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短小精悍,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讀懂了這經,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或也就可以掌握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譯本有七種。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在中國最為盛行,那麼心經講啥呢?心經就是教你怎樣除去苦厄?那麼怎樣除去苦厄?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無上正覺。怎樣成無上正覺?要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包括 萬物和「我」。要明了萬物和「我」都是「空」的,就成佛了,就能除去一切苦厄。
「摩訶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是梵文,就是大。
「般若」是梵文,是智慧,[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是一種能夠了悟實相,證入實相的智慧。
「波羅蜜多」是梵文。為「彼岸到」。諸佛以大智慧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
「心」,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第二是說,心是指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眾生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種種顛倒。你把夢醒了,叫醒你,一醒就成佛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可指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指任何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的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修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 "深"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已達到甚深境界
「照見」有心叫作想,無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蘊」 蘊是指「類、堆」。佛把世間一切事物總分為五蘊(五類),分別是:色、受、想、行、識。
「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
「受蘊」腦子所領受,內心生起的一種領納,
「想蘊」就是種種思想。
「行蘊」就是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
「識蘊」就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五蘊裡,只有色蘊是有關物質,其他四個說的是心,精神方面的,
「五蘊皆空]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也就是說世間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窮困疾厄。佛認為人世間充滿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很盛,蔭蓋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以般若妙慧觀照世間事物,了達五蘊並非實有,當體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心經的中心思想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舍利子,即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被稱為"智慧第一"。
[色] 指「五蘊」中的 「色蘊」,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平時說的[物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都是說色(物質)和空是等同的。
為什麼同樣的意思要重複四次?原來這四句是對不同的人說的。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說的。因為凡夫執著世間的物質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讓你破除這樣一個執著。
[空不異色]是對一些證了空,卻執著空的人說的,空成了被執著的東西。這是提醒空也是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這兩句是對菩薩說的。菩薩圓融無礙,對他們來說色空不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中[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所以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識]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法」佛說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無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體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為法。
舍利子, 這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來沒有五蘊。所以就沒有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來感知色蘊(物質)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這六樣合稱為 [六根],一句合起來代指五蘊, 前面加個」無「,就是說五蘊皆空。
[色聲香味觸]分別對[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內容。也代指色蘊,這六樣稱 [六塵]。 前面加個」無「字,還是說五蘊皆空
「法」是一切事物。
[六根]加上[六塵]為 [十二入]([十二處]),所以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空。[界]是界限、區別、種類。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塵又成六界,眼識到意識是六識,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文中的[無明]和[老死]是[十二因緣]中的兩個,因為十二因緣全部內容太多,摘了這兩個出來作為代表整個十二因緣。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叫做 [四諦]。 [諦] 是真實不顛倒之義。
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苦諦]。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諦]。 一切苦惱永遠的消滅叫[滅諦]。一切能滅除苦惱的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叫做[道諦]。
事相的顯現,若夢中物事,醒來之後就消失。當體全空,本來無苦無集,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指[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跡。第七是執我,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
[得]是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可譯作「無上」,
「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合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所謂新成只是恢復原來的本有,若有新得,就會有所增。經中前已示明「不增不減」,所以「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句,總結以上五蘊等皆空的理由。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就是通常說的「菩薩」的全稱。指立志解救眾生,要自覺覺他的人。觀世音就是一位菩薩。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心無掛礙。「心無掛礙」,也就自然「無有恐怖」了。無有恐怖,就自然「遠離顛倒夢想」,觀照純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這就叫做[究竟涅槃]
[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顛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淨的當乾淨的,把無常的當作常(就是把變化的當作永恆不變的),把無我的當做我(這個我,是個主宰的意思,認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實都是業緣牽引,根本無我。),把苦當做樂。
[夢想]即是妄想。
[究竟涅槃][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
至於以前一直講「無得」,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正顯中道,無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無得,佛不作是念,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密咒為什麼稱為[密],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般若也正是這樣,「眾生之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所以用咒來形容讚嘆般若。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
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無上咒」,因都是以實相為體;是「無等等咒」,因為般若與咒同是一心,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
故知咒與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前經文是顯說,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此處經文是咒,乃是密說,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既有般若[妙法];又有無邊[密義]。所以此咒「正以不翻為妙」。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因為怕持的人著了解釋,反而添知見,心亂了。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終不能忘記眾生,離了大悲本願。姑將咒義略述一二:揭諦揭諦,是說度過去呀!度過去呀!波羅揭諦,是向彼岸度過去呀!波羅僧揭諦,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菩提薩婆訶,是速速證到菩提呀!
親,喜歡你就分享到朋友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