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師箴言】許多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包你變得神經兮兮,怪模怪樣,原本做得好好的生意都會垮掉,搞得雞飛狗跳。為什麼呢?因為不解佛法真諦,只執迷於盤腿打坐為是,一會兒要空啊!一會要放下啊,根本沒有時間精神照顧事業。真正學佛,只要見地和方法正確,益處絕對多多,若是學佛反招不順,除了因果報應或魔考的理由外,也要檢查自己的觀念行為是否偏差。
思想不是真正的心,像眼病引起的虛空之花一樣,是假的,是幻的,是停留不住的,是空的。
用這虛幻不實的思惟,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來測度分辨佛的境界,「猶如空華,復結空果」。
我們修道,如果以妄想心去修的話,都如以虛幻的空花,去期待虛幻的空果成熟。「輾轉妄想,無有是處。」注意!佛罵我們了,一般眾生學佛,都是以妄想心來學佛,修來修去,
轉來轉去,始終還在妄想中,在輪迴中,「無有是處」,沒有一樣對。「輾轉妄想,無有是處。」這八個字罵得很嚴重,千萬記住,佛在罵我們呀!以妄想來搞妄想,妄想越來越多,尤其是宗教徒要注意,不要掉入「輾轉妄想」的陷阱,最後搞得神經兮兮的,甚至精神失常,很嚴重!很可怕!……
求之不得,貪之不足,所以產生嗔恨,見不得別人比你好,也因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結解不開,佛學稱為結使,小乘佛法歸納為九十八個結使。修行就是去除這些結使,把這些結使一個一個解開來,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經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或是一個愚笨的人,經過修行,變得聰明開通。但是,很多人學佛的結果,變得越來越笨,脾氣越來越大;信了教以後,越來越脫離現實生活,變得神經兮兮,古裡古怪,幾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
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的心理,你的學問比他好,他會嫉妒;你的事業比他好,他會嫉妒;你長得比他好,他會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保證吵架,女人在小地方很仔細,比較愛吃醋。有些人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其實,這就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為什麼要有所差別?能平等對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從這個地方檢查自己,不是說我去學了一個法,又會打坐,又會念咒,又會結手印,這就可以修成佛了。
——《圓覺經略說》
大乘菩薩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以救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之心,修學一切法門,不管正道也好,魔道也好,都深入參研探究;不管恩親好友也好,怨家債主也好,都全心全力幫助。「普門遍入大乘力」這個「遍」字至關緊要,遍則無一漏失之處,功德圓滿之意。……只想自己盤腿修行成道者多,願為救度眾生入苦海者少;結果儘管修了一輩子,功德難以圓滿。目前佛教不振,歸結就在於我們佛教徒未能「普門遍入」,功德不圓滿之故。
尤其有一個怪現象,許多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包你變得神經兮兮,怪模怪樣,原本做得好好的生意都會垮掉,搞得雞飛狗跳。為什麼呢?因為不解佛法真諦,只執迷於盤腿打坐為是,一會兒要空啊!一會要放下啊,根本沒有時間精神照顧事業。真正學佛,只要見地和方法正確,益處絕對多多,若是學佛反招不順,除了因果報應或魔考的理由外,也要檢查自己的觀念行為是否偏差。
佛法是活活潑潑積極入世的,要「普門遍入」,要修大乘之力。大乘之力來自大願大行,普賢行願品講的正是這個。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以牛車喻大乘;鹿車、羊車次之,喻中、小乘,此些教誨難道還不夠明白嗎?禪宗祖師們時常警策我們放下、放下,放下個什麼?——「我執」而已。你若看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以此當做逃避現實的藉口,什麼事都不管了,那也只好任你去自欺自誤,怨不得了誰!
所以學佛首要不可無智,須多生累劫深入各行各業遍學一切智慧,做到「智行普修功德力」,由智起行,大慈大悲利益法界有情,圓滿菩提功德。修功德千萬要靠智慧觀照,不要濫用慈悲,因為有時愛之適足於害之,同時也應以《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為善行的歸趨,並且更要注意,別又以怕犯了濫用慈悲之誤為藉口,來粉飾自己的自私自利。真正的智慧假若缺乏八萬四千細行所挖掘出來的妙功德水來長養,是生發不起來的。你們天天在這裡持咒觀想,念念期證菩提,何不問問自己,活了二三十歲、四五十歲,到底做了幾件好事?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