈依所,你無法得到真實的皈依處。總而言之,以邪見落在狂惑當中,每一次都成了自欺狂。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 二、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雲語業及雲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首先要認識白業的體性。在《本地分》中說,對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了過患欲解,起了很殊勝的善心,之後對於惡業起了靜息的方便,以及靜息達到了究竟,像這樣所有的身業就叫做身白業或者身善業,語四和意三也都是如此。它的差別在於後者是叫做語白業、意白業。對於白業上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應當配屬各類業而作認識。

以殺生為例,遠離殺生的白業,它的事是指其他有情。意樂是指見到了殺生的過患後,起一種遠離的欲樂。就是心裡想:殺生這麼可怕,它會製造這麼多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我以後一定要斷掉殺生。這樣起了一種遠離的欲,就是離殺生白淨業的意樂。有了這個意樂驅使,就開始發起了實際行動,這就叫做離殺業的加行,也就是發起了各種行為來止息殺生業。也就是自己已經下了決心要斷殺生,之後小心地防護自己的心,哪怕是蒼蠅、蚊蟲也不殺害。或者不斷地薰習戒殺的教言、護生的功德,發起各種護生的行為,這些叫靜息殺害的方便。到已經停掉了殺業,就叫做正靜息圓滿身業,也就是真實地止息了、靜止了殺業,達到了圓滿。

就像戒毒,已經了知到吸毒非常可怕,它會毀壞我的身心,使我下一世墮落,因此對於毒品就產生了恐懼,心裡想:我一定要戒掉這個毒癮。之後為了戒毒要克服很多困難,要想各種辦法,或者叫人「這幾天把我捆綁住」,或者吃能過渡的藥物,以及作各種心理上的引導等等。這樣不斷地在心身上採取克服的方便,就叫加行。等到戒毒成功了,再也不去吸毒,就叫達到了究竟。

我們戒除這些惡業就像戒毒、戒菸那樣,首先是對它起了過患欲解,也就是說:這太可怕了,它會這樣損害我,我再做下去無非是自殺。之後有一種想斷掉的心,這就叫做欲。白業的根本是遠離欲,沒有這個欲樂,它不會發生行為,也不會達到究竟。只要你的心裡還沒有生起一定要斷掉它的心,那就根本不會與白業相應。只有起了這個要斷掉的欲,或者勝解,或者特別強的念頭,特別想做到的心,這個時候就起了欲心。然後發出很努力的行動,這個叫加行,之後你會達到究竟。

對每一個惡業上我們都要如是而行,首先從觀念出發,認識到它的過患,再三地在心裡思惟,這樣做好不好,這樣做有哪些可怕的後果。然後一定要發出一個斷它的願望,而且是已經發誓一定要改,那才有遠離欲。這個心起來了就要採取行動。我們也是個人,是有智慧的,能想得出各種斷惡的方法和行為,之後才是進入到修白業的加行。等到加行到了一定程度,確實已經止息掉了這就叫究竟。像這樣,要配在各種斷惡的白業上來了解,之後我們才知道斷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要在自身上像戒毒那樣積極的努力。

(二、果)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果有三種,異熟果是由軟、中、上三品的善業會感得生在人中、欲界天中、色界無色界天中。這也是大致的分類。

「軟」就是指修善沒有力量,下等的軟綿綿的、沒有力量的心和行為就叫做軟品。程度到達中等、上等,就叫做中品、上品。

由於業力有上中下的差別,果報也就有上中下的差別,它在受用上也都有程度的輕重、優劣。大致地來分,軟品的善業就會生人中,中品的善業生在欲天,上品的善業生到上界天。諸等流果和增上果也就像十不善業所說那樣,從反面來了解就可以。

