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十八界:意識的真相(18)

2021-02-08 經典悅讀

朋友圈裡見到一首小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一勺宇宙的鄉愁,誰飲?」此詩前兩句取自唐朝詩人王維的《雜詩》,用在這裡倒是格外貼切。我們從如來藏性中來,本來就應該知道如來藏中事;在十法界遊蕩了這麼久,雖然我們忘記了如來藏,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讀《楞嚴經》不要想什麼懂不懂,它本來就是幫你回憶故鄉事的。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又你所明了的:意根緣法塵而產生意識。這個意識是因為意根所生,以意根為界,還是因法塵所產生,以法塵為界呢?」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阿難,如果意識是因意根而生,那麼你的意根中必定有所思之法塵,才能顯明你的意思。如果沒有過去的法塵,意識則無所生。離開前緣,意根便無形無相,意識將有什麼用呢?再者,你的意識心與一切思量,都兼有明了分別性,這個意識心和思量是相同還是不同呢?如果相同則意識心就是思量,那為什麼思量時能產生不同的意識呢?應該無所意識才對啊!如果思量時無有所意識,為什麼會有意識產生呢?若是沒有意識,怎麼樣識別這個意識呢?只說同與異這二種特性都分不清楚,又如何立下意識界呢?」

如果意識是意根而生的,則意根中應該有所思的法塵。比如說,初次見面的兩個人,為什麼一個你印象很好,一個印象不太好呢?這是因為過去世的因緣不同。如果沒有這些不同的前緣,意根無法分別形相,意識就根本談不上了。

如果意識是意根而生的,則意識心和意根思量是相同還是不同呢?如果相同的話,則意根思量就是意識,如果是這樣,在喝咖啡還是喝紅茶之間的意根思量,就等同於有兩個意識,一個是喝咖啡的意識,一個是喝紅茶的意思,顯然這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意根思量和意識不相同,意根思量時既然絲毫不涉及到喝紅茶還是喝咖啡,那又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產生呢?意根思量與意識之間,究竟如何是相同還是不相同都無法分清,又如何立下意識界呢?

【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如果說意識是緣法塵而生,可世間一切諸法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你且觀察色法、聲法、香法、味法和觸法,皆是相狀分明和各自的五根相對,都不是意識所攝之法。如果你的意識決定是依於法塵而生,如今你詳細觀察,法塵之法究竟是什麼形狀呢?如果法塵離開色塵與虛空、動與靜、通與塞、合與離、生與滅,超出這些形相,它終歸是無有所得。法塵生則色塵與虛空等一切法都生,法塵滅則色塵與虛空等一切法都滅。三法所因之色空等五塵既然都沒有了,因三法則而產生的意思,能做什麼形相呢?形相狀貌都沒有了,意識的界限又怎麼產生呢?」

世間一切法皆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等五法,如果說意識是緣法塵而生,但很顯然色、聲等五法塵與意根並沒有對應關係。前面十二處中曾談到善、惡、無記三法則,而意根所緣的此三法則是必須建立在前五塵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前五塵,三法則則是無緣之水,無本之木。比如說,當產生海邊風景很美的意識時候,一定是眼根曾見到了海。當意識到鳥叫的時候,關於海的意識就滅了,眼根見到了海的影像也就隨之而消失。如果離開了色空等五塵,善、惡、無記之三法則就毫無意義了,更別說有形象的存在。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意根緣法塵而產生的意識界,這三處都虛幻而無實際的處所。因此,意根、法塵和意識界這三者之間,本非因緣關係,也都不具備自然而有的屬性。」

