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見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叫做《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作者是「一枕古書」。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對南懷瑾基本上持有贊同態度。
他首先承認了一個事實,即「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作者在文章中還承認,「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師級人物卻一直背負著很多的批評,可以說從南懷瑾先生出名的那一刻開始,「神棍」、「大忽悠」等負面標籤一直伴隨著他。」
不過,作者承認了一個很重要的要點,即南懷瑾的本質身份:嚴謹點說,他只能算作一個佛學方面的理論家。
關於其身份這一點,我在《南懷瑾的「學問」為啥飽受詬病?源於其修行人的本質》一文中,引用了學者劉愚愚的描述:
「南先生論身份,嚴格地講,只能算是佛學理論家,是修行人。因為是「佛學家」,是「通人」,他即便談學問,也從未屑於教你我什麼「知識」,而是志在使人感悟無常有道,進而去踐行佛陀的救世精神。因此,什麼累世輪迴,什麼畫符念咒、什麼陰陽風水,什麼相學算術,都是張口就來的。
南懷瑾的書,論實質不是『國學』而是『佛學』;論方法,是自附己之所得應機說法,很旁門左道;論內容,則輕鄙中正平易之論,而多為驚世駭俗絕高之語,『迷信』的言論俯拾即是。他的書,從不追求不偏不倚,更無意客觀求真,根本不適合作為『國學』入門,甚至是反『學術』的。他自己也從來不自認『學問家』。」
所以說,我們要搞清楚南懷瑾此人的本質是佛學理論家,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透露出反科學、形上學、神秘主義的東西。因為南懷瑾在一開始就是為了宣揚佛學,但是他自始至終都陷入無良師的窘境,這自然需要加入他自己的理解,而這些理解未必都是被檢驗過的。但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法門」,南懷瑾不屑於去糾正。其後果就是,他的作品破綻百出,甚至可以說通篇胡說八道。僅僅是去世前出版的幾部小書,就已經找到至少450多個低級錯誤。薄薄的一部很小的冊子《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就有至少20處以上的錯誤,有些錯誤甚至初中生都不會犯。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南懷瑾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可是你看不懂。」南懷瑾去現場原地做過調查嗎?為什麼是三個月嗎,不是五個月,或者是八個月?這不是信口開河,又是什麼呢?
還有更多的例子,我之前舉過太多,限於篇幅,這裡不多談。有空我可以系統地整理出來。
不過,對於南懷瑾的崇拜者來說,這些錯誤都不足以抹殺他對宣揚傳統文化的「貢獻」。雖然有北京大學的李零教授說過:「南懷瑾的書只配一些不懂文學的文盲去看」,但是作者「一枕古書」同時為南懷瑾做了辯白。他主要指出二點。第一,南懷瑾宣揚的是佛學,「佛學作品本就應該足夠普及」。第二,雖然南懷瑾的作品「文學不夠」,但是「深入人心」。所以,「一枕古書」認為,南懷瑾的作品其實是值得推薦的。
我對此有一點不同的意見。
首先,我對於「佛學作品本就應該足夠普及」這個觀點實在是難以苟同。
佛學思想當然也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可但凡是宗教或者形上學思想,總會對社會發展有阻礙作用。如果你們不了解,可以去任何一個學佛的網站或者論壇去看看,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具有反科學的東西,反進化論,反相對論,反生物基因技術,詆毀科學技術和科學家,抹黑無神論。我的觀點是,佛學可以了解一些,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不能迷信,不能說什麼就信什麼,而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我不認為佛學作品應該普及,而是應該讓做學術研究的人去看。
其次,雖然南懷瑾表面上看是在「普及佛學作品」,但其實他在主流佛學界裡面最受詬病。
因為南懷瑾關於佛學的觀點,根本不算正規,也不算恰當,充其量是個人主觀感悟的「野狐禪」。真正的佛學愛好者,如果一味的去迷信他的那些東西,必定會誤入歧途。我們不能因為有什麼某某文化大學的創始人聘請南懷瑾當教授,就認為他水準一定達到了教授的程度。要知道,作者也承認,向南懷瑾請教的多為「江湖人士」。全世界70億人口,術業有專攻,也沒有全知全能者,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在國學和佛學領域的認識水平合格,就是科學家群體,也有幾個迷信的,何況是什麼「文化大學」的創始人。