總而言之,因果是黑白兩條道,是非常分明、有次序的。作了惡就統統都是惡果,它的等流也都是相應而起的。比如,殺生就短命、多病;偷盜就貧乏、與他共財;邪淫就眷屬不和諧、妻不貞良等等。像這樣,都是有一類一類地受等流。再說造作等流,你原來是什麼行為習慣,現在就會出現什麼造作性,這個叫做造作等流。與之相同,行十白業道也是以不殺生將來會得到長壽、健康,以不偷盜會感得資財豐裕,稱心滿足。以不邪淫將來會感得妻子貞良、眷屬和諧等等,這樣就是它的等流之果。它的領受等流,也就是你這樣的行為會領受什麼結果。就像我們拋出去什麼就會收到什麼,這叫做領受等流,如谷應聲、如影隨形般都是一類一類的,這在古時候叫做天道好還。

造作等流也就是從前不殺生,到這一世再做人時,也不喜歡殺生,一見到殺生他就會離開,他出於天性,實際上他過去已經形成了造作等流,自然會遠離殺生。別人在殺蚊子、蒼蠅等,他不喜歡殺,而且他會生憐愍心,有意地去保護這些生命。不偷盜也是這樣,由於過去的善業習性,在這一世就不沾染非分之財,而且慷慨好施。不邪淫也是這樣,在男女的貞操觀念上他是守得定的。諸如此類叫做造作等流。

增上果也與前面的惡業相反,比如,不殺生守持仁慈的戒,在器界的環境上就會生生不息;如果守持不盜竊的善業,就感得果實非常豐裕;如果守持梵行的戒,那所在的環境也是非常地清淨、悅意等等,就要像這樣從正面來理解。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以十善業道為基礎,配合自身的出世意樂,將會成辦三乘果位。因此要知道,十善業並非只是人天道所修,修一切出世的三乘聖道,都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更高的道的要求,它就會達到更深的出世果位,應當了解這個關係。好比十善業道是大樓的第一層,如果在這一層之上再修建更高的建築,就會達到出世果位。如果沒有大樓的第一層,也根本不可能建立更高層。

因此《十地經》說,以這十種白淨業道發生怖畏生死的心,但是他心裡沒有悲心,由於隨順善知識的言教而修習,會成辦聲聞果位。又有不具悲心者,不依靠其他的老師,自己善修十二緣起,能夠成辦獨覺果。這兩者都要有十善業道的基礎。在這之上,如果心量廣大,具足悲心,能夠以各種善權方便來作利他之行,以及廣發菩提大願,終究不棄捨有情,對於極廣大的諸佛智慧能夠緣念修習,成辦一切菩薩諸地波羅蜜多,由於善修習這一切種類的大乘道法,就能成辦一切佛功德法,就是能辦佛陀果的意思。

以上說到了以十善業道為基礎,再加上出世道的內涵,會得到三菩提果。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抉擇分》意趣而說。

以上善惡兩類十種業道以及所產生的異熟、等流、增上諸果,凡是其它教典裡沒有明確說到的,都是按照《本地分》和《攝抉擇分》的意趣而宣說的。

這裡宗大師說明了本部分的引導是攝集了《瑜伽師地論》的意趣而編排的。

思維心中的法道

1、分別說明十黑業道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2、思維十白業道應如何修?

3、分別說明十白業道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回復 菩提道次第廣論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講記

