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一般人念佛學佛的三種心態

2020-12-17 傳承網

一般人念佛學佛的三種心態

當我們一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自私心就來了,心想他大概會送點藥給我吃吃;再念「消災延壽藥師佛」那可樂了!又來給我們消災,又給我們延壽,又給我們藥吃,最後還讓我們發財,對不對?如果以這種心情念,不知道靈不靈?莊子說:「夫子之心,其蓬也夫。」琉璃光明怎麼進得來?並非它不進來,好比普照大地的陽光,並非陽光不照你,是我們自己擋住了光明。《拍案驚奇》的作者凌濛初有兩句詩說得好:

本待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所以要看清楚,「聞我名已」,不是聽人家念,聞的下面是思、修、慧。觀音法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聽了這個道理以及佛的願力後,要用心思維,要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學佛,念佛有三種心態:

一、依賴心。好像念了一萬聲佛,佛就欠了你似的。

二、功利心。哼!我佛都念了,結果還是沒有效果,你說氣不氣人?這是功利主義。

三、糊塗心。只曉得念,腦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號所包含的意義。佛法並沒有禁止你思考,處處都叫你正思維修,否則就是迷信。

然而佛法絕對不是迷信,何以不是迷信?因為任何一個法門的修持都是從「聞,思,修」而證得菩提。所以,我們看佛經,文字往往都很容易懂,不要因為文字太容易懂,就不去思維。人都有惰性,吃飽了飯就懶得用心,不喜歡用腦子,還以為自己了解了呢!

《藥師經的濟世觀》

很多人在佛菩薩或某某上師前面磕個頭,菩薩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個頭,什麼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薩會幫我,這是什麼心理?依賴心。所以,我常常對年輕人說:你不要來學佛啊!先去學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能學佛?對不對?例如這種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賴心理,如何能學佛?所謂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來,然後加上庇護,互相感應。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薩想加都加不進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謂加庇的道理,就是我們自己中國文化本有的觀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別人幫助,自己先要站得起來。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說:「你們來加庇我啊!我站不起來呀!你們抱我到家裡,抱到床上,還要餵我吃飯啊!你們要加庇我啊!」你們說這像話嗎?只要你們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會得到佛菩薩的加庇,你真有願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庇。我經常碰到學佛的人來說,老師啊!見了你回去以後,境界好得很,老師你加持我。我說,別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還有更妙的,有位同學告訴我說,在美國有一個人完全得到我的加持,才有如此成就。其實,我連他是誰、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麼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麼長伸到太平洋那邊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

我經常笑說你們學佛哪算是學佛?那是投資做生意,我學了三年佛,怎麼沒有效果?學佛要有什麼效果?佛法講究「空」,「空」有什麼效果?都是以輪迴中的妄想心,生出輪迴中的錯誤知見,就如此在輪迴中轉來轉去,因此,「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什麼是大寂滅海?就是中國禪宗所說的「放下」!在一念之間,全都放下了,連「放下」的念頭也放下了。可是,一般人都求效果,不求放下,哎呀!我學了佛之後,生意越做越失敗,事情越來越不順利,請問我們學佛是學什麼?難道就為了錢越賺越多嗎?「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學佛首先要切斷世俗的計較心、功利心,先將求功德、求平安之心放下,才可以學佛。

《圓覺經略說》

「闕於信根」,沒有正信就是迷信;沒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痴的相信,統統是迷信。例如你們打坐,一點念頭沒有,都在那裡昏沉,這種愚痴的果報,他生來世墮入畜牲道。愚痴的行善,他生來世的果報是阿修羅。所以學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沒有智慧的學佛,迷信的果報非常可怕。

這個世界眾生愚痴無智,沒有正信,信根不夠。你們念佛,天地良心,自己真信嗎?一邊念一邊在心中打問號,不曉得這樣念對不對?真的有阿彌陀佛嗎?真的能往生嗎?搞了半天都白搞,對不對?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哪個真信?貪瞋痴慢疑,這個疑是與生俱來的,何以會懷疑?信根不堅固。「闕於信根」,你們研究心理學的,我告訴你們,這些都是眾生心理狀態的毛病。

