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
對於普通人而言,佛就是具有無比巨大的神力、無所不能的超人。他們之所以拜佛,就是為了求得佛的保佑。認為只要拜佛,便可輕鬆避開降臨身上的災禍,擁有財富地位、金銀珠寶。
就因為這種認知,所以人們會對佛心生恐懼、心生距離、心生敬畏。
但這些,全都歪曲了佛的本質與存在的意義,是一種神祗化、宗教化,使得佛學成為非世俗化、非理智化的一種具有濃厚迷信色彩的唯心主義,漸漸離世間眾生越來越遠,被社會主流邊緣化與孤立。
那麼佛究竟是什麼呢?他們又是如何生活處世與修行的?也許《金剛經》中對於佛祖日常生活與修行的描述可以為大家解釋這個問題。
文中清晰記載:釋迦牟尼佛平時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還自己去洗碗,把衣服摺疊好。然後洗洗腳,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敷座而坐。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徑,多平實。
對此,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認為,佛法就是人間法,佛祖也是常人做。因此平實就是道,就是佛法。
可現如今,說起佛,大家更傾向於前面那種過於儀式化、臉譜化、形象化的認知,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
他們不明白,修習佛法最忌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故弄玄虛,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以為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就是參了禪,得了道,其實那反而不平實,有點入魔了。
什麼是佛?南懷瑾認為,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接下來,我將南懷瑾對此的論述略微整理了一下,只為拋磚引玉,期待大家有更精妙的見解與分析!
一、一臉佛氣絕非佛
南懷瑾大師說:
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其實說得直白一點,佛學所做的,不過就是啟發人類靈魂的工作。「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
如果大家不明白這一點,將佛變成類似於「耶穌」與「上帝」一類的角色,那就落入了神學的範疇,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偏離了佛法的正確方向,也混淆了「佛「這樣一種身份所代表的真正含意。
《法華經》裡寫到有位常啼菩薩,一天到晚在哭,他悲痛世上眾生痛苦不能覺悟,所以才時時在流淚。
有位信徒覺得自己也如此應便能悟道且得到世人的尊重,便有樣學樣,成天悲悲切切,可最終卻弄得別人極其厭惡。
因為像他這種根本不懂什麼是佛的人,哭也好,發脾氣也罷,一切都沒有用,渡不了自己,更救不了世界。
這便是南懷瑾口中所說的:一臉佛氣絕非佛。在對於佛法沒有正確認知,不懂得佛是什麼的前提之下,那些專業、非專業的,所有以習佛為名所進行的」修行「,只是一種徒有其表的模仿而已,自然起不到任何作用。
沒有達到靈魂覺醒的高度,所有的裝腔作勢都只是一種呆板的教條主義及自欺與欺人的姿態罷了。
二、佛就在你心裡
南與瑾說:「面前有佛,心中有佛,處處皆是佛,這個修法的咒語一定得感應的;得感應是你心中所變現出來的。」
只要一個人心中有佛,眼睛能時時看到佛,那麼佛便無處不在。佛不是一種具象的存在,它來源於人們的感應,而這種感應,來源於人們的內心。
有個生意人破產之後為了躲債,過了一年多東躲西藏的生活,某日來到一處位於大山深處的寺廟之時,油然生起想要留下來的念頭。
廟裡老和尚問他為何想出家?他如實回答:「走投無路,心灰意冷,望師傅收留。」
老和尚笑道:「佛門可不是無路可走之人躲避凡塵的地方。老訥收了閣下,你也不算進入佛門。」
生意人見他不肯,自己也無奈,只求夜宿一晚,老和尚同意了。
當晚,生意人輾轉難眠時,看到窗臺上有隻蝸牛正慢慢往上爬。盯了半晌,向上挪動不過一寸,漸漸睡意襲來,便沉沉睡去。清晨起來發現,一夜的光景,它已爬到窗戶大概一半的位置,沒有想放棄的樣子。
他當即頓悟,覺得自己連這隻小蝸牛都不如,很羞愧,向老和尚告辭,想結束這種漂泊與躲避,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老和尚微笑問他:「施主可知佛門在哪裡?」他回答:「在我的心裡。」
什麼是佛?南懷瑾認為,心就是佛。
