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孩子有自虐傾向的3個行為,你天天都在幹!

2021-03-03 兩口育兒

 有自虐傾向的人,被人稱之為「有病」!但鮮有人知,自律傾向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在家長的一些行為之下,孩子是真的會變得越來越自虐。  

  一、言辭犀利,超乎孩子承受範圍。

  每個人對世界的接受是有一個過程的,成年人的世界要比小孩子的複雜的多,成年人已經能夠接受的「自私」在孩子心裡就是十惡不赦的評判。

  再說這個詞本身就有一些爭議性,但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竭盡所能,用儘自己這一生學過的犀利詞彙,那個詞彙最能傷人,她就用哪一個!

  等過後,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自己是無心的。

  這種變態環境中成長出的孩子多半都有自虐傾向。

  家長們嘴上可把點關吧。  

  二、不讚美孩子!對孩子不夠重視。

  孩子是需要關愛的,在沒有足夠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是缺愛的是自卑的,是容易執拗的,是過於偏執的,是容易走向自虐之路的。

  自虐不僅僅是偏激的肢體自虐,也包含了偏激的精神自虐。

  我曾經遇到一個小孩子,他說他覺得這個世界是惡魔的世界,是充滿苦難的,如果有一天他覺得開心,他會覺得不真實!  

  他說不開心的時候,才是他生活的常態。

  現實情況是,這個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在孩子的成長中除了充當贍養人的責任,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滋養,給了孩子這樣一種變態的自虐人生觀。

  三、經常對孩子說「不」!不允許孩子有自我的觀點。  

  人都是個體,孩子最終會變成自己,而不是父母的複製版。

  但是有些父母為了便於管教,極力的壓制孩子的思想,壓制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生。