《藥師經的濟世觀》

「答言:樂常信佛。」維摩居士回答,常常處處要恭敬佛,不是只有到了佛堂才如此,自己內心恭敬,才是信佛。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薩,那是表法。真正佛在哪裡?在你心中。佛經告訴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位是一體的。佛是化身,心是法身,眾生是報身。也可以說,佛是報身,眾生變成化身,這個無定位的。怎麼叫常信佛?怎麼是真正信佛?你現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廟子燒香磕頭,你隨時恭敬自己的心,隨時恭敬一切眾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才是信佛。所以說,佛以佛眼看眾生,以慈眼看眾生,不是以怨恨輕視的眼光看別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你們都是信佛的,但是嚴格來說,諸位都不夠資格。要隨時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啊!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準提咒發音及念法的要領,都告訴你們了(首次音頻匯集 )
    結果你講話發音不清,使人聽不懂,那要人家如何幫你?有些人,念咒含糊不清,還自認為是了不起的工夫,那就誰也沒有辦法啦!大概只有佛菩薩才能聽得懂了(一笑)!還有念咒不要刻意追求音聲的好壞,只要專一誠心念誦,就能與佛菩薩溝通,諸佛菩薩是不管你聲音好聽不好聽的。
  • 南懷瑾老師講得很透徹,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老師講,四個字,「因我禮汝」。「因我禮汝」四個字的意思是見佛如見我,起恭敬心而拜,其實就是拜自己。拜自己的什麼?自己的心,自己的誠敬。做人做事就是一個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講的敬。一個人能夠敬己,然後才可以敬人;敬別人,恭敬別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誠敬,當下就可以證到佛的境界,所以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們正信。
  • 南懷瑾老師: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自發功的原理)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拋不開,你念這個咒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學在搖,我告訴他,教你一個咒子,一念就不搖了,「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好寶寶!不要搖呀,不要搖。」(眾大笑!)什麼道理?念頭控制念頭,有何難處,有何稀奇。搖動本身,腳痛腿麻,都是念。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入定的時候,念、一切的轉識,六、七、前五識,甚至阿賴耶識一部分的功能都寧靜下來,不得輪轉,但是阿賴耶識還是存在的。「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裡頭。
  • 南懷瑾悟道了沒有?他證到什麼果位?怎么正確看待他
    摘自南懷瑾《南禪七日》自述:「今天呀,念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找不到我了,我身體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而且經也念不下去,不要念了,不是不肯念,沒有念頭可起了」。1943年南懷瑾在四川靈巖寺隨老師袁煥仙參學,據南懷瑾自己所說,他就是在此時悟道:「記得我從靈巖山下來後,師友皆說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覺得對了。果然在此後,什麼都懂了,這一點是根本智,無師智。
  • 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坐禪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和南懷瑾對坐禪入定都有自己的見解。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靜坐是靜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專有名稱,看你要修哪一禪定,百千法門,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東西定住,念頭像一顆釘子釘住,像一顆珠子放在那裡,珠子是活動的,把它定住,擺在一個中心點,專一不動。
  • 南懷瑾的點撥:《金剛經》只講3個字,真正悟透,功德無量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花費了極大的精力翻譯了《金剛經》中的「善護念」三個字,其後多少虔誠的佛學信徒花了畢生的精力領悟這三個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實在是少數。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對「善護念」三個字做了自己的理解。先生認為:『善護念』三字代表了佛學最高的智慧,它的意思是要世人懂得照應自己的念頭,念頭要照應自己的思想。
