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

2021-02-08 風水財運顯靈
請點擊上面免費訂閱算命看風水!

不得不承認,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但劃分等級的標準無關乎金錢、地位,而在於聰慧、善惡、心胸。

.

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

.

搬弄是非的下等人

.

所謂搬弄是非的人,簡單的說,就是那些喜歡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挑撥離間的人。中國有古諺講「愛聽小語」,以及「遠重衣冠近重人」,就是說,一般的人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法碼。

既然沒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

古人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說:那些喜歡說別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會挑起「是非」的人,這樣的人是「小人」,一定要遠離,否則他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說到這,歷史上有一位著名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雖說《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但他死後卻沒人給他建碑,更談不上為他寫墓志銘,就連他的生平傳記也僅僅附在《宋史•沈遘傳》(沈括侄子)之中。

在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沈括,卻為何落得此下場?原因就在於他在生活中真可謂不折不扣的下等人。

先看他與王安石的經歷。沈括本與王安石是世交,其父親的墓志銘就是王安石寫的。王安石當宰相時,沈括是他變法的忠實支持者。

但在變法失敗、王安石被罷相後,沈括卻出爾反爾,落井下石,向新宰相吳充立刻起草萬言書一份,從政治以及自然科學的角度論證了王安石新法之荒謬之禍,出賣既是領導也是朋友的王安石。氣的王安石從此都不稱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謂壬人,就是見風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稱小人。

蘇軾就曾吃過沈括的大虧。蘇軾到杭州的時候,沈括來拜訪他。「與軾論舊」後,將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通。但回到首都後,他立即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以詳細的「注釋」,無中生有說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反對「改革」、諷刺皇上等等,然後交了上去。


不久,蘇軾因為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險些喪命。

例如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喜好搬弄是非的這類人最善於捕風捉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他們信手拈來,大做文章,讓你受到傷害。因此,要儘量離這種人遠點。

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地藏菩薩本願經》告誡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爭訟鬥亂的人,將來要受無舌百舌的報應。」

我們平時也要注意,傳話一定要平平實實,千萬不要添枝加葉,添油加醋,弄不好就會變成搬弄是非。

遠離是非人,不聽是非話,是非自然就會離你而去。

「對事不對人」的中等人

如果說「對人不對事」的是下等人,那麼喜歡「對事不對人」的則是中等人。他們往往對於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其理想在於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在工作中,他們是戰略的執行者,他們往往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少而精,追求單項工作的完美,並善於享受其中的樂趣。作為骨幹,他們可以在自己所管轄的範圍內能夠幹出非常不錯的業績。總之,他們一切行為都在圍繞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他們可能是某一個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企業的中層領導,或者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術派人物。而在古代,他們被統稱為「將才」。

「將才」就適合以身作則、衝鋒陷陣,如果被安排到了帥位,那結局一定不會好。大家都知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名言。李廣是漢朝有名的飛將軍,箭術天下無雙,曾立下赫赫戰功。


據史書記載,李廣做了四十多年的官,薪俸高達兩千石,卻家無餘財,也沒有分購置什麼田宅,他把自己的薪俸都拿出來分給需要幫助的人了。對待自己手下的士兵,他愛兵如子,每一次統領部隊,都要認真地視察:當自己的士兵們都吃上飯了,才自己也吃飯,在缺水的地方行軍,當士兵們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去喝水,所有的難事,都身先士卒自己先做。

他不僅對士兵愛護體貼,連敵人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

可是一代名將,卻一生難以封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時運不濟?還是遭到刻意排擠?難道真是漢武帝沒有識人的慧眼嗎?

當然不是。李廣最多只為「將才」而非「帥才」。誠然,李廣作戰英勇,有極強的個人魅力,士兵都很愛戴他。但他帶兵非常隨意,簡單省事。部隊行軍任意而行,行軍走路不按方陣,願意咋走就咋走。部隊駐紮只看是否在水草邊,駐紮下來後人人自便,夜裡也不打更巡邏。來往文書能簡則簡,能省則省。

也正是這種隨意性,才導致衛青與匈奴的決戰的那次戰役中,李廣竟然迷路了,直到決戰結束他才找到衛青的主力部隊。

.