劉愚愚就特別指出,「從箋注、考據的角度,去看南的書將得不到任何東西,因為他的書落腳就不在此處。不僅當正經學術書看不倫不類,甚至當佛學入門都不恰當。」
佛教界對南懷瑾大談的所謂佛家「心靈雞湯」也是諸多詬病:「讀南懷瑾的書、讀此類佛學書,沒有實修工夫去驗證所讀,是必然「陋矣哉」,並且很難真受益的。只因為,所謂『佛學』,其根底在修持,而不在理論與口談,佛學家呶呶萬言也是份「指月錄」而已。就連南氏自己,佛教界內部也有一二人非議,認為他學問固大,卻不免虛於實際修煉。」
「如果對於佛學理論很生疏,對於佛教參修實踐也很茫然地,看到南氏書中觸目都是子虛烏有神神鬼鬼,產生的'後遺症'也是很普遍的。」
更有不少高僧大德對南懷瑾的「佛學作品」可謂批評甚重。比如,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他就認為南懷瑾的作品「僅僅浮於表面」「錯訛太多,有些直接就歪曲了佛的思想」。常修主持也說過,南懷瑾「空有其名」,其實是「張口就來」,「純粹是虛空造樓」。原中國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佛學研究家李申教授,他也對南懷瑾的作品持有否認態度。他認為,南懷瑾研究佛學實際上進入了誤區,本質上是迷信大雜燴。
第三,南懷瑾的作品的問題,不在於「文學」不夠,而是在於思想性不及格,至於科學性簡直絲毫沒有。
縱觀南懷瑾的所有作品,難談得上什麼思想性。「看他的絕大部分遺著,如《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等等,包括被詬病最多的《論語別裁》在內,雖表面也談文化,可底色是超驗的,是形而上的,是宗教範疇的,甚至是怪力亂神的,分明是一個宗教家的修習體會。這種著作,與學院學術完全是兩條理路,甚至世界觀體系都互異。」
至於南懷瑾作品的「深入人心」,其實是對國學和佛學都沒有入門的門外漢而言。他們由於渴望傳統文化知識,或者想學習佛學,看見南懷瑾的書說的頭頭是道,好像知識量很淵博,就立即對之膜拜頂禮,是謂「五體投地」也。但真正的國學大師和佛學大師,真正有文化知識的人,他們是不會對此「深入人心」的。
所以,南懷瑾的作品,不是文化,文化只是表面;不是真佛學,連佛學入門都不適宜。讀多了還會走火入魔,變得神神道道,與外界格格不入。
一個佛學愛好者,應該如何去正確的學習佛學呢?我個人倒是有一些建議。
其實,我們學習佛學,是為了讓心靈有個寄託,最關鍵在於讓生活更加幸福。有些人一旦學了佛,就整天念經,飯也不做,家務拋棄,就顧著自己痛快。他們和家人坐一起,這個不許吃,那個不給吃,弄得家人非常感受。還有人一天到晚嚇唬人,說這個不能幹,否則就是報應,又說你倒黴了也是報應。又有人到處胡說八道,說什麼「科學的盡頭是佛學」,「佛學證明了科學」,把佛陀極端偶像化,卻不知佛陀生前是最反感這樣做的。這樣一搞,烏煙瘴氣,人人討厭之。如果是這樣修佛、學佛,就違背了本意。不能讓生活更加幸福,整天神經兮兮的,要學佛有何用?
故此,我們學佛要謹記:
第一,不能反科學,也不要拿佛學綁架科學。如果你學習的佛學裡面有貶低或者與科學相違背的內容,就必須立即將這部分拋棄。任何典籍都僅是參考,不能不加甄別就全盤接受;
第二,不要天天去念經燒香磕頭。學佛的要旨是修心,讓一顆心在浮躁的社會寧靜下來,依靠這些形式主義的外在,是體會不到佛理的;
第三,立即回歸正常生活,不要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動不動污衊別人「報應」。要讓自己有一顆慈悲平和的心,對勇於面對現實。更不要天天那樣功利,總想著轉世發財做大官。真正的佛教教義不會教給你這些功利的東西,否則就是迷信;
第四,不要迷信任何人的著作,包括南懷瑾的在內。不要因為這些人的作品有什麼「官方認證」「權威認可」,就認為裡面都是寶貝。「官方」「權威」也是人,他們就不會出錯嗎?要學會與外界有效的交流,否則你永遠陷在小圈子、小格局裡面,就會迷信;
第五,博覽百家,多讀佛學以外的各類作品。包括諸子百家,也包括科學科普。我舉個例子,作者提到的北京大學的李零教授,就是一位在國際學術界貨真價實的國學專家,研究孫子兵法、周易、儒學、古典詩詞都出了不少成果,代表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選集》、《我們的經典》等等。既然都是學習國學,為什麼只看南懷瑾的,卻不去閱讀李零的作品呢?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道: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有了站在最高層的見識,才能看見迷障在哪裡,才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見多才能識廣,如果僅僅只讀國學,只讀佛學,怎麼可能見識廣呢?見識廣了,就能學會對比,才能不容易被忽悠。這樣才是真正的有了智慧。真智慧不靠念了幾本經書,而是要依靠見多識廣。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