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2020-12-11 自由飛翔看破放下

靈魂

靈魂這個定義在東西方文化裡面是一致的,都承認有這麼一個存在叫「靈魂」。它是操縱我們的肉體及所有精神現象的總和。

那麼這個靈魂是不是「真我」呢?懇定不是,如果是,佛陀也用不著十二年苦行去找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我。把我先放下,暫且把靈魂叫迷惑的「我」吧!

那靈魂到底靈不靈呢?懇定不靈,要靈為什麼不投生到好地方去呢?為什麼還受這輪迴之苦呢?應該叫「迷魂」比較確切,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正如《易經》對靈魂的定義挺恰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中國先祖有這樣認識很有智慧,對「靈魂」的定義很接近實相。「遊魂"自己做不了主,受業力牽引,因報受生。

那我們修行修什麼?修我們這迷惑的「靈魂」,轉迷為悟,見到我們本來的面貌。那麼我們的肉體與這個叫「靈魂"的存在分離即一期生命結束。肉體四大假合分離,塵歸塵土歸土,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並沒有消失,只是分離而已。身體回歸法性,而靈魂本該回歸佛性只因迷惑去流浪生死。

神識

神識或心識都是佛教定義。佛陀在開悟前最先遇到的一些修苦行的人,極盡種種辦法讓身體受苦而求精神的解脫之樂。讓身體受苦不是精神解脫的因,身體沒有心意識的參與同木石一樣。佛陀出家初期就己悟到修行應從心意識(神識)下手,而不是這身體本身。

佛教把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我們很容易理解,前五識都是我們身體識別外境與外境交流的入口,意識是對前五識的接收和分辯。

後面兩識先說第八識一一一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在《愣伽經》裡提到「如來藏藏識」,「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燻,名為藏識。」簡單點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業力變現的倉庫,儲存著你生生世世所有的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所有業習種子的總和。

末那識是第七識,譯為意.有思議。前六識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是對"阿賴耶識」裡所見到所聽到的,它會認為是「我」產生固有的我執。所以"末那識」又名為「我愛執識」。它執著於第八識裡的貯存的一切業習的種子內容都視為「我」,這種對「我」的執著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佛陀叫我們不用這八識,因這八識所見即為幻相;八識所緣的全是假相。讓我們轉八識成四智,用觀照才能見真。正象《心經》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用照見,我們眼睛所見到的世界在佛菩薩在開悟人的眼裡是空的,本來沒有。正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一句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有《永嘉大師證道歌》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那麼我們的神識神不神呢?不神!跟那個靈魂不靈一樣,所以靈魂和神識是一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己。不過佛把"識」講的透澈講的明白講的究竟,這為修行人修行從哪入手提供了門徑。

佛性

佛即是覺,佛是有情,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佛性即是法性,就象有情眾生都有見聞覺知,都有法性,但迷了法性。怎樣迷的?它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雖有佛性但不能證得,因為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性即現前。佛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佛性就是法性,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曉得你是誰,你是整個宇宙!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給孤獨長者在袛陀太子的園林為佛陀建精舍時,佛陀在精舍附近的一棵樹下看見一窩螞蟻,佛陀對這群螞蟻說道:"六佛滅度,第七尊佛在這兒建精舍,你還沒脫蟻身?"正因為它的末那識裡一直執著這蟻身就是自己,便生生世世輪迴做螞蟻,所以執著是修行人的大患。

自性

自性本定,自性本覺。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即是見性,見性即成佛。

那麼見性到底是什麼樣呢?六祖慧能大師開悟後告訴我們什麼叫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即是佛性。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這都是佛學常識性概念。學佛需首先了解的。學佛淺到一句阿彌陀佛深到浩如煙海的佛經,窮其一生也不能究竟。那麼我們認識了什麼是真「我」什麼是假"我」,便找到了修行的下手處,堅定而清晰的走在自由解脫的真理的路上。

