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唯能下方成海:緬懷南懷瑾老師的愛國情懷

2021-01-12 中國文明網

  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懷瑾(左)在其香港會客公寓接待本文作者陳佐洱時合影。

  南懷瑾題贈本文作者:「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南懷瑾題贈本文作者:「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界限華夷。」

  轉眼間,南懷瑾先生離開人世5年了。這5年是中華大地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5年,也是中華文化復興最為繁榮的5年。文化復興表現之一在「國學熱」,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此時緬懷南懷瑾或許頗具意義。「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謀身與謀國,誰解此時情。」59歲那年,南懷瑾寫下這首詩道出了他的夢想,一是文化復興,二是祖國統一。這二者統一併貫穿於他一生之學問。

  剛赴港參加了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的系列活動,又來到秀拔奇偉的武夷山下,為閩港澳大學生夏令營授課。

  坐落在景區邊松竹林中的一家巖茶廠,請我和福建省國際友好聯絡會宋會長一行喝茶。好客的茶藝姑娘衝泡了大紅袍中的素心蘭、巖香妃、肉桂……博得我們一次次讚賞。這時,茶廠的老闆手握一支金黃色紙包出現了,說:「我給你們品嘗一種獨一無二的茶,是用五六種巖茶專為南老——南懷瑾先生拼配的大紅袍。」我接過紙包看,上面果然有熟悉的老師墨跡「瑞泉號」三個字,左下落款是「九四頑童南懷瑾」加紅色印鑑。

  「你見過南懷瑾先生嗎?」我問。

  「沒有。」黃老闆遺憾地說,「我們是通過他的弟子供茶,南老覺得比臺灣鐵觀音更對口味,還為茶題寫了名號。」

  這款茶果然別致,不僅香清色濃味醇,茶水似乎發亮,咽入喉後,滿嘴甘味生出一股奇妙的靈氣,讓我陷入神馳念想。我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幸拜會南老師的,那是一生中一個最困難的時刻。

  堅尼地道一花一葉

  1995年冬,我出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駐港已近兩年。雖然南老師在香港潛光隱耀,但他的「亦儒非儒」「是佛非佛」「推崇道家又非道家」、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的才學,早已如雷貫耳,而且對他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貢獻,我也曾從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先生那兒略有所聞。我託請一位與南懷瑾相熟的朋友引見,附電話號碼的便箋,遞上數月卻無回應。不料11月底,我竟收到了他的邀請。

  那時,我揭露末代港督彭定康臨撤退前假充「好人」,實則是給香港未來「埋釘子」——他以每年27%的速度連續5年大幅提升社會福利,而且揚言要再提升5年。我指斥這是個陰謀,好比在崎嶇山路上開高速賽車,用不了多少年可能「車毀人亡」。我的言論遭到了惱羞成怒的彭定康和一眾港英高官強烈反擊,一周內炮製上千篇大小文章圍攻我;更使我難受的是一批不明真相的老頭兒老太太也被挑動,舉著破輪胎到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代處門前「抗議示威」。在這面對內外壓力的艱難時刻,我接到了南懷瑾辦公室的來電,先生決定約見我。

  我驚喜地得悉,原來南先生的會客場所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談判樓同在一條堅尼地道上,僅隔了4棟樓宇,談判樓是28號,一座築在小山包上的意式二層小樓;南先生的會客公寓是36號B,第4層樓。

  一進門,就看得見大玻璃窗外鬱鬱蔥蔥的香港公園,轉身面對的是莊嚴美麗的大幅彩墨國畫,幾乎滿牆壁都是畫面上的一池荷葉蓮花,畫作的左上方恭正隸書著禪意深邃的十個字「一華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後來才知道,畫和字是老師的高足、二位臺灣藝術家所作。老師應該很欣賞這幅畫,從香港的堅尼地道到廟港的太湖大學堂,都在會客廳裡掛著它。也許老師希望每一位來客都能用心感悟到,大千世界裡的一花一葉雖然渺小,但同樣涵蓋著時空間萬有之共性,不必執迷於因個體現象而起的種種煩惱。