  • 南懷瑾老師:這樣做,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不可思量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佔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來。哪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
  • 王財貴:我與南懷瑾老師的讀經因緣
    尤其是最初期,我到大陸宣導讀經,不只是主辦人大部分是南老師的弟子,來聽講的人,大部分也是平常看過南老師書的。南老師之外,另外一批人參與進來,就是聽淨空法師光碟的人。所以,有人說,王財貴在大陸推廣讀經,能推得開,他的底子啊,就是南懷瑾老師和淨空法師,這兩個人做了前期的鋪墊,看他們的書、聽他們光碟的人,對於讀經理念都比較容易領受。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本刊經過三周時間重點讀誦學習《金剛經》,傾聽太虛大師、星雲大師、夢參長老、聖嚴法師、南懷瑾老師等等的深刻睿智的系列講座,相信讀者均有巨大收穫,還需要持續不斷反反覆覆學習。本期是階段性學習《金剛經》的最後一期,我們將跟著南懷瑾大師一起總結性學習《金剛經》中的最精華40句子,最好背誦下來,努力學習參悟大乘佛教的最高般若智慧。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上)
    本文分享的是南懷瑾老師開示的《金剛經》精華40句。一線新教育特別整理髮行《新教育傳統文化讀本》,這本書集中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讀本,包含個人行為準則、老子道德經帛書版、金剛經、心經、鬼谷子、淮南子節選、張三丰武當派內家拳經,還增加了黃帝陰符經、《萇氏武技書》初學入門心要。新教育傳統文化讀本先庫存所剩不多,如有需要的朋友請儘早購買,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下單。
  • 南懷瑾:人生之中遇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才能不斷前進
    南懷瑾先生作為中國的近代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通才,精通佛理,深諳道家智慧,行的也是儒家濟世為懷之道!南老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古時聖賢的智慧,因此對於人生有深刻的體悟!南懷瑾先生說: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關於執教問題,臺灣老古文化出版社總編輯、隨南懷瑾30餘年的劉雨虹女士回憶了一個細節,1971年南懷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正式開設了《易經》課程,可是課只開了一年,南懷瑾就主動停止了,劉雨虹不理解,後來是南懷瑾自己解釋,他的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教室裡是滿的,窗外還站了人,這就與一些老師的課形成了強烈對比,「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 水唯能下方成海:緬懷南懷瑾老師的愛國情懷
    這時,茶廠的老闆手握一支金黃色紙包出現了,說:「我給你們品嘗一種獨一無二的茶,是用五六種巖茶專為南老——南懷瑾先生拼配的大紅袍。」我接過紙包看,上面果然有熟悉的老師墨跡「瑞泉號」三個字,左下落款是「九四頑童南懷瑾」加紅色印鑑。  「你見過南懷瑾先生嗎?」我問。  「沒有。」黃老闆遺憾地說,「我們是通過他的弟子供茶,南老覺得比臺灣鐵觀音更對口味,還為茶題寫了名號。」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南懷瑾答問集》學佛的資格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附帶一個問題:「何謂學佛?」一般人說:「我在學佛。」我說這個不要亂講。你們怎麼夠資格?有人問我:「老師,你信佛教?」我說不是。「那你信什麼教?」
  • 南懷瑾誕辰100周年,中學老師談與先生著作的邂逅
    南懷瑾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先生出生於1918年3月18日,今年恰逢先生誕辰100周年。一提起南懷瑾先生,內心就會湧出一種特別的情感。雖從未與先生謀面,更未曾聆聽過耳提面命式的教誨,但在內心深處卻視先生為人生導師。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臺灣統一企業原總裁林蒼生在《我從南老師學了些什麼》一文中回憶說:大約三十年(20世紀80年代)前吧!老師(南懷瑾)告訴我們「未來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說法絕對沒有錯,但「中國人」三個字,你們不要以為是在講你自己,就像曾國藩法統與血統之辯,凡能接受中華文化的人,不論漢胡皆是漢人。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南懷瑾先生: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
    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歷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起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我母親信佛,但並不大懂得什麼佛理。我在童年的時代,有次問她:媽媽,菩薩的眼睛為什么半開半閉?他為什麼不張開眼睛?這個問題不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