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2020-12-17 瑤說娛樂

在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有一個重量級的文化大師,其學問之大、著述之豐、經歷之奇、名聲之高、爭議之多,近百年來恐怕絕無僅有。

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國學大師」,榮登「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在大陸更是擁躉無數,其聲譽之高、名頭之響、粉絲之多,一時無二。

然而,他卻又是在學術界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評他「偽學」,罵他「神棍」,「大忽悠」,甚至「江湖騙子」,可謂名極一時,毀譽參半。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

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小學沒拿到畢業證的大學教授

說起南懷瑾先生,真的是一生傳奇,傳奇到讓人驚奇。

他1918年生人,老家在浙江溫州樂清縣,13歲的時候,南懷瑾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結果考了個倒數第一,學校不發畢業證,只給了他一個肄業證書,他結果成了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

然而,別看他小學考倒數第一,沒拿到畢業證,他並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不堪,反而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肄業後,父親讓他去商店做學徒,但他打死都不去,堅持要讀書,父親便拜請曾與南鏡秋、朱毅夫等人創立過「竹林七逸社」的當地名儒葉公恕先生,請這個著名的大儒學家來當南懷瑾的家庭教師,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南懷瑾少年塾師葉公恕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隻身入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後任教於中央軍校、金陵大學等。1943年拜於佛學大師袁煥仙門下,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年,學問精進。

1949年,南國瑾到達臺灣,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任教。1955年,南懷瑾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後又寫成《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1963年,舉家遷往臺北後,南懷瑾被竺可楨的門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聘為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

青年時期的南懷瑾

從此,南懷瑾一邊講學,一邊著述,數十年間,《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漫談中國文化》《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等著作紛紛出爐,著作等身,一時間聲名鵲起,好評如潮。尤其是他的著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陸出版後,好評如潮,多次掀起「南懷瑾熱潮」,自此,海峽兩岸三地,世界華人之間,甚至西方的東方文化研究領域,南懷瑾成了一個代表國學、佛學的文化符號,權威的象徵,讀南師、看南師,遂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各路大神的討伐與批評

其名也大,其爭也紛。伴隨著南懷瑾在海內外,特別是在大陸的名聲高揚,那些好事的各路英豪像獵手覓到了獵物,槍手看到了靶子,終於又找到了一個話題,於是,磨刀霍霍了。

李敖先生

首先是島內罵人無數的「狂人」李敖先生,他在自己的書裡評價說:

「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什麼東西啊,完全胡說八道。」

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

你看南懷瑾在那麼多講座中,在那麼多專著中,他都是那麼溫文爾雅,謙謙如君子,他在講學中經常說:「我這輩子,一無所長,一無是處。」這一方面說明他謙虛,另一方面說明他淡定,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未嘗不能當作他的實話實說。

李零教授

李敖先生批於臺島之後,他的本家,我們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又響應於海峽這邊,李零借牛澤群的話批評南懷瑾的對孔子論語的解讀專著道:

「迂闊、陳腐、謬誤、悖理,一應俱在……更像是以《論語》文強為引子的蹩腳的海聊神侃大雜燴。」

而李零的理由,不過是南懷瑾在書中對論語的箋注與他的不同,或有出入而已。

然而有趣的是,學術界批評李零「讀論語」一書滿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的也大有人在。在這裡,倒不要去糾纏李零的書到底是不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從態度上來說,南懷瑾先生以不變應萬變,對那些謾罵式批評始終沉默是金,便是最好的回答。而且,南先生最後活到了95歲高壽,或許與他這種寵辱不驚的心態不無相關。

我們都知道,在學術理解上,是沒有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的,有些東西是愈爭愈遠,甚至遠離學術本身,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意氣了。或許,對於碼字為生的李零教授來說,批評一下南懷瑾或是「為賦新詞」的下意識行為也未可知,畢竟找一個話題就能成一篇文章也好,真正的對錯倒在其次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時或許就是這麼回事。

南懷瑾晚年曾給自己定論說:

「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帝王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

