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
南懷瑾先生與本文作者
文 / 葉小文
(國家宗教局原局長、黨組書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國學大師。他的著述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尤其可貴的是,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惟其時,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
記得2005年底,我去太湖大學堂向南老請益。初次見面,卻也似曾相識,並無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諱,相談甚歡。
南老開門見山就問,你當了十多年的國家宗教局長,對宗教有何心得?
我說,宗教其實也是一種生命觀,基督教講「永生天堂」,伊斯蘭教講「再生天園」,佛教講「無生涅槃」,道教講「長生自然」,在在離不開一個「生」字。
他一笑,未置可否。我便心裡打鼓,是否班門弄斧,失之淺薄啊?
次年,我收到他的來信。信中說,他立志「以傳統書院之傳習為基礎,配合現代前沿科技研究方法,希望綜合同志者之力,發掘固有傳統文化之精華,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主流方向上有所貢獻,以冀為人類文化之前行,探尋一條正途。」
原來他的思慮與抱負,並不限於宗教的生命觀,而是「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主流方向上有所貢獻」,「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後我再去看他,就更親熱了。他帶我去看他的藥房,講解他親自配置的大概可以醫多種病症的奇妙的藥丸;擺一桌家常菜,看著我大吃大嚼;甚至和我嬉笑,開心得像一個孩子。
後來才知道,先生也不是對我偏愛,而是「友天下士,讀世間書」,頗具古俠義之風。常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一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
我知他儒釋道皆通,「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便以「儒釋道相通之要義何在」為題,向他請教。
他卻反問,你考我啊?你怎麼看呢?
在這個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的大學問家面前,我也就「童言無忌」,「拋磚引玉」了。我說: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現代的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
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大家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如果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切,人,靠什麼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話題,不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釋道的通義。這一話題可演繹為關於生命的三條約定:
熱愛生命,追求幸福——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也是今天現代化的動力;尊重生命,道德約束——這是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敬畏生命,終極關切——這是追求幸福的未來約定。
現代化和市場經濟不斷放大、滿足著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但也難免刺激、放任個體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不斷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和未來約定。
於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甚至「要錢不要命」的道德失範現象,反而在促進生活提高、人類進步的現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人,如果在在皆是為錢,就會搞得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心浮氣躁不思進取,心為物役只知道錢,心高氣盛慾壑難填。哀,莫大於心已死;死,莫悲於鑽錢眼。
「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我們中華民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全民族精神的安定、充實、高尚與振奮,需要「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亞當·斯密寫過《國富論》,也寫過《道德情操論》,意在市場經濟必須有道德約束。但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喚回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終是一道未解的難題。
今天,我們努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妨打開視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肅清其附著的汙泥濁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價值,發掘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可用功能。
愛鄉方愛國,盡孝常盡忠,「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南懷瑾先生給本文作者的信
我講了這許多,先生都耐心地聽著,還不時點頭稱許。等我說完,他畫龍點睛了: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說好,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這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幸福;說壞,是指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慾海的難填而煩惱。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這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得不成器的。
如果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就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與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我常回想先生這些透徹精闢之語。我們討論的「生命的安立」、「回歸本位,均衡發展」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一個民族現代化過程中「精神的安頓」問題。
在一個信仰、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個偉大的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
精神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傳統是民族的本。
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民族精神卻立足於民族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不是邏輯推理或理性構造的結果,而是民族傳統中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的產物。
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現代化浪潮中,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生命安立、回歸本位,均衡發展,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哲人其萎,其言尤存。謹以南懷瑾先生的安身立命之說,紀念先生誕辰百年。
騰訊佛學經作者授權發表,源自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帶你領略南師的傳奇一生!
一串小小的佛珠能帶給我們什麼?
一行禪師:每一件尋常事 都可以是禪修
霍金:生命的意義
南懷瑾:學佛困難在這三個字 善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