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尤其是被稱為「優秀」的孩子,內心有著隱秘的角落,這個角落是好是壞,看家庭教育。
今天我們來講講這個隱秘的角落。
最近爆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大家頻頻為朱朝陽打call,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壓抑,一如生活中成績好的同學,內心大多是壓抑的。
他常年考年級第一,智商超群,安靜懂事,但性格孤僻,同學排擠他,稱他為「假正經」。
別人在他喝的水裡面放橡皮屑,他敢怒不敢言;
而被稱為「優秀」的他,內心也有陰暗的一面,變成了「壞小孩」。
父親對妹妹的袒護,讓他起了殺心。
「沒有妹妹,爸爸就只會愛我一個人了。」
所以,當妹妹面臨危險時,他可以選擇視而不見。
朱朝陽的陰暗之處,在於能夠迅速壓制自己的真實想法,及時調整心情,做到「表裡不一」。
妹妹不小心踩髒了他的鞋子,加上繼母的諷刺,任誰都會生氣,然而朱朝陽迅速收拾心情,在抬頭的時候已經面帶笑容。
在與母親的相處過程中,朱朝陽已經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面上保持溫順。
導演辛爽說,隱秘的角落指內心。朱朝陽內心太壓抑了,他黑化是必然的事。
而他的黑化,又讓人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他的心壓抑太久了。
朱朝陽雖然是電視劇中的角色,但他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點:
被壓抑已久的孩子遲早會爆發,而且很恐怖。
有句話說,千萬不要欺負老實人,因為你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令人震驚的舉動,在理。
去年的北大才子吳謝宇弒母案,震驚全國,堪稱完美的作案過程,令人咋舌。
吳謝宇是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媽媽的驕傲,據同學說,他和母親的關係很好,每天都要通話,而就是他,親手了結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誰都不知道,他內心是怎麼想的,但有一點可以知道,那就是他蓄謀了已久,這說明他之前跟母親的關係好,很可能是裝出來的。
長期撲在學習上的他,內心壓抑了很久,隱秘的角落裡,其實藏著一頭怪獸,伺機撕咬別人。
再如前段時間,15歲女兒親身勒死自己的母親,整個警察逮捕她時,她表現非常冷靜、平常,仿佛不是她做的一樣。
為何她能如此淡定,她說自己早就想殺了她。
由此可見,「優秀」的孩子,並不如大家所見的那樣,也許他們人前享受大家的崇拜,而內心卻鄙視自己;也許他們表面溫順,而內心十分叛逆。
這個隱秘的角落,就是他們的第二面,內心怎麼想,不一定會表現出來,但最後一定會爆發出來。
為什麼被認為「優秀」的孩子,內心有著這樣的隱秘的角落。這不是特定的,而是家庭教育導致的。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朱朝陽的黑化有跡可循,因為他有一個非常愛控制他的媽媽。
她對朱朝陽的愛,歸結為一句話:你若不聽我的,就是拋棄我。
一次,她給朱朝陽熱了一杯牛奶,要求他立馬喝掉,但朱朝陽表示待會兒會喝。
周春紅突然變得歇斯底裡,扯掉他的耳機說:「你現在長大了,自己能照顧自己了是吧,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看見兒子瞥向一邊的神情,她的權威受到了質疑,再度失控。
她把兒子當成了一切,希望能夠控制他的一舉一動,以此來滿足的自己安全感。
只是,正因為她的控制,讓朱朝陽變成了性格孤僻,善於偽裝和壓抑自己真實情感的人。
他渴望父親的關注,母親的理解,想發洩卻不敢,所有的種種在他內心,形成了隱秘的角落,見不得人。
如果周春紅的控制能夠減少,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心,我想朱朝陽內心的陰暗面,會逐漸消失。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壓抑,天生會討好人,如果有,那一定是你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當你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時,記得問問他委不委屈。
比智力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
很多家長喜歡以孩子的成績來定「優秀」,認為成績優異就是「優秀」,所以導致一味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其他方面。
比如朱朝陽,比如吳謝宇,比如那個15歲的女孩,他們都有著共同點,那就是「優秀」的孩子。
然而,追求成績的時候,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最終換來的會是致命性的打擊。
我們經常會聽到,某個成績很好的孩子,突然跳樓自殺了;某個人人眼中的好孩子,突然叛逆了;某個很堅強的人,突然不堪一擊了。
是突然性的嗎?並不是,而是隱藏已久的黑暗,浮現出來了。
雪崩前,沒有誰會告訴你,要雪崩了;只有當條件達到了,就會雪崩,而條件的形成是需要很久的。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看重孩子的智力,更要注重心理健康;在某一方面突出的孩子,不一定能走的遠,而人格健全的孩子,才會既穩又遠。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起碼要做到這些方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隱秘的角落,但這個角落陰暗與否,取決於孩子負能量的多少;而孩子的負能量,又在於能否及時排洩掉。
而最終,好的教育是照亮隱秘的角落的一縷陽光。
陽光越足,陰暗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