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

2020-12-18 二小書法

文/王呈祥

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

李敖先生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是三國曹丕的感慨,他將其寫進《典論》,成為驚世之語。倘若用這句話來形容作家李敖的心理,尤其是他針對魯迅先生的評價,再合適不過了。

在中國人心中,魯迅就是民族的文化脊梁,他的詩詞文章被人樹為標杆,當成楷模。但是,李敖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止一次公開評論魯迅,他認為,魯迅的文章滿紙牢騷,行文用詞多有不妥,文化價值有限,還達不到「文豪」的水平,後世不應該過度崇拜。

魯迅先生

一九二五年,魯迅寫過一篇短文,名叫《戰士和蒼蠅》,文中用「營營」來形容蒼蠅的叫聲(原文: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兩千年初,李敖公開指出該文用詞不當,稱:「蒼蠅只會嗡嗡地叫,就連《紅樓夢》等名著裡也是這種寫法,誰都不會用營營來形容蒼蠅。」

李敖這麼一說還真是,在我們印象中的確是這樣的——嗡嗡叫的蒼蠅。那問題來了:魯迅為何要用「營營」,難道他不知道蒼蠅是嗡嗡叫?

魯迅銅像

在《詩經》中有一首寫蒼蠅的詩:「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用營營來形容蒼蠅了,而非魯迅杜撰,故意賣弄。

《詩經》中這首詩,用「營營」來形容蒼蠅的叫聲,是勸解君子不要聽從小人讒言,說它們(蒼蠅)不停地在搞破壞,還在兄弟間挑撥離間,影響兄弟情誼。之所以魯迅要借用「營營」而不用「嗡嗡」,是有一定原因的。

周作人先生

一九二四年,魯迅胞弟周作人寫了一篇讚美蒼蠅的短文,名字就叫《蒼蠅》。文章中,周作人將人們討厭的蒼蠅寫得意趣十足,當時受到許多好評。魯迅一直就不喜歡這位弟弟的為人處事,便藉此機會寫了《戰士和蒼蠅》來勸解他,現在來說就是「懟他」。雖說是懟,但畢竟是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這與《詩經》「豈弟君子,無信讒言」是一樣的,故而借用「營營」就沒啥問題了。

其實,在魯迅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蒼蠅,大多都是用「嗡嗡」,在此處用「營營」,應是他故意為之,「弟弟,你不要聽信小人挑撥,我們才是一家人」,並非用詞不當。

李敖先生

那麼李敖為何要這麼評價呢?對此,筆者翻閱了詞典,專門查找了對「營營」的解釋。詞典解釋說,該詞可作形容,亦可作象聲。若單純從修辭角度上考慮,將「營營」作為形容詞來說蒼蠅,是不妥的。但是,《戰士和蒼蠅》一文很明顯是作象聲詞處理的,因而李敖的說法不對。

我們提倡文學批評,但李敖對魯迅的評價似乎矯枉過正,雞蛋裡挑骨頭,在不知其意的情況下,就強搬硬套,不免讓人對其評價的初衷產生懷疑——抨擊他人,抬高自己。

因此,對於李敖,筆者認為用魯迅《戰士和蒼蠅》來形容他最貼切: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現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

