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2021-02-22 成長盒子

進入10月份以來,發生了多起學霸自殺事件,浙江大學博士跳江自殺、美國紐約18歲中國籍留學生跳軌自殺、19歲哥大華裔學生在宿舍自殺...

這一件件令人痛心的案件,讓眾人開始關注學霸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什麼一個個這樣的天之驕子會選擇自殺,是什麼促使他們選擇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背後家庭教育和社會氛圍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沒有父母忍心看孩子將來不幸福不快樂~

沒有父母想過精神疾病會成為孩子的終點~

身心健康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線!


沒有父母想過,這裡會是孩子的終點


據澎湃新聞報導,10月14日上午,杭州錢江四橋附近的錢塘江水域發現一具浮屍,經家屬辨認,確認為失聯的浙江大學博士生侯某某的遺體。

侯某某在最後的朋友圈中致歉家人,「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對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不起啊,媽,也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剩下愧疚,只願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

我們不知道他經歷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選擇離開之前,他的內心一定經受了長期煎熬與折磨。

相似的悲劇,短短的10天就發生了3起。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10月2日美國紐約大學一名18歲的中國留學生,在地鐵列車駛入站臺時的那瞬間,突然俯身挑了下去,被迎面而來的列車樁基,當場身亡。案件確認為自殺。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1日,周四下午1點多,一位哥大19歲的華裔學生,在公寓的公共衛生間裡上吊自殺,柯克·吳的同學介紹,自殺前一周吳同學和同學聊天,吐槽期中考試壓力大,當時同學都以為是「 老生常談 」的話題但沒想到他會想不開。

哥倫比亞大學二年級華裔學生柯克·吳(Kirk Wu)

看到這樣的新聞,除了痛心之外,更多的是不解,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孩子,正處於人生最好的年華,卻要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悲痛惋惜之餘,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發生這樣令人悲痛的事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竟然讓孩子誤會了:成就比生命都重要!

很多自殺的孩子都曾表達過「 害怕父母失望 」「 覺得對不起父母 」的想法。這其實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孩子做的最對不起父母的事情,是自殺本身,而不是考試考砸了。

但是孩子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為什麼會不知道?這是因為中國家庭對孩子表達關係的方式,常常是停留在學業成績上,比如詢問孩子學習怎麼樣,孩子考多少分。

這種過度關注孩子學業成就的關心方式,會讓孩子在考試考砸了,就會開始自責痛苦,甚至用極端的方式來傷害自己。

西方家庭父母不太包辦孩子的衣食,但他們很注重語言溝通和情感援助。

父母再忙,會儘量利用早飯或晚飯時間傾聽孩子,一家人一起聊天,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

相比西方家庭的重視家庭成員溝通,中國的家長常常會更加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認為正確的方式發展。

對學業成績的表現出過分的關注,會造成孩子的抑鬱和焦慮,同時父母對情緒健康的漠不關心,會讓孩子不去正視自己情緒與苦惱,而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不給大人找麻煩。

有問題不解決,這是最可怕的。

當孩子自己抗不住的那一刻,也就是悲劇發生的時候。


永遠責備的思維模式,家人給的!

一個在經常受到情感傷害的環境裡長大的兒童,成人後很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

● 2歲的幼兒走路絆倒了,家人說「 都是你的錯,這麼不小心!叫了你別跑的! 」

● 3歲的幼兒積木搭不上去,哭了,家人說「「哭什麼哭,這麼沒用,搭個積木也不會! 」

● 4歲的兒童和小夥伴爭搶玩具,兩個都哭了,家人說「「你是大孩子,你應該讓給弟弟! 」

● 5歲的兒童在公園和鄰居玩模型車不夠別人快,回家很難過,家人說「「肯定是你不懂玩,技術太差了,我和你說過轉彎的時候要這樣操作! 」

● 6歲的孩子玩圍棋,對弈輸了,不願意再下,家人說「「你還輸不起呢!真沒用,輸了才要練習啊。 」

● 7歲的小學生做不出口算題,心情低落,家人說「怎麼別人會的你不會呢!是不是上課沒有好好聽? 」

● 8歲的小學生被同學無意撞到了,回家向家人哭訴,家人說「怎麼別人就撞你?是不是你平時惹他了?還是你自己走路的問題啊?」

● 9歲的小學生期末考試考差了,回家很鬱悶,家人說「 我說吧!果然考差了。早就叫你複習複習,你就是愛浪費時間!」

……

省略其他年齡段,腦補畫面

以上都是對自己暴力,暴力會不斷升級

小時候只是「 被家人訓話 」,長大後就是「 訓責自己 」了。

其實,核心不是家人的說話技巧,也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思維模式。

一種永遠責怪別人的思維模式(家人),培養一種永遠責怪自己的思維模式,會跟著孩子一輩子。

這樣長大的孩子,非常容易有抑鬱的情緒傾向,

有自虐的行為傾向,

導致情緒問題。

嚴重的甚至造成抑鬱症,

導致輕生。

溫和淡定的小魚媽這一次都著急了,嚷著要加開直播課:

各位親愛的家長,沒有人懷疑你愛著孩子的心。

但是,我必須直接說,我回到內地後,看到太多太多太多的父母搞不清楚狀況,竟然覺得「 孩子要批評的,培養抗逆力 」簡直是開國際玩笑!

