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槍的地位,據古譜記載大槍應與三皇砲捶齊名。其身法、步法、勁力皆與拳合,處處與拳理溝通。故老一輩拳家常說:「學會拳而不練大槍,只學會一半。」因此三皇門極為重視大槍的訓練,故而流傳至今未能失傳。
練大槍有十二個勁:「滾、崩、劈、砸、抖、纏、擋、護、挫、榼、劐、挑。」分一趟十八大槍,二趟四步大槍,三趟三十六點大槍,總計八十手。
大槍一名丈八槍。總長一丈八寸。又名漲把槍,根部直徑一虎零一拍。即虎口撐圓,拇食指尖相對,其間能並放三指圈圓為度。槍頭長一尺二寸,重一斤半至二斤,根據所得白蠟杆粗細而定。
槍法四無:
直之無前:槍刺而不前,我前進後退多麼遠,槍在我懷中,閉其門而不失根。刺就是兩手前後把略動一點而已,前刺只是人前上,而不是槍前刺。
舉之無上:即迎上面來的兵器,我抱堵門槍式,槍護至頂不可過高,槍一去即回,還堵門槍式,所以不失根節。
按之無下:即破下面刺來之兵器,我槍一崩即回原處,所以按之無下。
運之無旁:破正中之槍,我用滾槍或搕槍,只大指一動,運用周身統一之整勁,搕出二寸遠,一搕即回,不可遠搕,恐失其根。
總之,大槍的特點就是槍不離身,身不離槍。刺槍不抬把,是以身刺人,處處是周身統一整勁,槍不離中心而無失。槍法是滾崩劈砸,抖纏擋護,挫搕劐挑而不言刺者何也?主要是防而無失。在砸落敵槍,搕出敵槍,才用刺槍此萬無一失。
「學會拳而不練大槍,只學會一半。」看了這句話,想必大家均可以感覺到大槍在三皇炮捶拳派中的身份如何。
該文開篇首先指出,三皇炮捶的大槍有三趟十八勁,雖說這十八勁是練習者在槍上表現的勁,這些勁表現在槍本身卻又是十八種技擊方法,原稿並未有此說法。從練習講,由於大槍器械重、粗、長的特殊性,不能否認做到這些技法是有很大難度,這或許是大槍所追求的。這樣大的器械,談及槍法的變化,僅憑雙臂的力量要做別這些是很難的。它必須靠身體的整體變化,在這裡大槍講求的是「整勁」,使全身體的力量貫到槍中。槍法變化雖說緩慢,但勁力卻沉拙,這就使大槍的練習很具有功力的意味。
「處處周身一整勁」,「槍不離中心而無失也。」這個不離「中」,意在說明大槍和持槍者的關係,如何體味這種「槍感」,如何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整體」,以「整體」 控制大槍,達到「處處周身一整勁」,其情趣頗深,不妨練習練習,揣摸其本意,或許另有它悟。
十八大槍槍譜
丁排立步最為奇,抱刺貫槍把水提。
抱刺崩槍連通袖,進退糾纏世間稀。
搕槍弓步又通袖,進退雙崩來勢急。
震腳僕步槍要平,貫槍抱槍金雞立。
抱槍平刺勁力整,馬步滾槍佔先機。
圈擋扒掛須撤步,抽換平刺又相欺。
太公垂釣渭水邊,平舉行步崩槍立。
回身直釣定南針,盤膝握崩増氣力。
擰腰轉胯龍擺尾,大槍還原歸無極。
十八大槍圖解:
一、並步持槍
兩腳並步站立,左手正握槍,略與肩高;右手五指併攏,自然下垂貼靠於身體右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頭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肩前合胸微含,兩腳並齊,身正槍直。
二、左虛步鉤手持槍
左手槍不動,右腳尖外擺30°,左腳向前上半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手由右胯側向前平推掌不停,向右後劃弧於體右後方變反鉤手;目向左平視。
要點:出左腳與右鉤手要協調動作,手足相合,一動全動,一靜全靜。
三、左虛步推掌持槍
以右腳為軸,左腳和身體同時左轉90°;右腳跟步並齊,左腳向前邁半步為左虛步;左手虛握槍隨虛步滑移至肩平,臂稍曲;右手由鉤手變掌沿右胯側向正前立掌直推;目向前平視。