當時宮中的幾位大臣往往用程不識和李廣相比較。程不識是一位邊郡太守,他治軍非常嚴格,行軍時編制隊列、駐紮等一切都按規章制度。部隊在外作戰,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即使休息也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高度戒備狀態。

他的部隊從來不打大勝仗,也從來不打大敗仗,永遠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來,左右前後,整個部隊的旗號整整齊齊,無大勝亦無大敗。

曾有大臣說:「李廣治軍追求簡潔,勝也許勝得漂亮,敗也會敗得驚心動魄;程不識治軍雖麻煩,但他的部隊從不會出什麼差池。」

的確,「百步穿楊」的李廣是個好勞模,是位英勇的戰士,但始終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型人才。

所以,中等人適合幹中等事,通過自己的踏實努力,做好具體工作就好。盡心盡意將每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這也是有意義的人生。

只論格局的上等人

現在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凡是有大作為者必有大氣宇,格局小的鮮有成功者。他們常常喜歡站在問題的最高點,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而以大局為己任。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兩方勢力較量時,最終的結果也取決於雙方領導的格局。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非楚漢相爭莫屬。

秦始皇出巡時,車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彭城的項羽在圍觀的人群中說:「彼可取而代之」。沛縣的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是」。從這兩句話中,體現的不只是他們個性上的差別,還有他們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項羽世代為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抗秦的大將,為秦軍所殺。楚為秦所滅後,項羽與叔父項梁流落楚地。此時的項羽見到秦始皇,亡國滅祖之恨便湧上心頭。「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的最高理想是滅秦,恢復楚國的輝煌,楚就是項羽的格局。

劉邦世代平民,對亡楚的大秦,劉邦沒有項羽那麼刻骨的仇恨。劉邦只是覺得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庸庸碌碌,應該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大事,應該像秦始皇那樣威風八面。

正因為如此,劉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項羽這個楚國貴族在也輪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由此看來,項羽的格局是楚,而劉邦的格局為天下。

四年的楚漢相爭,項羽在歷次的戰役幾乎是每戰必勝,而劉邦則是屢戰屢敗。但是,項羽每次的戰役勝利都會導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劉邦的每次戰役失敗後力量又會有進一步的積聚,幾次戰役都是以劉邦的幾乎全軍覆滅而告結束,而每次劉邦又都能東山再起。

項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戰役勝敗,而劉邦心目中總是戰爭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戰的成敗。

到垓下一戰,每戰必勝的項羽自刎烏江,常使英雄淚沾襟,屢戰屢敗的劉邦則是舉杯相慶,縱論得失。

所以,格局決定結局,格局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這就是中國社會的三等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三等人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大千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懂自己,認清自己的局限,不斷提升做人的格局,才是階層逆襲的最好途徑!