  給孩子造成了自虐的潛意識。

  養育孩子不應該僅僅關注孩子的長高、長壯實!更應該注意孩子的精神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待孩子的自虐傾向?
    1上個周五,小妹寧寧的老師在群裡發了一則公告——孩子現在回家了,有時間就和孩子們好好談談心,你不跟他談,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性格內向的孩子,不願意跟同學說,也不願意跟老師說突然間,媽媽發現他的手臂上有很多抓痕,有的已經流出了血,媽媽趕緊問道:是怎麼回事。孩子回答道:我自己抓的。媽媽一下子哭了起來,心疼的說不出話,只能緊緊地抱著小男孩。原來,小男孩覺得自己力氣很小,打不過媽媽,所以只能抓自己來解氣。這無疑是有著一種輕微的自虐傾向。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卻藏著深深的憂患,那就是自虐傾向的低齡化。
  • 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這一件件令人痛心的案件,讓眾人開始關注學霸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什麼一個個這樣的天之驕子會選擇自殺,是什麼促使他們選擇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背後家庭教育和社會氛圍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2歲的幼兒走路絆倒了,家人說「 都是你的錯,這麼不小心!叫了你別跑的! 」● 3歲的幼兒積木搭不上去,哭了,家人說「「哭什麼哭,這麼沒用,搭個積木也不會!
  • 幼兒「自虐」的「語言」,你讀懂了嗎?
    撞頭梆梆響,耳朵往「死」裡拽……幼兒期寶寶的這些自虐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太暴力,而是有特殊含義,能讀懂解決起來才「對症」。如果懷疑孩子確有身體不適,建議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身體不適消失了,孩子的自虐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了。自閉群體自虐多心理因素也是「自虐」出現的誘因之一,比如攻擊行為就經常出現在部分自閉症患兒的身上。
  • 馨香智慧:孩子有「自虐」傾向?總是自我攻擊?父母要這樣做
    馨香智慧:孩子有「自虐」傾向?總是自我攻擊?父母要這樣做!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心理問題,前不久,春馬去世的消息傳出來,也讓不讓人為之震驚,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何會走上極端的道路呢?聽聽馨香悅家蔣長英老師怎麼說:其實這跟孩子的成長環境、心理因素有關,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壓力、憋屈、抑鬱的狀態,內心的問題得不到釋放,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內心的衝突沒有得到解決,久而久之,會轉向自我攻擊!
  • 「自虐」要重視
    一開始,我以為這種有「自虐」傾向的孩子只是個例,但是,隨著在育兒方面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遇到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我才發現孩子發生「自虐」的情況一點也不少。「Terrible two」是對「可怕的兩歲行為」的一種概括。一般在寶寶的1歲半到3歲之間集中爆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有了掌控欲望,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4歲女童疑遭繼母毆打進ICU,生父:孩子有自虐傾向
    這種慘象讓人不由得背後發涼,到底是誰跟她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一個4歲的女童究竟惹到了什麼人?生父稱孩子有自虐傾向記者在建三江墾區找到了爆料人李先生,李先生:「這個孩子不是第一次被打,早在4月8號就住過一次院,當時她身上就已經有很多傷了。
  • 懷疑孩子總是有受虐傾向?家長這種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前有轟動一時的sm事件,後又出現了pua事件!在你不知道的角落,存在了太多人心黑暗和性格扭曲的事件!很多人都無法理解「sm」,特別是承擔受虐傾向角色的人,難道他們就不知道痛嗎?,是否感動了自己的內心; 2、自我虐待、折磨他人:當一場感情、工作或社交等無法完滿結束時,患者會產生極端的想法,通過自虐、自我折磨來安慰自己,而且還想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對方感到痛苦和愧疚,這是一種非常扭曲的想法;3、通過他人的拒絕、責罵,獲得快感:
  • 孩子傷害不了父母,所以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懲罰他們丨自虐型人格
    殊不知,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弱勢,越會成為懦弱派以求生存。個體人格和尊嚴在家庭之中就被踐踏到了頂點,日後出入社會時,也會隨時顯露出來。 而對於孩子來說,童年時期的遭遇可能並不會有所覺察,等到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源頭。此時,傷害早就根深蒂固了,例如習慣了自虐,患上自虐症便是其中一種表現。
  • 自虐的男人真的不能嫁,很可怕
    並篤定他一定會把自己含在嘴裡,捧在手裡,藏在心裡,保護自己一生一世,願意為自己赴湯蹈火幹任何事。因此,小麗不顧父母反對,以及親戚們的勸阻,義無反顧地裸婚嫁給了他。小麗不嫌棄男孩一無所有,也不責怪男孩一事無成,更沒有看低男孩的卑微如塵。只要有愛,飲水也飽,只要人好,其他的都不用計較。
  • 自己的孩子敲打頭部,是有自虐傾向嗎?
    家長們的孩子是不是經常敲打自己的頭部呢?經有關人士的研究發現,過半數的嬰兒和學走路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故意敲打自己的頭部,男孩子這樣做的概率更高,孩子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可能很多的父母會覺得不可思議,在很多成人眼裡,自己敲打自己的頭部就是自虐,實際上大部分孩子敲打自己的頭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我放鬆,撫慰自己。當寶寶的耳朵受到感染,或者周圍環境讓孩子覺得很吵,不想聽成人的說道時,或者身體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敲頭部以後會好受一些,同時能夠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抓臉、撓頭、揪耳朵,孩子「自虐」或是生理原因,寶媽不用太擔心
    孩子「自虐」的情況有很多種,多數時候不同太擔心。但讓很多新手父母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再怎麼保護孩子,卻奈何不了孩子毫無徵兆的「自虐」,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會有這種自傷的行為。昨天朋友圈還有寶媽發圖求助,照片上的寶寶小臉蛋被抓出了明顯的抓痕,看起來很讓人心疼,寶媽的配文更讓人難受,這是孩子自己抓的。
  • 寶寶這些「自虐」行為,媽媽讀懂了嗎?
    還有撓頭、抓頭髮、揪耳朵等等奇怪的行為。不自主運動寶寶由於神經發育不成熟的原因,並不能控制小手的運動,所以會出現不自主的運動,也就是小手亂揮、亂抓等。尤其是當寶寶緊張、哭鬧的時候,更會出現瘋狂的「自虐」行為。當寶寶長大點,能夠控制手的活動,就不會亂抓了。媽媽們不要太在意。
  • 寶寶成長中會有哪些「自虐」行為?其中之一需及時就診
    在知乎的寶媽圈子裡,我發現許多寶媽都一致說自己的寶寶會有「自虐」行為,那些「自虐」行為多種多樣,各不統一……可有一個卻需要家長特別重視,需要及時送醫檢查。寶寶成長的過程漫長而艱辛,有一部分家庭都是由寶媽一人獨自帶大寶寶,那麼,寶寶有任何問題都只有寶媽最清楚,寶寶的一言一行都在寶媽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記!
  • 孩子心理有問題的3個信號,父母要提高警惕,別因為粗心耽誤了娃
    你知道嗎?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過一個數據:雖然數據中心的統計年齡大多是10歲以上的青少年,但是心理健康問題從來都不是因為一件事導致的,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都是由來已久,經年累月導致的。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近年來,兒童暴力傾向逐漸低齡化[1],很多人都很困惑,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其實,導致孩子暴力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外界環境和不良遭遇等,還有可能是「天生」的。只有遠離這些先天的暴力因素,才能真正讓孩子停止暴力。至於如何讓孩子遠離天生暴力,就要從孕期開始規避。
  • 孩子喜歡「自虐」怎麼辦?可能是「情緒飢餓」在作妖,父母要重視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性格特徵,小孩子也是如此,只不過跟大人相比,小孩子的性格更容易被看出來,因為他們往往會直接通過脾氣來表現出他們的性格。其中,不乏有一些孩子他們的脾氣總是過於暴躁,容易生氣,更有甚者生起氣來連自己都打,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媽媽給9歲兒子下跪1小時,卻被兒子拍照發朋友圈:天天好心情
    例如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吃飯,就會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吃飯的話那我也不吃」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往往自打一巴掌,希望以此來震懾孩子可以服從。「自自虐性教育」一次兩次可能頗有成效,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造成的不利影響,父母往往不自知。
  •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這四個原因導致孩子的暴力行為
    孩子的暴力行為從幾歲開始?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名詞來形容孩子的暴力行為——「攻擊」。它是指對另外一個人有目的的侮辱或傷害。Tremblay等人要求兒童的母親報告孩子在17個月和30個月時是否做出過身體攻擊,結果顯示,超過70%的兒童在17個月時就表現出了身體攻擊,其中14%的兒童在17個月到30個月之間表現出較高的攻擊行為水平,且存在增長的趨勢。12個月的嬰兒會對同伴的激惹做出反抗和攻擊性報復。
  • 6歲男童撞頭、抓臉:這幾個自虐動作,可能在向父母求救
    、抓臉、打滾、扯頭髮、掐捏自己等,孩子對自己施加不同程度的傷害的行為都屬於「自虐」。因為心理原因,孩子自虐的行為其實是有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自虐」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和他人的注意。,遭到家長拒絕後,孩子的情緒立馬有大起伏。
  • 這些行為,說明TA有家暴傾向
    這些行為,說明TA有家暴傾向 2020-12-02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