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的地方便有江湖,這是一句電視劇中的臺詞,有人的地方便有爭論,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不管怎樣的人,怎樣的事情,都會存在著很大爭論,而名氣越大,所做之事越多,本則身爭論就越大,比如說在文學界。
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按道理來說他在文學上的水平應該是公認的好,可依然有很多人看不上莫言的作品;不過和這位「大師」比起來,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爭議最大的頂級大V
隨著網絡的發展,很多人將那些流量特別大,名氣特別高的作者稱之為「頂級大V」,可是相比起南懷瑾先生來說,許多人們已知的頂級大V,都完全比不上他當年的作品傳播速度以及影響力。
在那個網絡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南懷瑾先生的紙質作品便已經可以達到每年百萬冊的銷量,可在他名聲大噪的同時,在南懷瑾先生的身上又出現了兩極分化式的觀點,喜歡他的人將他當菩薩一樣尊敬,而不喜歡他的人則對他各種抨擊。
論名氣,南懷瑾先生就像是神壇中的人物一樣,他的鐵粉遍布全世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被很多人稱為「劃時代的作品」,甚至有人傳言說:「當年的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都是他的信徒,對他的作品五體投地」。
在南懷瑾巔峰時期,不僅僅是民間,就連CCTV的官方每年都會專門發送微博來紀念他,可以說這是一個得到「官方承認」的大師級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師級人物卻一直背負著很多的批評,可以說從南懷瑾先生出名的那一刻開始,「神棍」、「大忽悠」等負面標籤一直伴隨著他。
那麼南懷瑾先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兩極分化式的評價呢?其實很多讀者在讀他的作品前,並沒有對他本人有一個確切的認知,所以這些評論大都是「片面」的。
而我們在理解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前,應該首先注意他的兩個身份:「佛學家」與「通人」這是他對於自己的一個定位,以這兩個身份定位為基礎,再去看他的作品和生平,便會發現不一樣的精彩。
當然了,也有很多人在抨擊南懷瑾先生關於佛學家的身份,因為從始至終南懷瑾先生都沒有真正地成為一個「出家人」,嚴謹點說,他只能算作一個佛學方面的理論家。
而在他生平留下了接近60部作品當中,基本全是以佛學觀點去進行展開的,所以大家在觀看南懷瑾先生的作品時,一定不要忽視這一點。
頂級大V的跌宕生平
如果按照學歷來說,南懷瑾先生的確配不上「大師」的稱號,在他人生漫漫長路當中,南懷瑾先生並沒有選擇出家,也沒有上過一天大學,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南懷瑾先生是一個很難被準確歸類的人。
說他是一個大學者,但同時他也像是一個江湖術士,說他是一個擅長旁門左道的人,但在佛學研究上的成就,他也足以媲美很多佛教大師。
南懷瑾出生於浙江省的一個小村子裡,從很小的時候,南懷瑾便讓家人很擔心,因為根據記載,他從小學開始成績就常年穩居倒數第一,甚至小學都無法順利畢業,獲得的還是肄業證書,在看到兒子這樣的狀態,南懷瑾的父親覺得兒子的確不是讀書的料。
既然不能讀書,那麼總得有一個吃飯的本事吧?所以南懷瑾的父親便將他派去商店做一個學徒,可是南懷瑾卻說什麼都不去,就這樣幾次吵架無果之後,南懷瑾說服了父母讓他在家裡自己進行學習。
為了讓孩子有出息,南懷瑾的父親還專門為南懷瑾請來了一個博古通今的老師,這個人就是葉公恕。
在那個年代,成婚都比較早,因此南懷瑾17歲的時候,便和他的姨表姐結婚,還有了一個兒子;在在兒子出生後,南懷瑾突然覺得自己應該有一份事業才能擔得起家庭的重任,所以在兒子出生的那一年,南懷瑾離開了家鄉準備去闖蕩一份事業。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南懷瑾去學習的地方竟然是浙江的一個國術館。也許是有天分,在來到國術館學習武術之後,南懷瑾不但成功畢業,還獲取了武術教官的資格,這可能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接下來,剛剛20歲的南懷瑾就遇到了戰爭時期,而南懷瑾也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從小學習不好的他,很意外的考上了中央軍校的政治研究班,畢業之後順利的來到了中央軍校擔任軍官教育員。
南懷瑾的前半生好像和他日後的發展不沾一點邊,學習不好,擔任武術教官,不過就在1943年,南懷瑾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人,這個人就是袁煥仙。
在袁煥仙認識南懷瑾之後,他便帶著南懷瑾一起前往重慶去見到了當時禪門的虛雲老和尚,而就在那之後,南懷瑾成為了維摩精舍的第1任弟子,這也是他接觸佛學的開始。
人生身份的轉變就位
在開始潛心參悟禪道的時候,南懷瑾的家庭也發生了劇變,隨著1949年的到來,南懷瑾一家人從大陸遷到了臺灣,南懷瑾因為多年來潛心禪修,也開始經歷身份的轉變,到了臺灣之後,臺灣多家著名大學開始邀請南懷瑾為他們進行講學。
不過遺憾的是,此時南懷瑾最擔心的事情並不是他的學問,而他的生活。南懷瑾來到臺灣之後已經基本沒有任何生活收入,即便有人請他講學,收入也很微薄,無奈之下,南懷瑾只能選擇出書。
可因為南懷瑾出的作品都是靠近佛學的東西,所以出了多本書之後,依舊無人購買,這個時候南懷瑾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臺灣地區航運業的老大楊管北。
楊管北也是一個熱愛禪道之人,雖然他有著自己的龐大產業,但他依然選擇在人生的晚年放棄所有的產業,潛心研習打坐,而他的這個舉動讓南懷瑾看到了希望,南懷瑾足足花了6年時間才徵服了楊管北。
從這一刻開始,南懷瑾開始名氣大增,很多江湖人士開始紛紛前來向南懷瑾求道,甚至臺北的中國文化大學創始人也聘請南懷瑾來學校之中當教授。
不過隨著南懷瑾的名氣越來越大,對南懷瑾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敖。李敖曾經專門分析過南懷瑾,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南懷瑾最多只能算上是一個佛學理論家,他根本配不上文學家這個稱呼,而後更是有北大教授說:「南懷瑾的書只配一些不懂文學的文盲去看」。
南懷瑾一生著作良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伽大義今釋》和《楞嚴大義今釋》,這兩本屬於純佛學著作,確實。當年聽他講課,買他著作的是大有人在,即使是現在,很多臺灣地區的政治及財經界人士也仍是他的忠實聽眾。
結語:
作為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雖然南懷瑾先生的作品被很多人諷刺「不夠文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學作品本就應該足夠普及,讓很多知識水平不夠的人也能夠參悟,這一點放在文學作品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反而那些滿口「文學」的人,他們所寫出的作品晦澀難懂,過分賣弄技巧,畢竟對文學作品來說,深入人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