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2020-12-14 趣讀文化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或許文化程度高的人對情感作用下的規律或許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批判性也會更強,但是在急速發展變化的時代,情感紐帶絕非粘滯阻力的形式存在。古語有云,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洞穿世態炎涼,所以下等人並非文化程度高低和能力的強弱,而是那些薄情寡義之人。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將自己的溫暖傳遞出去,才是美好的。

何為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果說深情,可能大多數人會下意識想到《何以笙簫默》中的男主人公何以琛。那句「若認定一個人,其他人都會成為將就。而我便不願意將就。」所以無論是小說還是搬上熒幕,無數姑娘為其中的「深情」所心動。也有人總擔心「情深不壽」,若是認為愛情中誰用情深一點便是輸了,便是被動了,那麼終究無法收穫真正的愛情。即便是情深者被負,那多年之後,後悔的絕不是深情之人,因為他們選擇認認真真愛過,那些顧忌用情的人才會失聲懊悔,因為他們不會再遇見那樣的人兒。

何為忘情?「給我一杯忘情水」,耳熟能詳的歌詞還時不時在街頭巷尾縈繞,對忘情地步最詩意的表達,則是莊子的那個經典寓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神鵰俠侶中無論是絕情谷還是斷腸草都沒能讓楊過小龍女忘情,忘情是怎樣一種境界,可能「欲辨已忘言」。

抵達如此境界的人肯定是有的,但是並非我們所追求的。如果連最為動人的情感都從生命中剝離開來,那麼人生終究會失去太多的色彩。白蛇傳中的法海忘情了嗎?與其說他忘情不如說他不懂,因為未曾擁有未曾經歷未曾珍惜,所以佯裝超然忘情之態。這樣的「上等人」是不是不當也罷呢?客觀上,能力很難抵達,主觀上,情感很難割捨,那不如快快樂樂當一個「深情之人」吧。

