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的年輕居士該如何修行,聽聽南懷瑾先生是如何說的!

2021-01-07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小的時候,感覺去寺廟上香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吃齋念佛的也都是老太太,尤其是電視上,古裝劇裡的富貴家的太太,普遍信佛,動不動就請高僧來家裡做法事,還喜歡做善事的。

蓮花

後來,年齡越來越大,知道機緣具足之後,自己也信了佛,第一次加入學佛的群,第一次在佛友的帶領下進了寺院,第一次在寺院裡做義工,第一次參加法會,第一次與僧人居士們一起過堂(吃齋)。

信佛需要機緣

後來一次參加義工,與一位佛友交流,這位佛友是做生意的,帶著孩子一起來的。她說,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莫名其妙的信了佛,而且那時候,自己也不信佛,孩子主動提出來要皈依的。當時這個佛友非常震驚,因為那麼小的孩子居然知道皈依,而且就按照孩子的要求,給孩子辦了皈依,自己在孩子的影響下,也慢慢的信了佛,說來也巧,生意從那之後,也更好了,相對於賺錢也容易了很多。那個佛友說以前做買賣討價還價可厲害了,顧客使勁砍,都不讓人掙錢,自己要是按著客戶砍得價賣就不掙錢,如果堅持自己的價格哪怕比顧客的價格稍高一點都不行,顧客扭頭就走,同樣的行情,自己的買賣不如周圍的同行,後來一家人都信佛之後,這樣的顧客越來越少了,都幾乎已經是老店熟客了。

我這個時候,看了一下她家的孩子,是個文靜的姑娘,非常的安靜,我們說話她也從來沒有插過嘴。靜靜的聽我們說話,我心中除了羨慕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平衡。雖然嘴上沒說,可是我心裡就想,為啥人家一家人光明正大的信佛就這麼容易,我還得偷偷的,提起這事,我母親總跟我吵架,越想就越煩惱。

僧人

再看很多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很多朋友也沒有比我自己的情況好很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且還有些情況,在單位如果自己說信佛的話,會被同事說是神神叨叨的,甚至引起別人謗佛謗法。

後來看了南師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摘出來大家共享。

南懷瑾說,自己常常告訴年輕人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是哪兩種呢?一種是佛學,另一個是易經。

尤其在家的年輕居士,不要輕易隨便談學佛、學打坐,好玩一樣,求長生不老、祛病延年,不是這回事哦。——《禪秘要法講座》

後來自己也確實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具體的大家可以去請南懷瑾師父的書讀一讀,或者自行搜索他相關的文章就可以。而且我自己也有了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01信佛初期不要逢人便講

很多朋友,信佛之後,總有一個狂熱期。覺得佛法非常的殊勝,自己也想去踐行佛法所說,就主動去弘揚,可是弘來弘去,反而被人看做神經病,甚至會敬而遠之。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正常。佛法弘揚的過程,別人看的都是我們這些行者如何做的,通過我們的一舉一動,去影響到這些人,然後被影響的這些人,才會因此而走進佛門。

水滴石穿

平日都非常熟的朋友,自己什麼德行,大家都非常清楚,突然給他們說個事,他們也不會相信,還覺得這狂熱勁跟幹傳銷似的,肯定都會躲著自己唄。

02愛家愛崗踏實生活

學佛是誰在學佛呢?是我們人,所以做人是我們學佛的第一要義,如果做人都做不好,那空談學佛都是講大話,都是假的,故而一定要踏踏實實的生活過日子,要老老實實的做本分人。

風景

日子過的不好,外人會看笑話,做人缺德,會被街坊鄰居指指點點。只有好好做人,踏實過日子,愛崗敬業被老闆和同事敬佩,自己的舉止影響到別人,才會有更大的威望,才能更好地影響周圍的人。

03正確認識佛教和學佛這件事

學佛信佛並不是可恥的事,關鍵是要從什麼角度去看。

如果從勸人行善這是最好的,起碼從自己做起,小惡小善勿輕視,大善大惡也要堅持原則。

如果是從那玄虛方面的話,我建議各位,沒有真師名師,最好不要輕易去下手。南懷瑾先生是這麼說的。

「我常常講你們青年人,來搞這個幹什麼?為什麼學佛?我講你們好好先學做人。並不是拒絕你們,為你們好啊,叫你們先把儒家的書讀好,把人做好;人的基礎不打穩,來學佛打坐,我看到十個有五雙最後都沒有好結果的。至少我看了幾十年了,看得很清楚啊。」

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教修行雖然是出世間法,但是離不開世間法,大家一定不要離開世間法,尤其是年輕人,切記學佛需要有大量的人生閱歷,才能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精髓,正如不生孩子不知道養兒女難一樣,很多事旁觀和深入其中,那是不一樣的,看似佛學很簡單,其實學佛真的不是容易的事的。