相關焦點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
    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先看下等人如果談問題,他們能力不夠,如果論格局,他們高度不夠,於是就專論人的是非。再看中等人下等人喜歡「對人不對事」,而中等人喜歡「對事不對人」。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晚課】第640期
    :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先看下等人如果談問題,他們能力不夠,如果論格局,他們高度不夠,於是就專論人的是非。  他們從不關注問題本身,喜歡憑藉內心的臆測給別人帶帽子,由於不善於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他們就只能站在道德和人品的制高點上、往往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
  • 下等人聊是非 ,中等人談事情 ,上等人論格局
    但是人長大後,卻有了高下之分。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事情,上等人論格局。1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老話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明史》評價徐溥「凝重有度」,即說他有度量,謀事不謀人。謀事不謀人,可以把握住事物的本質,精準的解決問題。謀事不謀人,可以明晰人之長短,更好的認清人的能力。謀事不謀人,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 下人聊是非,中人談問題,上人論格局!(經典收藏)
    世界上有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但這並不取決於人的出身、地位、財力等外在因素,而取決於人的素養,做事的方式。這種劃分不是社會階層的劃分,而是精神層次,人生境界的劃分。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
  •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上等人論格局; 中等人談問題 ;下等人聊是非他們一般不會和下等人爭吵,不是他們不會吵,而是他們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一個粗俗者的姿態,他們喜歡彼此協商和理解。總之,他們一切行為都在圍繞解決實際的問題。上等人是有大格局的人。
  • 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的區別在哪裡?讀後醍醐灌頂!
    世界上有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但這並不取決於人的出身、地位、財力等外在因素,而取決於人的素養,做事的方式。這種劃分不是社會階層的劃分,而是精神層次,人生境界的劃分。上等人付出、中等人交換、下等人索取人際關係的處理,首要在於懂得付出。懂得愛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舍才能有得,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報。付出的多少,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寧可吃虧,也不佔小便宜。寧可付出,也不辜負人心。
  • 下等人談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談格局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下等人踩人,中等人擠人,上等人幫人(深度好文!)
    人分三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人踩人,他們的心態是: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好過。中等人擠人,他們的心態是:希望你過得好,但不能比我好。上等人幫人,他們的心態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不同的行為造就不同的命運,是踩人、擠人,還是幫人,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和未來。 1、下等人踩人,一起滑入痛苦的深淵。有一種罪惡,叫做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好過。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幸運地遇見了上帝。
  • 上等人會捧人,中等人會擠人,下等人會踩人!
    點 上世俗中,往往以財富來劃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於是,有錢人大多被稱為上等人,沒錢人就被貶為下等人。其實這種劃分非常狹隘,真正區分一個人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應該是心胸、格局、智慧、善惡。具體到為人處世上,會捧人的是上等人,會擠人的是中等人,會踩人的是下等人。要說起陰人、踩人,就不能不提擅長揣摩、工於心計的古代的縱橫家們。所以有人將鬼谷子稱作是陰人的祖師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個評價很有道理。這個時代經常有人會喜歡踩著別人,追求利益,顯得自己高人一等。說起歷史上最會挖坑陰人,使絆子踩人的群體,若說縱橫家第二,那沒人敢排第一。
  • 鬼谷子: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劃分,不是勢利眼,只是太現實
    人生就如同牌局,玩牌的是我們自己,輸贏看你水平高低,不過關鍵是命運才是洗牌的人,所以每個人的牌都不一樣,人也就有了三六九等。今天就來分享下等人、中等人、上等人的劃分,這種劃分不是勢利眼,只是太現實,但是命運並非無法改變,關鍵是找對方法:1、下等人一貧似水。
  • 人分三六九等,那麼你知道什麼是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嗎
    對於人的等級劃分,古已有之。人們除了依據權力和職務上的標準,劃分人的等級,還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來劃分人的等級。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表現劃分,可以把人劃分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而且,這三種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見。
  • 下等人恩將仇報,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報怨!
    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在這個眾生皆平等的時代裡,出生地位,金錢權利不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不過人真的可以分為三六九等,依據的便是一個人的德行。 一、上智者以德報怨
  • 上等人裝糊塗,中等人裝老實,下等人裝聰明,深度好文!
    今天我們是根據一個人的心胸、格局、修養方面來分成三個等級:裝糊塗的是上等人,裝老實的中等人,裝聰明的下等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上等人他們的眼光格局都看的很遠,不會只顧著眼前利益,而放棄美好的未來,所以即便是現狀不佳,他們也會不氣餒,不放棄,心裡揣著明白裝糊塗,心態自然會更加樂觀,做事情才會更有奔頭。
  • 26歲女博士升副教授被非議:下層人才聊是非,上層人都拼格局
    歷來只有下層人才聊是非,因為上層人都在拼格局! 01下層人聊是非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種怪圈,越是層次底的人,越是喜歡非議他人。一陣好說好笑後,就開始說讓我母親幫忙找人,讓他兒子上大學。原來,他兒子沒有考上,看我考了好大學,她覺得我母親是教師,肯定有路子能讓她兒子也上好大學。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
  • 人分三等:下、中、上。社會分三階層:上、中、下
    人分三等:下、中、上。社會分三階層:上、中、下。下等人專聊是非八卦,誰要是做什麼不行,從來不想問題的根源所在,不進行實踐研究,通過臆想給對方帶上帽子,背後議論並推向風口浪尖。對八卦感興趣,心中的某個偶像犯了錯誤受到批評會群起而攻之。同時又喜歡愛面子,這種人儘量遠離。
  • 弱者互撕,強者互助,大格局的人懂得彼此成就
    02上等人幫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踩人。03大格局的人是彼此成全強者自有強者的風範,大格局的人自有彼此成就的雅量。有個年輕人問上帝:「天堂和地獄到底有什麼不同?」上帝不答,帶他到兩處都參觀了一番。年輕人驚訝地發現,地獄裡,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卻飢腸轆轆,瘦骨嶙峋。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肉湯的長勺,但過長的手柄讓他們無法吃到嘴裡。
  • 古訓:一個人的層次不是在於金錢地位,而是在於修養格局!
    中國有古諺講「愛聽小語」,以及「遠重衣冠近重人」,就是說,一般的人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砝碼。 既然沒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
  • 下等人與狗禁止入內?媒體刊文:哪怕是惡搞也應追責
    下等人與狗禁止入內?近日,網傳一段「鐵嶺一商鋪貼告示稱下等人與狗禁止入內」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涉事商鋪名為「豪客酒行」。9月23日,豪客酒行有限公司回應媒體稱,該公司並未授權鐵嶺該店鋪,該店或涉嫌侵權問題,公司將開展調查。
  • 格局越大的人,越清醒;境界越高的人,越不易被迷惑!
    人,有志不在年高,昏庸妄活百歲。處世不在窮富,重在格局。一等人論的是胸懷,談的是格局;二等人,論的是發展,談的收益;三等人,論的是非談的是八卦!寧與君子爭論,勿聽小人雌黃。君子論理不論人,小人論人不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