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長野縣下伊那郡下條村小學午餐後的學生/2014
『隱秘的角落』開播已近一個月。
但我們今天想聊的,不是那條「心形曲線」,不是張東升約你「一起去爬山」,也不是朱朝陽的「黑化歷程」。
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
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認為: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都市裡「隱秘的角落」的價值,被家長們嚴重低估了。
青山周平 日本建築師。1980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畢業於大阪大學,現定居北京。左圖|被訪者提供 /右圖|李偉
就此話題,我們專訪了青山周平。
〈以下是他的口述〉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城市裡的一些「隱秘的角落」,對你孩子成長的影響巨大。
大家都知道我是日本人,2005年,我定居北京,在這裡做建築設計。剛到北京的幾年裡,北京城的很多公共空間還很有意思。
比如很多孩子,會去一些老建築之間的小巷子裡「探險」,或者在不同的胡同之間「打仗」。
一座城市裡,如果多一些給小朋友玩耍的「隱秘的角落」,那真是太完美了。這點我就深有體會。
我的老家在廣島,是一座海濱城市。我的小學就在瀨戶內海邊,從我家出發,走路十分鐘,就到了學校。
直到現在,我都很懷念我的小學,因為放學後,我可以去「城市探險」。
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每棟房子周圍,都會有一米多高的圍牆,房子和房子之間,總會產生一些讓成人「模稜兩可」的縫隙。
這些縫隙,這些角落,讓我和小夥伴們,每天格外期待放學回家。
日本大分縣,民居之間的道路/2018
放學後,我們一般都不走大路,我們更願意走這些房子之間的縫隙,彎彎曲曲,曲徑通幽,很有意思。
被老師批評了,我們就會擠在這些小通道裡互相抱怨,發洩一下情緒,然後互相嘲笑;
一天下來太無聊的話,我們在這些縫隙裡「躲貓貓」,也許你的同桌、死黨或者暗戀對象,就「埋伏」在第二個路口的拐角處;
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我們就把作業本攤牆壁上,你抄抄我的,我抄抄你的,有時候,這種解題效率,比把作業本放在學校、家裡的課桌上更高。
我很懷念那段日子,那段放學的時光。上高中後,我迷上了足球,有時踢完一場90分鐘的球賽,我會直接去那些「隱秘的角落」玩。
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因為高中離我家遠一點,高中以後,我就開始踩單車上學和回家了。
日本大分縣別府市火車站透過油屋熊八雕像觀看城市/2018
日本京都市政廳大門的左邊設置木製的滑滑梯和動物造型/2016
我為現在北京的孩子感到遺憾。可能往前倒退個10年左右,也就是我剛到北京的那幾年,北京城裡還有很多「隱秘的角落」。
這些隱秘的空間,無外乎幾個特點:隱蔽、有趣、還捎帶一點點「危險」。
隱蔽、有趣,這些都好理解,「危險」是怎麼回事呢?
我這樣理解那些「隱秘的空間」的「危險」:
很多小朋友會覺得,一些建築縫隙、神秘角落、街道轉角、地下通道、高層天台、公共長廊、犄角旮旯……這些地方很有意思,因為它們跟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完全不一樣。
但大部分家長都認為,這些地方極其「危險」:
神秘角落?被小流氓打劫了怎麼辦?
街道轉角?被汽車撞到了怎麼辦?
地下通道?被壞人拐走了怎麼辦?
高層天台?不小心摔下去了怎麼辦?
……
廣州某城中村正在被拆除/2012
北京廊房胡同/2007
在中國,不論是北上廣深,還是小地方的城市,住宅區的房子,邊界都很清晰,空間也很封閉。對小朋友來說,他們放學後,不會像我小時候在廣島那樣,輕易就能找到「模稜兩可」的角落。
不得不說,家長的擔心確實有道理,但這種對孩子的「過度焦慮」和「充分保護」,也間接加速了城市建築的「一次性」和「去兒童化」。
如今,城市裡的很多地方,其實都是「一次性」和的「去兒童化」的:
住宅建築用的是一次性設計、一次性施工,裡面沒有太多的變化;
學校建築則是一次性規劃、一次性教學,所以每個學校都和它所在的城市一樣,風格單一,千篇一律。
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工作室。Photo|李偉
2005年後,我和妻子藤井洋子加入了SAKO建築設計工社,我們當時做了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的建築規劃:天津塘沽幼兒園、天津塘沽小學。
為了「搞怪」和「有趣」一些,我把幼兒園和小學的走廊,設置為傾斜角度——沒那麼陡峭,但小朋友走過時,會發現這個地面,和一般的地面不太一樣。
他們很可能又回頭再走一遍。
這個走廊,就成了孩子們溝通、發現、玩耍的一個空間。
除了傾斜走廊,我還在塘沽小學的教學樓裡,安排了一個「彩蛋」。
在不同年級之間,我造了一個連廊,三年級的學生走過這條連廊時,會經過二年級教室,也許他們會好奇: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在玩什麼?和我們有哪些不一樣?
這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之間,建立起了很多微妙的聯繫。
SAKO建築設計工社作品,天津塘沽小學。Photo|被訪者提供
我妻子還提議,可以在走廊上建一個圓形飄窗,她告訴我:「圓形很受小朋友歡迎,他們肯定會被這些飄窗吸引」
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把這個設想付諸實踐。現在,這些飄窗已經是一個「微型遊戲空間」,這個鏤空的飄窗裡,可以容納1-2個小朋友。
在設計過程中,也有家長說,「這些飄窗直通樓梯,萬一小孩摔下來了,怎麼辦」
我無言以對。「安全」和「有趣」,這是兒童建築設計師永遠難以平衡的兩大元素。
我只能告訴家長,我會儘量把這種安全隱患降到最低。但我並不會刻意用設計去要求小孩子,不會讓小孩子去將就一個建築、一個空間,一個角落,因為在今天,中國孩子的空間選擇權,實在是太少了。
海口市的老街/2017
西安大唐芙蓉園/2018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現代都市建築的最大問題,是把越來越多看起來「危險」,但其實有意思的建築拆掉了。
當所有的事情都變得穩重、安全、萬無一失,當所有孩子都只能在火柴盒的教學樓裡玩耍,當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創造力可言呢?
大三那年,我決定輟學,背包去環遊世界,因為對我來說,學校的課程已無秘密可言,這個世界,就是最大的「隱秘的角落」。
如今,我的很多設計理念,都來源於那次橫跨歐美和亞非的大學三年級旅行。
我希望,更多小朋友能走出家門,走出學校的大門,去尋找那些散落在都市、鄉間的「隱秘的角落」。
這個尋找「隱秘的角落」的過程,也是你尋找自我、自由的過程。
廣州棠下村/2012
採訪 / 撰稿 / 編輯
馬舍博
攝影 / 圖片編輯
偕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偕越攝影
「知形」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