要點:槍直立於左虛步兩腿中間,推掌有力,整個動作松活連貫。
四、左虛步擱槍
左虛步不動;左手握槍上豎提,右手隨即握槍根部, 向正前方徐徐擱下;左手虛握回搌;槍尖點地;目視正前方。
要點:步下穩固如磐,擱槍動作要緩而連貫,勿令斷續。
五、右虛步亮掌
左腳提起回收,同時身體左轉90°;至左後方邁出變為右虛步;左手由左胯側沿左前方上繞劃弧至頭頂,屈臂橫置亮掌,掌心朝上;右手為拖槍,右臂與槍成一線,目向右平視槍尖方向。
要點:身、手、足協調動作,即亮掌、虛步、拖槍同時完成。
具體到一個技術,更為主要的是如何對技術結構,以及技術演練中自身的利用,達到提高自身的整體性。技術均是可以舉一反三的,從主觀上對這些技術的認識,間接地借為己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對已掌握的技術進行再認識,這是對套路認識的關鍵所在,而不在於對套路的一套套地掌握。
諸如圖三的技術變化,為了託槍上起,如果只以為是靠身體的手臂將槍託起的話,通常則有身體的晃動,根基不穩。向上託槍不能以手臂的猛然發力,也還是要求用渾身的整體發力。可以考慮由根發,即先以雙腿發力,加之上體的沉穩發力,貫於大槍之中,起愴則會沉穩。這種以身體渾身沉勁託槍,其自我身體感覺是不同的。
託槍沉穩上起, 那麼「擱槍」則更顯得重要。因為,倘若「擱槍」毫無控制的憑槍自由「擱槍」,勢必破壞託槍的沉穩意識和動作感覺。控制「擱槍」的落勢,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槍的自重較難以控制,為了控制,很容易條件反射地引起身體的「後坐」,使人看到 「擱槍」的艱難和人的無法控制。要「擱槍」靠整個自體的動作,也就是說整體動作的力量來控制。就圖四向圖 五的變化,不能忽視的是向後撤左步,這種「擱槍」中的撤步會產生身體向後的扯力,避免了原體位置「擱槍」自 然的弓身。但撤步的時機務須掌握好,使「擱槍」自撤步相應完成。
六、左獨立持槍
重心移於右腳,身體右轉90°;同時,左腳提起落於右腳側,右腳隨即提起成左獨立勢;亦同時左手握槍,右手握槍根上託舉,槍尖著地;目向前平視。
要點:協調動作,託槍、提右腳掩襠同時完成。
七、右震腳獨立抱槍
右腳落地震腳;左腳提起護襠;同時,兩手握槍迅速抱於懷中;左手握槍屈臂在左肩內側;右手握槍根在右跨外側;槍尖微高;目向前平視。
要點:震腳,提膝,抱槍要同時完成,右腳獨立站穩,頭頂、足抓地、肩合、胸含,體現槍身合一,即槍不離身, 身不離槍。
八、左弓步平刺槍
左腳向前上一步為左弓步;同時,兩手握槍後撤200 300毫米,隨左腳落地平刺;左手握槍在左膝前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左手腕握槍內扣,刺槍要平直有力。弓步與刺槍同時完成。前腿彎曲,後腳跟蹬力,足趾抓地。命門後撐,槍不離身,身不離槍,槍身一體,周身之整勁亦達槍尖。
九、 右弓步架梁槍
由左弓步突變成右弓步;同時,兩手握槍上架於頭頂上方;槍尖低,槍根高,右臂彎典、左臂直伸;目視左槍尖方向。
要點:左弓步變右弓步要快,與上架同時迅速完成,體現周身一個勁。
起槍是在圖五至圖七中完成,大槍重且長,起得好是下面練習的關鍵。 曾見練大槍者上右左步的同時,右手翻腕將槍柄向上翻至頭上,雙腳一換, 借換腳蹬地,左手掣住槍身,右手向下借換腳蹬之勢橫揣槍起,這一變化在三皇炮捶中很有虎味。
這些說法看似重身形變化,果真這麼認為則易出偏, 致身械不離,失去練大愴的精要。身愴之間有相互借勢的規律。