我自我反思了一下,我以往一年中說話都太婉轉了,總想減輕家長的焦慮。

現在我想明白了:與其讓標題黨去販賣你的焦慮感然後走偏方向,還不如把焦慮送過來給成長盒子,我們能接住你!

看來我以後說話要直接直接再直接。否則還真有不少爸媽做著鴕鳥、刷著手機、享受著祖輩照顧、逼著孩子做題,竟然還覺得「身心健康」是重要但是不緊急?!

哦,天啊~看看上面輕生的學霸們,還有很多正在自虐、自我傷害的孩子們,你們是不知道的!


沒有父母忍心看孩子將來不幸福不快樂~

沒有父母想過精神疾病會成為孩子的終點~

身心健康才是你孩子的真正起跑線!

直播時間:10月27日 周六晚 20:00-21:00

直播主題: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報名方式:掃碼添加小魚媽助手微信入群

註:(已在SET微課群內的爸媽們享受自動收聽的福利咯)

☟☟☟

互動福利:對孩子的心靈健康教育,你比較關注是哪一方面的內容?在評論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小魚媽將選取部分問題在直播上回答。

評論收穫點讚前3名的家長,成長盒子將送TA,《頭腦特工隊全真劇照版》繪本一本。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待孩子的自虐傾向?
    孩子回答道:我自己抓的。媽媽一下子哭了起來,心疼的說不出話,只能緊緊地抱著小男孩。原來,小男孩覺得自己力氣很小,打不過媽媽,所以只能抓自己來解氣。這無疑是有著一種輕微的自虐傾向。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卻藏著深深的憂患,那就是自虐傾向的低齡化。孩子為何要自虐?
  • 浙大博士跳江自殺,生前發文向母親致歉:願來生不再做你兒子
    浙大博士跳江自殺,生前發文向母親致歉:願來生不再做你兒子在前一段時間,浙江大學的一名博士跳進錢塘江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小編覺得自殺是一件需要非常大勇氣的事情,因為你要考慮到自己的親人,你一走了之,能放得下自己最親最愛的人嗎
  • 導致孩子有自虐傾向的3個行為,你天天都在幹!
    有自虐傾向的人,被人稱之為「有病」!但鮮有人知,自律傾向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 馨香智慧:孩子有「自虐」傾向?總是自我攻擊?父母要這樣做
    馨香智慧:孩子有「自虐」傾向?總是自我攻擊?父母要這樣做!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心理問題,前不久,春馬去世的消息傳出來,也讓不讓人為之震驚,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何會走上極端的道路呢?聽聽馨香悅家蔣長英老師怎麼說:其實這跟孩子的成長環境、心理因素有關,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壓力、憋屈、抑鬱的狀態,內心的問題得不到釋放,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內心的衝突沒有得到解決,久而久之,會轉向自我攻擊!
  • 表面好好先生,背後卻有暴力傾向!你的那個他是「恐怖情人」嗎?
    表面好好先生,背後卻充滿不為人知的暴力傾向!你身邊的那個他是「恐怖情人」嗎?最近社會案件頻繁,人心惶惶之餘,不僅讓人開始擔心身邊的那個他,是否會是隱藏式的「恐怖情人」嗎?到底如何判斷恐怖情人,有些根本就沒有跡象啊!
  • 幼兒「自虐」的「語言」,你讀懂了嗎?
    比如孩子用手或玩具打自己的頭,或拿頭撞擊牆壁、地面等各種的自虐行為。針對孩子在不同情況下出現的 「自虐」行為,家長要學會讀懂孩子不同的 「語言」。以痛止痛越小的孩子越不會用語言描述身體的不適,有的孩子會通過哭鬧錶達,有的孩子卻會用自虐的疼痛去「壓制」。
  • 自己的孩子敲打頭部,是有自虐傾向嗎?
    家長們的孩子是不是經常敲打自己的頭部呢?經有關人士的研究發現,過半數的嬰兒和學走路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故意敲打自己的頭部,男孩子這樣做的概率更高,孩子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可能很多的父母會覺得不可思議,在很多成人眼裡,自己敲打自己的頭部就是自虐,實際上大部分孩子敲打自己的頭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我放鬆,撫慰自己。當寶寶的耳朵受到感染,或者周圍環境讓孩子覺得很吵,不想聽成人的說道時,或者身體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敲頭部以後會好受一些,同時能夠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4歲女童疑遭繼母毆打進ICU,生父:孩子有自虐傾向
    中國有句老話叫「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本意是跟著母親就算討飯也是快樂的,跟著條件好的父親卻不一定會快樂。母親能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父親卻不一定會全身心的疼愛孩子,特別是給孩子找繼母以後,有些缺乏人性的男人甚至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累贅。
  •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一個碩士:優秀的家庭教育,是這樣做的
    父母的孩子決定孩子的行為 · 平凡的孩子,偉大的父親· 難道我的孩子沒有天賦?天生不愛讀書?真不是,其實就像蔡爸爸說的:「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孩子這些表現,都是閱讀興趣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到底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的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為之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呢? 尚教樂學出手,語文課來了。
