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希望你是一個愛的剛好的父母;
如果你還未成為父母,希望你有一個愛的剛好的父母;
愛,不該是對親密關係的綁架,放手不等於失去;
緊緊握住的,才讓人難以呼吸。
《少年說》中有位初中女孩的故事讓無數網友高呼感同身受。
從小學三年級起,她就開始了寫小說的歷程,至今已創作了30多萬字。
56本小說!令人嘆服!
寫小說讓她的文科成績都還不錯,她也認為自己長了一顆文科的腦子。
但在爸爸的眼裡,文科成績的優秀不能掩蓋數理化的劣勢,學習偏科是大問題。
發現女兒寫小說之後,爸爸一次性把她藏在書包裡、房間裡的56本小說全部撕了,因為他篤定積累小說素材就是女兒成績不佳的原因。
女兒鼓起勇氣,站上主席臺訴說自己的傷痛,希望得到爸爸的理解和道歉。
撕毀小說便是撕毀創作者的靈魂...
然而換來的,卻是更加令人窒息的「溝通」和「鼓勵」。
爸爸不覺得「摧毀」女兒的創作心血有什麼問題,無法共情她的傷心與難過,認為撕掉小說完全是為了她不在學習上分心,是為了她更長遠的將來。
爸爸的方式
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小的時候都曾經歷過同等的委屈和憤怒。
令人窒息的愛...
你先把數學成績提上去,我們再商量別的
我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不聽話呢
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噓....
這些話語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是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你有沒有留心孩子聽到這些話語後是什麼反應?
機靈的眼神有一刻黯淡了,愛笑的姑娘幾天沒有露出牙齒了,無話不說的孩子突然關上了房門……
或許我們愛的方式已經有問題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愛的控制」。
控制型父母,顧名思義,是指對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的關注並且過度掌控的父母。
他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是最無私的父母;但同樣也是最自私的父母,他們將孩子剛冒出芽的自主性與創造性連根拔出,有時不放心還會再噴灑上農藥,讓它變成荒地。
&34;
比如最近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單親媽媽周春紅事事以兒子為先,讓他除了學習不要管任何事,交朋友不重要,性格內向不重要,與學習無關的都不重要。
圖源:《隱秘的角落》
《小歡喜》中,為了讓在區重點上學的喬英子更好的備戰,母親將女兒的房間裝修為全靜音模式,只在牆上留了一扇玻璃窗,以便更好地「關心」她。在「抬頭是老媽,低頭寫作業」的環境中學習,對於正處於青春期前的喬英子來說,想必不是一種愉悅的經歷。
圖源:《小歡喜》
北大的王猛,也自述幼時總是被父母以愛之名而控制。父母不顧學校教師的統一要求,強硬規定他的穿著;不願他學習奧數,在他丟失文件夾後冷嘲熱諷;無視他優異的成績,違反中考前彼此的約定,強迫他繼續留在本校就讀高中。
王猛書信節選
而這並不是個案,是許許多多控制型父母中的冰山一角。控制型父母通常都有著專屬必殺技:
社交掌控:
「你要去哪?和誰去?去幹嗎?」「你不能和他成為朋友」「你知道外面有多少壞人嗎?」
父母們給孩子營造出一種「除了我,其他人都不可信」的錯覺,時間一長,孩子變得不願意社交了,可能父母還會補一句「這孩子天生內向」。
自尊貶損:
「你不行」「以你的水平怎麼能考上呢」「你幾斤幾兩我不知道嗎?」
當然,父母們是了解孩子的,或許孩子更了解孩子呢?
情感綁架:
「爸爸媽媽把你養這麼大,你就這麼孝順我們的?」「你知道我多辛苦嗎?」
父母有時才是最厲害的傳教者,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愧疚感。
經濟斷絕:
「你要不按照我們的要求,就別向我們要錢」「你要敢出去,就別回來」
對於經濟尚不獨立的孩子,金錢無形中為他們畫下了止步結界。
&34;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人會不認可他們給予孩子的愛,那些總是不自主的表現出來的控制行為究竟是源於什麼呢?
1、父母從小缺乏安全感
早年缺失父母關愛的孩子長大後會盡全力去愛自己的孩子。
「我不想讓我孩子像我一樣沒有愛。」
他們在傳遞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從孩子身上汲取安全感,愛得太滿便容易溢出來。
2、在一個沒有自由的家庭長大
「我變成了我最討厭的樣子。」
都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控制型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下一代父母。或許作為父母自己也沒察覺,年幼時發下的誓言「我以後堅決不會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現在居然就兌現了。
3、不信任孩子
有些愛孩子的父母們總是以「性本惡」來看待自己的孩子,擔心如果不好好管教他們就會誤入歧途。這往往來自對孩子極度的不信任,不相信他們可以做好任何事。
引導孩子是正確的,但做一盞指路的明燈比一條牽引繩效果更佳。
圖源:網絡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真的有向著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父母控制孩子,看似是為了保護孩子,其實,是在強迫孩子做出各種改變。這種赤裸裸的不接納和不認可,導致孩子也不會愛自己,接納自己。
父母在孩子的頭頂上布置了一張巨大的黑網,吸走了孩子身上所有的光,他們成為一個暗淡的人。一個眼裡無光、心裡無光的人,他的現在、未來又怎麼會有光呢?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看起來永遠是班級第一名,然而內心早已住進了扭曲的靈魂,成為下一個張東升。
圖源:《隱秘的角落》
《小歡喜》中喬英子患上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
圖源:《小歡喜》
北大王猛拉黑父母6年,寫信與父母決裂,並在末尾寫到「記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個傷痕累累的靈魂在恨著他的教育者們。」
北大王猛書信節選
而那些被父母以愛的名義控制過的網友們這樣說:
成年的提線木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愛過分沉重,無形中變成了孩子的負擔,影響他們的成長:
社交障礙:一味的管控,讓孩子在面對社交時開始退縮,感受到極度的焦慮,將自己框住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
自我否定:總是推動孩子「獲取成就」,往往會將孩子培養成不願意挑戰、不接受挑戰的人。孩子會秉持著「避免失敗」的原則做一些遠遠低於他能力的事情,因為內心總有個聲音在告訴他「你不行」。
優柔寡斷、無決策能力:習慣了凡事被決定,到了不得不自己決策時,就會出現極強的選擇恐懼症,這樣可以,那樣也行,猶豫不決。
喪失個性:過度的愛讓聰明的孩子眼裡沒光了,只會機械地服從。
圖源:網絡
「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加繆
孩子因父母給予生命,才得以來到世界。但是,他們卻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願,也有自己想走的路,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或許在不經意間父母已經覺察到自己愛得太滿的行為,那我們該如何學會放手呢?
改變認知:
首先他是他自己,其次他是你的孩子。
父母往往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把孩子當作一個牽線木偶,而且把這種觀念當成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父母會尊重個體差異性,尊重孩子的邊界,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孩子獨特的美。
管好你自己:
曾經聽到過一個令人發笑的段子:「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管好你自己。」
你的生活中有孩子,但孩子並不是你全部的生活;孩子會讓你的生活更有色彩,但孩子不是色彩全部,聰明的父母都在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少管我!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外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
希望你是一個愛的剛好的父母;
如果你還未成為父母,
希望你有一個愛的剛好的父母;
愛,不該是對親密關係的綁架,
放手不等於失去;
緊緊握住的,才讓人難以呼吸。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