只要人的心隨時處於恭敬之中,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恭敬,對一切人都會很恭敬,對一切生命都會恭敬且抱有虔誠之心,只因世間萬物都可以當你的老師,都可以啟發你的心智,使你靈魂猛然醒悟,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簡單來說,佛不是一種職位,也不是一種可以區分人的貴賤階層的可量化指標。只要你能悟得大道,能夠超越困擾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讓自己心靈平靜,你便通了佛法,佛便長住你的心中。
三、神仙也要凡人做
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中曾說:「如果你問佛怕熱否?佛會回答一樣的怕熱,除非他是化身來。只要他肉身還在,冷暖饑寒對他便是一樣的存在與感受。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南懷瑾一直很崇拜孔子,他列舉了孔子的故事來說明他的觀點。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之時,一樣受盡風霜苦楚,飽嘗世態炎涼,可未曾得到什麼聖人該得到的待遇。衛靈公出行,讓孔子之車跟在宦官之後,相當瞧不起他。從曹國到宋國的路上,他遇到司馬桓魋加害,逃過一劫跑到鄭國之間又與弟子失散,過得極為落魄,被當地人譏之為「似喪家之狗」。
可見,不管神仙,聖賢還是普通人,只要有肉身存在,該受的苦,該受的磨,半分也不會少。而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態度,則拉開了了聖賢與凡人之間的距離。
佛是什麼?對此,中國禪宗祖師曾說佛是無事的凡人。只此一點,便已註定凡人很難輕鬆做得到。因為凡人大多是庸人自擾、無事生非之流,終生都處於顛倒與不明之中,難以超脫。
簡單來講,其實很好明白——
佛並不會美化世間一切,他們只真實面對宇宙間的所有,而且看得比凡人更真,更透徹,絕不逃避與加以修飾,就算再平凡、醜鄙與汙穢,都能坦然面對,這便是佛的高明之處。
也因為如此,再大的事,落在他們的眼裡,也只是再尋常的小事。
它的發生與存在,都是相當正常的,自己只需正常面對與處理便行。因此,對於佛而言,世間一切事,均是無事,他們身心自然常會自在。
而俗人成天憂心忡忡,有太多的貪念與妄想。小到蚊子叮自己一個包、蒼蠅嗡嗡在面前飛舞,都能讓自己心生煩惱;
大到時時為生活、事業、愛情、婚姻、家庭、兒女、金錢、財富、地位操心勞累,不曾讓自己的心有片刻休息之時,一點點的想法都能左右自己的情緒。
這便是無事生非,自找苦楚,又如何能領悟佛法的精髓呢?
四、吃飯穿衣也修行
南懷瑾說:
《金剛經》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普通人不知道,修行並沒有什麼高深莫測之處,平時吃飯、穿衣、正常的生活,全都是修行。
源律師曾當面問過南懷瑾大師,和尚修道究竟如何用功?
大師回答:「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對方說所有人都是這樣,那是否意味著凡人與佛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什麼不同呢?大師告訴他有很大的不同。
源律師奇怪,問不同在於何處?大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其實也不難理解,具有大智慧的習佛之人,吃飯眼中心裡便只有飯,睡覺也是一樣,內心不會再有別的事物存在。
他們會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懂得還事物本來最純淨的面目,這便是於最平凡的瑣事與細微之處修練佛法的竅門。
凡人吃飯之時,眼睛習慣盯著電視、手機、電腦,這可比單純吃飯有趣得多。心中便自然因分心生起無數念頭與想法,嘴除了吃東西之外,還得用來交談,整個人的心都是散的,根本沒放在認真吃飯之上便是了。
那些經常失眠的人,之所以睡不著,就在於內心胡思亂想,為種種不如願而自怨自艾,懊悔傷心,由此可見,凡人吃飯穿衣與佛做這些事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不純粹。
佛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如果修行與生活脫節,就算學再多的佛法,也是沒有用的。吃飯穿衣雖然是平常小事,卻可以從中悟出大道理,看出修行者的見地和功夫。
因而如果普通人,能夠專心做好自己面前的每一件小事,心眼口鼻思想靈魂全集中在這件事情上,不時時分心,能夠像一個小嬰兒那樣純粹,便能最直接接觸到世界萬物的本真,能最大程度感受到平凡與樸實的快樂。
那你便是一個掌握了人間幸福之道的人,也是一個能夠體現佛法精神與精髓的人,不容易再為世間一切所迷惑!
作者:千面略懂居士
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佛學文化
所有作品均系千面略懂居士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承諾絕不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