  • 浙大醫學博士被指出軌多名女患者:作為醫生,能愛自己的患者嗎?
    浙大近來估計是「水逆」了。 8 月 5 日晚,又一個關於浙大的瓜在筆者的朋友圈傳開了。 目前已經站出來爆料的 3 名受騙女生當中,就有 2 位表示是在醫院就診時認識的這位自稱「單身」的劉博士。更離譜的是,劉博士可能還是同時與幾位女生在交往.....
  • 你想過嗎?為什麼「羊水」不叫「牛水」「人水」?
    「羊水」這個詞我們聽得多了,但真要寫出來時,可有不少準媽媽會寫錯別字——「氧水」。胎寶寶是被包裹在羊水中長大的,這麼一想,「氧水」似乎更「名正言順」一些,但為何偏偏要叫「羊水」?嬰兒出生時包裹著的一層薄膜看上去像羊腸,因而被古代醫生稱之為「羊膜」,包裹在羊膜裡的液體就被稱為「羊水」。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媽媽沒有很不了解我」這份試卷引人淚崩
    你覺得媽媽了解你嗎?「覺得媽媽……沒有很了解我」「她完全不信任我 ,不信任我能夠自己自主管理。」其實,我覺得大人有個心態很重要,就是你要尊重你的孩子,要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就是一個人,去尊重他,一旦你尊重他,你才會願意聽他說話,而不是他說什麼你就否定他。
  • 浙大在讀博士跳江自殺 | 作為父母我們犯過的最大3個錯
    「怎麼回事,你這個小學高級老師也會搞不定一個孩子?」我開玩笑的說道。電話另一端傳來斷斷繼續的抽搐聲:「是啊,我一個單親媽媽省吃儉用,每個月僅有的工資都用來給他交補習班的費用,這麼含辛茹苦的養他,沒想到他居然會動手掐我,把我手都掐出血了,這孩子養著養著還成仇人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我擔心地問。
  • 浙大教授:如何規劃自己的博士五年生活?
    來源:清華研讀間 作者:王立銘,浙大教授經常有學生問我:「博士五年,我該怎麼過?」我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給分很高的論述題。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問嗎?你不都已經說過了,讀博士的目標是為了給未來的科學研究職業做準備,那讀博士期間我不就是低頭工作,多做研究,發表更多更好的學術論文就行了嗎?還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攻讀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時間。五年,佔據了現代人壽命的百分之三四,工作壽命的十分之一二,這個數字想想有沒有讓你髮根直豎?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要知道,宇宙都有盡頭,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長但凡拿一個可模仿、可學習的對象出來,孩子死磕這一個人,也不至於自尊心、自信心一潰千裡,長期生活在「你不如別人」的打壓下。可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個變量,隨著自家孩子的成長,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一路成長,且永遠壓你一頭。孩子面對這樣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且陰魂不散的「標杆」,不留下童年陰影都算孩子心理強大,還奢望孩子感到激勵?過分了啊。
  • 機器學習博士自曝:實驗室「閹割」我的創造力,勸你別讀
    而且他還說,所謂「騙局」只是勸退博士的一個次要原因,還有更殘酷的事實。這個帖子在一天之內衝上熱榜第一,已經有800多回復討論。AI博士,真的不能讀嗎?縱身跳進博士生涯的科研黨們,都遭遇了什麼?你的導師或是前輩會告訴你,這種方法行不通,然後拋出來一個「最先進」的解決方法,要求學生按照這個思路來解決問題。一般來說,項目結束時,絕大部分新生都會被改造成相同的機器。若是能在現有的方法上稍微做出改進,就已經算學有所成,十分幸運。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但這個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
  • 美國教育博士:「不完美的父母」才稱職
    你不僅會開始注意餐館、商店、社交場合裡的父母,也會被針對新手父母所設計的廣告和媒體所吸引,你快被所有遇到的人提供你的建議和故事給淹沒。或者,你可能認為只是去參加朋友的生日會,可一旦大家聽說(或看到)你快要有孩子了,你就會聽到許多意見,也許從新生兒護理到青少年教養都有,例如,「你現在就應該幫寶寶註冊幼兒園了,不然所有教閱讀的幼兒園可能都要額滿了」。
  •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的態度嗎
    前言今天在 KFC,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孩子看起來有 7、8 歲了,雖然沒說話,但感覺孩子是聽懂了的。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的確人均收入不高,在我小時候,也聽過家裡親戚和孩子說「家裡沒錢但也給你買了」、「我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其實我內心有矛盾,我理解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也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但孩子並沒有錯),所以,你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嗎?
  • 一個無辜的學科「英語」,他們在罵你
    在濟南,我確實沒有感覺到英語教育的「超前」,更談不上「泛」和「濫」。絕大部分家長更多是將英語看作和語文數學一樣的重要的學科而已。也沒見得家長對英語的投入超過數學,語文。英語時間上投入比鍛鍊身體多,這倒是普遍事實,但搞笑的是,語數外投入時間好像都比鍛鍊身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