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2021-02-14 騰訊佛學

[摘要]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

南懷瑾先生與本文作者

文 / 葉小文

(國家宗教局原局長、黨組書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國學大師。他的著述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尤其可貴的是,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惟其時,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

記得2005年底,我去太湖大學堂向南老請益。初次見面,卻也似曾相識,並無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諱,相談甚歡。

南老開門見山就問,你當了十多年的國家宗教局長,對宗教有何心得?

我說,宗教其實也是一種生命觀,基督教講「永生天堂」,伊斯蘭教講「再生天園」,佛教講「無生涅槃」,道教講「長生自然」,在在離不開一個「生」字。

他一笑,未置可否。我便心裡打鼓,是否班門弄斧,失之淺薄啊?

次年,我收到他的來信。信中說,他立志「以傳統書院之傳習為基礎,配合現代前沿科技研究方法,希望綜合同志者之力,發掘固有傳統文化之精華,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主流方向上有所貢獻,以冀為人類文化之前行,探尋一條正途。」

原來他的思慮與抱負,並不限於宗教的生命觀,而是「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主流方向上有所貢獻」,「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後我再去看他,就更親熱了。他帶我去看他的藥房,講解他親自配置的大概可以醫多種病症的奇妙的藥丸;擺一桌家常菜,看著我大吃大嚼;甚至和我嬉笑,開心得像一個孩子。

後來才知道,先生也不是對我偏愛,而是「友天下士,讀世間書」,頗具古俠義之風。常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一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

我知他儒釋道皆通,「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便以「儒釋道相通之要義何在」為題,向他請教。

他卻反問,你考我啊?你怎麼看呢?

在這個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的大學問家面前,我也就「童言無忌」,「拋磚引玉」了。我說: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現代的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

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大家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如果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切,人,靠什麼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話題,不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釋道的通義。這一話題可演繹為關於生命的三條約定:

熱愛生命,追求幸福——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也是今天現代化的動力;尊重生命,道德約束——這是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敬畏生命,終極關切——這是追求幸福的未來約定。

現代化和市場經濟不斷放大、滿足著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但也難免刺激、放任個體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不斷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和未來約定。

於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甚至「要錢不要命」的道德失範現象,反而在促進生活提高、人類進步的現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人,如果在在皆是為錢,就會搞得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心浮氣躁不思進取,心為物役只知道錢,心高氣盛慾壑難填。哀,莫大於心已死;死,莫悲於鑽錢眼。

「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我們中華民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全民族精神的安定、充實、高尚與振奮,需要「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亞當·斯密寫過《國富論》,也寫過《道德情操論》,意在市場經濟必須有道德約束。但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喚回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終是一道未解的難題。

今天,我們努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妨打開視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肅清其附著的汙泥濁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價值,發掘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可用功能。

愛鄉方愛國,盡孝常盡忠,「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南懷瑾先生給本文作者的信

我講了這許多,先生都耐心地聽著,還不時點頭稱許。等我說完,他畫龍點睛了: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說好,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這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幸福;說壞,是指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慾海的難填而煩惱。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這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得不成器的。

如果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就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與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我常回想先生這些透徹精闢之語。我們討論的「生命的安立」、「回歸本位,均衡發展」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一個民族現代化過程中「精神的安頓」問題。

在一個信仰、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個偉大的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

精神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傳統是民族的本。

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民族精神卻立足於民族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不是邏輯推理或理性構造的結果,而是民族傳統中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的產物。

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現代化浪潮中,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生命安立、回歸本位,均衡發展,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哲人其萎,其言尤存。謹以南懷瑾先生的安身立命之說,紀念先生誕辰百年。


騰訊佛學經作者授權發表,源自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帶你領略南師的傳奇一生!

一串小小的佛珠能帶給我們什麼?

一行禪師:每一件尋常事 都可以是禪修

霍金:生命的意義

南懷瑾:學佛困難在這三個字 善護念!

