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
靈魂這個定義在東西方文化裡面是一致的,都承認有這麼一個存在叫「靈魂」。它是操縱我們的肉體及所有精神現象的總和。
那麼這個靈魂是不是「真我」呢?懇定不是,如果是,佛陀也用不著十二年苦行去找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我。把我先放下,暫且把靈魂叫迷惑的「我」吧!
那靈魂到底靈不靈呢?懇定不靈,要靈為什麼不投生到好地方去呢?為什麼還受這輪迴之苦呢?應該叫「迷魂」比較確切,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正如《易經》對靈魂的定義挺恰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中國先祖有這樣認識很有智慧,對「靈魂」的定義很接近實相。「遊魂"自己做不了主,受業力牽引,因報受生。
那我們修行修什麼?修我們這迷惑的「靈魂」,轉迷為悟,見到我們本來的面貌。那麼我們的肉體與這個叫「靈魂"的存在分離即一期生命結束。肉體四大假合分離,塵歸塵土歸土,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並沒有消失,只是分離而已。身體回歸法性,而靈魂本該回歸佛性只因迷惑去流浪生死。
神識
神識或心識都是佛教定義。佛陀在開悟前最先遇到的一些修苦行的人,極盡種種辦法讓身體受苦而求精神的解脫之樂。讓身體受苦不是精神解脫的因,身體沒有心意識的參與同木石一樣。佛陀出家初期就己悟到修行應從心意識(神識)下手,而不是這身體本身。
佛教把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我們很容易理解,前五識都是我們身體識別外境與外境交流的入口,意識是對前五識的接收和分辯。
後面兩識先說第八識一一一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在《愣伽經》裡提到「如來藏藏識」,「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燻,名為藏識。」簡單點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業力變現的倉庫,儲存著你生生世世所有的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所有業習種子的總和。
末那識是第七識,譯為意.有思議。前六識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是對"阿賴耶識」裡所見到所聽到的,它會認為是「我」產生固有的我執。所以"末那識」又名為「我愛執識」。它執著於第八識裡的貯存的一切業習的種子內容都視為「我」,這種對「我」的執著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佛陀叫我們不用這八識,因這八識所見即為幻相;八識所緣的全是假相。讓我們轉八識成四智,用觀照才能見真。正象《心經》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用照見,我們眼睛所見到的世界在佛菩薩在開悟人的眼裡是空的,本來沒有。正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一句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有《永嘉大師證道歌》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那麼我們的神識神不神呢?不神!跟那個靈魂不靈一樣,所以靈魂和神識是一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己。不過佛把"識」講的透澈講的明白講的究竟,這為修行人修行從哪入手提供了門徑。
佛性
佛即是覺,佛是有情,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佛性即是法性,就象有情眾生都有見聞覺知,都有法性,但迷了法性。怎樣迷的?它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雖有佛性但不能證得,因為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性即現前。佛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佛性就是法性,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曉得你是誰,你是整個宇宙!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給孤獨長者在袛陀太子的園林為佛陀建精舍時,佛陀在精舍附近的一棵樹下看見一窩螞蟻,佛陀對這群螞蟻說道:"六佛滅度,第七尊佛在這兒建精舍,你還沒脫蟻身?"正因為它的末那識裡一直執著這蟻身就是自己,便生生世世輪迴做螞蟻,所以執著是修行人的大患。
自性
自性本定,自性本覺。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即是見性,見性即成佛。
那麼見性到底是什麼樣呢?六祖慧能大師開悟後告訴我們什麼叫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即是佛性。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這都是佛學常識性概念。學佛需首先了解的。學佛淺到一句阿彌陀佛深到浩如煙海的佛經,窮其一生也不能究竟。那麼我們認識了什麼是真「我」什麼是假"我」,便找到了修行的下手處,堅定而清晰的走在自由解脫的真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