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感覺去寺廟上香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吃齋念佛的也都是老太太,尤其是電視上,古裝劇裡的富貴家的太太,普遍信佛,動不動就請高僧來家裡做法事,還喜歡做善事的。
後來,年齡越來越大,知道機緣具足之後,自己也信了佛,第一次加入學佛的群,第一次在佛友的帶領下進了寺院,第一次在寺院裡做義工,第一次參加法會,第一次與僧人居士們一起過堂(吃齋)。
後來一次參加義工,與一位佛友交流,這位佛友是做生意的,帶著孩子一起來的。她說,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莫名其妙的信了佛,而且那時候,自己也不信佛,孩子主動提出來要皈依的。當時這個佛友非常震驚,因為那麼小的孩子居然知道皈依,而且就按照孩子的要求,給孩子辦了皈依,自己在孩子的影響下,也慢慢的信了佛,說來也巧,生意從那之後,也更好了,相對於賺錢也容易了很多。那個佛友說以前做買賣討價還價可厲害了,顧客使勁砍,都不讓人掙錢,自己要是按著客戶砍得價賣就不掙錢,如果堅持自己的價格哪怕比顧客的價格稍高一點都不行,顧客扭頭就走,同樣的行情,自己的買賣不如周圍的同行,後來一家人都信佛之後,這樣的顧客越來越少了,都幾乎已經是老店熟客了。
我這個時候,看了一下她家的孩子,是個文靜的姑娘,非常的安靜,我們說話她也從來沒有插過嘴。靜靜的聽我們說話,我心中除了羨慕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平衡。雖然嘴上沒說,可是我心裡就想,為啥人家一家人光明正大的信佛就這麼容易,我還得偷偷的,提起這事,我母親總跟我吵架,越想就越煩惱。
再看很多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很多朋友也沒有比我自己的情況好很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且還有些情況,在單位如果自己說信佛的話,會被同事說是神神叨叨的,甚至引起別人謗佛謗法。
後來看了南師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摘出來大家共享。
南懷瑾說,自己常常告訴年輕人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是哪兩種呢?一種是佛學,另一個是易經。
尤其在家的年輕居士,不要輕易隨便談學佛、學打坐,好玩一樣,求長生不老、祛病延年,不是這回事哦。——《禪秘要法講座》
後來自己也確實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具體的大家可以去請南懷瑾師父的書讀一讀,或者自行搜索他相關的文章就可以。而且我自己也有了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01信佛初期不要逢人便講
很多朋友,信佛之後,總有一個狂熱期。覺得佛法非常的殊勝,自己也想去踐行佛法所說,就主動去弘揚,可是弘來弘去,反而被人看做神經病,甚至會敬而遠之。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正常。佛法弘揚的過程,別人看的都是我們這些行者如何做的,通過我們的一舉一動,去影響到這些人,然後被影響的這些人,才會因此而走進佛門。
平日都非常熟的朋友,自己什麼德行,大家都非常清楚,突然給他們說個事,他們也不會相信,還覺得這狂熱勁跟幹傳銷似的,肯定都會躲著自己唄。
02愛家愛崗踏實生活
學佛是誰在學佛呢?是我們人,所以做人是我們學佛的第一要義,如果做人都做不好,那空談學佛都是講大話,都是假的,故而一定要踏踏實實的生活過日子,要老老實實的做本分人。
日子過的不好,外人會看笑話,做人缺德,會被街坊鄰居指指點點。只有好好做人,踏實過日子,愛崗敬業被老闆和同事敬佩,自己的舉止影響到別人,才會有更大的威望,才能更好地影響周圍的人。
03正確認識佛教和學佛這件事
學佛信佛並不是可恥的事,關鍵是要從什麼角度去看。
如果從勸人行善這是最好的,起碼從自己做起,小惡小善勿輕視,大善大惡也要堅持原則。
如果是從那玄虛方面的話,我建議各位,沒有真師名師,最好不要輕易去下手。南懷瑾先生是這麼說的。
「我常常講你們青年人,來搞這個幹什麼?為什麼學佛?我講你們好好先學做人。並不是拒絕你們,為你們好啊,叫你們先把儒家的書讀好,把人做好;人的基礎不打穩,來學佛打坐,我看到十個有五雙最後都沒有好結果的。至少我看了幾十年了,看得很清楚啊。」
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教修行雖然是出世間法,但是離不開世間法,大家一定不要離開世間法,尤其是年輕人,切記學佛需要有大量的人生閱歷,才能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精髓,正如不生孩子不知道養兒女難一樣,很多事旁觀和深入其中,那是不一樣的,看似佛學很簡單,其實學佛真的不是容易的事的。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