相關焦點

  • 太湖大學堂舉辦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暨十周年校慶
    千禧年伊始,南懷瑾先生結緣太湖七都,2006年太湖大學堂建成。2008年以「文武、古今、中外合一」之教育理念,指導郭姮妟創辦太湖大學堂-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建校十年來秉持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不斷前行。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全球首發!南懷瑾先生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先生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現在,已離我們遠去的那個南詩人,又在敲打著大家的心靈……《百年南師——紀念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師從翰林學院移教於民,廣闊了人民的視野,也進行一場中華文化的維新。
  • 南懷瑾誕辰100周年,中學老師談與先生著作的邂逅
    南懷瑾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先生出生於1918年3月18日,今年恰逢先生誕辰100周年。一提起南懷瑾先生,內心就會湧出一種特別的情感。雖從未與先生謀面,更未曾聆聽過耳提面命式的教誨,但在內心深處卻視先生為人生導師。
  • 為往聖繼絕學,南懷瑾先生102周年誕辰
    南懷瑾先生生於戊午年(1918)二月初六日,今天是先生一百零二周年誕辰先生一生「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傾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先生認為,無論中國的問題,還是世界的問題,核心都是文化的衰落。中國近代以來一切問題的根源,即在於傳統文化的丟失。今天,對東方傳統精華的繼承發展,正能補救現代工商業社會的弊病,不但事關中華民族的存亡絕續,也關乎整個人類的未來。今日適逢先生一百零二周年誕辰,讓我們重溫先生關於文化傳承的教誨,謹為紀念。
  • 南懷瑾先生重要著作在掌閱首發上線
    本報訊國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品牌掌閱與東方出版社展開合作,宣布上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經出版的重要著作的電子版本,大力推廣國學、傳播經典。這是記者在掌閱採訪時獲知的。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影響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是南懷瑾先生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牽線搭橋3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顧總結南懷瑾先生為維護祖國和平統一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意義深遠。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紀錄片 先生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臺,先後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
  • 數字閱讀平臺興起國學熱,掌閱首發上線南懷瑾先生40餘部著作
    2018年6月,國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品牌掌閱與東方出版社展開合作,宣布上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出版著作的電子版本,大力推廣國學、傳播經典。   南懷瑾先生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曾擔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被評為「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2012年南懷瑾先生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其一生著作豐富,涉及國學、文學、佛學等多個領域,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南先生個子偏矮,身材偏瘦,俄而釋然,就這模樣,才成就仙風道骨的南懷瑾。以下是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幾則逸事:拜師學劍少年南懷瑾在杭州國術館習武,聽說附近城隍山上有一位老道,劍術出神入化,人稱劍仙,按捺不住學藝的衝動,幾番前往拜謁,俱緣慳一面。
  •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從汪道涵、顧廷龍、金庸、南懷瑾、李敖等名人墨跡,到林散之、王蘧常、啟功、唐雲、黃胄等書畫名家之作,這些一直珍藏的名家墨跡書畫匯成了12月10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
  • 94歲南懷瑾病危「入定」 侄女證實「先生依然在世」
    從9月19日起,94歲的學者南懷瑾逝世的消息就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後經證實,南懷瑾確實處於病危中,並進入「入定」境界。昨天,關於南懷瑾離世的信息再次流傳,經早報記者從上海中山醫院得到的消息,南懷瑾之前確實住在中山醫院,但已經出院回家治療;間接從南懷瑾侄女那裡得知「先生依然在世」。9月19日,早報記者獲悉,學者南懷瑾先生「去世」,後又經多方證實,先生是在太湖大學堂病危,並進入所謂「入定」境界。據臺灣媒體報導,南懷瑾近年長住江蘇吳江市,並在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
  • 南懷瑾曾拜清末探花為師學古文,拜杭州一老道學劍仙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卞毓方先生曾撰文回憶與南懷瑾先生交往的經過,文中講了南先生的幾則逸事。今年正值南先生誕辰100周年,謹以卞先生的長文分幾期推薦給大家,紀念南先生千古。卞毓方拜訪南懷瑾到了吳江,辦法倒是想了不少,無奈都是長線,救不了急。怏怏回到京城,沒幾天,意外之喜又從電波傳來。
  • 北外紀念王佐良先生百年誕辰
    7月16日,在王佐良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胡文仲回憶往事。他說:「我們感到王公有些預感,他對自己的身體都瞭然在心,提前做了安排。」會上,先生生前的親屬同事及學生也到場回憶並緬懷了王佐良先生。將一生都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王佐良先生為1916年生人,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
  • 高清圖:紀念龔望先生誕辰百年書畫展在聖和軒書畫園舉行
    紀念龔望先生誕辰百年書畫展在聖和軒書畫園舉行,圖為現場。    文傳一脈  德耀三津 紀念梁崎、龔望紀念館建館三周年暨薪盡火傳——紀念龔望先生誕辰百年書畫展      中國網·濱海高新訊 2013年是梁崎、龔望紀念館建館三周年的日子,恰逢龔望老先生誕辰將近一百周年,今天(9月3日)上午由天津聖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紀念梁崎、龔望紀念館建館三周年暨薪盡火傳——紀念龔望先生誕辰百年書畫展」活動在西沽公園內的聖和軒書畫園拉開帷幕
  •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是學界對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學術成就的評價。南懷瑾先生學慣儒釋道,弟子遍布天下,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也是遵從中國傳統教子觀的大教育家,他是一個真正從做人、成人來著手培養孩子的老先生。
  • 魏承思先生:追隨南懷瑾老師的「獨行客」登琨豔
    【登琨豔先生(右一)為南師等講解「兜率天宮」設計方案】 作者:魏承思 南懷瑾先生走後的幾天,我的腦子裡突然迸出個念頭
  • 南懷瑾先生:如何正確理解「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編按】以下摘自南懷瑾先生弟子吳瓊恩教授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解讀南懷瑾新書《漫談中國文化》 最近,國學大師南懷瑾將他在蘇州太湖大學堂,對大陸財政、金融和企業界、學術界的高階主管演講的內容出書。
  • 南懷瑾的故鄉情
    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他學道於四方,卻念念不忘「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總是不厭其煩對眾人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不止有4種讀音」。他為家鄉發展奔波,幹成了籌建金溫鐵路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