動作的圖勢雖說是靜態的畫面,倘若依此來悟出該拳或器械的技術變化則是件難事。這裡從第六動到第九動,如果用眼睛把一個個靜止的圖象攝入大腦,在大腦中讓它「串動」起來,我們就不難看出技術變化的特點。第六 動槍法向第七動變化,左手持槍相對固定,但不能僵化,只藉此一固定託槍,不使其槍有所晃動,而靠腳下的步法突變,擰腰、晃臂,右手握槍向下壓,有向腰處回槍之法,沉勁向上撥槍。槍法變化時有一個技巧,筆者以為是槍法撥槍變化中,隨雙臂的擰勁絞動,略有向後撤槍。但這種撤槍要注意腰部的韌勁「貫入」槍身,由此勁力與意識的滲入,槍法變化則有一定力度。
第八動槍隨身走,而不只是挺槍向前,卻要利用槍身相隨的技術要求,向前上左步,上步身必向前,身向前槍亦向前。在第七動向第八動的變化中,突出了「槍不離身、身不離槍」的大槍要領。大槍開篇中正經指出它是側重功力槍法,這裡除了槍法的變化,關健要體會在這 樣大幅度的槍法變化中,如何控制槍的變化和身體的中正,而不應因槍的變化而失去控制。
大槍器械之大動作起來勢必有慣性,慣性控制得如何也不容忽視。第八動槍隨身出,同時,左手掣槍,右手迅即向上翻槍柄,這一槍法的變化氣勢很大。向上翻槍技術的發力,倘 若只以為是手臂變化,上、中、下三盤脫節,槍法,身法變化必然零亂。所要求的是第七動槍已出,腰向左一領的同時,左腳蹬地,使槍法翻動勁力充實,大槍的沉拙氣勢顯露。
十、左弓步貫槍
由上式右弓步變成左弓步;同時, 左手握槍活把,右手握槍根向左方貫下,右手握槍根與左手相觸;目視貫槍方向。
要點:周身松活,變步要快,與貫槍同時變化,上 下協調一致。
十一、右弓步捋槍倒提水
由前式迅速變成右弓步;同時,左手虛握槍前捋,左臂伸直握槍腕內卷,置左膝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外側, 槍桿尖低根高斜勢;目視左下方槍尖方向。
要點:動作快而不亂,變步、捋槍倒提水宜同時迅速完成。主要在腰活,前弓後蹬,整勁。
十二、圈襠步抱槍
擰腰轉胯變成左圈襠步;同時,左手握槍腕外翻,槍尖逆時針劃小弧;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圈襠步系三皇門炮捶拳獨有之步法。前腳斜橫,後腳斜順,前腳不歪不撇,後腳不擰不拔,兩內踝間距為自己的三個腳長。重心前四後六。頭頂足抓上下有功,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肩含,脊背圓。又稱堵門槍,乃閉其門有遒斂窺敵之勇。槍尖稍高一些。
「貫」、「捋」、「圈」三字可以概括第十動到第十二動的變化。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抽象,若來解釋這些具體的槍法,滿足於這樣的說法自然是不行的。
第九動雖說有向下壓槍之勢,但槍尖向上翻起至與肩平時,借向上的慣力,右手賴於雙腳蹬將槍的自下向上的慣性轉向平刺,槍勢變化起伏較大,它對身體整體由下向上的勁力變化有很高的要求,貫槍出後,對控制身體平衡亦很有勁道。
這樣大的槍,渾身貫得很好自然求之不得,但控制刺槍後的平槍實在難以如願。緊接著是「拖」,「右弓步捋槍倒拖水」,就槍法變化上有「回馬槍」的意味。但從技術結構上看,是以彌補第十招的發招後的變化。槍向下垂是必然的,但擰身撒把,使垂槍的消極不利一面轉向了積極的防禦招法。
要求中說「動作快而不亂」,所謂「亂」,則指變招時的技巧失去自己的控制。要體會其勁勢為己用,「快」則是前招尚不顯欲「垂」之勢,就快速「捋」,前後招緊扣,招法變化不顯得拖沓。
一招不盡,一招又起,是這三招變化的協調之處,它體現出一個攻、御、攻的辯證變化。「貫」為一擊,隨之變成為一防,防不盡流於消極,右腳落實蹬地,向左掰身,左手握槍向懷裡一抱,撥槍欲擊。
十三、左弓步平刺
承上勢,右腿坐力,隨兩手握槍同時後撤200300毫米,向前變弓步槍平刺而進;左手握槍在左膝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前腿彎曲弓勁,後足跟蹬力,足趾抓地。前刺後蹬,命門後撐。要知道三皇門最重丹田勁,槍不刺出,只槍身合一,以身進而刺之,謂周身統一之整勁,丹田鼓蕩。
