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卞毓方先生曾撰文回憶與南懷瑾先生交往的經過,文中講了南先生的幾則逸事。今年正值南先生誕辰100周年,謹以卞先生的長文分幾期推薦給大家,紀念南先生千古。
南懷瑾先生是國共兩界的傳奇,中年去了臺灣,爾後漂泊美國、香港,晚年落戶江蘇吳江。論路程,比香港近多了,比敦煌近多了,論健康狀況,據說也相當不錯。但南先生不見生人,尤其是記者——這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打定主意要見,首先買他的書讀,幾乎能買到的,都買了。看完,寫出一萬多字的文章,徑直寄給他老人家——時在2010年金秋。
這叫投石問路。誰知石沉大海。於是又旁敲側擊,請人溝通。依舊此路不通。怎麼辦?這時,正好有一個去吳江參加筆會的機會,決定到了那裡再想辦法。
到了吳江,辦法倒是想了不少,無奈都是長線,救不了急。怏怏回到京城,沒幾天,意外之喜又從電波傳來。原來,我在吳江下榻的酒店,叫靜思園,老闆叫陳金根,他聽說我想見南懷瑾而不得,竟然發大慈悲,出手幫忙。陳金根認識吳江的一位老市委書記,後者是當年南懷瑾落戶吳江的搭橋者、拍板人,請他出馬,事情頓時峰迴路轉。命理學講究貴人相助,這裡,陳金根就是我命途的貴人。
我於是再度南下吳江,見到南懷瑾先生的第一面,恍若記起古代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高士,就像高山流水裡的俞伯牙,就像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的諸葛孔明,沒有預感,沒有邏輯,沒有年齡和時空的障礙。南先生個子偏矮,身材偏瘦,俄而釋然,就這模樣,才成就仙風道骨的南懷瑾。
以下是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幾則逸事:
拜師學劍
少年南懷瑾在杭州國術館習武,聽說附近城隍山上有一位老道,劍術出神入化,人稱劍仙,按捺不住學藝的衝動,幾番前往拜謁,俱緣慳一面。南懷瑾不死心,繼續往山上跑,終於有一天,他見到了傳說中的老道,當即長跪在地,懇求指點劍藝。
老道問:「你都學過哪幾套劍路?」南懷瑾答:「學過青萍、奇門。」老道讓他露一手,南懷瑾傾其所能,演練了一番。老道看罷,正色說:「這哪兒是劍路,簡直是兒戲,不能再練,練也是白白浪費光陰,我看你,還是老老實實讀書的好。」稍等又說:「一些小說書上講,劍仙把嘴一張,白光一道,直取敵人首級,這都是瞎編的,你不要上當。劍仙雖有,但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看你誠心誠意,今天我先指教你兩步。回去,每天晚上,把門窗關緊,室內不許點燈,要的就是一片漆黑,然後,點上一枝香,試著用劍劈開香頭,注意,手腕發力,胳膊不能動,等練到一劍劈下,香成兩半,這算第一步。第二步,把豆子拋向空中,一劍揮去,豆子在空中被劈成兩半。兩步完成,回來見我,再為你解說劍路。」
南懷瑾覺得老道說的有理,倘自己一心習武,這功夫倒也能練,無奈自己同時習文,恐怕就拿不出那麼多時間。因此,他辭別老道下山,拜師學劍的事,也就到此為止。
讀書百遍
抗戰期間,南懷瑾進入成都中央軍校,業餘拜清末探花商衍鎏為師,學習古文。一天,南懷瑾寫了一篇文章,自覺字字珠璣,甚為得意,拿去給商老師看。商老師滿口稱讚。南懷瑾就有點摸不著北了,他問:「老師,假如我在從前參加科舉考試,您覺得能考上嗎?」「沒問題,沒問題,」 商衍鎏說,「憑你這水平,考個舉人、進士,不在話下。」南懷瑾不知是客氣,聽得心花怒放,忘乎所以。
後來,南懷瑾又拜袁煥仙為師,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的習作,求袁老師指教。袁煥仙接過,略掃一眼,就擱在了一旁,全然不理。南懷瑾納悶,老師怎麼是這種態度啊!過了幾天,他又拿去一篇文章,向給袁老師請教。這回,袁煥仙接過,仍舊是略掃一眼,往旁邊一擱。南懷瑾恭敬請教,袁煥仙這才冷冷地說:「就你這水平,還配寫文章?」南懷瑾不服氣,講:「老師,商衍鎏先生還誇我的文章寫得好哩!」袁煥仙把鬍子一抹,瞪他一眼,說:「這事我聽說了,你還拿他的客套當真。我問你,《史記》上的《伯夷叔齊列傳》,你讀過沒有?」南懷瑾回答:「讀過,不止一次,我還能背呢!」 袁煥仙說:「你以為能背,就真正懂了嗎?」南懷瑾俯首:「不敢,還請老師指點。」 袁煥仙發話:「回去,給我讀一百遍,讀完了來見,再告訴你!」南懷瑾從沒遇見過這樣的老師,但是師道尊嚴,他只有忍住。回家,趕忙找出《伯夷叔齊列傳》來讀,讀上三五遍,哎呀!突然發現有好多好多新問題,以前都沒注意過。
南懷瑾越讀,覺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聽袁煥仙的話,果真讀了一百遍,覺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興興地再去見袁老師,說:「老師!我看出道理來了,我講給您聽。」袁煥仙笑著說:「不需要再講了,我相信你懂了。只有像這樣讀書,你才能掌握歷史文化精髓,寫出的文章才會獨具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