  第一次拜會,南老師就讓我和他坐在「茂盛的荷花池」對面。我正襟危坐,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神清氣朗的老師,傾訴作為外交官維護至高無上國家利益和未來中國香港特區利益的艱難,以及由此遭遇的憋屈。他點著支煙,微微笑著,有時點一點頭,那種小說裡描寫的仙風道骨,令人如沐春風。

  接下來我聆聽他的教誨。他直入正題,侃侃而談,分析當下香港局勢,肯定我的立場觀點,全非老夫子式的說教。他領我站了起來,走到客廳朝海的窗戶前說:收回香港是何等艱難的世紀大事。你對英國人不要客氣,但有的時候也要忍一忍,心氣要高,心態要平和。要和香港的記者們多些聯繫,經常請他們喝喝茶……

  在他的言談中常常妙語連珠,還有精彩的旁徵博引。見我反應遲鈍時,就操起紙筆寫下明示。此後與老師交往的17年裡,這樣的互動一以貫之。為此,我得幸珍藏了老師的除親筆信函、贈我著作扉頁上題稱的「陳佐洱老弟」外,另20餘件墨寶。

  例如為我勵志,他曾寫下明末清初「嶺南三忠」之一陳邦彥之子陳恭尹的詩句「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界限華夷」,用詩人對南宋陸秀夫在珠江出海口崖門抱帝跳海的悲壯憑弔,喻義今日珠江口上的香港200餘島仍被洋夷強佔的屈辱史實。陳的詩基調悲壯,感慨遙深,我至今記得老師一字字書寫、講解的情景,更加覺得肩負參與收回香港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的重大責任。

  談笑間胡虜灰飛煙滅

  大約是1997年的6月下旬,由於連續5個晝夜艱苦談判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頭部隊能否以及怎樣提前開進香港,以防止7月1日零時出現防務真空問題,有將近一個月未及造訪老師。當中英雙方達成一致的消息公布於世,我立刻抽空去老師府邸。我要告訴他,幾天前,談判陷入最難僵局的那個深夜,我在會議小休的咖啡時間,獨自走出談判樓,在花園的大榕樹下轉圈踱步。腳下是車人穿梭的堅尼地道和香港公園,海風吹得頭頂上的樹葉瑟瑟作響,心緒煩悶的我折身東望老師寓所,多想即溫聽厲,再接受些提點。如今在中央指示下,經雙方努力,取得了圓滿結果,應該向老師報喜。

  果然,當主賓圍聚在「人民公社」晚飯桌旁時,老師讓我「作報告」。南老師府上的晚飯歷來誰在誰就能上桌,流水席,大鍋飯。據說上世紀70年代他在臺灣講學時就對此習以為常。老師總是安排我坐在他右手邊的位子。他自己吃得很少,幾粒花生米,幾筷子小菜、魚,一小碗粥。他喜歡聽學生們自由開放地談古論今,只有在大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的時候,他才會像從雲端飄然而下,用爐火純青的平和語氣,一語中的給出個答案,而且往往是幽默的,深入淺出的,帶著警語、典故的,這是飯席上最精美、豐盛的精神佳餚。

  距離香港回歸只剩下屈指可數的日子了,廳堂裡洋溢著熱烘烘的喜氣,話題由我軍先頭部隊將踏上被強佔去156年的領土,轉到英國的「日落」、香港的明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興致勃勃地批判背信棄義的「三違反」者彭定康,又為我在兩張記事紙上寫下寶貴墨寶,一張是「日暮途窮,倒行逆施」——指彭定康為一己私利,攪局香港平穩過渡;一張是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佳句巧改二字:「談笑間,胡虜灰飛煙滅。」隨著老師收起筆端,在場的所有人一陣哈哈大笑,笑聲裡儘是揚眉吐氣,充滿自豪。