相關焦點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自性是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區別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各宗派對自性的認知,觀點,思想,也體現了此宗派實修所證達的高度。同時每個人對自性的理解確認,也體現了其生命的高度。有了前一篇關於補特伽羅的內容作為基礎,那麼對自性這一佛學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容易清楚。那麼什麼是佛學裡的自性呢?
  •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的自性相同嗎?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這裡的兩個自性相同嗎?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所以五祖弘忍大師才會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裡的「無益」不是毫無意義,也不是毫無利益,而是有利益甚至是大利益,但這種有利益甚至大利益恰恰不是禪宗祖師所講的那種無量無邊的利益。所以名之為「無益」。因為不論有多少利益,如果你不能見到本心自性的話,終究不能解決生死的大事。所以名之為「無益」。而你見到本心自性才可以學法,才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法益!
  • 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到底是什麼?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係,但你要思考: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啟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 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
    其實就是眾生人人所具足的佛性,簡稱自性或自本性。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世上的芸芸眾生成千上萬,但真如佛性即自性都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師所說的家山的「一道光」。禪宗的觀點認為,眾生自性清淨就是佛。六祖《壇經》說:「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 《什麼叫反聞聞自性?什麼叫反聞,什麼叫自性?究竟什麼叫修證了義?》
    《什麼叫反聞聞自性?什麼叫反聞,什麼叫自性?究竟什麼叫修證了義?》叮噹老師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 阿賴耶識與自性是什麼關係?
    問:阿賴耶識與自性是什麼關係?有時腦海裡突然出現一個以前從沒有出現的回憶這是意識還是阿賴耶識在起作用?回覆:阿賴耶識是佛教唯識宗按立的一個名相,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連接今生與來世,可以解釋很多連科學都解釋不了的生命、思維、意識等方面的難題。
  • 慧能認為人本有佛性,從迷誤到覺悟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
    他人的開導只是開啟我自己的自性。假若我能開啟自己的自性,我就不需他人的開啟;假若我不能開啟自己的自性,即使有他人的開啟也毫無意義。因此,自性自悟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 在我們探討了佛性自身的特性及其與思想、語言的奇特關係之後,我們要解釋它與人的本性的關聯。
  • 《夢幻誅仙》手遊裝備神識功能怎麼樣 裝備神識功能介紹
    導 讀 在夢幻誅仙手遊中裝備神識功能到底有什麼用呢?
  • 《想不想修真》神識碎片有什麼用 神識碎片的用法介紹
    導 讀 想不想修真2.6版本更新之後,神界刷圖就會產出神識碎片,那麼這些神識碎片怎麼用比較好呢?
  • 「自性」到底是什麼,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這四個字個來說的
    說到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就必須提到佛教常講的一個名詞「自性」只要明白了自性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也就徹底明了。那麼「自性」到底是什麼,其實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著四個字個來說的,本文就可以大家分享「自性」的妙義。六組慧能大師明心見性後說了幾句話,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智慧法語:人死後神識也會隨之死亡嗎?
    人死後會發生什麼?(圖片來源:資料圖)【經典介紹】《佛說處處經》,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為佛教傳入中國早期翻譯的一部經典,裡面敘述多種事項,蕅益法師認為:「似律中雜雜因緣。」體裁類似於《佛說四十二章經》,但每段互相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 【經典原文】佛言:昔一人往難比丘言:「人死識念思想所知皆滅,行道得定意所知亦滅,有何等異?」
  • 佛法: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找到他,才算真正踏上了修行之路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法王子大力讚嘆觀世音菩薩的成道之法,說是成就涅槃最為迅速。而觀世音菩薩在講述自己的成就之路時,概括如下五點:第一、 觀音聲時,只觀這聽音聲者是誰。第二、 熄滅妄知妄見,都歸於自性的真知真見。
  • 宏圓法師:無漏智是我們真如自性的顯露
    我們學佛的人都認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證才發心學佛,如果學到最後竟是一無所得,那究竟學佛學的是什麼?其實這正是修行人的境界問題。佛所講的千經萬論,就是讓我們的佛性你自己能夠看得見,能夠照得著。師父說看得見也是一種比喻,因為我們每天不見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處處放光,但是我們看不見。所以我們還要從外去求一個,佛就跟我們說了,你把一切都放下,你的佛性自然顯現出來。就像你撥開雲自然就看見一個太陽,天空當中本來就有太陽,你撥雲好比我們的染汙,你把染汙放下太陽自然出來。
  • 【上海】《佛性論》討論:第三場
    道南書院副院長魏盛  博士《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大學》說:「大學之道」;《中庸》說:「天命之謂性」;《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莊子》說:「道通為一」;阿奎那說:我所寫的,與我所見和所得的啟示比較起來,就像稻草一般;康德說:物自體是不可知的;世尊說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佛性」使然。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心裡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己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無常經》說: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便是首先於自心上就體現了「無住」這一重要的思想,再而擴延於大眾,在自內心上能做到如如,於諸境界亦能不動。
  •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從何而來?動物也會有佛性嗎
    他首先不說疑問,他先讚嘆佛的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這裡講到的這七種,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師知是異人,乃訶(注3)曰:「著(注4)槽廠去。」五祖大師說:「你來到此地欲求何物?」答曰:「唯求作佛。」五祖大師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gé lǎo格老),若謂堪作佛?」慧能居士回答說:「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五祖大師知其根性大利、迥異常人,便呵斥道:「著槽廠去!」慧能居士向五祖大師禮足而退,便進入舂米作坊,日日舂米作務、晝夜不停。過了八個月,五祖大師預知付授正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便對大眾說:「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