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裡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裡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鍊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第九個是「念身」。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裡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
念身,觀身不淨,主要在於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殺;小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淫,為什麼不同呢?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慾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淨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慾沒辦法。淫慾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慾念,才能談修證、禪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現在再把十念重新討論。與本題「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加以融會貫通。
第一「念佛」:這個念佛,並不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雖與淨土宗同一原則,但修法不同。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現在一般人不能把學佛、佛學、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們都知道「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些學理就是法。我們只曉得這些學理,而沒有把這些學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沒有和修證配合起來,這就沒有「念法」。
孔子所講「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學的理,應用到身心上來,這是「念法」的法門。
第三「念僧」,念聖賢僧。如馬祖、百丈禪師如何出家?如何參禪?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師的修持經過,我們佩服他們,模仿他們,就是念僧法門,先輩的聖賢們,走什麼路子,有什麼成就,我們依法修行,就是「念僧」。
——南懷瑾先生《如何修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