十四、叉步崩槍
右腳向前邁一步,腳尖點地落於左腳前方;槍尖稍抬同時迅速向下一崩;目向前平視。
要點:崩槍是個周身整勁,丹田鼓蕩。脊背園肩肘合住勁,崩槍上步同時完成。周身勁力合一貫注於槍桿前端。
十五、右獨立通袖
右腳落實,移重心於右腳;左腳提起掩襠變成右獨立式;同時,左手握槍向前伸直,虎口朝前;右手握槍根藏於左腋下,虎口朝前,槍成水平;目向前平視。
要點:此勢如槍桿捅於左臂袖子裡一樣。右足抓地站穩,頭頂勁,身直,槍平,協調動作務求上下一致。
練好大槍有一個應該注意的問題,即如何認識這杆大槍。槍的重量、長度均超出一般,使原來小槍為人所用的特點,在這裡有一個新的變化,人可能就隨槍走了,很有可能是練習者被槍徵服,被槍拽得東搖西晃。第十三動至第十五動的技術變化,僅就槍術的變化而言,雖說前後行槍不過中平槍, 但上下翻把的技術變化卻非常大。第十四動的「叉步崩槍」,借第十三動中平槍之勢,右腳向 前上步,左手控制槍,右手猛一翻把與叉步同時,槍尖的勁勢由原中平便向上崩,崩槍的慣性必使槍向上起, 借勢雙手一翻腕則為「右獨立捅袖」槍法。這組槍法變化的勢大,但又不能因此而顯得人隨槍走,人為槍制,卻要求人必須準確抓住勢,借槍勢變化而身型變化,人槍相濟,協調自如。
十六、圈襠步抱槍
左腳前邁落地成左圈襠步;兩手握槍,左手握槍在左肩內側;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同前。
十七、左弓步平刺
承上勢,右腿坐力,隨兩手握槍同時左腿後撤200300毫米,向前變弓步槍平刺而進,左手握槍在左膝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同前。
十八、上步絞槍
重心移於左腳,右腳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移於右腳,左腳向右前方45°邁出半步成斜勢左虛步;同時,兩手握槍,槍尖逆時針畫圈;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
槍身步合一,周身協調一致,以腰步帶槍,節節輕靈無滯。慢而不亂勿令間斷,一氣呵成。
十九、左虛步崩槍
承上勢,左腳點地為虛步的同時,槍自上而下迅速一崩即回;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崩槍與左虛步同時完成,體現腰脊丹田勁,勁達槍桿前端。
二十、退步絞槍
左腳向左後撤一步,右腳撤步。再撤左腳成斜右弓步; 同時,兩手握槍順時針劃一圈;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同上步絞槍。
二十一、右弓步斜掩槍
承上勢;在變成右橫弓步同時;槍向左下方斜掩;左 手握槍腕內卷在左膝右側,右手握槍在右肩內側;目視槍尖。
要點:左腳落地成右弓步與掩槍同時完成,體現手足相合,周身一勁。
二十二、左虛步搕槍
重心移於右腳,左腳向前右方邁出為左虛步;同時,左臂直伸向右搕出,槍尖一舔,槍尖低根高斜勢。右手握槍在頭右側。目視舔槍方向。
要點:右腳抓地穩固,左腳尖虛點地。腰勁靈活,氣沉丹田,臂力達於槍尖。
二十三、左弓步通袖
左腳向正前邁成左弓步;同時,左臂直伸握槍虎口朝前;右手握槍藏於左腋下,虎口亦朝前;槍成水平;目向前平視。
要點:同前。
二十四、叉步崩槍
重心移於左腳,右腳向前上一步; 腳尖點地落於左腳前方成交叉步;同時,兩手握槍自上而下迅速一崩,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同前。
二十五、並步崩槍