南氏以此自況,既是自知之明,也是對那些潑髒水「罵街式」批評者的坦然回擊,從人格上來說,二者高下立判斷。

如何真正讀懂南懷瑾

我曾看過一次許知遠對話馬東的「十三邀」,馬東說,1949年以前,我們中國的識字率,沒有超過過中國總人數的百分之五。

著名主持人馬東

以此觀之,那些通過苦讀和聰明智慧讀岀來的大師,不單在所有的人中,即便在這僅有的百分之五的人群之中,也是極少極少,甚至就那麼幾個,當然更加稀少了。

1949年以後,就比如當下,在14億中國人中,能識字讀書的人已經早已超過總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了,文盲差不多已經絕跡。雖然讀書人大量增加,但文化精英卻依然很少,大師的比例,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因此,不要期望出版了幾本書的人就是大師,天下哪裡有那麼多大師啊。同時,他是不是大師,還得你自己去閱讀他的著作,喜歡就行,倘若不喜歡,別人縱然說他是孔子轉世、老子再生,你也不會認同。但是,你如果真正在某人的著作中受益了,覺得給了你人生啟迪,幫助了你轉型上升,或者讓你克服了人生困難,華麗轉身,實現了人生夢想,那麼這個人即使是普通學者,你也會尊敬其為大師的。這裡,說的是學術的功用。

那麼,讀南懷瑾,應該如何去讀呢?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認識:適合就讀。

打個比方,季羨林,我們從官方到民間公認的大師,但他不是文學大師,而是語言學家,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梵學」,但他的「梵學」著作,一般人怎麼能看懂呢?所以,你不一定會因為他是個大師,就去讀他那你也許不能讀懂的「梵學」著作,那他的大師所在,便不是你需要關注的地方了。

錢鍾書和楊絳夫妻

又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錢鍾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最知名的是他的小說《圍城》,但這部小說不過是錢先生早年愛好文學的玩票之作,真正奠定他學術地位的是《管錐編》《談藝錄》等,然而這兩部著作,恕在下直言,非專業人士或有過專業訓練的很少能夠全部讀懂,遑論弄通悟透了。

所以,如何看待南懷瑾,如何閱讀南懷瑾,就必須搞清楚他的著作長處在哪、優點在哪、閱讀的切入點在哪。

從學術方面來說,南懷瑾是個佛學家,或者說佛教家,他1994年在廈門南普陀寺「南禪七日」講座的視頻至今還熱門得很。他先是佛學家,然後才是國學家,再是文化學家。以此路數可知,南懷瑾是一個從佛學入手,通過鑽研佛典並且經過多年的辛苦打拼才成為一代佛學大師的,再精研儒學、道學,並將儒、釋、道三家打通,又用「儒」來釋「釋」,用「道」來釋「釋」,再通過貫通之學,反及文化,追求中國文化、華夏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我說的可能不一定精準,但大致是這麼一個路數。

「南禪七日」中的南懷瑾先生

這是很粗淺的一個解釋,其實作為南懷瑾來說,他打通儒、釋、道三家的過程是非常複雜和特別坎坷的,他對文化普及傳承的努力是非常曲折而又異常艱辛的。

他當年在臺灣不名一文,生活困頓,左手抱幼子,雙腳推搖籃,右手乘兩個小孩不吵鬧時趕快奮筆疾書寫《禪海蠡測》煮字療飢時的窘況,就是最清晰的寫照。但他又極為聰明智慧,《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就是他在困境中憑著驚人的記憶和超人的領悟力完成的。

南懷瑾涉略之廣博、論述之豐富、見解之獨特、結論之精妙,都是超越世俗學術和所謂「正統國學」的。但這又恰恰成為了那些所謂「正統國學者」攻擊他的地方。說實話,其實那些攻擊他的人,並沒有讀過南氏多少著作的,因為只要讀過南懷瑾十分之一的著作,他的評價便不會如此輕率甚至粗暴了。

南懷瑾講老子,講孔子,講禪宗,講丹道,同時還講生存之道,講飲食男女,講帝王之術,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無所不講,可以說,他是一位當代極為少見的一通百通的跨界跨領域的貫通學者。

