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

前不久,歷時4年之久的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落下帷幕。上海高院作出二審判決:撤銷一審判決「被告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南小舜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136.39萬元」,駁回反訴方老古公司主張的「確認南懷瑾作品的著作財產權歸該公司所有」請求,駁回南小舜遺囑繼承人南品仁的全部訴訟請求。

本報記者 餘東明

南懷瑾教郭姮妟寫書法。郭姮妟供圖  

判決一出,老古公司即發聲明:南懷瑾生前著作權專屬老古。這引發了網友的質疑:老古公司的「掌門人」郭姮妟同南懷瑾並無血緣關係,憑什麼擁有其著作權?且法院在判決中並未提及南懷瑾著作權究竟歸誰,老古公司的聲明是否又將引發糾紛?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聯繫到郭姮妟,她所口述的30多年歷史或是南懷瑾生前的一部「家春秋」。

1980年,南懷瑾在臺灣創辦老古公司,公司成立兩年後,南懷瑾與當時年僅8歲的郭姮妟相識。

郭姮妟回憶,南懷瑾一米六上下,一雙笑眼。「當時並不知道他那麼有名,只是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圍著他說笑,顯然他就是中心。」南懷瑾以郭姮妟母親李素美、舅舅李傅洪老師的身份走進郭姮妟的家庭。

郭姮妟沒想到,原本只限於師生的交集會越走越遠,竟延續了近30年的時光,時至今日,印記依然深刻。

1985年,南懷瑾同郭家一同遷往美國華盛頓,住在蘭溪行館,當時南懷瑾67歲,郭姮妟和弟弟郭彧嘉稱他為「南爺爺」。郭家人從此在生活上與南懷瑾密不可分。他出生江浙一帶,卻尤偏愛重口味的辣食,於是家裡的飯桌也漸漸換了口味,一家人的口味也隨之而改。在郭家姐弟的印象裡,南爺爺還喜歡吃零食,「薯片、餅乾和炒花生米都是他愛吃的。」

孩子們口中的「南爺爺」其實是個「孩子王」,他常年練武,瘋起來絲毫不輸十幾歲的孩子。「阿嘉,你們不要和南爺爺鬧啦!他年紀大了。」李素美看到老小几人鬧成一團,擔心孩子不知輕重誤傷老人。但南懷瑾絲毫不介意,「你們一起上!」他比出拳腳、紮起馬步,臉上笑得更加開心了。

一家人逛街買東西時,南懷瑾也喜歡和孩子們逗趣:「東西不要亂碰,碰了就要買下來。」

郭彧嘉給記者表演了一段南懷瑾的口吻:「人家都不喜歡客人碰商品的,我們碰過的東西,就要買回來!」後來再去逛街,幾個孩子果然都不敢亂碰東西了。

做學問,南懷瑾一絲不苟,而對於生活,他喜歡有樂趣。飯桌上最不喜歡一絲不苟:「你們不要一言不發,是不是覺得我在就不自在了?吃飯就要說笑,什麼話都可以講啊。」他吃得很少,卻喜歡坐著和大家聊天。

年幼時,南懷瑾給郭姮妟留下的印象就是玩伴。這個印象直到她長大,改稱南懷瑾為「太老師」時也依然存在。

成年後,南懷瑾還替她「保媒」。郭姮妟記得有一次拍照,南懷瑾看中了男攝影師。「回家後就塞給我500塊錢,說你快打車去找他啊,很適合你的。」

「才見過一面你就說合適,我們根本不了解人家啊!」郭姮妟爭辯。

「第一眼我就看中啦,肯定是的,你不要爭啦。」說起理來,南懷瑾說得頭頭是道,郭姮妟哭笑不得。

南懷瑾也是郭姮妟的「造型師」。一次,郭姮妟陪他去法國講學,逛街時看中一件衣服,便慫恿她買下。「就這件吧,肯定會流行的。」

兩人同樣也是合作夥伴。1994年,南懷瑾將老古公司的部分股份轉至郭姮妟名下,隨後任命郭姮妟為總經理。老古公司專門負責南懷瑾作品的傳播,郭姮妟也成為南懷瑾精神的主要傳承人。

郭姮妟提供給法院的材料顯示,南懷瑾曾親自籤署《捐贈書》和《許可使用證書》,將其所有作品著作財產權贈予老古公司。

針對「贈予」一說,南懷瑾之子南小舜卻不認同,也不認可兩份文件的法律效力。於是南懷瑾身後著作權之爭便在2014年啟幕,官司一打就是4年多。

在郭彧嘉的印象裡,南懷瑾的生活規律與旁人有著「時差」。下午一兩點起床,晚上和一家人吃過飯後,他會準時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凌晨,小睡四五個小時後起來打坐。直到下午一兩點,又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南懷瑾喜歡深夜的寂靜,他認為萬籟俱寂後工作才不會受到打擾。同南懷瑾一樣,那時的郭彧嘉,也期待著深夜的到來。夜深人靜時,他們喜歡躺在床上聽門外的動靜:南懷瑾下樓了,先走到大門口,擰緊了門,又調了恆溫器,然後陸續來到每個房間門口,替粗心的、早已進入睡夢的人關上房門。