相關焦點

  • 世人高估了魯迅?李敖:他享受不該享受的榮譽,甚至被我甩在身後
    以現在人的眼光看來,魯迅先生或許存在一些極端、偏激的行為,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才是魯迅先生一生最為真實的寫照。 眾所周知,魯迅為人坦坦蕩蕩,但又別具一格,尤其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更是讓人耳目一新。他是近代時期文學發展的先驅,用自己的行動引領著文學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勸君少罵李敖,你沒經歷過你不會懂
    他的雜文當然尤其意義,罵人很犀利,讀起來也很爽快,但如魯迅的雜文相比,恐怕還差得很遠。而即使魯迅也不是「大師」,更不是什麼「國學大師」。所以,稱李敖為大師顯然有些過了。不是活得年齡大些就是大師了,人家餘秋雨沒長白鬍子照樣是「大師」。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就不是大師?李敖抨擊魯迅,有三條:第一條就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不能稱為文學家。李敖在《魯豫有約》一期節目表示,自已是有幾個長篇小說的,能拿出來,讓人知道這是長的,這是好的。言下之意,自己怎麼也比魯迅強。
  • 余光中被李敖批評為「馬屁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太多同胞想回家卻回不去的感受,這句話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到他,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中,但他遭到了李敖的責罵。余光中不急不慌的回應成了經典,人們不禁佩服於先生的智慧和他的寬宏大量,李敖也一直是令人厭煩的,那麼,誰這麼豁達,為什麼要罵余光中先生?
  • 李敖憋足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為此,李敖就在各種公開場合,還有自己的書裡,不厭其煩地評價魯迅,說魯迅的白話表述是狗屁不通的東西。 他說:「我李敖講這種話沒有亂說,我現在活得超過魯迅了,我七十歲了,魯迅都沒有活過六十,今天我寫的書量也超過魯迅了,我寫了一千五百萬字。」「魯迅的文章寫的並不好,為什麼不好?
  • 批評李敖不懂英文 臺《蘋果日報》被告誹謗
    海口晚報網2月7日訊2月3日,臺灣著名學者、無黨籍「立委」李敖舉行記者會,宣布對臺灣《蘋果日報》提出誹謗訴訟,要求賠償3000萬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李敖表示,打贏官司後,他將用這筆錢控告美國總統布希。  據臺灣媒體報導,李敖和《蘋果日報》的糾紛與1月26日舉行的一場記者會有關。
  • 李敖: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
    5 李敖的小說文筆一般,即便是提名諾貝爾獎的《北京法源寺》也非一流佳作。這部歷史小說值得稱道之處在於以極度精確的考據塑造了一批陽剛式的男子,彰顯了其歷史專業的能力,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可媲美。然而因為文筆原因我至今仍未讀完。6 李敖的口才一流。
  • 李敖的讀書之道:大卸八塊讀書法
    李敖李敖是臺灣著名的學者和時事批評家、作家,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當然有點荒腔走板,可是基本上能夠消化吸收;第二種是沙漏型:過去用沙漏計算時間,沙子倒過來會全部漏光,換句話說,看了和沒看一樣,一無所獲,只是消磨時間而已;第三種是濾袋型:精華的部分全部漏走了,剩下的都是糟粕;第四種是大寶石型:讀書不但自己能夠獲得好處,還能把這個好處傳播推廣,使別人也收益
  • 談魯迅:小說寫得不好,靠雜文,成不了什麼文豪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談中國作家沒幾個合格的:魯迅靠雜文不算文豪,小說寫的不好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的看法!三人成虎的道理,誰都知道,更何況還是三十萬,三百萬,甚至是三千萬粉絲的惡意控評,負面傳播。然而,在批評過的人中,應該最屬「魯迅先生」爭議最大,準確的是說,一面倒式的網絡暴力,一時間形象非常的狼狽。
  • 李敖生前4小時獨家專訪
    他這個人毫無趣味,我寫過一篇文章《我的殷海光》,你跟他講話一點趣味也沒有,今天見了一個好朋友,他當作不認識你,跟他講話像在「暖車」一樣,等到第二天,你再見他,他好像還是不認識你,不懂人情世故。你隨身帶著瓦斯槍、小刀,沒安全感?我能打得過誰?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
