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2020-10-03 知形

Photo|scamartist

上周,我的朋友阿部,分享了他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一群人在家「群體學習」。他認為,

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

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

「你兒子去了哈佛?給我支支招啊」

「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

「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

「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

……

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熱衷於培養「成功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為什麼又希望培養「好孩子」


——以下是這篇文章部分內容的編譯——

如果你和美國家長聊天,問他們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掌握什麼技能時」,超過90%的家長會這樣回答:

「懂得關愛」

這是個很「有愛」的回答,但卻是個悖論。

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

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美國15歲的少女艾麗娜·莫爾斯〈Alina Morse〉,2018年靠著銷售「不會讓你蛀牙的」棒棒糖,打造出一間年收入破億的公司。Photo|David Yellen

我知道的是,有一部分家長,其實在「含蓄地」反對善良,因為他們覺得,在這個弱肉強食、競爭激烈的世界,「善良」就是「懦弱」的表現

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孩子都不是傻子,他們的感知「觸角」很敏感,他們會看到,同齡人因為考試得高分、達到學習目標而被獎勵。

但如果同齡人表現出對他人的善意和慷慨,家長一般是不會誇獎的。

於是,孩子懂得了,做什麼事會被表揚,做什麼事,又不會被表揚。

一個孩子一旦去上了學,我們關心的總是這些事:你們隊贏了嗎?你這次考試怎麼樣?得了多少分?排名多少?

我後來開始反思這個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要和孩子分享一些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我們自己失敗的經歷?

比如你告訴孩子,自己有多後悔,曾經沒有為一個被欺負的孩子挺身而出。


湯姆·索亞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主人公。他是個調皮搗蛋的所謂「壞孩子」,骨子裡卻有冒險精神,並足智多謀。他成功地破壞了殺人犯的陰謀,讓壞人惡有惡報。Photo|Norman Rockwell

我相信,你反覆強調自己過去的這些經歷,會激勵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站出來,為那些被欺負的夥伴「出頭」

再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當初離開一個團隊時,是怎樣讓隊友陷入困境的。

別擔心,你回顧自己的「糗事」,可能會促使你的孩子思考,自己該如何承擔責任。

我們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糗事」,不是為了讓孩子立刻變得善良,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應有的關心,而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這些品質,是需要被注意和重視的。

我相信,所有的小孩,本性都是樂於助人的,即使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表現出對他人需求的理解:

一歲半時,他們會熱心地幫忙擺桌子、掃地、做遊戲;

兩歲半時,他們會主動放棄自己蓋的毯子,把毯子交給一個受凍的人。

但如今,我們的孩子,都把「做一個善良的人」看成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有實驗證明,如果給一個孩子「分享的機會」,他長大以後的「慷慨指數」,比「強迫他們去分享」大兩倍。

當他因為幫助別人而受到表揚、認可時,他們更有可能再次幫助別人。

我覺得,過分強調個人的成就,個人的成功,可能會導致對孩子關愛的缺失

很多證據都表明,幫助別人的孩子,最終比那些不幫助別人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所謂的「成就」。那些父母本身就樂於助人、友善、尊重他人的中學生,學業上往往更好,工作後的事業發展也更成功。

我還記得一個實驗:剛學步的孩子,給自己拿了塊全麥餅乾,然後他們被科學家邀請,把一部分餅乾分給一個木偶,木偶「吃」了這些餅乾後的反饋是:「好吃」

在木偶對餅乾做出反應時,研究人員也對孩子們的面部表情進行了評估,最後發現,哪怕和木偶人分享食物,孩子們也很開心,甚至比他們自己接受食物更快樂。

精神醫學術語把這種行為稱作「給予者的快樂〈Helper’s High〉」,經濟學家叫它「溫情效應〈Warm-glow giving〉」

神經科學家發現,「慷慨」這種行為,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而達爾文則認為一個「隨時準備互相幫助的部落,將會戰勝大多數其他部落,而這,是自然的選擇。」

當然,我們肯定應該鼓勵孩子,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快樂——但得到這些的過程中,是不需要犧牲善良、寬容慷慨這些品質的。

為人父母的最大考驗,不是你的孩子取得了什麼成就,而是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如何對待從身邊走過的那些陌生人。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叫『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其中兩段這樣寫道: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 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 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