  全部身心歸根太湖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後,我奉調回北京。不久,老師也秉持葉落歸根的思想,決然遷回內地。

  老師僑居海外50餘載,其間,為保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傾囊藏書達數萬冊,其中包括《四庫全書》《大藏經》《道藏》,多為古本、善本、珍本;還收藏有少量佛像、書畫、琴劍等,共計600多箱。老師致信說:「這些藏品很珍貴,不僅屬於我個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已年至耄耋,這些藏品亦當隨同我葉落歸根,回歸祖國內地。」我接信後,當即居中協調。海關對於一般私人藏書通關的確有限制的規定,我建議海關總署作為特例處理,玉成了老師的美好心願。南老師逝世後不久,依法得以繼承的子女們一致宣布將這許多遺物捐贈公益。因此,我又聯繫了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周館長非常歡迎,並表示可以在國圖闢出地方,設立「南懷瑾捐贈文獻專區」。

  老師回歸內地後,定居在吳江廟港鎮的太湖之濱,那裡的綠化和水質特別好,是上海市自來水工程引流太湖水的咽喉地帶。老師決定在這裡興建一座太湖大學堂。設計圖初成時,他在圖上指點我看,興致勃勃像個少年人。他不辭辛苦歷時6年,看地、看風、看水,規劃、籌款、督工,終於讓無論規模、設施都堪稱一流的太湖大學堂建築群拔地而起。漫步波光粼粼、細浪拍岸的太湖堤上,聯想20世紀50年代老師在臺灣基隆陋巷的授課堂,輾轉東西南北、直到湖畔這佔地280畝的教學基地,真是由衷地為老師的學問成功、人生成功高興。

  而又有誰能想到,若干年後,老師最終在這兒化作一縷青煙,在這兒留下了無價的精神和物質的財富,還有一堆璀璨奪目的舍利子。

  一統中華情堅金石

  我認同一位朋友與晚年南懷瑾深談後得出的印象,他稱南師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詩人;雖然著述豐厚,弟子無數,其實他最關心、在意的還是祖國的命運,始終樂意在促進統一大業上貢獻一分力量。

  老師剛回內地,暫居上海番禺路時,詢問我「一國兩制」方針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香港開始踐行的情況。我向他報告,「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史無前例的創舉,從未有哪國執政的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同時,還允許一小部分地方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維護兩種制度長期和平共處,互相促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老師頷首贊同,說:「香港要靠牢這『一國兩制』,否則繁榮不了,穩定不了。」又沉思了片刻,當即為我背錄了白居易的一首對仗工整、連用疊字、詩味迴環的七言律詩《寄韜光禪師》:「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這首詩中,東西南北前後上下,有頓拓無限空間的超然感覺。我想,尾聯一句「天香桂子落紛紛」的點題,是道出了老師為「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情堅金石、不遺餘力的一貫念想。

  為國家添記一筆歷史

  2008年4月,我離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當選全國政協常委,不用天天「朝八晚五」上下班了。我南下拜訪南老師。老師問我知不知道宋代名臣趙抃?我坦承孤陋寡聞。老師就講了這位官至右諫議大夫為人一生清正的故事,出行輕車簡從,只帶一琴一鶴,死後被諡為「清獻」,即清廉惠賢的意思。老師又背錄了趙抃告老還鄉後寫的一首七言詩賜我:「腰佩黃金已退藏,箇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慾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老師講述前人的境界和心跡,是要我敬賢。