    所以說,李敖是一個銜接,是銜接舊時代和新時代的一代文人,同時又是銜接大陸和臺灣的一代文人。」  楊瀾曾於1999、2001、2010年3次在臺北採訪李敖,「最佩服他的,不是唇槍舌劍,而是做學問的刻苦」。李敖17歲時一頭扎進中國古典著作中,可以挑出錢穆的錯誤,後來又研究西方的文史哲著作,在沒有電腦的時代,對知識的歸納搜索本領達到令人驚嘆的水平。
  • 臺灣醫師評李敖:一身都是自滿卻虛胖的細胞
    作家李敖在世的時候,眾人怕被他告,大都不敢對他有何臧否,於是當他過世的消息傳來,評論文章便紛紛出爐。只是,這些林林總總的詮釋與評價,都沒能將他一生看起來矛盾,其實都有理路可循的思想與言行,講得夠清楚。從此以後,李敖的學問都是自修得來,因為沒人有資格教他。但那時的李敖,還不曉得自己的特質,於是讀完臺大歷史系又考上臺大歷史研究所,終究因為無法接受比他差勁的人指導他,而再度休學,從此未再回到學校。如果李敖當年可以留在學院裡,把學術基礎打得更加堅實深厚,或許就是胡適的接班人了,但因為性格使然,他只能走自己的路,回到自己的書房。
  • 李敖:好文章的標準是什麼?
    古往今來,文章特多,可是好文章不多的原因,就是沒能將這二合一的問題擺平。中國人一談寫文章排名,韓愈就是老大,他是「唐宋八大家」的頭牌,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將,承前啟後,代表性特強,可是你去讀讀他的全集看,你會發現讀不下去。你用上面兩個問題一套:一、他要表達什麼?答案是:他思路不清,頭腦很混,他主張「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但什麼是聖人之志?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達的好不好?
  • 鳳凰衛視並非李敖的傳聲筒及其它
    李敖在鳳凰衛視的節目做得太久了,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鳳凰衛視只是他一個人的傳聲筒,他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容不得不同的聲音。的確,在鳳凰衛視的平臺上,李敖比任何人都有大得多的話語權。在「嘉賓言論,不代表本臺觀點」的聲明下,他講了許多有益的東西,但是他發表的錯誤的,甚至腐朽的言論也不少,卻很少有不同的聲音能從這裡發出。但這絕不表明,別人不可以在同樣的聲明下發表不同的意見。
  • 《李敖自傳》責編寫在李敖去世一周年,「在另一個世界,你還是狂人...
    在他去世前的2個月,《李敖自傳》簡體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李敖去世一周年之際,《李敖自傳》責編付如初寫下了這篇文章,懷念李敖。(以下文章為出版社和作者授權發布)在另一個世界,你還是狂人嗎?李敖說,自己是以「酬答死友」的心意來發揚並流傳胡適思想的,並不只是為那雪中送炭的一千元——在李敖籍籍無名,窮得當褲子的青年時代,胡適曾送他一千元救急。李敖認為,傳播胡適的思想才是對他真正的尊重和懷念,至於由誰來發揚流傳、由誰來出名得利,根本都屬於小焉者也,都是餘事,不足為慮。
  • 李敖為何說此人「三十一歲做學閥,八十四歲在武俠小說中死去」?
    來看看李敖大師是怎樣開文化名人開炮的。李敖大師罵魯迅,說:「魯迅在租界裡面寫文章的話,他受到洋人——當時是日租界——日本鬼子的保護。在我們看起來,我們必須說,他的勇敢是來自租界的保護。」李敖大師罵魯迅這年是2005年,魯迅已作古已近七十載了。
  • 魯迅的多篇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入課本時不修改?專家無奈道出苦衷
    除了以上兩篇經典做過修改,專家在選錄經典名篇時,還會修改很多原作中的錯別字,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眼尖的朋友會發現一個令人想不通的事:魯迅的多篇文章有錯別字,但入選課本時卻一字不改?古代漢字不多,所以會出現一詞多義,翻看字典就能發現,「記念」確實有懷念、掛念的意思。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作品中被用得很多,李商隱、羅貫中、關漢卿都曾這樣用過。魯迅小時候是在私塾學習的,他的古文功底是極強的,所以一直習慣用「記念」二字,這是能理解的。
  • 三毛的浪漫,李敖的桀驁,古龍的風流,都不如他的乾淨
    在父親半生的經驗裡,全村三百人,就沒聽說過誰能當作家養家餬口,你小子想上天了。父親還問過林清玄:「十二啊,你長大後想去哪裡?」林清玄說:「我想去埃及。」父親又是啪的一巴掌打過去:「我看你這輩子都不可能去埃及。」父親活了半生,沒聽說過誰去過這麼個鬼地方,他不想農民的兒子這麼不務實。
  • 李敖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不入流,像臭雞蛋一樣,聞聞就行了
    李敖在法律系學習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 於是退學重考,次年被臺灣大學歷史系錄取。 李敖畢業後開始向雜誌社投稿,開始了他的寫作之路。他文風精簡,敢於直言不諱,雜誌社剛開始登他的文章,還擔心讀者會不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