翻譯 / 編輯
馬舍博


圖片編輯

偕 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 知 形 」翻 譯 作 品

相關焦點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
  • 「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可見,要培養孩子的情商,不要再教他圓滑與世故,而要教他理解什麼是情緒。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 培養孩子的「勇敢」性格,家長的首要任務: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勇敢」的性格,但這種性格也不是與生具有的,想培養這種性格,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會很興奮得去嘗試,或者是在家長的鼓勵下去完成,但還有少部分孩子,無論你怎麼勸說他都不敢,會喊家長和他一起完成。
  • 從成功經驗培養自信 衝勁在「小細節」產生
    帶孩子從成功經驗培養「自信」,增強他努力的衝勁就在小細節中產生……我曾經教過一個孩子數學,教了二十幾次,當每教完一次,孩子出現抗拒或困惑時,我刻意的讓自已慢慢的說:「沒關係,我再教一次,這題真的很難對不對?」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也有一些網友曾經表達「如果當初我父母也逼我一把,或許我不會像現在這樣一無是處」。也許,逼父母們雞娃的並不全是對成功等的渴望,而是這個時代的隱性要求,畢竟教育投資可能是改變命運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投資方式。在這個無處不競爭又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多走一步可能就意味著步步落後。那麼,到底要不要雞娃呢?當然還是要的,只是不能盲目地雞娃。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直到大嘴提醒我的故事裡有著大量的讚揚和褒獎的時候我才想明白,這樣的評估並沒有給孩子和家長太多的信息,也無法作為孩子學習過程的見證,更加是我作為評估者跳過了故事和學習體驗本身,急於得出我的「評價」。接下來的第二天、第三天、直至最後一天……每一天都有那種「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的感覺,孩子的每一句話和神情細節都從記憶裡不斷浮現,這就是學習故事裡一直強調的「Aha時刻」啊
  • 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下文轉自公號圖靈教育, [遇見] 已獲授權「雞娃」,很火的網絡名詞,意思是在「虎媽狼爸」的培養下,給孩子不停地打雞血,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補習班興趣班,不停地讓孩子去拼,灌輸「愛拼才會贏」的思想。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中國家長,欠孩子一堂「生死教育課」
    1不知道喜歡追綜藝節目的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綜藝字幕越來越奇怪了,本來通順的一句話,莫名其妙多出了很多引號。在《明星大偵探》中,所有關於「死」、「殺」、「兇手」、「兇器」等詞彙都要加上引號。郭德綱在節目中的一句:絕對不死在你的前面,變成了絕對不「死」在你的前面。這還不是什麼雷人的,畢竟以上節目中談及的都是真正符合「死」這個定義的,下面這些,就真得讓人迷惑了。Ella看到搞笑的事說了句:我笑死了,要變成:我笑「死」了。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選擇這樣回應:餅乾拿不到?「自己拿,不要哭!」玩具搭不來?「你再自己試試!」和小朋友鬧矛盾?「你想清楚了,不玩就回家」東西亂扔?孩子向我求助時,我是怎麼處理的?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前,我教 TA「怎麼做」了嗎?如果說中國式育兒文化中有什麼「毒雞湯」,想必只教孩子要獨立、不教孩子怎麼獨立,一定能進入毒雞湯前三。今天我們就請來鄒麗娜老師跟大家聊一聊,教孩子學會求助有多重要!
  • 那些一吵架就把孩子「支開」的父母,後來都後悔了
    你以為把孩子支開,你和愛人「大吵特吵」一頓,他就能不受影響了?也就是說,你把問題和矛盾藏得越深,孩子對你也越戒備」沃特斯還做過一個和「家庭負面情緒」有關的實驗。她讓一群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一起拼樂高。親子合作之前,一部分家長被告知,在拼樂高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告訴他們,不管你對配偶或孩子多不滿意,你們都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剩下的一部分家長被告知,他們不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你的感受是什麼,請你在拼樂高的過程中
  • 孩子是「看書」還是「讀書」?80%的家長都不能理解
    就是父母知道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很重要,所以會經常買大量的書籍給孩子閱讀,無論是繪本還是純文字的書籍。但問題是買了很多書給孩子,孩子也很認真的閱讀,就是每次你問她剛剛讀了什麼於是我告訴她其實孩子除了認識文字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思考」、「理解」、「表達」,這才是孩子必須練習的技能。而不是只認字。卻不加以思考。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孩子和讀物之間的連結。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但我們今天想聊的,不是那條「心形曲線」,不是張東升約你「一起去爬山」,也不是朱朝陽的「黑化歷程」。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 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 4歲的兒童和小夥伴爭搶玩具,兩個都哭了,家人說「「你是大孩子,你應該讓給弟弟! 」● 5歲的兒童在公園和鄰居玩模型車不夠別人快,回家很難過,家人說「「肯定是你不懂玩,技術太差了,我和你說過轉彎的時候要這樣操作!
  • 性教育在瑞典:少兒節目放性器官動畫,孩子都「懂太多」
    後臺回覆:「3-5歲」或者「5-7歲」幫你家孩子領取一份學習大禮包!
  • 這樣「吼」孩子,太爽了
    情緒上來忍不住,吼完孩子就後悔,很多家長留言「哭訴」:真的忍不住!而且不吼根本不管用!寫作業小動作多、生活裡的磨蹭習慣、做事丟三落四……熊孩子們仿佛是上輩子的仇人,總能製造各種事端激怒你。什麼「愛與自由」「溫柔堅定」,早在你心中被炸得四分五裂,各種咆哮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俗話說:吼娃有道,才能吼出效果。
  • 時間小偷 | 陪孩子找「怎麼管理時間」的路
    當孩子做事(行動)的結果,只有孩子本身承受時,便是「孩子的課題」。這時,孩子行動的結果,依照自然法則會回歸到孩子本身,這稱為「自然結果」。如,「玩手機太久,對眼睛造成負擔,眼睛會痛」之類,家長經常比孩子提早預測到「不好的」結果,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因而出面幹預「孩子的課題」。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棉花糖·家庭教育」:你的一句「不許哭」,毀了孩子好多溫柔
    「你看你哭的,其他人都在笑話你呢!」對於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女孩子愛哭是脆弱,男孩子愛哭是沒有男子氣概。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上面幾句話就脫口而出。但很多時候,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 手把手教你如何讓孩子成為「優等生」
    那麼今天,「大腦成長營」就向各位爸爸媽媽推薦一套非常適合培養 3-10 歲孩子多維度能力和心理素質的訓練叢書——,可以幫助孩子高效、持久地學習和記憶,為孩子留出更多時間享受童年時光、培養其他能力。」、「聯想能力」、「實踐經驗」、「語言表達」、「情緒」這 5 個方面設置活動,幫助小讀者增強記憶力,讓孩子學會如何運用他的想像力、聯想能力、言語表達、實踐經驗和情緒來更輕鬆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