人生在世,我們免不了要經歷這三種「情」,怎麼能妥善的處理好它們?這是我們一生都要去學習去深思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下品薄情,中品多情,上品健忘
    學者南懷瑾把人間的感情分為三等:下品薄情,中品多情,上品健忘。引起無數人的警惕。南懷瑾在這個世界上,堪稱奇蹟,從小就和普通人不同。1931年,南懷瑾13歲時,參加小學畢業考試,回家自學。父親給他找了一位對他日後人生影響很大的名師葉恭樹。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說這些話的人明顯就是斷章取義,他們連什麼是仙,什麼是佛都沒有搞清楚。真的是不足為論!所以說,讀書一定要有個智慧的眼睛。要抬高視野,綜合去分析,去研究。否則就是人讀書,書誤人啊!這個淵回建議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後面,以南懷瑾老師的一句詩來做結尾。書空咄咄悲人我,彌劫無方煥奈何啊!大家加油,李淵回共勉。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一位老人八九十歲了,一天只睡幾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點東西,還是沒日沒夜的工作,他到底為了什麼?做人是要講良心的。事實也不會說謊,時間會證明一切,讓那些嘰嘰喳喳的人繼續嘰嘰喳喳吧!後來有人問他為了什麼?他老人家微笑不語,默默的寫下來一首詩: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要知道南懷瑾老師,並不欠我們世人什麼東西啊!人間需大道,這個大道又是什麼東西呢?淵回認為,這條大道就是南懷瑾老師走過的道路,就是我們後來人也要跟著走過去的那條大道,那條通往人內心之深處的道路。
  • 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的區別在哪裡?讀後醍醐灌頂!
    世界上有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但這並不取決於人的出身、地位、財力等外在因素,而取決於人的素養,做事的方式。這種劃分不是社會階層的劃分,而是精神層次,人生境界的劃分。上等人付出、中等人交換、下等人索取人際關係的處理,首要在於懂得付出。懂得愛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舍才能有得,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報。付出的多少,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寧可吃虧,也不佔小便宜。寧可付出,也不辜負人心。
  •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 中等人談問題 ;下等人聊是非下等人喜歡搬弄是非。中等人能力與脾氣兼具。中等人能夠明白「人的一切痛苦,本質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的道理。因此,他們遠比下等人努力,因而也就有更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更容易做成一番成績。然而中等人也有欠缺之處,即與他人協同時易爆發矛盾。他們沒有駕馭別人痛苦的能力,也就更易引爆情緒。因而,中等人兼有能力與脾氣。
  • 上等人裝糊塗,中等人裝老實,下等人裝聰明,深度好文!
    今天我們是根據一個人的心胸、格局、修養方面來分成三個等級:裝糊塗的是上等人,裝老實的中等人,裝聰明的下等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上等人他們的眼光格局都看的很遠,不會只顧著眼前利益,而放棄美好的未來,所以即便是現狀不佳,他們也會不氣餒,不放棄,心裡揣著明白裝糊塗,心態自然會更加樂觀,做事情才會更有奔頭。
  • 上等人會捧人,中等人會擠人,下等人會踩人!
    具體到為人處世上,會捧人的是上等人,會擠人的是中等人,會踩人的是下等人。要說起陰人、踩人,就不能不提擅長揣摩、工於心計的古代的縱橫家們。所以有人將鬼谷子稱作是陰人的祖師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個評價很有道理。這個時代經常有人會喜歡踩著別人,追求利益,顯得自己高人一等。說起歷史上最會挖坑陰人,使絆子踩人的群體,若說縱橫家第二,那沒人敢排第一。
  • 下等人踩人,中等人擠人,上等人幫人(深度好文!)
    人分三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人踩人,他們的心態是: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好過。中等人擠人,他們的心態是:希望你過得好,但不能比我好。上等人幫人,他們的心態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那人聽了喜不自禁,但仔細一想後心裡很不平衡:要是我得到了一份田產,那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要是我得到一箱金子,那他就會得到兩箱金子;更要命的是,要是我得到一個絕色的美女,那個註定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傢伙就同時擁有兩個絕色美女!那人想來想去,不知該提出什麼願望。因為他實在不甘心讓鄰居佔了便宜。
  • ⊿ 哲青| 「 我既薄情 又滿眼深情 」
    念舊時草木皆兵,決絕時鐵心石腸 7.很了解自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 8.不了解自己,明知不該的事有時候也會義無反顧。 9.終於混到了衣食無憂的物質條件,卻發現曾想厚待的人已不在。 10.心裡藏有一個小宇宙, 也算胸懷坦蕩,可也會因為在意的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墜入漩渦。
  • 人分三六九等,那麼你知道什麼是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嗎
    對於人的等級劃分,古已有之。人們除了依據權力和職務上的標準,劃分人的等級,還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來劃分人的等級。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表現劃分,可以把人劃分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而且,這三種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見。
  • 人分三等人,上等人最智慧,下等人最愚笨!
    就像有個小故事,三個泥瓦匠在壘一面牆,有人問三個人在做什麼:第一個回答,壘磚;第二個回答,砌牆;第三個回答,建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大廈。這就是埋頭做事和抬頭做事的區別。只盯著磚的人一輩子只能是個泥瓦匠,看到牆的人,有可能成為一名包工頭。
  • 易經說:「恩裡生害」,對這3個最親的人要「薄情」,說得有道理
    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易經說:恩裡生害,對這三個最親的人一定要「薄情」一些對兒女一定要薄情一些。所以適當地對孩子「薄情」一些也是可以的。對不明事理的親人薄情一些。對於自己的父母長輩,兄弟姐妹那是我們最親的人,當他們遇到困難,我們幫一下也是應該做的。俗話說:親不親,一家人,你不幫誰幫?然而對不明事理的親人,一味跟你索取的,那就是不要幫了。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 鬼谷子: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劃分,不是勢利眼,只是太現實
    人生就如同牌局,玩牌的是我們自己,輸贏看你水平高低,不過關鍵是命運才是洗牌的人,所以每個人的牌都不一樣,人也就有了三六九等。今天就來分享下等人、中等人、上等人的劃分,這種劃分不是勢利眼,只是太現實,但是命運並非無法改變,關鍵是找對方法:1、下等人一貧似水。
  • 鬼谷子:下等人意氣用事,中等人就事論事,上等人見機行事
    現實的人生告訴我們,人們不會因為你善良就尊重你,反而會忽略你的感受,反正老實人沒什麼存在感,只會默默的忍受,身邊的人感覺不到你的底線,就會不斷的變本加厲。不要以為你放不下的人,同樣放不下你,如果你沒有錢,就算親人都看不起你。
  • 下等人談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談格局
    我們經常發現:某某明星出軌、結婚等新聞總是會有許多人談上自己的一點「真見」,總是對這些公眾人物評頭論足、議論紛紛、八卦不斷;喜歡在私底下論人是非,喜歡憑藉內心的臆測給別人帶帽子;還有的人看到別人出現了一點「瑕疵」,先全面否定別人做過的一切好事,再站在道德的高點對其進行批判.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晚課】第640期
    ,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先看下等人如果談問題,他們能力不夠,如果論格局,他們高度不夠,於是就專論人的是非。  他們從不關注問題本身,喜歡憑藉內心的臆測給別人帶帽子,由於不善於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他們就只能站在道德和人品的制高點上、往往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
  • 「重情亦薄情」:在這3個方面「薄情」的人,比一般人活得更通透
    知道這個世上什麼該珍惜,什麼該看淡,因此「薄情人」反而會更加深情。莫要等到白髮蒼蒼時才去懂得「薄情」,「重情亦薄情」,活得「通透」的人,在這3個方面都很「薄情」。一、對待交往距離,很「薄情」徹底認識一個人是很難的,哪怕是我們的摯愛親朋,我們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認識這個人。注意:這個過程是必要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距離是微妙的,在關係學中,人與人走的太近最終結果會導致相互排斥,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
    很喜歡一句話,「活著總要愛著點什麼,恰如草木對光陰的鐘情」,是呀,如何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是門學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一直崇拜雪小禪老師,羨慕她人到中年,卻活得通透,安靜,且一往情深。正如她自己形容的那樣:「陸地仙人」。
  • 下等人聊是非 ,中等人談事情 ,上等人論格局
    但是人長大後,卻有了高下之分。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事情,上等人論格局。1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老話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縱觀歷史,因搬弄是非而獲罪的人,代價都很慘烈。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生活裡,多說別人善處,勿「非人之非」。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與人交往,特別注意「不非人之非」這一點。他終身守著這樣的交際之道:「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人罵之一笑,人譽之一笑」。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
    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搬弄是非的下等人.既然沒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古人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說:那些喜歡說別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會挑起「是非」的人,這樣的人是「小人」,一定要遠離,否則他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