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佛的十種心靈訓練法

2021-01-08 花雨說花雨滿天

《增一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裡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裡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鍊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第九個是「念身」。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裡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

念身,觀身不淨,主要在於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殺;小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淫,為什麼不同呢?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慾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淨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慾沒辦法。淫慾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慾念,才能談修證、禪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現在再把十念重新討論。與本題「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加以融會貫通。

第一「念佛」:這個念佛,並不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雖與淨土宗同一原則,但修法不同。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現在一般人不能把學佛、佛學、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們都知道「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些學理就是法。我們只曉得這些學理,而沒有把這些學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沒有和修證配合起來,這就沒有「念法」。

孔子所講「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學的理,應用到身心上來,這是「念法」的法門。

第三「念僧」,念聖賢僧。如馬祖、百丈禪師如何出家?如何參禪?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師的修持經過,我們佩服他們,模仿他們,就是念僧法門,先輩的聖賢們,走什麼路子,有什麼成就,我們依法修行,就是「念僧」。

——南懷瑾先生《如何修證佛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其實佛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大部分人會帶著迷信的眼鏡去看待信佛,認為佛是法力無邊的存在,認為依靠佛法可以憑空產生自己想要的財富和物質。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識。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佛」呢?著名的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就對「什麼是佛」有自己的見解。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國學大師。他的著述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尤其可貴的是,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惟其時,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記得2005年底,我去太湖大學堂向南老請益。初次見面,卻也似曾相識,並無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諱,相談甚歡。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曾經多次提到過,自己沒有見過所謂的真仙真佛。難道世界上真的不存在真仙真佛嗎?我們先把南懷瑾老師的原話找過來。時間大概在2010年,南懷瑾老師在太湖大學堂重新講解儒家的四書五經之一的《大學》。聽眾對象是太湖大學堂的學生家長們。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全球首發!南懷瑾先生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先生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金粟軒紀年詩》——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懷瑾先生詩作,讓讀者更了解隱藏於詩裡的南師學思與禪機慧識,及其人生各階段的行誼。◎收錄1932年至2009年南懷瑾先生所作詩詞,可了解南師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與情感寄託。
  • 南懷瑾:什麼是佛?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
    文中清晰記載:釋迦牟尼佛平時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還自己去洗碗,把衣服摺疊好。然後洗洗腳,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敷座而坐。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徑,多平實。對此,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認為,佛法就是人間法,佛祖也是常人做。因此平實就是道,就是佛法。可現如今,說起佛,大家更傾向於前面那種過於儀式化、臉譜化、形象化的認知,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南懷瑾的告誡:這種能力不夠,想要消業開智慧,只是妄想
    對此著名的國學、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出了他的見解:「差距在福德。」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告訴我們萬法都是因緣和合,緣起緣滅,其身上都存在著客觀的因果規律。修行也不例外,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覺悟就是果。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南懷瑾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詣,兼詩詞歌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一生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 1970年,年近花甲的南懷瑾先生寫下了:「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謀身與謀國,誰解此時情。」這一廣為流傳的詩句。
  • 紀錄片 先生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臺,先後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
  • 『一稱南無佛』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對南懷瑾老師的一段...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後,和我來往的各界人士,不計其數,潛心禪學的南懷瑾居士便是其一。1、南懷瑾先生,民國七年(1918年)生於中國大陸浙江樂清縣。依袁煥仙先生學習儒、釋、道,遊走三教之間。可以說,他是一位雜家學人,三教九流都能通達。
  • 南懷瑾的作品應該普及嗎?
    昨天,偶然看見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叫做《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作者是「一枕古書」。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對南懷瑾基本上持有贊同態度。他首先承認了一個事實,即「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南懷瑾先生是國共兩界的傳奇,中年去了臺灣,爾後漂泊美國、香港,晚年落戶江蘇吳江。論路程,比香港近多了,比敦煌近多了,論健康狀況,據說也相當不錯。但南先生不見生人,尤其是記者——這是可以理解的。中間為南懷瑾先生,左一為卞毓方我於是再度南下吳江,見到南懷瑾先生的第一面,恍若記起古代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高士,就像高山流水裡的俞伯牙,就像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的諸葛孔明,沒有預感
  • 南懷瑾:不要搞得一身佛氣,遇見自己比遇見佛更重要
    南懷瑾,不僅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還是一代國學大師,和佛學家。說到南懷瑾的佛法研究,不得不提。也許他不一定是修為最高的,但他的佛學讓人敬佩,讓人感到真實。南懷瑾將其佛法研究與儒、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此書我25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遍,已沒啥具體文字印象,只有非常優美舒服的感覺。這次呆家裡有空用擠牙膏的時間讀完了,意猶未盡,深有感觸。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很多人的動機是為了保佑自己保佑全家等等利益,真正修行發願他說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 南懷瑾先生重要著作在掌閱首發上線
    本報訊國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品牌掌閱與東方出版社展開合作,宣布上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經出版的重要著作的電子版本,大力推廣國學、傳播經典。這是記者在掌閱採訪時獲知的。
  • 南懷瑾悟道了沒有?他證到什麼果位?怎么正確看待他
    南懷瑾先生是當代的一個傳奇人物。他一生致力於發揚民族文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教育家。他精通儒釋道各家經典,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法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對佛教經典深入淺出的講解和詼諧幽默的表達方式使得原本嚴肅神秘的佛法變得通俗易懂,令普通大眾都能理解並易於接受。筆者最初接觸佛法很大得益於拜讀南懷瑾先生的著述。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圖片來源:資料圖)如今社會,許多人學佛卻反而學的一身「佛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裝成學道的樣子的。且聽聽南老如何開示學佛之路。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什麼「般若」、「供養」、「布施」、「因緣」都是術語,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套,要用普通的話來講。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南懷瑾:為什麼佛叫「如來」?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