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父母不能把孩子當做生活的唯一動力,這樣父母會很快對生活失去熱情,活得孤單又悽涼。或許很多父母認為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孩子上,是對孩子最好的,但看看自己:沒有「自我」的父母是最慘的!
如果你經常有這些話語出現在腦中,那你可能已經失去自我,或正在失去自我中…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我愛孩子,有什麼不對?」
「我們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犧牲事業上的成就、犧牲夫妻享樂的時光、犧牲生活品質,難道錯了嗎?」
「我們對孩子會有高期待,就是因為我們愛他,希望他更好,不是嗎?」
「我都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感恩?」
「我的孩子只會抱怨,都沒看到我為他做的一切。」
這些想法的後果,只會換得一句孩子心中的怒吼:「不要為我而活!」
沒有人想失敗,沒有人會想看到父母失落的表情。父母省吃儉用,花大把鈔票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孩子遵循父母的安排,努力了,卻達不到父母設定的標準,父母那張下沉的臉,在孩子心中永遠烙下,把孩子的自尊也跟著一起拉下沉了。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否能夠承受我們給的負擔,過多的愛是否壓得他喘不過氣,孩子除了要過他自己的人生,現在連父母的人生也要一起過,會不會太累?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綿密纏繞、分不開又切不斷的關係,你們有深厚的情感連結,但仍還是獨立的個體。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他只需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別把你的人生也加上去了。顧佳曾說:「從子言出生後,顧佳就死了,取代而之的是子言的媽媽。」為了孩子,她可以蹲多低就蹲多低,可她把自己顧好了嗎?這是典型愛的表現,最後卻把心愛的人逼離了她。
你做得好不好,不需要靠孩子的成就來證明。你只是缺乏自信心!拋下「比較心理」,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不是就認定眼前這個小寶寶是世界上最棒的嗎?父母應該先培養出對自己的肯定,學會稱讚自己:做得到是因為我好,不是理所當然喔!接受孩子的失敗,接納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沒關係的!
Via: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