右腳後撤一步,撤左腳與右腳並齊,兩膝相擠;同時,兩手握槍自上而下迅速一崩;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足趾抓地,勁起於足下,加強於丹田、腰脊, 行於臂,達於槍桿,輕靈協調,一崩周身勁歸一猝發。
絞槍在任何槍術套路中都是不可少的,大槍的絞槍技術變化,雖說技術結構上和一般槍法相同,但在這裡絞槍對人體的整體和諧的要求確有它獨到之處。由於槍法變化是在行進中的,除了控制身體的平衡,還在於全肢體的相對發力控制槍。絞槍的速率自然因槍大而不能快速,但絞槍在這裡則突出地表現出沉穩的勁勢。第十九動和第二十動出現兩次崩槍,崩槍中間間有絞槍,我以為絞槍應該沉穩,兩次崩槍卻必須果斷。這種果斷不一定就是突然的,原因在於槍的特點所決定。怎樣才能崩好這兩槍,是否應該注意絞槍為蓄勁(力),待恰到好處之時,憑藉全身的動作沉穩的突發力,將貫勁勢於槍上,大槍即發出沉穩的發力崩槍。
二十六:左撲步壓槍
右腳提起再落地震腳;左腳下撲成為左撲步;同時,兩手握槍下壓;目左視。
要點:震腳與撲步下壓槍同時完成,周身一個勁。
二十七、左獨立貫槍
左腳位置不變, 腳尖外擺;右腳提起掩襠成左獨立式;同時,兩手握槍上舉下貫;槍尖低而不著地,槍根高壓頭右上方。目視槍尖。
要點:左臂稍屈右臂直伸,提右腳與上舉下貫槍同時完成。
二十八、右獨立抱槍
承上式不停,右腳迅速落地震腳;左腳提起掩襠成右獨立式;同時,兩手握槍抱於懷中,左手握槍在左肩內側;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前視槍尖。
要點:震腳抱槍同時完點,乾淨利落,槍尖稍高一些。
大槍的勁勢是很值得稱道的,槍重且長故然有一定的優勢,這個優勢嚴格地說,卻亦可以使練習者被槍的這一優勢壓住,成為人的負擔。這就說倘若勁勢控制得好,自然演練起來能使若大的槍槍法清晰,固演練而表現出的動勢,更具有一種力量。這種特殊的器械和練習者有一種特有的內在聯繫,這種內在聯繫也不是必然的,還在於練習者對槍的變法有較深的認識。再就是因練習者身體變 化靈活,但槍的變化不甚靈活而且慣性大,這就要求怎樣來利用身體的靈活,控制槍的慣性,使慣性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由上一動的慣性為下一動服務,這就是對勁勢的利用問題。
二十九、左弓步平刺
左腳前邁成左弓步;同時,兩手握槍平刺而進;左手握槍在左膝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跨外側;目視前方。
要點:同前。
三十、馬步滾槍
左腳向左後撤步成斜馬步;同時,左手緊握槍桿腕內卷向左後反擰滾槍;右手活把緊握槍根,槍成水平,貼於小腹;右手握槍桿在右胯外側;目向左平視。
要點:頭、槍、步、身協調合一,滾槍與馬步同時完成,脊背合勁,活腰,丹田足。
三十一、圈襠步砸槍
撤右腳時左腳隨即擦地撤,後扒前掛。向時變成圈襠步;兩手握槍逆時針劃小圈270°下砸,成抱槍式,左手握槍與左肩齊高;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與圈襠步抱槍相似,多了一個砸勁。要求脊背合住勁,頭頂,胸空,命門後撐,足下穩固,兩腳後引前隨擦地而撤為圈襠步。
三十二、左弓步平刺
左腳抓地,膝前弓為左弓步;同時,兩手握槍平刺而進,左手握槍在左膝上方;右手握槍根在右胯外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同前。
三十三、抽換右弓步平刺
左腳向後撤步;右腳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同時,兩手握槍隨右步弓出方前平刺,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換步要快,刺槍要平。