觀世音菩薩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講述辟穀的修行經驗
    你說不吃會餓,那是假餓.我有廿八天不吃飯的體驗,告訴你們經驗,餓是餓不死人的,但是要懂得氣功,使胃腸內的氣充滿.胃腸的功用就是不停地動呀動的,把吃進去的東西摩擦消化掉.東西消化完了,胃腸內是空的,它一樣要蠕動,如果氣不充滿,胃摩擦破了就出血.
  • 南懷瑾先生: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讀它
    南懷瑾先生曾這樣說: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此書我25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遍,已沒啥具體文字印象,只有非常優美舒服的感覺。這次呆家裡有空用擠牙膏的時間讀完了,意猶未盡,深有感觸。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很多人的動機是為了保佑自己保佑全家等等利益,真正修行發願他說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 南懷瑾老師: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自發功的原理)
    應該想到我覺得這裡難受,就是心意識困在這裡,為什麼要別彆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脫,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還動不動、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兒搖,便知你並沒有得止,真得止不會搖的。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觀好止住,哪還有什麼受蘊之感呢?受蘊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4
    有的想說,我來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夠賜福免難,沒有災難,求神賜福給我,讓我永遠沒有災難,永遠平安自在,絕對沒有這種東西,有的話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們詳細來參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夠了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再講到那裡去,因為我現在是在講戒,講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講過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緣起』作參考。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經文短小,語言樸拙,主旨鮮明。研讀此經,可以準確把握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實含義,依之趣向解脫。在這部經中,佛也講述了居家生活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以及居士修行的種種方法。這些內容,對於今日修習佛法的居士來說,或許不無啟發。
  • 如何不丟工作和家庭的情況下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出世入世
    乃至也有人說:「你看看上師就是說最好是的例子,不必說修行人生境界很高,對世間法也相當在行。無論是做公益慈善還是攝受徒弟,全都圓融隨順,吃一頓飯也可以反映各方面的能力,太完滿了!」實際上,為什麼會有這般十全十美的好事呢?對所有人而言,出世間法好的,世間法肯定不太好;世間法好的,出世間法肯定不太好。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是在因材施教,他並沒有直接指出這些學生家長們的問題和錯誤。並沒有直接說你們尋找這個東西,就是神話,就是不存在的。而是打了一個太極,藉助這些家長們腦海中錯誤的仙佛觀念,錯誤的修行觀念,來督促他們親自去探索,去研究,去修行。這才是南懷瑾老師的智慧之所在,這才是偉大的教育方法。
  • 陳兵教授:懷念賈題韜老居士
    回答:「大居士,中國佛協常務理事,開會時見過,剛在中國佛學院來講過禪宗,棋下得特別好,在成都,很有名。」 1987年夏,我調到四川大學後,打聽到賈題韜居士家住城西棗子巷省政協家屬院,不久就騎車去拜訪,從此開始了與這位老居士8年的愉快交往,其誼可謂在師友之間。
  • 南懷瑾經典作品推薦,《《禪海蠡測》語譯》最受讀者歡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喜愛南懷瑾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把佛法當作終身愛好,不是學習,更像是修行,先後兩次出家,還俗,周圍無數青年才俊和達官貴人,他愛講故事,一生開過好幾次講課,他的追隨者,既有青年才俊,也有年青人,他只是講了一段關於國學發展的故事。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南懷瑾老師:忖已功德,量彼來處
    我說你錯了,還是有,不過他的觀念不同了,現在年輕人講「價值」論,價值觀念,看一件事,先看「有沒有價值啊?」其實他不知道:道德就是價值。 現在你埋怨這些年輕人。年輕朋友不信因果有什麼關係呢?我說那有什麼希奇?你不要驚訝,這些年輕人他現在不信甚至反對因果,等他年紀大一點,慢慢就會知道因果的可怕。就是等待年齡了。
  • 魏承思先生:追隨南懷瑾老師的「獨行客」登琨豔
    【登琨豔先生(右一)為南師等講解「兜率天宮」設計方案】 作者:魏承思 南懷瑾先生走後的幾天,我的腦子裡突然迸出個念頭
  • 如何正確地「打坐」?南懷瑾大師教給大家7個字,簡單易學
    01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練就如此浩大而淡定的心境呢?曾國藩在《治心經》中給出了答案: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意思就是說:一首先要心安定,然後氣才安定;氣要安定,然後精神才安定;精神安定以後,身體才會安定。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我們大多數修行人,還是在家修行為多。在家學佛修行的經驗,最好參照有實修的大德居士。這並不是說出家的師父們不行。而是,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很多的差異性。比如,飲食,吃飯。比如妻子,兒女。這些可能在家的修行居室更有相關經驗。所以,我們來看近現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大德居士們,基本沒有。
  • 南懷瑾:什麼是佛?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
    他們又是如何生活處世與修行的?也許《金剛經》中對於佛祖日常生活與修行的描述可以為大家解釋這個問題。文中清晰記載:釋迦牟尼佛平時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還自己去洗碗,把衣服摺疊好。然後洗洗腳,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敷座而坐。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徑,多平實。對此,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認為,佛法就是人間法,佛祖也是常人做。因此平實就是道,就是佛法。
  •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南懷瑾老師曾經嚴重的提到他老人家說:我幾十年來,學變了一切法門。只有安那般那觀息法門和禪mi 要法bai gu 觀bu jing觀是真的東西。其他的東西都是「騙」人的,由這兩個法門演變出來的。我準備放在guancai裡帶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嚴重的。
  •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_澎湃新聞-ThePaper
    ,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有1個回答 楊逢彬 2018-11-19 我今天還在一個群裡見人說,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在這個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的大學問家面前,我也就「童言無忌」,「拋磚引玉」了。我說: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現代的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大家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如果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切,人,靠什麼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