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camartist
上周,我的朋友阿部,分享了他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一群人在家「群體學習」。他認為,
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
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
「你兒子去了哈佛?給我支支招啊」
「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
「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
「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
……
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熱衷於培養「成功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為什麼又希望培養「好孩子」
如果你和美國家長聊天,問他們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掌握什麼技能時」,超過90%的家長會這樣回答:
「懂得關愛」
這是個很「有愛」的回答,但卻是個悖論。
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
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美國15歲的少女艾麗娜·莫爾斯〈Alina Morse〉,2018年靠著銷售「不會讓你蛀牙的」棒棒糖,打造出一間年收入破億的公司。Photo|David Yellen
我知道的是,有一部分家長,其實在「含蓄地」反對善良,因為他們覺得,在這個弱肉強食、競爭激烈的世界,「善良」就是「懦弱」的表現。
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孩子都不是傻子,他們的感知「觸角」很敏感,他們會看到,同齡人因為考試得高分、達到學習目標而被獎勵。
但如果同齡人表現出對他人的善意和慷慨,家長一般是不會誇獎的。
於是,孩子懂得了,做什麼事會被表揚,做什麼事,又不會被表揚。
一個孩子一旦去上了學,我們關心的總是這些事:你們隊贏了嗎?你這次考試怎麼樣?得了多少分?排名多少?
我後來開始反思這個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要和孩子分享一些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我們自己失敗的經歷?
比如你告訴孩子,自己有多後悔,曾經沒有為一個被欺負的孩子挺身而出。
湯姆·索亞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主人公。他是個調皮搗蛋的所謂「壞孩子」,骨子裡卻有冒險精神,並足智多謀。他成功地破壞了殺人犯的陰謀,讓壞人惡有惡報。Photo|Norman Rockwell
我相信,你反覆強調自己過去的這些經歷,會激勵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站出來,為那些被欺負的夥伴「出頭」
再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當初離開一個團隊時,是怎樣讓隊友陷入困境的。
別擔心,你回顧自己的「糗事」,可能會促使你的孩子思考,自己該如何承擔責任。
我們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糗事」,不是為了讓孩子立刻變得善良,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應有的關心,而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這些品質,是需要被注意和重視的。
我相信,所有的小孩,本性都是樂於助人的,即使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表現出對他人需求的理解:
一歲半時,他們會熱心地幫忙擺桌子、掃地、做遊戲;
兩歲半時,他們會主動放棄自己蓋的毯子,把毯子交給一個受凍的人。
但如今,我們的孩子,都把「做一個善良的人」看成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有實驗證明,如果給一個孩子「分享的機會」,他長大以後的「慷慨指數」,比「強迫他們去分享」大兩倍。
當他因為幫助別人而受到表揚、認可時,他們更有可能再次幫助別人。
我覺得,過分強調個人的成就,個人的成功,可能會導致對孩子關愛的缺失。
很多證據都表明,幫助別人的孩子,最終比那些不幫助別人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所謂的「成就」。那些父母本身就樂於助人、友善、尊重他人的中學生,學業上往往更好,工作後的事業發展也更成功。
我還記得一個實驗:剛學步的孩子,給自己拿了塊全麥餅乾,然後他們被科學家邀請,把一部分餅乾分給一個木偶,木偶「吃」了這些餅乾後的反饋是:「好吃」
在木偶對餅乾做出反應時,研究人員也對孩子們的面部表情進行了評估,最後發現,哪怕和木偶人分享食物,孩子們也很開心,甚至比他們自己接受食物更快樂。
精神醫學術語把這種行為稱作「給予者的快樂〈Helper’s High〉」,經濟學家叫它「溫情效應〈Warm-glow giving〉」
神經科學家發現,「慷慨」這種行為,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而達爾文則認為一個「隨時準備互相幫助的部落,將會戰勝大多數其他部落,而這,是自然的選擇。」
當然,我們肯定應該鼓勵孩子,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快樂——但得到這些的過程中,是不需要犧牲善良、寬容和慷慨這些品質的。
為人父母的最大考驗,不是你的孩子取得了什麼成就,而是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如何對待從身邊走過的那些陌生人。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叫『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其中兩段這樣寫道: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 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 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
翻譯 / 編輯
馬舍博
圖片編輯
偕 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 知 形 」翻 譯 作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