南懷瑾先生全家福

南懷瑾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著作深入淺出,觸類旁通。他通過儒家學術、道家學術之酒,澆胸中那個佛系的塊壘,貫通一體,渾然天成,讓人欽佩。兼之他內外兼修,是個十分通透的人,謙虛謹慎,誠懇真誠,作風平實,幽默風趣,使得他的學術著作以非常淺顯的路徑深入而為人所接受和喜歡,並由此進入高深的堂奧。而且,一般人都能讀懂,都會喜歡,乃至愛不釋手。我想,這就是南懷瑾著作受眾多海內外讀者喜愛且風靡一時的根本原因所在。

上面是我讀了南懷瑾先生著作後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不一定準確,只是我的一己之見。

南懷瑾一生顛沛兩岸三地和歐美之間,他一直有一個最大的理想,就是:整理國故,為中國文化復興而奮鬥!為此他朝夕惕勵,自強不息,晚年歸於故裡,傾嚢辦學,就是因為這個宏志和理想使然。

在學問上,他打破門戶之見,放眼世界,海納百川,融合東西方文化精華,或言於講堂,或付諸筆端,為人類福祉而不辭勞苦,耕耘一生。這是南懷瑾及其著作廣受歡迎至今不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家國情懷、文化情懷,是附著於國學上最讓人敬佩的底色!

朱清時與南懷瑾

南懷瑾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多有蔣緯國、蔣彥士、白萬祥、馬紀壯、王昇、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等臺灣政要和文化界財經界大佬。大陸對他深深景仰的學界大伽亦不乏其人,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便對他十分尊敬和佩服,曾在與南懷瑾一席談之後大發感慨道:「現在啊,再也找不到這麼博學這麼聰明的老人了!」

