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2020-09-10 家長之友藜多寶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節制的

父母不能把孩子當做生活的唯一動力,這樣父母會很快對生活失去熱情,活得孤單又悽涼。或許很多父母認為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孩子上,是對孩子最好的,但看看自己:沒有「自我」的父母是最慘的!

適可而止的愛,是最剛好的!

如果你經常有這些話語出現在腦中,那你可能已經失去自我,或正在失去自我中…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我愛孩子,有什麼不對?」

「我們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犧牲事業上的成就、犧牲夫妻享樂的時光、犧牲生活品質,難道錯了嗎?」

「我們對孩子會有高期待,就是因為我們愛他,希望他更好,不是嗎?」

「我都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感恩?」

「我的孩子只會抱怨,都沒看到我為他做的一切。」

這些想法的後果,只會換得一句孩子心中的怒吼:「不要為我而活!」


沒有一個孩子想讓父母失望

沒有人想失敗,沒有人會想看到父母失落的表情。父母省吃儉用,花大把鈔票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孩子遵循父母的安排,努力了,卻達不到父母設定的標準,父母那張下沉的臉,在孩子心中永遠烙下,把孩子的自尊也跟著一起拉下沉了。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否能夠承受我們給的負擔,過多的愛是否壓得他喘不過氣,孩子除了要過他自己的人生,現在連父母的人生也要一起過,會不會太累?

你做得夠好了,你不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綿密纏繞、分不開又切不斷的關係,你們有深厚的情感連結,但仍還是獨立的個體。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他只需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別把你的人生也加上去了。顧佳曾說:「從子言出生後,顧佳就死了,取代而之的是子言的媽媽。」為了孩子,她可以蹲多低就蹲多低,可她把自己顧好了嗎?這是典型愛的表現,最後卻把心愛的人逼離了她。


你做得好不好,不需要靠孩子的成就來證明。你只是缺乏自信心!拋下「比較心理」,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不是就認定眼前這個小寶寶是世界上最棒的嗎?父母應該先培養出對自己的肯定,學會稱讚自己:做得到是因為我好,不是理所當然喔!接受孩子的失敗,接納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沒關係的!