三十四、右撲步垂釣
左腳上步的同時,右腳上一大步,左轉90°成順馬步; 同時,右手握槍根立舉於右側;左手於左側亮掌,而後,左手迅速握於右手上方兩手相觸,向右方垂下槍尖成水平的同時;右腳向右撲下為右撲步;兩臂屈而用腕力垂釣。 目視右方。
要點:全憑腕力而釣,槍徐徐而落成水平。慢而不斷。統一整勁,右手仰腕把鐏,左手扣腕抓杆。
三十五、左弓步挺舉
身左轉90°,變成左弓步;兩手握槍迅速擰腰挺舉槍過頭,兩臂直舉,目向前平視。
要點:翻腰,挺平,弓步同時迅速完成,右手握槍根,左手握槍桿。要平、正、直、準。
三十六、挺舉勾踢行步五步
兩手舉槍不變。右腳勾踢落地前走行步,左兩步右三步。
要點:行步要快而連貫,足下抓力。
三十七、並步抱槍
承上式,左轉90°,左腳並於右腳側成並步直立;兩手抱槍於前成水平;目向左平視。
要點:抱槍是兩臂和脊背的合力,兩膝相擠。
三十八、叉步崩槍
左腳向左前邁半步;右腳左邁一大步,腳尖點地置左腳前方;兩手握槍自上而下崩槍。
要點:同前。
三十九、並步垂釣
右腳後撤;再撤左腳,左轉180°;撤右腳與左腳並齊,兩手相觸握槍垂釣,槍成水平;目視槍尖方向。
要點:直身,槍平,以腕力垂釣。
四十、歇步握槍
右轉90°,右腳向前邁步;左腳跟步,全蹲下勢,臀坐於左小腿上成歇步,兩手握槍置面前,右手握槍根抵小腹前,左手握槍桿,目向前平視。
四十一、左虛步崩槍
重心移於右腳,左腳向前上步腳尖點地為左虛步的同時,兩手握槍自上而下一崩即回;目向前平視。
要點:虛步與崩槍同時完成。周身協調,腰脊丹田勁合,達於槍尖。
四十二、圈襠步抱槍
擰腰轉胯,槍尖逆時針劃小圈的同時,撤左腳;再撤右腳成左圈襠步,兩手抱槍,左手齊肩;右手在胯側;目向前平視。
要點:撤腳是行「擦拉步」,腳不離地,脊背合住勁,襠圓,膝外撐,間距三腳長,足趾抓地,其靈活,擰腰轉胯如龍擺尾。
四十三、持槍推掌
由圈襠步變成左虛步的同時,將槍根放在左腳內側,槍直立;左手握槍與肩齊高;右手自右側向前立掌直推;目向前平視。
要點:槍直,掌立,槍立於左虛步兩腳之間。
四十四、收勢歸原
右轉90°撤右腳,撤左腳與右腳並齊,身直槍立的同時,右手以掌沿右側劃弧歸於右腿側自然下垂;目向前平視。
要點:與開式同。
對大槍的縷析只是筆者在原文字的基礎之上所作分析,但真正說這種分析就是完全正確,恐怕誰也不能這麼說。但是對套路作文字性的分析,而且還是純文字性的分析,說實在的也不是一件易事。這裡的分析首先有一個問題,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這種大槍到底管不管用,是不是真的具有實用性,分析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涉及,我以為雖然原文談到一些技擊招法,但這些招法也有兩重性。這種兩重性在於招法可以用來技擊,但在這一特定的套路中,我以為器械的特點制約了這套大槍的功力性要比實用性更為重要。這種練習方法,很大的優勢就在它可以使練習者對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器械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過對這套大槍的練習,練習者首先應該認識到這是傳統的練功方法,這種練功方法的優勢,在三皇炮捶中稱之為「一半」的技術內容,它究竟有多麼大的實用性,這種實用性的價值是哪一方面,都有待於研究。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掌握了這個套路,運用它的目的是什麼,對這一點, 筆者亦不宜武斷定之。
(袁敬泉 周學良 縷析:石海 繪圖:王增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