#遇見好書#

相關焦點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南懷瑾其人究竟如何評說?一生奇特,縱橫雜家,天賦異稟的學問傳奇南懷瑾一生閱歷之豐富,經歷之奇特,少有可比。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 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論名氣,南懷瑾先生就像是神壇中的人物一樣,他的鐵粉遍布全世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被很多人稱為「劃時代的作品」,甚至有人傳言說:「當年的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都是他的信徒,對他的作品五體投地」。
  • 南懷瑾到底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適合文盲村夫閱讀
    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按道理來說他在文學上的水平應該是公認的好,可依然有很多人看不上莫言的作品;不過和這位「大師」比起來,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 李敖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不入流,像臭雞蛋一樣,聞聞就行了
    但著名臺灣學者,批判家李敖卻在參加一檔電視節目的時候公開評價武俠小說都是不入流的,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和世界都是虛擬的糊弄人的,甚至點名評價金庸非常虛偽。 沒想到李敖的文章深受好評,李敖批判臺灣當局,指出其不足之處,往往一針見血令人拍手稱快,文筆犀利,使得他註定成為一位與眾不同的文學大師。 李敖性格就與他的文章風格一樣,犀利耿直,李敖批判過許多名人大家,曾在一封告別信中說自己這一生罵過許多人,仇敵無數,朋友不多 。李敖就曾批判過他的朋友金庸老先生。
  • 李敖!李敖!李敖!別了李敖!
    5年的監獄生活,李敖不僅沒有意志消沉,反而鬥志大增。在獄中他不斷打磨長篇小說《傳統下的獨白》,出獄後,李敖憑藉其犀利的文筆和濃厚的批判色彩名聲大噪。真正的狂士,是不畏強權。有人曾經用十幾個字總結了李敖的一生,「反臺獨,厭惡國民黨,談戀愛。」他犀利的文字,都體現於此。
  • 於丹國學水平怎麼樣?馬未都的評價,比老梁要厚道,看他說了什麼
    於丹國學水平怎麼樣?馬未都的評價,比老梁要厚道,看他說了什麼於丹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文化學者,爭論的核心無非就是國學水平高低問題。大傢伙為何會揪著這一點不放呢?一時間引起不小的爭議,關於她國學水平高低的爭議在網上一直有爭論。其實,馬未都有過一番評價,比老梁要顯得厚道。小編帶領大家看看他說了什麼?不管是馬未都的評價,還是老梁的評價,都應該立足於一點,那就是於丹的國學水平究竟如何。其實,於丹的國學水平,絕對是在線的。人家畢竟是北師大的教授,這種身份就要求了於丹必須無時無刻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 李敖終於有傳人了,李文一個更犀利的女人!
    這樣成長起來的李文,不僅完美繼承李敖的狂傲,還有幾分誰都駕馭不了的驕縱。王尚勤說,李敖想用金錢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結果卻把女兒寵壞了。這麼鬧騰完了,李敖仍舊對這個女兒無限包容,李文願意讀書,李敖又出錢供她繼續讀書。因為李敖的存在,李文的試錯成本極低,李敖給了這個驕縱女兒隨時隨地回歸正軌的機會。做回學生後,李文先在紐約大學讀了政治與東亞研究,又到哥倫比亞大學讀了教育學碩士,再到舊金山大學讀了國際與多元文化教育學博士。後來一直從事教育行業。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尤其是南懷瑾的書,錯謬荒悖滿篇,真稱得上是「滿紙荒唐言」,如果誰還花時間去讀,那可真是笨伯了。只需要略翻一翻,就知道其人其書,毫無價值。我最早知道南懷瑾,是在剛從清華轉學到北大的時候。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
  • 朱清時:用科學的方法重新審視迷信的東西
    朱清時:2004年,我第一次見到南懷瑾先生。他當初已經回到上海。我知道南先生是一個儒、釋、道都很精通的高人、智者,我想問個一般人都回答不了,而且大家都困惑的問題。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話,這個問題是:現在人們走得太快了,靈魂已掉在後面。怎麼辦? 剝洋蔥:你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
  • 朱清時:道路是對的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南科大和校長朱清時總會成為討論的焦點。針對葛劍雄、朱永新等人日前對南科大的評價,昨日南都記者採訪朱清時,他說外界對南科大的改革發展還不是很了解,目前學校多項改革走在內地高校前列,也契合中央精神,但進一步深入「去行政化」,需要頂層設計,大學才能有所突破。
  • 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
    文/王呈祥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李敖先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是三國曹丕的感慨,他將其寫進《典論》,成為驚世之語。倘若用這句話來形容作家李敖的心理,尤其是他針對魯迅先生的評價,再合適不過了。
  • 李敖評論三毛、金庸、王菲,一針見血,無可辯駁,畫骨
    "現代的傑出的批評家,思想家,作家李敖先生,文筆犀利,富有批判色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他,把我國著名的作家,歌手都批判到了無可辯駁的境地,可謂當真是"中國白話第一人"啊!三毛式大義凜然的偽善李敖先生是三毛崇拜已久的作家,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三毛通過平鑫濤的認識得以拜見到了李敖。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 李敖說胡因夢上廁所導致離婚 且看當事女主角怎麼說
    李敖,是我國臺灣著名的文學家和批評家,曾經被稱作「繼魯迅以來最會罵人的作家」,在他短暫而又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寫就了很多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並且,他對於臺灣社會的犀利評價,讓人不得不佩服,擁有著能夠罵醒中國人的能力,針砭時事,引人深省。然而,李敖在民間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他與演員胡因夢的一段婚姻。
  • 朱清時 「慘勝」
    這確實很有可能,單從利益上說,我們沒有理由請朱清時先生登上封面,可我們還是做了,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嚴肅的公共議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聽過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現實中知道如何去實現的人寥寥無幾,朱清時是其中之一。
  • 關注 李敖之子李戡北大畢業赴美留學,承諾「學成一定回來」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我們回過頭來審視南懷瑾老師的一生,就像一位外國官員評價的:南懷瑾老師是最後一位中國傳統意義上,集儒釋道國學傳統文化大成於一身的師父。他老人家早已經超越了所謂國學大師的概念。他在為文化續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到道家的經書典籍,再到佛家的煙海著作……當今現實還有多少人問津?
  •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_澎湃新聞-ThePaper
    X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爭議校長朱清時的5年教改成績單
    創業與改革的艱辛如何一言蔽之,並輕言成敗?9月1日,南科大即將結束「朱清時時代」。當有媒體以「遺憾朱清時」為標題做了報導,朱清時認為這個標題很糟糕,他對此有意見,也很失望。「學生基本上對教學是滿意的。(用)遺憾吧,就讓別人以為好像是朱清時出了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