  老師又讓宏忍師複印了一份普明禪師的《牧牛圖頌》給我,《圖頌》由10幅牛的詩畫故事組成,展示了由淺入深、由勉力而趨於自然10個階段的開悟過程。老師又像站在講臺上板書,解釋《牧牛圖頌》是心性之學,是認知生命本性之學。我說肉身得自父母,靈魂得自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和接受的教育,以及傳授知識的老師們。在太湖大學堂住了一晚,翌日辭行時我告訴南老師,同事、朋友們多有建議,自己也生此願望,把中英談判交接香港的最後1208天親歷寫出來,對國家、對一段歷史、對至愛親朋和自己做個交代。老師很贊成,說:「這是為國家添記一筆歷史,要寫真事,說真話。」

  2010年9月下旬的一天,我再度驅車從上海來到吳江廟港鎮,拜訪南老師。老師略顯清瘦,戴了頂絨線帽子,衣服也穿得厚實了些,品學兼優的秘書馬宏達伺候左右。這光景與10多年前老師在香港金雞獨立、執劍起舞能旋轉360度,已不可同日而語。老師問我寫回憶錄的進展。我答,已經核實梳理完有關資料,開始動筆,打算用文學筆法,一個一個故事作為獨立章節,寫成可讀性比較強的紀實文學。他含笑說:「等你寫出來,我要看看。」我欣喜回答:「一定,老師也是香港回歸祖國的重要見證人!」

  中天滿月最後誨勉

  這次辭行時,老師要我在他的辦公桌旁坐下來,抽出一張空白A4紙,想了想,給我寫了兩句話:「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接著破天荒地寫下落款「庚寅仲秋於廟港」,並籤了大名。這來自《孔氏家語》,也是演變自《道德經》的精華,是可以管我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卻未想到是老師的最後一次誨勉。現在回想,不由得一驚——正是2年後的彼日彼時,他駕鶴西去,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2年9月,我的書《交接香港》終於以簡體字本和繁體字本,同時在內地和香港出版了。為了出席籌備已久的新書發布會,和20個當地青年團體聯合座談,18日我抵達久違的香港。甫一下飛機,就接到老師的愛子、忠孝文武皆全的國熙兄電話,告知南老師病重已送往上海醫院治療,他原定後天出席新書發布會的,現在卻急匆匆往機場趕,要飛去上海伺候父親。我問國熙能否在相向路上短暫見個面。他說「好」,立刻囑咐計程車司機繞一段路。我倆在我下榻的酒店門口緊緊擁抱,心情都很沉重,心照不宣,默默祝願老師能夠轉危為安。我在剛出版的新書上寫了請求老師閱正的話,請國熙轉呈。

  後來,據守候在老師床邊的朋友說,國熙把《交接香港》舉在老師面前說:「陳佐洱的書出版了,請你指正!」處於病中的老師抬手畫了兩個圈(表示加倍讚賞)。平時,老師給一個贊,都很難得。

  29日噩耗傳來。雖有思想準備,我仍跌坐在椅子裡久久起不來。皓月當空,淚出痛腸,許多回想、追思、懊悔填滿腦海,翻騰激蕩著。稍事平靜後,我用心向廟港的老師靈座發去了一對輓聯:

  莊諧溫厲憶音容,獻後學遲交之卷,感公猶錫嘉評,向廟港凝眸,倘可深恩藉報?

  困苦艱難蒙誨勉,抱高山仰止之忱,愧我幸無辱命,望中天滿月,不禁悲淚如傾!

  學生陳佐洱 拜挽

  (作者:陳佐洱,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原常務副主任)