「南爺爺要進來了!」郭彧嘉常常附在表弟耳旁說,快閉上眼睛!聽著他走進房間,來到床頭,替他們掖好被角,然後輕聲關門出去了。

讓郭彧嘉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夜裡,他高燒不退,南懷瑾抱著他睡了一夜,讓他發汗。「我整晚噩夢不斷,南爺爺就一直安撫我,直到第二天早上。」

「阿嘉,你以後長到我這麼高就好了。」郭彧嘉成年之前,南懷瑾愛送自己的衣服給他,「這套西裝很適合你啊,長大了就可以穿了。」

「我要長得比您高!」成年後,郭彧嘉果然高過南懷瑾許多,但他仍然愛送衣服。「在他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南懷瑾對郭家姐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成年後,他們也漸漸不再叫「南爺爺」,而是改口稱「太老師」。南懷瑾對於做學問的嚴謹尤其令姐弟倆印象深刻。「他平時很少生氣,多年間每動肝火,都是因為書。」郭彧嘉告訴記者,他不願自己寫的書被別人改動。「他怕被曲解,改了就沒有原汁原味了。」

誰也沒料到,南懷瑾身後的著作權案也還是因書而起。2012年9月,南懷瑾在蘇州逝世。2014年10月,南小舜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復旦大學出版社、老古公司、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上海書城長寧店侵害其著作財產權。2015年9月,老古公司提起反訴,要求確認南懷瑾作品著作財產權歸該公司所有。直至近日,上海高院作出終審判決。

2004年,南懷瑾開始計劃「太湖大學堂」工程。此時,他已至耄耋之年,外出都得拄著拐杖。郭姮妟陪他到上海周邊選址,「我們看了很多地方,太老師都不滿意,走到蘇州吳江的時候,一眼就看中了那片地。」歷時兩年,太湖大學堂終於在2006年投入使用,南懷瑾隨後遷居此地,一直住在學堂裡,給學生上課,直到2012年病逝。

按照南懷瑾的意願,太湖大學堂設立的初衷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兼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我們的學生都是青少年,從小教他們朗誦經典、練習書法、學練武術等等,要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如今,郭姮妟擔任太湖大學堂的校長,「太老師用一生的時間做這件事,該我們接棒了。」

1976年,東西精華協會人文世界雜誌社在臺灣地區出版南懷瑾所著《論語別裁》。南懷瑾在書中有如下敘述:「我不想我的兒女將來靠我的著作吃飯,如那樣沒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