長按二維碼中心logo-識別二維碼關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錄音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九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15年宗喀巴大師.造益西彭措法師.講授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抉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001
    大恩上師住世期間,一貫秉持各宗各派究竟圓融無違的觀點,平等護持藏地各大教派,他老人家曾親見宗喀巴大師,在學院傳授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承,並多次講授宗大師的《三主要道》。戊十二、造論無與倫比宗大師在造論方面具有以下不共特點:一、針對三種士夫,宣說了次第完整的菩提道,如《三主要道論》、《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密集金剛廣疏》等。二、一切論典都是自己通達意義之後撰著。三、所造論典之義,無能駁斥。四、具有其他論典沒有的特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3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7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5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大勇法師 造科判分二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次、開為四門甲一、為明法源無染故釋作者之重要(指阿底峽尊者)乙一、生於勝族二、念恩生敬(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戊二、以加行依止法分三一、以內外財供二、以身口給侍三、如教示修行丁四、依止之勝利 丁五、不依止之過患 丁六、總明其義丙二、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12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第二節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三士道講的就是道次第,就是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就是三士道的殊勝,也是道次第的殊勝。釋迦牟尼佛講的三藏心要,全部濃縮在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而廣論的綱要就是三士道。佛法要通過聞、思、修來修學。但如果要修學的法本數量太多,或者頭腦中沒有次第的觀念,就無法看下去,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是看不完、學不完的。宗喀巴大師把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濃縮在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裡,並且完整清晰地闡述了佛法修行次第,因此堪稱數量圓滿。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一○○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108)
    這樣就能把握好聞思修三慧次第生起的軌道。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再看三慧的關聯或者決定的關係。這都是要透入緣起,這個上有決定緣起的規則,就是你有多少多聞,就有這麼多成就的智慧。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 科判及思考題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法尊法師)
    讀者可以從這篇稿裡看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怎樣到內地來的、它的內容主要講些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它對於真正學佛修行的人有什麼必要和幫助,以及它為什麼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這些意義。弘悲附志一、《菩薩道次第廣論》是我在一九三四年由西藏回本院(漢藏教理院,下同)來隨講隨譯的。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分享的發心和概述一、善知識修法概述二、依止善知識的必要性三、作為上師應具備的資格四、作為弟子應具備的資格五、依止上師的正確方法六、依止上師的正確心態七、如法依止、承事和學修八、常常憶念上師的恩德師生問答拉然巴格西·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112)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舍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舍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評介
    公元初,聖者龍樹、提婆開創甚深見派,廣弘大乘勝法,挽部派佛教之頹流。公元5世紀,無著、世親菩薩承慈氏學,開創廣大行派,建立細分修行次第,聖教因之再興。公元10世紀,阿底峽尊者轉益眾師,為那爛陀寺法主,匯深見、廣行二大法流於一脈,建立三士道次第教授之明燈。後赴藏弘法,轉大法輪;正法枯芽,油然復萌。印度後期佛法能完整傳入雪域流傳至今,皆賴尊者所賜。
  • 藏地人文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摘錄二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幹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祈竹上師)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菩提道次第教法後面的深妙章題,但試問若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份。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Nalanda),另一乃印度超戒寺(Vikramashila)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依超戒寺傳統來講論。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造論者之權威性、所說之教法本身之特點及講演說法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卷四 第22課
    我們作為普通的世間凡夫,直接學習經典難度較大,相對而言,論典學習起來更加方便易懂,所以我們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開始學習。佛陀在經典裡面講過,修習佛法分初善、中善、後善三種。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想要了解佛法的道理,最好是從《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學起,其中關於如何斷除煩惱,有非常完整的修學次第和教授方法。我們通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天都能明白道理、增長智慧、斷除煩惱、消除障礙。首先我們要了解修學次第。成佛有五道和十地,五道分別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無論聲聞、緣覺,還是聖者菩薩都有這五道,但是在三乘裡,各自的五道並不完全相同。
  • 慈心覺者: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冊 (7)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一冊道前基礎 (7)----說法軌理 《廣論四家注》如是解釋:說法行法布施之功德或恩德,將成堪能隨念。此句或釋為:對於說法當感圓滿異熟果,現在或未來堪能隨念。(此處尚存疑,請讀者鑑察。) 論云: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 ▷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四一)
    (下拉到文章底部可收聽語音)▷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四一)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依次一二成一二,中三依次成二二,中間三個即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成第九心。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是顯宗道次第部分的最後一天。 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第六天   學修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吉祥月稱論師說:「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渡諸佛德海岸。」
  • 慈心覺者: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冊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 三 冊(51)-下士道卯三、罪業以四力懺悔分二:一、略說 二、別別廣說四力辰一、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