相關焦點

  • 新晃:「九一八」愛國教育,厚植愛國情懷
    湖南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高亮 田晶晶 吳晃芳)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新晃侗族自治縣各中小學以此為契機開展系列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師生愛國情懷。在迎風飄揚的國旗下,德育處副主任甘禪陽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愛國教育主題演講,教育同學們要不忘國恥,加強革命歷史知識學習,接受愛國教育,激發愛國熱情。
  • 特別關注 緬懷聞一多,愛國永流傳
    今日之中國,繁榮昌盛;今日之華夏兒女,愛國之魂正熊熊燃燒而今天,又恰逢聞一多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泱泱大國,立足世界,所依靠的不僅是不斷發展的經濟、軍事,更有每位國人內心的那份對歷史的銘記,對先烈的緬懷。銘記歷史,開創未來。便是對這位愛國人士最大的緬懷。
  • 井陘礦區第一小學___銘記祖國歷史,厚植愛國情懷
    銘記祖國歷史,厚植愛國情懷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14年間,大片國土淪陷,3500萬同胞傷亡。9月18日,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這一天!9.17日上午,第一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來到萬人坑紀念館,舉行「銘記祖國歷史,厚植愛國情懷」紀念活動。
  • 【主題教育】福建省女子監獄:銘記歷史,把愛國情懷...
    【主題教育】福建省女子監獄:銘記歷史,把愛國情懷... 本文原標題:《【主題教育】福建省女子監獄:銘記歷史,把愛國情懷化為使命和擔當
  • 益陽市圖書館開展「重溫愛國情懷 解讀愛國詩詞」講座
    8月1日上午,益陽市圖書館邀請長沙市星沙中南小學資深語文教師肖玲在市圖書館三樓多媒體演示廳開展《重溫愛國情懷,解讀愛國詩詞》公益講座。到場的學生和家長有五十餘人,在肖玲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學習古詩詞、體味愛國情懷。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作為一名有著濃鬱的傳統文化情懷的愛國學者,他也有著很深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見地,對祖國的和平統一有獨特的見解。 臺灣統一企業原總裁林蒼生在《我從南老師學了些什麼》一文中回憶說:大約三十年(20世紀80年代)前吧!
  • 「弘揚愛國精神,做新時代好青年」巴中通江二中增強學生愛國情懷
    中國網12月11日訊(吳濤 張曉斌)為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弘揚和傳承「一二·九」運動精神,近日,四川省通江縣第二中學(田家炳中學)開展了以「緬懷革命先烈,培養愛國情懷」為主題系列活動,紀念「一二·九」運動85周年,全校4000餘名師生參加。
  • 北京朝陽區現黑私塾 老師自稱南懷瑾弟子
    【朝陽現黑私塾 孩子不聽話就挨打】近日,朝陽區「海印蒙學」國學私塾的先生被家長爆料稱打孩子。法晚記者暗訪發現,私塾老師自稱南懷瑾弟子,無辦學資質、收費無收據,學生不聽話以「戒尺」懲罰。目前已被朝陽教委查處。
  • 寧波五鄉中學開展愛國體驗與實踐活動涵養家國情懷
    日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浙江省寧波市五鄉中學的師生們來到位於寧波五鄉鎮同泰嘉陵的浙東抗戰老兵紀念園,緬懷先烈,致敬抗戰精神。寧波市五鄉中學每年都會派師生代表赴該紀念園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 名山區中小學多形式開展「緬懷『一二·九』共抒愛國情」主題教育...
    為紀念「一二·九」愛國運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近日,名山區中小學多形式開展「緬懷『一二·九』 共抒愛國情」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振興中華,強身健體」主題陽光體育運動,把愛國思想轉化為學習、健體行動。名山中學蒙山校區組織全體師生開展國旗下主題演講,德育處主任開展愛國主義講座,分年級進行《人間有愛》感恩手語操比賽和「一二·九」歌詠比賽。同學們表示愛國要從懂得感恩做起,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 緬懷 親近 傳承,化州輔元坊幼兒園大獲點讚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精神。3月30日,化州輔元坊幼兒園在化州寶山公園開展清明緬懷先烈親子活動,讓幼兒了解清明節的習俗和掃墓的意義,培養對革命先烈的尊敬與緬懷之情。      當天,輔元坊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家長,來到化州寶山公園為烈士送上他們親手製作的小菊花,寄託思念,緬懷先烈,激發孩子們愛國之情,珍惜當今美好生活。