據了解,《論語別裁》再版至今,這段話一直保留未變。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逆轉」
    老古公司認為,第一,原審本訴中老古公司與復旦出版社不存在共同侵權行為,原審反訴系著作權歸屬爭議,與復旦出版社並無關聯,且只有確定涉案著作權歸屬後才能判定復旦出版社是否侵權,原審法院將應當先後處理的法律爭議在一案中審理,有違法定程序。第二,《捐贈書》南懷瑾籤名經鑑定屬實,被上訴人主張《捐贈書》偽造但並未提交證據佐證,原審判決否定《捐贈書》的真實性,與事實不符且有違法律。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南懷瑾著作權糾紛案今日二審落槌,家屬全部訴訟請求被駁回
    經過近4年的審理,今天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南品仁與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簡稱復旦出版社)、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老古公司)、上海老古文化教育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老古公司)侵害著作財產權糾紛一案作出二審宣判,駁回了家屬南品仁的全部訴訟請求。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二審宣判現場。
  • 【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紀錄片大賽提案範本
    大學生口述歷史紀錄片大賽提案(範本) 我鼓勵所有的年輕人,趕緊拿個小小的攝影錄音機,認真地去採訪自己的長輩,去做他們的口述歷史。因為,從個人的小歷史中你可以看見真實的大歷史。金家三代與尚家四代結下了近一個世紀的特殊關係。
  • 南懷瑾嫡孫回應著作財產權案判決:不會佔為私有
    13日,針對日前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就南懷瑾著作權糾紛一案作出的判決,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嫡孫南品仁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回應。他說,南懷瑾的精神財富屬於天下人,也應由天下人傳承弘揚,南家子孫不會佔為私有。  南懷瑾先生1917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客居臺灣,2012年9月辭世,享年95歲。
  • 2016年,中國口述歷史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據不完全統計,這是自2015年10月8日四川理工學院口述歷史研究所成立以來,西部地區成立的第二家口述歷史研究機構。2016年10月25日,廣州市地方志新館首創全國最大口述歷史數據中心(《南方日報》報導),廣州市地方志館建成於1995年,是全國第一家由政府立項建設的地方志館。新館建築面積達12629平方米,是全面了解廣州歷史、解讀廣州現狀、展望廣州未來的重要窗口。
  • 鄭淵潔實名舉報特大侵犯著作權案開審,著作權要如何保護?
    近日,涉案碼洋近億元的「2.22」特大侵犯著作權案開庭審理,王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中除1人被檢察機關以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註冊商標罪起訴外,其餘10人的起訴罪名均為侵犯著作權罪。100餘萬冊,涉及21家出版社,75種圖書,總定價9000餘萬元,涉案金額1000萬元。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6日,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政聯席會討論通過,決定成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任命武黎嵩副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3]這種將歷史與記憶的關係置於可因口述歷史而得以呈現其多樣性與複雜性的判斷,對於我們理解口述歷史兼容新舊價值的特點有所幫助。當下中國的口述歷史,既需要立足於史學傳統,又需要引入新理論、新方法,才能找到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 《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
    近日,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主編的《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在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向廣大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前輩的致敬之作,也是學院建立20年的獻禮之作。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扣慶為該書作序。
  • 南懷瑾先生:如何正確理解「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是很漂亮的白雲,可是把自己遮住了,一切都搞不清楚了,所以是「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本來是自己的家,鳥要飛回來,可是因為這片白雲遮住了,迷巢了。我深深地感到,這個時代就是這麼一個現象。…… 談到西方的文化思想,十七世紀以後認為解決一個國家乃至人類的問題,非靠經濟不可,以經濟來解決政治。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上海陳某等侵犯著作權案
    經查,在此期間,陳某等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影視作品2400餘部,收到「野草」匯入的運營費用共計1250萬餘元,各被告人從中獲利50萬至1.8萬餘元不等。  本案盜版影視作品多達2萬餘部,類型涵蓋電影、電視劇、綜藝、動漫等多個種類,著作權人分布在歐美、日韓、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等地。
  • 一起著作權官司背後的浮世繪:出版社社長涉侵權
    一起著作權官司背後的浮世繪  一起著作權糾紛正在走向離奇。   引起糾紛的是「一部學者寫給領導的書」,這套名為「黨政幹部科學發展觀歷史文化讀本」的叢書,第一輯共有6本,但其中竟有兩本被指侵權。  在抄襲頻仍、抄襲手法多樣化,以至許多人對抄襲現象見怪不怪的今天,事涉兩大出版社社長的著作權官司還是讓很多人感到震驚。   然而,自事件成為公共事件以來,這起著作權糾紛卻並非人們想像的「有白紙黑字為證容易辨明」那麼簡單。事實上,這起交織著現實與歷史,混合著中國知識界各種怪現狀的學術官司,卻在一步步深入中走向離奇與荒誕。
  • 「童話大王」鄭淵潔系列圖書被侵犯著作權案一審宣判
    日前,由江蘇省淮安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的鄭淵潔系列圖書被侵犯著作權案一審公開宣判,檢察機關的全部指控意見均獲採納。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對被告單位北京欣盛建達圖書有限公司、北京宏瑞建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各判處罰金50萬元;以侵犯著作權罪,對被告人王某、李某判處四年至三年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各並處罰金300萬元、260萬元;以侵犯著作權罪,對漆某某等8名被告人判處二年六個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執行緩刑,各並處罰金;以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註冊商標標識罪
  • 《南懷瑾的最後100天》節選
    其實這次請你來,我是想跟你談一件更重要的事。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想寫我的傳記,我都沒有同意。因為我怕他們把我的傳記寫得太實太死,寫得不食人間煙火。我想要的傳記是:既要尊重歷史事實,又要有文學性、趣味性、可讀性,這樣子才好玩。我覺得你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就是不知道你的時間允不允許,可能需要一年,我每天講一段我的經歷,先把它整理出來,然後根據口述,再寫成傳記,肯定會非常好看。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是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間段。可是看到這兒,大多數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叫做「春秋」呢?和歷史上有名的著作「春秋」是否有著些許聯繫呢。
  • 口述歷史在臺灣社區營造的應用: 以村史運動為主的探討
    [2],地方文史工作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口述歷史」是地方文史工作的基本方法(依據臺灣口述歷史學會對「口述歷史」的定義: 「口述歷史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收集資料的方法,它保存和解釋有關人、社 區、過去事件參與者的回憶與聲音。
  • 臺灣口述史中的女性: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口述史料中,非文字或非口述記錄的史料,到目前為止,尚未被討論。就老照片為例,「中研院」近史所的「口述歷史叢書」,早在第二本口述紀錄《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出版時,就附有受訪人提供的照片,因此,向受訪人徵集照片,成為近史所同仁訪問時的一項附帶工作。
  • 著作權是什麼意思?它的定義是什麼?
    據澎湃新聞報導,傳音控股董秘室的相關工作人員已經證實,公司確實遭到了華為的起訴,理由是華為稱傳音侵犯了著作權,而華為索賠的金額為2000萬。著作權在過去稱被為版權,而版權最初的涵義是複製權。也就是使用者是否能對某種獨創性的智力成果進行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