Via:媽媽經

相關焦點

  • 大部分父母都有未癒合的傷口,都需要找到真實的自我
    在依賴共生文化的家庭中長大的人們為了生存,被迫放棄真實的自我,採取虛假的自我。在大多數依賴共生的家庭中,成年人確實在「扮演成年人」,大部分時間裡,他們無法支持或養育自己的孩子。自戀的傷害在孩子生命的早期 12 個月裡,是不可能被寵壞的。孩子需要注意、反應,需要被認真對待、抱持、養育,需要有人給他們唱歌,視他們為珍寶。這是建立健康自戀或健康自愛的基礎。
  • 如何利用「自我刺激」幫助孩子放鬆?
    家長們最常抱怨同時也是最常問我們的一個問題:「怎麼讓才能我的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為?」可事實上「自我刺激」可能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小習慣。這些「沒意義的,重複性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行為就被稱作「自我刺激」行為。 回想一下你在上學時候有沒有咬筆的習慣?你緊張或疲勞的時候會不會想吸菸?你上了一整天班回家會不會想喝一杯啤酒?……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刺激。不同的是,我們總是把大人身上的行為合理化,而對於孩子我們卻是選擇放大問題。
  • 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我放棄?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我接納的意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前段時間我在The Tim Ferries Show聽到的,Tony Robbins與Tim Ferries的一段簡短的對話。對話是這樣的:Tony問: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最渴望得到誰的愛,你父親的還是母親的?」Tim:「應該是父親的。」Tony又問:「為了得到他的愛,你需要成為誰?」 Tim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可能是服從,或者說無條件地接受他的命令。」Tony繼續問:「那麼你母親呢?為了得到你母親的愛,你需要成為誰?」
  •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可見,有自信才能自愛,有自愛就會自尊,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有些父母,過度強調理性,對孩子的情緒視為不見甚至否定諷刺,孩子沒有了情緒的指引,逐漸搞不清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了。有些父母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代替孩子去體驗。這些父母喜歡包辦,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這不僅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成長過程裡的各種決定和選擇。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給予孩子有界限的自由,「先嚴後寬」,要比以後長大了再來嚴格要求孩子要容易地多。家長們的考慮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家長合唱「紅白臉」的方式,孩子就好管了嗎?玫瑤老師看來未必。孩子遇到問題也不敢主動和家長說,心裡有話也不敢坦言。合唱「紅白臉」的管教方式,無異於「胡蘿蔔加大棒」,我們不會感激「胡蘿蔔」的甘甜美味,長久下來更容易產生對「大棒」的恐懼和憎恨。「白臉」的溫柔和愛,是難以彌補嚴厲的苛責帶來的內心傷害的。
  • 「網際網路 i 世代」的父母都要知道的12個建議
    根據學者研究,i世代與你我想像的不同,出生於「後網絡」時代,他們完全沒有「前網絡」時期的記憶;是有史以來享有父母最完全保護的一代,他們重視安全、不喜歡派對、晚熟、有較長的青春期…身為父母、師長與牧者的挑戰卻也比以往更多更大。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他們,我們又該如何來因應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在其中求生?
  • 如果父母錯了,就向孩子好好說一句「對不起」吧
    雖然時代發展了,有些觀念也不再陌生,比如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比如做錯了應該向孩子道歉。但依然有不少父母不以為然,如果自己錯了,有些父母會不承認,有些父母會敷衍了事。敷衍了事的父母要麼是用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裝作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提;要麼用一兩句「行了行了,下次注意,不說了」進行強硬的結束。
  • 「父母PUA」有多可怕,讓它告訴你
    作為一部日漫,不但角色有不少中國人,他們在交流的時候,用的也全都是正(塑)兒(料)八(味)經(道)的普通話(皮特哈)。這一次,終於不再是「全世界都在說日」的景象了。這種時候,必須有一個擁有相同能力的前輩。深入進孩子的精神世界,將其從情緒深淵中拉出來。給予TA一個美好的記憶空間來穩固住自我,從而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要知道,宇宙都有盡頭,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長但凡拿一個可模仿、可學習的對象出來,孩子死磕這一個人,也不至於自尊心、自信心一潰千裡,長期生活在「你不如別人」的打壓下。可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個變量,隨著自家孩子的成長,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一路成長,且永遠壓你一頭。孩子面對這樣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且陰魂不散的「標杆」,不留下童年陰影都算孩子心理強大,還奢望孩子感到激勵?過分了啊。
  • 做好父母並不難,學會「接發球」式互動,讓你的親子時間寓教於樂
    那麼如何避免走彎路,讓我們與孩子之間能有高質量的互動呢?其實,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在球場上一樣,也需要互相配合——一個在「發球」,另一個就要去「接球」。今天在這裡介紹以下 5 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孩子展開互動,讓我們能夠在這片名為「互動」的球場上,與孩子成為最默契的搭檔。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但這個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
  • 避諱談論「性教育」?家長需要知道的事
    現代家長大部分已經不太避諱這個議題,除了尊重學校的課程之外,通常也願意在家與孩子分享。但是說起性教育,其範圍是如此的廣泛,甚至有很多主題其實跟「性行為」毫無關聯,內容可能屬於生理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科,一般父母很難面面俱到,同時扮演多個專家。
  •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 」
    今晚的會員語音,我想講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講一下我是如何在意外與挫折中更加深刻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使命,認識自己人生的意義,希望對你也有啟發。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 」by 李小墨我們把三觀掛在嘴邊,卻鮮有人提及「自我觀」。其實,觀世界、觀人生之前,我們更應該觀自己。
  • 當孩子考壞了,張輝誠老師教你用「自我冰山圖」跟他談成績
    重視「課堂對話」的學思達,與同樣「注重對話」的薩提爾結合在一起,讓「考壞了」這件孩子難以開口的事,透過一張「自我冰山圖」幫助孩子與父母得以自我探索與成長!本文摘錄張輝誠老師在《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的操作範例分享。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說起兒子小雷的叛逆,張舒感覺自己都快心梗到「當場去世」。原本早上7點有網課,見6:50孩子還不起床,張舒就去喊小雷起床。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孩子「叛逆」行為,成為了很多家長的一樁「心病」。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秘笈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 3歲奶娃自我激勵的「咒語」鼓舞千萬人,如何教孩子積極賦能
    我們很多人,是在自己父母的負面語言裡「泡」大的。每天我們 60,000-80,000 個想法裡大約有 80-90% 的想法都是消極的。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積極地思考,並擁有成長的心態呢?其次,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還可以像 Ayaan 媽媽一樣教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句式,幫助他形成樂觀的思維模式。比如「我相信我能……、我知道我可以……、我有把握……」這種積極的自我對話,可以幫孩子獲得自尊和積極思考的思維模式。
  • 你想對父母坦白和同志男友出櫃,但連「奇葩說」最好的辯手都……
    父母應該比去年更著急了。如果真的吵起來,兩邊都急眼了怎麼辦?「大不了就跟他們出櫃,跟他們介紹清楚,他們也許會改變觀念吧?」如果你有這個想法,我建議你最好先看看下面這段文字再說。在現場,觀眾席上的父母幾乎全都選擇了正方,認為「應該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再離婚」;而年輕陣營的觀眾則幾乎都選擇了反方,認為「即使孩子要高考也應該離婚」。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要和孩子分享一些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我們自己失敗的經歷?比如你告訴孩子,自己有多後悔,曾經沒有為一個被欺負的孩子挺身而出。別擔心,你回顧自己的「糗事」,可能會促使你的孩子思考,自己該如何承擔責任。我們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糗事」,不是為了讓孩子立刻變得善良,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應有的關心,而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這些品質,是需要被注意和重視的。
  • 那些一吵架就把孩子「支開」的父母,後來都後悔了
    親子合作之前,一部分家長被告知,在拼樂高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告訴他們,不管你對配偶或孩子多不滿意,你們都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剩下的一部分家長被告知,他們不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你的感受是什麼,請你在拼樂高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