  •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江蘇省南通市海安明道小學丹鳳校區...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江蘇省南通市海安明道小學丹鳳校區少先隊員在行動 2020-11-1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緬懷先烈英雄·弘揚愛國精神」——滄中附小2020年春季「雲」升旗儀式(第七期)
    接下來,五(6)中隊輔導員羅敏婷老師,進行了以「緬懷革命英雄·弘揚愛國精神」為主題的演講。羅敏婷老師首先跟同學們進行了清明節安全教育,隨後介紹了清明節的來歷。在「緬懷革命英雄·弘揚愛國精神」主題活動中,隊員們通過對革命烈士事跡介紹、自創詩朗誦獻給抗疫犧牲烈士、手語舞致謝抗疫英雄、手抄報作品展示等形式表達著對革命英雄的緬懷,對弘揚愛國精神的號召,讓我們一同為英雄致敬。
  • 雙語誦讀 共抒愛國情懷
    培訓班全體師生齊聚一堂,用熱情澎湃的聲音、慷慨激昂的語調、中英雙語的方式誦讀了《湖南日報》頭版文章《不忘初心使命,永立時代潮頭》,將多元化的誦讀方式融入到愛國情懷中去。在優加青少英語株洲培訓班的課程規劃師許丹眼中,朗誦是表達,而中英雙語誦讀黨報更需要注入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兩種情感在朗讀中。隨著朗讀的深入,朗讀者的記憶力、注意力、感知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高,人也會變得自信許多。 「我很少看報紙,但是這次讀報激發了我看報的欲望。」
  • 情感教育 培養孩子愛國情懷
    本報訊 (記者 杜文婷) 昨日,成都市民道德講堂繼續在成都圖書館開講,國家執業心理諮詢師陳鷗帶來精彩講座——《家國情懷在講座上,陳鷗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更進一步在家庭中將愛國情懷植入孩子內心,讓孩子的情感世界陽光燦爛,人生豐富多彩。聽完講座,家長們紛紛表示正能量滿滿,陳老師的見解很獨到,教育理念很有啟發性,在以後的家庭教育中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了。
  • 教育,要把愛國情懷放在首位
    學校,到底要把學生教育成什麼樣的人?要教育成對國家有用的人。什麼樣的人才是對國家有用?我認為首先應該有愛國情懷。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備的。光有知識沒有愛國情懷的的人才是危險品。我想,我們高校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教育。科學無國界已經是偽命題,其實,不僅僅我是這樣認為,就連美國也是這樣認為的。
  • 古詩詞裡的愛國情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古詩詞裡的愛國情懷作者:田大金(湖南)常言道:「有國方有家,國泰民自安。」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家國情懷。在浩瀚煙海的古詩詞中,有許多抒發家國情的詩詞名篇 。它歌頌了保家衛國的英雄精神,喚起了一代代愛國志士,前僕後繼,為中華民族獻身的愛國熱情,令人敬佩,值得永久緬懷。01屈原身為報國死屈原 (公元前340-—278)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愛國詩人。
  • 緬懷先烈緬懷先人主題班會策劃書
    「緬懷先烈、緬懷先人」主題班會策劃書一、活動背景: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在慎終追遠、緬懷先烈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根本目標。
  •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
    為了紀念「12.9」學生愛國運動,緬懷在愛國運動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弘揚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當代青年樹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12月9日,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東湖幼兒園組織全體師生開展紀念「12.9」運動紀念活動。
  • 婁底三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展望未來 」愛國活動實況展播
    古人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展望未來,為國家的復興而發奮,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師生的點讚,讓愛國之情在每個人心中升騰。劉玉華、洪瑞春、周建奇、付慶良、楊俊奇等老師以及高一歷史組全體老師深情寄語三中學子: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勤奮學習、嚴於律己,用實際行動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接下來是歌伴舞《生來倔強》,把大會活動推向高潮。五人組合,歌曲優美,街舞動感,C位青春放肆綻放,讓師生感受到了三中學子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