意根緣法塵而產生的意識,即不來源於意根,也不來源於法塵,它含藏在如來藏性中,本身就具如來藏妙真如性。

當覺《邊讀邊聊楞嚴經》

相關焦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至於先為《楞嚴》證譯,後譯《寶積》,雖相去八年,毫無問題,豈可謂此為偽耶?  【注三】:《開元錄》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卷五十五  呂文五  《楞嚴經序》,先出阿難墮摩登伽咒術一事,此竊取《摩鄧經》而撰之。據《楞嚴》卷二,波斯匿王自說年六十二。佛與王同歲(《毗奈耶雜事》二十等),當亦為六十二。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楞嚴經三經前十門11 : 語言、文字就是解脫;解脫就是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
    楞嚴咒讀本楞嚴咒吊墜楞嚴咒手鐲楞嚴咒牆畫楞嚴咒播放日用養生品楞嚴經三 經前十門 11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這個都在描述根跟塵所產生的識,眼根攀緣色塵,眼識界就顯現;耳根攀緣聲塵,耳識界就顯現。那麼,諸位!大悟的人,有沒有眼識界呢?有沒有耳識界呢?為什麼講: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呢?諸位!站在哪一個角度講:萬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呢?站在本體的角度說,性識本來就是一如。如果說: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空,那麼,你認為沒有識,怎麼作用呢?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淨界法師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神咒的作用
    楞嚴經神咒是一部重要的咒,也是咒中之王,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楞嚴經神咒的作用也非常大,大家在學習楞嚴經神咒時一定要用心去學,這樣才能領悟咒中的道理。楞嚴咒破魔顯正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很多人仍有疑惑而沒有去實修楞嚴咒,比如:放不下「冤親債主」,因為聽某些人說不超度冤親債主,好像修行就有障礙。要超度親眷,但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楞嚴咒有超度的作用。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它們不會再來障礙你了。
  • | 每天幾分鐘,輕鬆學楞嚴經
    選自:第58屆楞嚴法會《楞嚴經要解》3卷04講(08)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摘要: 阿難,汝常意中。就是我們常常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會產生這三種作用性,所緣善、惡,還有無記,就是無可記別,這種作用性。很多人問什麼叫無記性?我們有的時候在那眼睛也睜著,人看著也挺正常,他對世間的一切,以及人家說什麼都沒有反應,沒聽明白,沒聽懂,沒有自己的意識,沒起作用。很多人說起意識,他不是心意識了,不是,是什麼呢?別人講什麼?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一、聖空法師誦楞嚴發願文:弟子(法號)今在佛前發如是願:願一心皈命頂禮,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天龍八部、一切護法神、一切土地伽藍,願我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做證明,我願一心弘揚此楞嚴法門,使正法久住,法水長流,普照三千界,普施恆河沙,我願繼承如來家業開正法眼藏,讓末法一切眾生乘此法門,明法眼,利樂一切群靈,使楞嚴法門普遍十方,願弟子弘揚此法門,通達無礙,讓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願我佛慈悲給弟子大智慧、大神通、大無礙,解脫無始劫的纏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說到這裡為止,是以最虛妄之法作為能例,比例說明下面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就是以這樣來比類發明,知道一一都是相妄性真,是即事即理,一切幻化事相的當體,都是真理本體的道理。六根對六塵的吸納攬取作用)、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與六識,界:界限、範圍)等,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之法,本來是虛妄的,但是這裡是要融會妄就是真,所以說「會四科法即真」。
  • 看完這些,就知道《楞嚴經》非學不可
    【你想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先要恭敬楞嚴經。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流血流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令楞嚴經永住於世,發揚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塵中,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去,流通到盡虛空遍法界中。 所以在此末法時代,最好護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要把楞嚴經讀熟,背得滔滔不斷,一定會辯才無礙,開大智慧。
  • 詳解十八界之「意法識界」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 《地藏經》中回向法界,法界指哪裡?
    所以修學佛法把法界弄清楚,自己的身體,五陰十八界是真心所生的法界,佛云何立名法界?在《楞嚴經》卷三:「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有哪些作用
    眾所周知,楞嚴經的作用真的是數不勝數,下面末學有一些小小的總結,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師兄師兄多多批評指導。一、楞嚴經是佛學的修行之本,有人念誦楞嚴經,就是正法依舊存在這個世界。當楞嚴經消滅的時候,佛法才會消失。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以及六波羅蜜、四攝、四無量心、四禪八定、滅受想定、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悉皆成就、堅固、不動不壞、稱為「首楞嚴」。若以本經而言,則為依於如來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來藏性)而起修,歷六十階,證二十五圓通,而契入如來覺性大海,堅固不動、不生不滅,從而從體起用,稱為「首楞嚴三昧」。「三昧」者,定慧等持,定以自持,慧以化他。是故此三昧境界,即是佛之境界,此定即是佛定。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最新版《楞嚴經講記》卷八(6)
    《楞嚴經講記》卷八(6)——印廣門清法師主講(2019年最新流通版)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六根各造:就是六根都造了業,但不是同時,這裡細節分得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